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血祭卢沟桥--七七事变 >

第16节

血祭卢沟桥--七七事变-第16节

小说: 血祭卢沟桥--七七事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岁以上的北京人都会记得,当
时北平城的水源丰沛,凿井汲水,喷泊为流,停潴为湖。山水景色,天赐帝
王之象。永定河南即华北平原,因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是以白洋淀、东淀为
中心的湖泊沼泽地带。现在虽然生态环境屡遭破坏,河流枯竭遍地干旱,仔
细观察还可看出水乡田园风光。因这广柔平原布满湖泊河网,所以交通不便,
致使北京南控中原必行大行山东麓缓坡,东据齐鲁江淮须经天津或走水路,
自占以来太行缓坡都是进出京城交通要道。而卢沟桥即是要道的咽喉。可以
说有了北京城就有了卢沟桥,有了卢沟桥才有了北京城。元朝以前,北京曾
被称蓟、中都、大都等名,金代以前,卢沟桥是渡口,有浮桥。金大定年间
(1189 
年)始建石桥。

这座11 
孔联拱石桥保存至今。桥长266·
5 
米,桥面宽7.5 
米。桥面分
作桥面伏石、仰天石、桥面石三层。石栏杆279 
间,栏板279 
块,望柱280


根。栏杆每间是望柱,柱头刻仰俯莲座,座下刻荷叶墩,柱顶刻狮子。石狮
形象生动活泼。共485 
个,坐卧起伏,极富变化,有揉胸昂首,仰望云天,
有双目凝神,注视桥面,有侧身转头,两两相对,有抚育狮儿,轻轻呼唤。
这些狮子有雌雄之分,雌的戏小狮,雄的弄绣球。大狮子身上又爬着小狮
子。。

卢沟桥两端入桥口两侧有石制华表四根。两端雁翅桥面及桥头上,有
碑四通,有康熙帝修卢沟桥碑,乾隆帝葺卢沟桥碑。“卢沟晓月”碑及乾隆
题察永定河诗碑的碑亭。

卢沟桥自建桥至清末经过18 
次修缮。

明朝末年,为了防备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北上进攻京城,崇祯13 
年(1640 
年)在卢沟桥东岸约200 
米距离筑起拱北城,即后称宛平城,宛平城只东西
开二城门。有瓮城,有闸楼,东城楼称顺治门,西城楼称威严门,典型明代
建筑。二城门间距640 
米,城池宽320 
米,青砖结构,城池坚固,是全国最
小的县城。城内主要建筑是军卫营房、仓库、马厩等,城东还有观音庵,城
西有兴隆寺。西城外至卢沟桥之间有旅店、茶楼、酒馆、车马店、民房等。

在桥梁建筑史上,卢沟桥也占有重要位置。1290 
年意大利人马可·波
罗过此,惊叹其建筑绝伦壮丽神秘,并做了详细记载,使卢沟桥的形象进入
欧洲,所以欧洲人往往称卢沟桥为马可·波罗桥,欧洲人谈起东方的神秘也
往往以卢沟桥为证。卢沟桥除其实用意义以外,其已成东方文化的象征和北
方游牧文化和中原文化结合的代表作品。

汉、唐时人们离别京城长安,送行的人都要送至灞桥,折柳赠别。金、
元、明、清定都北京,送客出城,都至卢沟桥,小住一夜,次晨起程过桥,
所以后来有了燕京八景之一的“卢沟晓月”。下弦之月,衔在西山边上,黛
色笼罩,滔滔大河冲出峡谷,如银蛇蜿蜒,至桥下奔腾东去。过往商旅,文
人墨客,升迁或谪贬的官宦或寄情山河,或感慨人生短促,或叹息旅途艰辛,
或留墨或留诗,已经形成卢沟文化现象。以卢沟桥为背景的诗流传下来有几
百首,以唐朝刘皂“渡桑干”最为著名: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此外还有北宋诗人苏辙的“北渡桑干”(永定河古称桑干河),金代文
学家赵秉义的《卢沟》诗,南宋诗人范成大《过桑干》,元人尹建高的《卢
沟晓月》诗,文学家张野的《满江红》词,杨奥的《过卢沟桥》诗,诗人兼
画家王绂的《扈从过卢沟桥》诗,明人冯琦的《桑干歌》,王英的《卢沟晓
月》诗,杨荥、张元芳、顾起元等人的诗。明永乐年间,以胡广为首写“燕
山八景”诗124 
首。清康熙的《察永定河》,乾隆的诗与碑——《卢沟晓月》,
和清代诗文若干首。

