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世界上下五千年 >

第94节

世界上下五千年-第94节

小说: 世界上下五千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示着他的末日的来临。
    10月间,爆发了全俄政治总罢工。紧接着,又爆发武装起义。这犹如一场狂风暴雨,
向沙皇政府席卷而来,吓得沙皇尼古拉二世打算秘密逃往国外。
    祖巴托夫悍然下令:“决不要放空枪,也不要可惜子弹!”一些残暴的军官也疯狂叫
嚣:“不要抓人而要无情地行动!”
    在敌人的疯狂屠杀下,虽然这场革命很快被镇压了下去,但人们预感到沙皇制度的末日
即将来临。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俄国历史的转折点,为1917年的革命做好了准备,进行
了一次“总演习”。
    … 
  北极星书库||ebook007

 
“诺贝尔奖金”的由来



    1901年12月10日下午4时30分,在瑞典王国首都斯德哥尔摩的音乐厅内,举
行了一次世界性盛会。
    在这次盛会中,由瑞典科学院等机构推荐的物理、化学、医药学、文学、和平等方面的
杰出人才,接受“诺贝尔基金会”颁发的荣誉证书和巨额奖金,以表彰他们对社会和人类的
杰出贡献。
    在音乐声中,这些来自不同国别的优秀科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由奖金基金会成员
的陪同,迈步进入大厅。音乐厅内顿时爆发出雷鸣般掌声,人们不仅对这些优秀人才表示崇
敬,更重要的是纪念瑞典著名的科学家阿尔弗列德·伯里哈德·诺贝尔。
    授奖仪式开始先是由基金会主席用瑞典话介绍得奖者在科学或文学上的成就。紧接着,
便是得奖者用本国语言致答词,然后是颁发荣誉证书和金质奖章。最后,由瑞典国王亲临致
词,向得奖者祝福,授奖仪式到此结束。
    第二天,得奖者领取一笔巨额奖金,作为对他杰出成就的奖励。这些奖金就是由诺贝尔
的遗产,大约200万英镑作为基金,以每年的利息提供的。
    从此,诺贝尔奖金就产生了。那么,为什么诺贝尔要把这些遗产捐献出来?他又是怎样
积累这么多财富呢?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1833年10月21日,诺贝尔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
祖父是名军医,父亲伊曼努厄尔·诺贝尔是一个科学家、发明家,致力炸药、水雷及其它爆
破性化学的研究。并对外科器械设计和造船工程学也很感兴趣。他把科学研究的精神传给自
己的儿子阿尔弗列德。
    在父亲的影响下,阿尔弗列德·诺贝尔从小热爱化学、物理学和机械工程学。起初,诺
贝尔对造船工程极感兴趣,17岁时,到美国学习造船工程学。
    在此期间,诺贝尔经常到郊外游玩,看到工人们在荒山野岭里用铁锤砸石头,为了开通
一条铁路或公路,他们劈山斩岭,花费很大心血和劳动。这在他的心中留下很深印象,他经
常想:能够发明一种东西,一下子就能把大山劈开,那该多节省力气呀!
    回国后,他便同父兄合作,先后在瑞典和俄国从事硝化甘油和其它烈性炸药的实验和制
造。
    经过他们刻苦的试验和研究,1866年,诺贝尔终于制造成功了一种液体炸药。这种
炸药爆炸力极强,人们把它称为“诺贝尔炸油”,被全世界普遍使用。
    但是,这种炸药有一个极大的弱点,就是容易引起爆炸,尤其是在长途运输过程之中,
受到震动和磨擦,往往会自动引爆。美国旧金山的一辆火车,就是在运送这种炸药时受到震
动,整列火车车毁人亡。还有一次,一艘满载液体炸药的巨轮“欧罗巴号”,在大西洋航行
的时候,因为风浪颠簸,引起炸药爆炸,整条船沉没在大西洋中。
    这种事件的不断发生,一下子使得人们非常紧张。一谈到这种“诺贝尔炸油”,便退避
三舍,不敢接触。这样,许多政府不准它进口,许多运输公司也拒绝运送这种可怕的东西。
诺贝尔并不气馁,他开始着手实验一种安全的炸药,从此以后,他少言寡语,整日躲在实验
室,潜心于新炸药的研制。
    炸药的研制要经过无数次试验,而第一次试验都是非常危险的,稍不注意,便会发生爆
