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朱元璋私密生活全记录 >

第39节

朱元璋私密生活全记录-第39节

小说: 朱元璋私密生活全记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友谅走到了江东桥上。按照事先约定的联络暗号,他把双手撮成喇叭状,放在嘴边,一连喊了三声“老康”。当然没有人回答陈友谅,那康茂才正忙着在小河口沉船呢。陈友谅预感到大事不好了,但还是又一连喊了十几声“老康”。甭说是十几声了,就是陈友谅喊破了嗓子,也不会有人答应他。就在这时,江东桥对面的卢龙山上飘起了一面夺目的红旗。虽是傍晚,那红旗也清楚得就像是在陈友谅的面前飘动。陈友谅不知道这红旗是朱元璋在命令各路伏兵作好战斗准备,而是忐忑不安地问身边的张志雄道:“爱卿,那红旗,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张志雄有点哆哆嗦嗦地回道:“陛下不知道的事情,微臣怎么会知道?”
    张志雄说完,就悄悄地溜走了,他已经知道了今天一定是凶多吉少,他要为自己的后路作打算。而实际上,当时陈友谅的手下大将中,有许多人都有着同张志雄类似的想法,比如梁铉、俞国兴和刘世衍等人。也就是说,战斗还没有开始呢,陈友谅的军队就已经成了一群乌合之众。究其原因,当与陈友谅害死徐寿辉有关。像张志雄等人,本来都是徐寿辉手下的大将,陈友谅几乎是明目张胆地害死了徐寿辉,张志雄等人当然不会甘愿为陈友谅卖命了。可惜的是,陈友谅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更没有看清江东桥一带的地形对他很不利。尽管他已经知道康茂才的那封信确实是一个诡计,心中也确实很慌乱,但他还是仗着人多,要与朱元璋在应天一决雌雄。因此,他就没有下达撤退的命令,而是命令十几万大军全部弃舟登岸,向应天城开进。
第四部分第43节 安庆失守
    这时,天已经渐渐地黑了。陈友谅的十几万大军刚刚全部登岸,天空中突然乌云滚滚、雷声大作。顷刻工夫,一场大暴雨就兜天而下。说来也许不相信,那豆大的雨点直往陈友谅的十几万大军身上砸,而朱元璋的各路伏兵却几乎没有挨着雨淋。这便是老天爷又在帮朱元璋的大忙了。
    朱元璋见时机已到,急令汤和竖起黄色大旗。黄色大旗刚一竖起,朱元璋的各路伏兵就一起向着陈友谅的军队冲了过去。徐达等人领着3万兵马从雨花台一带冲向了江东桥。常遇春等人领着3万兵马从石炭山一带冲向了江东桥,周德兴等人领着3万兵马从大胜茎一带冲向了江东桥。最后,汤和也带着一万兵马从卢龙山上冲了下来。只有朱元璋,带着李善长、刘基等人,坐镇卢龙山上,关注着山下那一场空前的大拚杀。
    再说陈友谅和他的十几万大军,正忙着找地方躲避暴雨呢,突然间,周围的山上鼓声大作、鞭炮震天——这是刘基安排的上万名老百姓在山坡上鼓弄的,目的是迷惑和震慑陈友谅——跟着,朱元璋的几路伏兵就朝着他的军队冲杀了过来。天黑,又下着雨,陈友谅实在搞不清朱元璋到底有多少兵马,只听得耳边到处都是鼓声鞭炮声和喊杀声,好像他的周围全是朱元璋的军队,而他自己的军队却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事实是,陈友谅的十几万大军几乎真的是消失了,既看不清朱元璋军队冲来的方向,也没有人指挥他们该如何应战,勉强有几位将领指挥着自己的手下想抵抗一番,可因为地形不熟,到头来只剩下挨打的份了。最后,陈友谅的十几万大军,至少有一半多官兵都放弃了作战的念头,纷纷往战船上跑,想离开这里跑到江面上去。可奇怪的事情又发生了,虽然江东桥一带暴雨不断,但长江却退潮了,加上那条小河九曲十八弯的,陈友谅的大小战船只能在小河里搁浅。逃不掉,就只能往水里跳,跳到深水里的,大都被淹死,跳到浅水里的,好不容易才爬上岸,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呢,朱元璋的军队就又冲到了跟前。圆圆的月亮不见了,圆圆的太阳从东边升了起来。江东桥一带的战斗便基本上结束了。再看朱元璋,同李善长、刘基等人一起,有说有笑,精神抖擞地从卢龙山上走了下来。