另外,元人著名画家文征明(真尚待鉴)的《卢沟运筏图》大幅主轴
画卷,明人王绂的《卢沟晓月图》,日本人绘制的《唐土名胜图会》,清代人
张宝绘制的《泛槎图》等等,以及《卢沟记事》等文章。

这些带着古远、淳朴、壮丽、粗犷。。带着鲜明的游牧文化和中原农
耕文化相融合特点的作品,是中华民族极为重要的文化财富。

1936 
年金振中带着他的加强营到卢沟桥接防,他不是来写诗的,也不
是来感叹河山壮丽的。他是军人,他带着他的队伍在卢沟桥出现,预示着卢
沟文化淳朴古风的结束,将开始的是为民族生存拼搏的血与火!那是新的歌,


悲壮而又悲惨!

宛平城,过去称拱北城,也称拱极城。拱北,拱卫北京的意思;拱极,
“极”是人臣之极,即皇帝,拱极也就是保卫皇上保卫社稷了。

从卢沟桥和拱北城建筑位置分析,卢沟桥为交通咽喉,拱北城为屯兵
之地。拱北城在桥的内侧,即靠北京一侧东侧。从军事角度看,敌人来自对
岸,来自桥的西侧,拱北城西出,控制住石桥,使西侧攻来之敌不能通过。

现在的情况,今非昔比。日本的华北驻屯军已经捷足先登占领了丰台,
丰台距卢沟桥只有
7 
公里,而位置在宛平城东,卢沟桥与北平城之间。“拱
北”、“拱极”现在都失去了意义。它唯一的目的是守卫住北平与中原腹地的
交通咽喉,使其通畅,勿令日本人扼死北平。前面已经提到,实际上守住卢
沟桥,不等于交通线不被日本人切断,但是不守住卢沟桥,咽喉必被日本人
切断。而且敌人在其背后,随时可能遭到敌人突然袭击切断宛平城与北平联
系,使宛平成为孤立据点。可见守卫宛平实为艰险任务。再看看金营长的兵
力部署,你会感到莫明其妙,其实也是必然。一旦战起,不仅存在固守桥头
的艰巨,同时面临着争夺丰台的厮杀。日军已经经常以卢沟桥为“假想敌”
进行演习,战事已迫在眉睫,已经不是希望中的争夺丰台,而是卢沟桥能不
能自保的问题。一日,旅长何基沣来宛平视察,金营长请示:“如敌人进攻
宛平,怎么办?”何要求注意监视日军行动,如日军挑衅,一定要坚决回击。
听者会马上悚然吃惊,因为一旦枪响,那将是两国全面开战,将是国策、国
运、国家前途大事,牵一发而动全局,一个旅长岂能轻易决定?

第九章 佟麟阁出山

中国是重视数量的民族。大至国家,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小至家庭,
多子多孙。行政机构里人员鼎盛。工业产值、农业产值——虽然专家们说,
不能单以产值看生产效益,但“从量变到质变”总在难产之中。当年,日本
的现役军人不过38 
万,而中国军队有200 
万,国人中的亡国论者还不断呼
叫战必败。1929 
年国民政府编遣会议,准备淘汰几十个师。可是蒋介石认
为自己的黄浦系质量好,淘汰较多的是冯玉祥、阎锡山的部队,引起了蒋冯
阎中原一场大战。那年代是个军阀就能拉起十万八万的军队,第一流的军阀,
如:冯玉祥、张学良、阎锡山、李宗仁、蒋介石等每个手下都有30 
万到50
万队伍。次一流的,如:石友三、韩复榘、陈济棠、张宗昌、孙传芳等也是
几万、十几万大军。这些队伍一拉而起,一打即散,打内战还行。遇到了日
本帝国这样的敌人,狂逃几百里就不足为奇了。日本在抗战爆发前夕,有人

1 
亿零500 
人,现役官兵38 
万,预备役73.8 
万,后备役87.9 
万,第
一补充兵役是157.9 
万,第二补充兵役90.5 
万,总计448.1 
万。其制度
之严密,远比中国为高。质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即是科学。

话说回到华北。宋哲元以军阀传统的招兵方法,集聚了10 
万军队,面
对着装备精良素质精良的日本军队,训练是当务之急的。

佟麟阁,前面已经略作介绍。一向以练兵有方出名。二十九军建军之
初,佟就以副军长职兼任军官教导团长。训练军队非佟莫属。1933 
年察哈
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解散以后,佟麟阁隐居北平香山。宋、佟20 
年之交,宋


