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世界上下五千年 >

第38节

世界上下五千年-第38节

小说: 世界上下五千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过这一次战争,基辅罗斯元气大伤,尽管以后的几位大公励精图治,想重振国威,结
果都不是很理想。1054年,基辅罗斯发生了内乱,最后分裂成三个小国。在你来我往的
征杀中,国力渐渐衰微,已无力再去抵抗外侮了,南方草原上的突厥族波洛伏齐人乘机侵
扰。内忧外患使得基辅罗斯的人民苦不堪言,仿佛置身于十八层地狱之中,受尽煎熬。大家
多么盼望有一位民族英雄能挺身而出解民于倒悬哪!
    1185年,一位叫做伊戈尔·斯维雅托斯拉维奇的王公,怀着救民于水火的热情发动
了对波洛伏齐人的战争。可惜他势单力薄,尽管自己拚死向前,军士玩命苦战,毕竟实力相
差得太悬殊了。征伐以失败告终。
    为了赞颂伊戈尔的英雄精神和爱国情怀,一部催人猛醒警人奋进的史诗诞生了。这部名
叫《伊戈尔远征记》的长诗的许多篇章今天依然脍炙人口。
    “啊,我的武士们和弟兄们,
    与其被俘,
    不如死战;
    弟兄们,让我们跨上骏马,
    去望一望那蓝蓝的顿河。
    我愿,在波洛伏齐草原的边界折断自己的长矛,俄罗斯人,我愿同你们一道,
    要么抛下自己的头颅,
    要么用头盔掬饮顿河的水。”
    可惜的是,由于基辅罗斯内部分崩离析,各自为政,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虽然有伊戈尔
式的爱国者献出自己的一腔热血,但终究无力回天。基辅罗斯终于在外劫内耗中渐渐趋向衰
微,走向消灭。
    基辅罗斯虽然消亡了,但我们不应忘记,它曾是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民族的文化
摇篮。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雄踞在欧亚两洲交界的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南口,三面环
水,背靠大陆,地势十分险要;加上东罗马帝国多年来的构筑经营,城防工事十分坚固,真
可以说是铜墙铁壁,固若金汤。要想攻破它,确实是有点儿异想天开。
    然而,就在十五世纪的一次战争中,它竟出乎意料地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攻破了。说起这
次战争,那可是中世纪战争中最激烈最悲壮的一次。
    交战以前,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作了充分的准备。土耳其国王穆罕默德二
世亲率20万大军和300艘战舰,将君士坦丁堡围得水泄不通,决心拿下这座历史名城作
为伊斯兰教的中心。君士坦丁堡的军民也孤注一掷,誓与古城共存亡。他们尽一切可能加固
工事,除了在西面筑了两道坚不可摧的城墙之外,还在城墙上每隔百米筑一堡垒,墙外挖了
很深的护城壕。在城北金角湾的入口处,他们用粗大的铁链横锁水面,使任何船只都无法驶
入。在城东城南面临海湾敌人很难接近的地方,他们也筑起了坚固的城墙。
    在决一死战的紧张气氛中,战争于1453年4月6日正始爆发了。