炸事件。
    1864年9月3日,这一天,诺贝尔一大早便出外办事。等到晚上回来的时候,一下
子惊呆了,他的实验室变成了平地,到处是碎砖破瓦,空中还弥漫着浓浓的硝烟。空荡荡的
地面上,到处沾满了鲜血。更让诺贝尔痛心的是,他亲爱的弟弟和同甘共苦的5名工作人
员,因爆炸身亡,父亲也成了终身残废。
    诺贝尔从此陷入无限的悲痛之中,脑海里进行着强烈的斗争,怎么办?是放弃试验,还
是继续?!。
    但诺贝尔明白,科学实验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如若从此放弃试验,弟弟和同事的鲜血
不是白流了吗?
    于是,在朋友的帮助下,诺贝尔租了一条大船。在瑞典首都附近的马拉伦湖上搞实验。
这样,可以避免因爆炸引起其它人员和建筑物的伤亡或破坏。
    诺贝尔在船上冒着生命危险,进行几百次的试验。4年以后,经过自己艰苦、认真的工
作,他终于获得了成功。
    他把液体炸药吸入一种硅土里面,这样,即使遇到一定的温度或磨擦、震动,这种固体
的炸药也不容易爆炸。这样,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就问世了。
    但这种必须经过引爆后才能爆炸。为此,诺贝尔又发明了人类历史第一个引爆装置——
雷管。这就给人们提供了很多方便,使人类有计划的利用炸药,进行开山劈路,钻隧打井,
节省了很多力气。
    后来,诺贝尔又着手发明更具爆炸力的炸药,投入了艰苦而又复杂,而且是更加危险的
试验。
    经过无数次试验,诺贝尔终于制成了这种炸药,但对炸药的爆炸力缺乏正确的判断,因
而进行了一次冒险的试验。这一天,他把工作人员统统赶出实验室,自己一人留在哪里,要
亲自点燃导火线,大家不放心他的安全,多次劝说不让他点燃导火线,但诺贝尔执意不肯,
他清楚记得1864年9月3日那天的爆炸事件,因此,他一定要让危险远离他人。大家见
劝说无效,只好远远的离开,躲在实验室四周,静静地等待着试验的结果。
    实验室,诺贝尔安装好炸药,又仔细地检查了一遍,便上前点燃了导火线。
    火星“兹兹”地冒着,导火线越来越短,诺贝尔为了仔细观察炸药的爆炸情况,一动不
动地站在跟前,双眼死盯着燃烧的导火线。
    “轰!”的一声,炸药爆炸了,浓烟从实验室里飞速地向外涌出。
    附近的人们睁大眼睛看着,始终不见诺贝尔的身影,他们顾不得危险,纷纷向实验室奔
去。
    刚跑到门口,就见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从实验里跑了出来,边跑边叫道:“我成功
了!我成功了!”
    大家看到诺贝尔还活着,便激动地跑上前去,一边替他检查伤势,一边热烈地祝贺他。
    这是1875年的一天,诺贝尔终于成功发明了威力强大的胶质炸药。于是,诺贝尔在
很多国家建造炸药厂,并申请专利,很快便成为拥有巨富的“炸药大王”。
    后来,他移居巴黎,在实验中继续进行各种炸药的研究和实验。1887年,诺贝尔又
发明了无烟炸药,这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炸药。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他意大利的工厂里突然去世。在死前一年,即18
95年11月27日,诺贝尔立下了一个独特的遗嘱,把自己一生的积蓄捐献出来当作基
金,将其利息作为奖金,每年奖给世界上对物理、化学、医药学、文学和促进世界和平有特
殊贡献的人。后来,又增加了经济奖,这就是现在很多科学家为之骄傲的“诺贝尔奖金”的
由来。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诺贝尔金质奖章的正面雕有诺贝尔的浮雕像,镌有他
出生和亡故的年月日。基金会并决定,每年的诺贝尔奖金颁发的时间地点,是根据诺贝尔诞
生时间和地点以及他逝世的时间,那就是1833年10月21日诞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
摩和1896年12月10日下午4点半在意大利逝世。
    … 
  北极星书库||ebook007