多次登门造访敦请出山,佟对中央抗战失望,见宋对日本人态度暧昧总是推

脱。

宋也无奈,但总是关照,每月薪水800 
元派人送到。

一日,二十九军副参谋长张克侠来访。张、佟也是多年之交,而且话
也投机。张克侠于1935 
年秘密加入了共产党。在二十九军为数不多的共产
党员中,张是官阶最高的,这次来访自然有其目的。张克侠受共产党北方局
指示,将“以攻为守”方案提交二十九军首脑决策。张作为副参谋长当然有
提出作战方案的任务。可是,必须在适当时机,最好有较多的长官支持,同
时不暴露自己身份。张向北方局汇报,要求首先做每个人的工作,估计可能
会得到佟副军长的支持。

佟麟阁戴着瓜皮黑色小帽,架着两片正圆的墨镜,穿着马褂正坐在院
中的躺椅上读《易经》,门外一阵马蹄上坡的声音由坡下而来。佟将军放下
《易经》,心里琢磨着,是谁来了?这时候张克侠已经推开了两扇木门,手
里还拉着马缰绳,马的半个头已经伸进门来。

“副参谋长,怎么一个人出来?”

张克侠把缰绳递给身后跟上来的勤务兵,勤务兵牵着马到坡上吃草去
了。

二人在院中石桌边谈了起来。张在石桌上用手一边画着一边说:“山海
关、秦皇岛、滦州、天津、丰台。兵出山海关,截住敌人退路,突然包围各
地日军兵营,给予消灭。”他停顿了一下,佟麟阁注意地听着,说:“这就是
两国全面开战的开始。”张克侠点了点头。佟麟阁又问:“下面呢?”张说:
“消灭,全部消灭华北驻屯军,关东军必然出兵。”佟麟阁点头说了声“对”。
张克侠又说:“因为我们有充分准备,所以还能继续消灭敌人。情况逆转,
即退出城市,交通要道,分散与敌人打游击战。”游击战的战术方法,在佟
麟阁戎马生涯中尚未遇到,但他不反对这种战术,当初在察哈尔抗日同盟军
时,吉鸿昌将军曾经提出过一整套的战术方法,他觉得很新颖。今天张克侠
又提起此事,所云内容几乎和吉鸿昌相同,什么“分散隐蔽自己,集中消灭
敌人。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动员民众。。”

佟麟阁想着,他怎么和吉鸿昌说得一样,连词句都一样。但他没有说
出口。张克侠知道佟麟阁不喜欢打断别人的话,但他想什么?他还摸不透。
不管这些,党交给的任务,就勇往直前吧!张克侠索性侃侃谈了起来。人是
有这样心理的,一个人说话,另一个人沉默,有信心表达自己的人,往往认
为对方在恭听,增加了自己的勇气和临场发挥的水平,另一种人往往揣度对
方狐疑自己,就容易乱了阵脚。张克侠属于前一种人。他继续谈起了“蒋委
员长迟迟不抗战,攘外安内处理不当,逼迫中央全面抗日”等等。其说也不
无道理,果真如此,中国历史将是另一种写法,张学良将军也不会发动“西
安事变”,二十九军的番号可能被打没了。华北可能血流成河,共产党的全
民抗战的主张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佟麟阁仔细地听着张克侠的论述感其新奇,耳目一新。兵无常态,也
不能不算一个值得考虑的很有价值的方案。佟脱口而出:“此必有大气候者
策划于后!”

张克侠听了佟麟阁的话,以为知其被共产党指使,手中拿着的划道用
的石头差点掉在地上。佟麟阁究竟是军人,不是政客,答应认真考虑。二人
又说了些闲话。日头已衔西山,张克侠告辞。


两天以后,宋哲元来香山拜访佟麟阁,佟将张克侠提出的“以攻为守”
方案再加上自己的补充,向宋介绍,宋沉吟半天,认为事关重大,待召集高
级将领军事会议研究之后,再做决定。

宋还真的将刘汝明、赵登禹秘密召来,再加在北平的秦德纯、冯治安、
张自忠等将领秘密商议张克侠制订的“以功为守”方案,宋哲元在会上曾拍
案而呼:“兵出山海关!”但经过三天商讨也无定议。这且不说,高级将领的
秘密军事会议,引出一段节外生枝的事来。

高级将领在北平开会,早被日本人知道。日本驻北平最高长官河边正
元三旅团长一而再再而三地邀请二十九军各位将军赴宴,请柬印得很大,都
是派头面人物面送的。宋哲元吸取上次赴宴被挟而被迫签字的教训,通令任
何将领不允参加日人宴会。可是日方一请再请,东方人是爱面子的,尤其是
中国人。拒不参加岂不示弱。或有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