    土耳其人首先从西面猛攻,他们用每发炮弹重达500公斤的大炮对城墙狂轰乱炸,然
后便扛着粗大的树干,滚动巨大的木桶,向护城壕冲去,企图把壕沟填平,但是却遭到了城
中枪炮的严厉打击,纷纷败下阵来。
    强攻不行,土耳其人便打算挖地道,穿过护城墙和城墙,钻入城内,不料地道还没挖
完,就被当地居民发现,他们用炸药将地道炸毁了。土耳其人见此计不成,又决定使用攻城
塔车,在车上筑起塔堡,外面包着三层厚厚的牛皮,车上藏有炮火和弓箭手,还有一架用滑
轮升降的云梯。他们满以为这下一定可以出奇制胜了,可是当塔车靠近城墙时,守城的官兵
就往塔车内猛投蘸满松脂的火把,将塔车烧着,并用大杆推倒云梯,致使土耳其人又遭惨败。
    由于屡战屡败,伤亡惨重,穆罕默德二世不得不重新考察君士坦丁堡的城防虚实,制订
新的进攻措施。后来,他发现城北的金角湾水面不宽,东罗马人主要依靠铁索横江来阻挡进
攻,倘若能绕过铁索,从水路登陆,进行偷袭,定能在敌军毫无防备的情况攻破城池。然
而,如何使船只绕过铁索抵达城下,却是一件颇费踌躇的事。穆罕默德和部下苦思冥想了很
久,终于想出了一个旷古未闻的妙计奇策。
    他派人到热那亚商人据守的加拉太镇去,用优裕丰厚的报酬收买了那里的商人,使商人
们允许他在加拉太北面铺设一条陆上船槽。船槽是用坚厚的木板铺成的,由高往低的滑行
面,槽底又涂上很厚的一层牛羊油脂。靠着这条船槽,土耳其人经过一夜的努力终于奇迹般
地将80艘战船拖运到了金角湾的侧面。在那里他们架起了浮桥,筑起了炮台,向君士坦丁
堡发动了新的攻势。
    当炮声轰轰地在北城墙外震响时,城中的官兵惊呆了,他们做梦也没料到金角湾这边会
出现土耳其兵。于是,手忙脚乱地从两线撤兵增援,而将西面的防守交给了来援的热那亚士
兵。这样一来,东罗马军的兵力便分散了,而担任西城墙防守任务的热那亚士兵又不熟谙地
形、地势,致使防卫日趋危急。在土耳其军连续不断的炮轰下,西城墙终于被打开了一个缺
口。
    穆罕默德二世见胜利在望,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向手下的士兵们大喊道:“勇敢的将士
们,虔诚的穆斯林们!城墙已被打开了缺口,我将给你们一座宏伟而富庶的名城,古罗马的
首都,世界的中心,任你们抢劫,你们将成为腰缠万贯的大富翁,勇敢地冲进去吧!”
    话音刚落,土耳其人便发疯般地向城里冲去,但是城里的军民仍然拼死抵抗,与土耳其
人展开激烈的巷战。土耳其人连攻了两次都败下阵去,最后穆罕默德二世亲自上阵,全力以
赴,才冲了进去。君士坦丁堡终于陷落了。
    昏庸无能的君士坦丁皇帝见土耳其的旗子在城堡上空飘扬,顿时丧失了作战的勇气,脱
换衣服,惶惶如丧家之犬,夺路而逃。路上他遇到几个土耳其士兵在洗劫财物,就拔剑去
刺,结果被土耳其士兵当场杀死。
    土耳其士兵在城里连续三天三夜大肆烧杀抢掠,许多居民被掳为奴隶,壮丽豪华的王宫
被付之一炬,许多珍贵文物被抢被烧,丧失殆尽,所有的基督教偶像都从教堂搬出,换上了
伊斯兰教的壁龛,全城最大的圣索非亚教堂改建为清真寺。不久,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迁都君
士坦丁堡,并将城名易为伊斯坦布尔(意即伊斯兰之城)。这个名称一真沿用至今。君士坦
丁堡的陷落,标志着延续千年之久的拜占庭(罗马帝国)从此覆灭了。当然,它的陷落也向
统治者们发出了警告:再坚固强大的城防工事都不足以维护其长治久安,如果不修内政,荒
淫腐化的话。