    朱元璋完全有理由为这场大战而感到自豪。虽然这场大战只进行了一夜时间,但朱元璋取得的战果却无比巨大。陈友谅的十几万大军,掉到河里淹死的数以万计,被朱元璋军队杀死的,实在难以计数。光是俘虏,朱元璋就逮了两万多。陈友谅的数百艘战船,包括“混江龙”等一些巨型战舰,十有八九都成了朱元璋的战利品。说“十有八九”,是陈友谅见势不妙,带着一干亲信,乘坐着小战船溜回了太平,并迅速带上在太平的驻军,狼狈地又溜回到了自己的“都城”江州。
    对朱元璋而言,应天城外一战的意义,不仅仅是他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主要的意义在于,经此一役,陈友谅元气大伤,他当时所能调集的有生力量,几乎全被朱元璋给消灭了,在较短的时间内,他陈友谅已经很难再调集到一支比较大规模的军队了。也就是说,应天城外一战之后,朱元璋和陈友谅的攻守形势正好调了个个儿,轮到朱元璋集中兵力向陈友谅的地盘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了。那张士诚虽然没有直接出兵配合陈友谅的军事行动,但在内心里,张士诚也是在期盼着朱元璋打败仗的,朱元璋要是吃了败仗,他张士诚就会毫不犹豫地向常州和镇江发动进攻,把应天城以东的地盘全部抢过来。然而,张士诚得到的消息却是,陈友谅不仅战败了,而且还败得很惨。这样一来,张士诚就只好老老实实地呆在苏州城里,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朱元璋经审问俘虏得知,陈友谅兵发太平的时候,几乎把安庆城内的守军都带走了。也就是说,安庆差不多是一座空城了。于是朱元璋就找到徐达言道:“二弟,你报仇雪恨的机会来了!”朱元璋是命令徐达去攻取安庆。常遇春知道了也要随同徐达南下,因为他曾同朱元璋一起攻打过安庆,但没有攻下来。朱元璋劝阻常遇春道:“攻取安庆当然是一件大事,但更大的事情还在后面。有二弟一个人南下便足够了。”
    常遇春问还有什么“更大的事情”。朱元璋反问道:“五弟想不想去攻打江州?”
    江州是陈友谅的“都城”。常遇春赶紧道:“我当然想。狗日的陈友谅敢来打应天,我们就应该去打他的江州!”
    朱元璋笑着道:“五弟既然想去打江州,那就老老实实地在应天呆着吧。”
    只不过,常遇春是不可能老老实实地呆着的。他遵照朱元璋的吩咐,同周德兴、汤和等人一起,四方调集军队筹措粮草,虽然没捞着南下攻打安庆,却也忙得不亦乐乎。看应天城内那副模样,朱元璋真的是在做攻打江州的准备了。
    徐达带兵半天就拿下了空虚的安庆城。安庆拿下来了,徐达也要回应天向朱元璋交差了。临行前,徐达郑重地对赵仲中言道:“赵大人,朱丞相把这安庆城托付给你,你可要仔细地守护啊!”赵仲中回道:“大将军放心,只要赵某在这里,安庆城就不会出什么意外。”
    徐达还是不放心。他又嘱咐赵仲中道:“如果陈友谅的军队来攻打这里,你就一边抵抗一边派人去池州求援。”
    徐达似乎是在教赵仲中怎么打仗了。赵仲中显然有些不快道:“大将军,赵某再无能,也打过几天仗。”
    赵仲中这话倒也不是吹牛。他和俞通海二人本是那廖永忠的部下,都是从巢湖水军出来的人。若论行军打仗的年头,他恐怕比徐达还要长。徐达也觉得自己刚才的话好像有点过份,便冲着赵仲中笑了笑道:“赵大人不必把徐某的话往心里去。徐某只是觉得安庆这个地方位置很重要,不能轻易地再把它丢失了。”
    赵仲中也笑了笑,但笑得没有徐达自然,也没有说话。徐达不再多言,带着俞通海就离开了安庆。走时,徐达给赵仲中留下了一万人马和百余艘战船。
    行至池州城时,徐达对俞通海道:“安庆是江州的北大门,我们占了安庆,就对江州直接构成了威胁,我估计,那陈友谅一定会千方百计地派兵来攻打安庆的。”
    俞通海明白了徐达的意思。“大将军,我就暂时留在池州吧。”徐达点点头:“俞将军,你留在池州,要密切留意安庆一带的情况。如果有什么意外的事发生,请立即派人回应天报告。”俞通海答应了,把徐达送出池州多远。多远之后,徐达还朝着安庆的方向眺望,似乎他对赵仲中守安庆,很是不放心。