 
居里夫人



    1903年11月的一天,英国伦敦皇家学会把该会的最高奖赏——戴维奖章,挂在一
对年轻夫妇的胸前,以表彰他们为人类发现了一种极其珍贵的放射性元素——镭。
    这对年轻夫妇,就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居里夫妇——彼埃尔·居里和他的夫人居里夫
人。夫妇两人望着纷纷前来祝贺的人们,同时流出了热泪。人们只知道发现这种稀有元素的
意义,可有谁知道他们付出多少艰辛的劳动。尤其是居里夫人,她不仅是镭元素的主要发现
者,更主要的是,她有着别人没有的艰难的历程。
    居里夫人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波兰,原名叫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少年的玛
丽,虽然家境贫寒,但十分好学,16岁那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华沙女子中学,并获
得金质奖章。但那时的波兰,已被俄、普、奥三国瓜分,波兰女子没有上大学的权利。家境
贫困,又无力到国外求学,因此只好到乡下当了5年家庭教师。在此期间,她省吃节用,积
了一点钱准备到国外求学。
    1891年的冬天,这个年轻波兰女青年只身踏上了去巴黎的旅途。虽然这时天气很
冷,但这位女青年的胸中,蕴含着一股渴望的烈火,因为,她马上要到著名的巴黎大学学
习,这是她多年梦寐以求和为之奋斗的理想。现在,她的理想就要变为现实,怎么能不激动
呢!
    进入巴黎大学理学院之后,这位贫穷的波兰姑娘每天上课来得很早,总是坐在教室的第
一排,全神贯注地倾听教授讲解。下课之后,除吃饭之外,不是到实验室搞实验,就是到图
书馆读书。很快,便成为全班中最优秀的学生,备受教师的重视和同学的尊敬。
    在生活上,玛丽因经济拮据,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她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又小又矮的
阁楼,忍受着夏天的闷热和冬天的寒冷。为了挤时间学习,常常几天不做饭,只吃现成的涂
上黄油的面包。晚上为了节省灯油,就到附近图书馆看书,一直到图书馆关门后,才回家点
起小煤油灯,伏案学习直到凌晨两三点钟才去休息。
    由于长期劳累,再加上营养不良,玛丽得了贫血症。有一天,她与一位同学刚走出教室
突然头晕腿软,晕倒在地,在场的同学吓了一跳,赶忙把她送到附近的一所医院。
    玛丽的姐夫是这家医院的一位医生,当他闻知此事慌忙赶来时,玛丽已经苏醒过来,他
连忙替玛丽检查,心中马上明白了。
    “这几天你吃些什么东西?”姐夫问。
    “这几天……吃什么……饭呀!”玛丽慌忙答道。
    “真是饭吗?!”姐夫又问了一声。
    玛丽什么也不说了。
    后来,姐夫才了解到,这几天,玛丽为了节约钱去购买必要的学习用品,每天只吃一把
小萝卜和半磅樱桃。同时,为了赶功课,每天睡不足三个小时。
    就这样,这位贫穷的女学生,终于以她超人的吃苦精神,于1893年夏,以第一名的
好成绩在物理系毕业,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次年夏天,又以第二名的成绩在数学系毕业,
获得数学硕士学位。
    学成毕业后,玛丽本想回波兰为祖国服务。但由于认识了志同道合的法国物理学家彼埃
尔·居里,才决定留下工作。1895年,玛丽和居里结婚,以后,人们称玛丽为居里夫
人。就在这一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能透过固体物质的X光射线。第二年,法国物
理学家贝克勒,又发现铀矿物能放射出一种与X光线相似的奇妙的射线。
    这种奇妙的射线,对玛丽来说,具有莫大的吸引力,使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认为,
这是个绝好的研究课题。于是,就同丈夫彼埃尔商量。
    “这个课题虽好,可难度太大,研究起来怕是不太容易”彼埃尔关切地说。
    “这我知道,”玛丽笑道:“正是因为它有难度,我才去选择它!”
    看着妻子认真而坚定的面孔,彼埃尔没说什么,开始为妻子奔东忙西,做起筹备工作,
经过彼埃尔的多次努力,才在他原来工作过的理化学校借到一间又寒冷又潮湿的小工作间。
自己也放下正在研究的课题,同妻子一道进行工作。可实验条件太差,屋顶漏雨倒不要紧,
最麻烦的是仪器太少。但居里夫人根本不把这些外在条件放在眼里,因为她知道,科学研究
方面的难度比这些更大,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