 
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是十六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新教路德宗的奠基人。
    1483年11月3日,马丁·路德出生在德意志东部的一个小山村。
    那时的德国,经济比较发达,地理位置重要,商业比较繁荣。但与西欧各国相比,它的
经济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分散性,缺乏统一的国内市场。经济的分散性加剧了政治上的
分裂割据状态。政治经济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导致国内一片混乱。天主教会借机扩大自己
的影响,僧侣们无恶不作,整个国家处于一片“混沌”状态。
    少年时的马丁·路德目睹了天主教会的腐败糜烂,便下定决心要进行宗教改革。大学毕
业以后,他在父母亲朋诧异的目光中“遁入空门”——进入雷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
士,他在那里学习神学,并且洁身自律。1508年他成为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教皇和
天主教会的腐败奢侈,日益坚定了他进行宗教改革的决心。他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宗教学说
——“因信称义”说。他认为一个人灵魂的获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什么教
会的繁琐仪式。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教会和僧侣阶层的特权。
    1517年,为反对教皇利奥十世借颁发赎罪券盘剥百姓,路德在维登堡大教堂门前贴
出了“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即九十五条论纲)。《论纲》所引起的强烈反响,甚至出
乎路德自己的预料。社会各阶层都对《论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可以说《论纲》点燃了第
一次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宗教改革的火焰。路德一下子成为德国全民族的代言人,各阶层
的热烈支持,使路德走上了同罗马教庭彻底决裂的道路。
    1519年,罗马教会的神学家约翰·艾克同马丁·路德在莱比锡展开了大论战。在路
德唇枪舌剑、咄咄逼人的攻势之下,约翰·艾克狼狈不堪地败下阵去,这场大辩论无疑成为
路德宗教改革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转机。
    1520年是宣场路德学说最火的一年。那一年共出版德文书籍、文章208册,其中
路德的著作有133册之多。被称作宗教改革三大论著的《致德意志贵族公开书》、《教会
被囚于巴比伦》、《基督徒的自由》都发表在那一年。在这些著作中,路德的攻击予头并非
指向某一教皇或教庭的奢侈腐败,他矛头所指是整个封建神权政治。他的学说从根本上否定
了中世纪的教阶组织,否定了奴役人们的圣礼制度和教会法规,提出建立与资本主义发展相
适应的资产阶级廉俭教会,并在宗教理论上以资产阶级自律的宗教取代了封建主义他律的宗
教。
    这一切点燃了下层人民的热情之火,呼出了人们的心声。人民拥戴路德,以教皇为首的
教会人员却对路德恨之入骨。1520年10月,教皇下诏书,勒令路德在60天之内悔过
自新,否则将开除他的教籍,路德面对威逼利诱毫不动摇,在拥护者的赞美声中把教皇的诏
书付之一炬。路德的反抗行动进一步划清了自己同教会的界限,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德意志
和西欧各国的人民,他们更加崇敬路德,也更加向往宗教改革。可以说由路德点燃的宗教改
革之火在西欧各国已成燎原之势。
    面对这种可怕的局面,教皇有些慌了手脚,只好一再敦促德皇查理五世为路德定罪。德
皇终于决定于1521年4月17—26日,在沃尔姆斯召开帝国会议,为路德定罪,给这
样一个叛经离道的叛逆者以惩诫,同时也要给路德的拥护者们表演一次杀鸡儆猴的把戏。路
德并没有被教皇的淫威吓倒,他昂首挺胸地到达沃尔姆斯,在帝国会议上据理力争,毫不让
步。他声称“我坚持己见,决无反悔!”这掷地有声的话语,充分表达了当时德意志人民要
求摆脱罗马教庭控制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
    查理五世、教皇等一帮人无计可施,只好蛮横地对路德进行人身迫害,宣布路德为不受
法律保护的人。路德无法立足,只好隐居到瓦特堡,从事圣经翻译。
    路德并没有沉寂下去。他选择的圣经翻译工作有着不可估价的积极意义。
    1543年,路德翻译的德文圣经面世了,海涅认为路德对圣经的翻译是“创造了德
语”。路德所译的圣经是依照着未经后世篡改的希伯莱文和希腊文原本。他的翻译为人民提
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思想武器。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译的圣经使用的是德国语言,这种统
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
    但路德不能代表人民。当德国农民要把宗教改革变成一场推翻现存剥削制度的政治革命
时,路德退缩了,最后走向背叛,成为世俗统治者的代言人。他先写了《劝基督徒勿从事叛
乱书》,又开始回维登堡讲道,平息骚乱,最后写了《反对杀人越货的农民暴徒书》。他对
待农民起义的态度由劝抚、调解到力主镇压。后来又叫嚣“无论谁,只要力所能及,无论是
暗地里也好公开地也好,都应该把他们戳死,扼死,刺杀,就象必须打死疯狗一样!”丑恶
狰狞的面目暴露无遗。路德彻底脱离了人民,路德教在德国蜕变成为世俗诸侯的工具。以路
德为代表的市民阶级温和的宗教改革运动,仅在宗教形式上进行了一些改革。恩格斯说“路
德不仅把下层人民的运动,而且连市民阶级的运动也出卖给诸侯了”。
    1546年2月,路德死于出生地艾斯勒本,享年63岁。路德一生功过参半。他所发
起并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整个欧洲,永久性地结束了罗马天主教会对于西欧的封建神权
统治。
    他的宗教学说为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革命的思想武器。恩格斯认为路德是他那个时代的
巨人,他无愧于这一光荣。
    … 

 
勇敢的闵采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