    几乎与徐达攻下安庆同一时间,朱元璋手下大将胡大海也成功地攻下了信州。没多久,陈友谅的浮梁(今江西景德镇)守将于光投降了朱元璋。就像连锁反应似的,陈友谅的袁州守将欧普祥也步了于光的后尘。于光、欧普祥等人之所以相继投降,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他们本来都是跟在徐寿辉身边的,陈友谅取徐寿辉而代之,他们心中自然不快活,二是因为陈友谅在应天城外被朱元璋打得一败涂地,他们感到再跟着陈友谅走下去就没有出路了,不如早一点归降朱元璋。
    于光和欧普祥等人归降了朱元璋之后,朱元璋的势力就扩张到了江西的东北部。浮梁距江州不过300里,加上已经沦入朱元璋之手的安庆城,陈友谅的“都城”江州已经受到朱元璋的来自北面和东面的双重威胁了。尽管朱元璋暂时还没有对江州发起攻击,但呆在江州“皇宫”里的陈友谅,其日子肯定是不好过的。龙凤七年(公元1361年,元至正二十一年)元月,大“宋”皇帝小明王封朱元璋为吴国公。朱元璋一边品咂着做了“吴国公”之后究竟有什么快感,一边积极准备着对陈友谅大举用兵。到了这一年的5月底,朱元璋做好了一切准备,要去攻打陈友谅的江州城了。可就在这时,驻守在池州城的俞通海派人回应天报告:安庆失守。
    朱元璋大为震惊。安庆失守,就意味着从长江去攻打江州的道路被陈友谅又给堵上了。朱元璋马上就派汤和前往池州去调查安庆失守的原因。不调查似乎还没有什么,一调查,朱元璋差点气破了肚皮。
    原来,安庆守将赵仲中因被派到安庆,心里不快活,所以只顾吃喝玩乐,不加固安庆城防,陈友谅的兵马打来时,他弃城而逃。朱元璋治他死罪后,让其弟赵庸接管了赵仲中的行枢密院佥事一职,算是对赵仲中过去的战功作了补偿。朱元璋本来是想直接去攻打陈友谅的“都城”江州的,可安庆失守,他只能临时改变作战计划。他把徐达、周德兴、汤和、常遇春几个兄弟叫到身边道:“先下安庆,再下江州!”
    朱元璋决定亲自披挂出征。陈友谅敢跑到应天来向他朱元璋叫板,他朱元璋当然就可以跑到江州去还陈友谅以颜色。
    尽管,朱元璋把一切都准备好了,也有信心和能力让那陈友谅再吃一次苦头,但打仗毕竟不是儿戏,更何况,南下安庆南下江州有那么远的路程,而且陈友谅的整体实力还不容低估,这一次南下作战究竟要打到什么时候打到什么地步,朱元璋其实也是说不清楚的。作战途中,会不会发生什么意外的事情,朱元璋同样拿不准。所以,出征前的那个晚上,独自就寝的朱元璋,翻来覆去的,怎么也睡不着。他要考虑的问题实在太多了。
    翻来覆去当中,朱元璋突然想起这么一件事来:自己有多长时间没和妻妾们同眠了?
    打决定对江州用兵的那一天起,朱元璋就几乎天天独自入睡,尤其是许久没跟妻子马氏说说话了,想到此,朱元璋就感到很是内疚,甚至是不安。他和马氏可是正宗的结发夫妻啊,他们还是一对患难夫妻。
    在内疚和不安的催促下,朱元璋身不由己地就下了床。走进了马氏的单身卧房。
    马氏的单身卧房里亮着灯。一个女仆正伏在案上打盹。然而,马氏并不在这间房里。那张床上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像是很长时间都没有人睡过了。
    朱元璋唤醒了那个打盹的女仆,女仆非常惊慌。经询问得知,马氏确实很少睡在这里。她一般都是睡在那间她与朱元璋的双人卧房里。
第四部分第44节 你真是我的红颜知己
    朱元璋一时感动不已,同时也自责不已。她睡在那间双人房里,是在等待他朱元璋啊。可他朱元璋呢,竟然不知道这件事情。离开马氏的单人卧房,朱元璋就朝着那间双人卧房走去。远远地,朱元璋看见,那间双人卧房里也亮着灯。莫非,马氏现在还没有入睡?马氏果然没有入睡。她正在灯下教两个女仆绣花儿。绣的是鸳鸯戏水。朱元璋走进去的时候,马氏和那两个女仆都很是吃惊。
    马氏坐着没动弹,只有点怔怔地看着朱元璋。两个女仆赶紧过来给朱元璋请安。朱元璋对她们道:“你们出去吧,我和夫人有事要谈。”
    两个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