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世界上下五千年 >

第12节

世界上下五千年-第12节

小说: 世界上下五千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个等级在法律面前是不平等的。《摩奴法典》规定,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款1
00帕那(银钱单位)。如果是吠舍骂了,就要罚款150到200帕那。要是首陀罗骂
了,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相反,如果婆罗门侮辱刹帝利,只罚款50帕
那;侮辱吠舍,罚款25帕那;侮辱首陀罗罚款12帕那。高级种姓的人如果杀死了一个首
陀罗,仅用牲畜抵偿,或者简单地净一次身就行了。
    《摩奴法典》还对各个种姓的衣食住行都作了烦琐的规定。比如规定不同种姓的人不能
在呆在同一个房间里,不能同桌吃饭,不能同饮一口井里的水。不同种姓的人严格禁止通
婚,以便使种姓的划分永久化。
    每个种姓都有自己的机构,处理有关种姓内部的事务,并监督本种姓的人严格遵守摩奴
法典及传统习惯。倘有触犯者,轻则由婆罗门祭司给予处罚,重则被开除出种姓之外。
    被开除出种姓的人也成为贱民。贱民只能居住村外,不可与婆罗门接触,只能从事被认
为是最低贱的职业,如抬死尸,清除粪便等。走在路上,贱民要佩带特殊的标记,口中要不
断发出特殊的声音,或敲击某种器物,以提示高级种姓的人及时躲避。婆罗门如果接触了贱
民,则认为是一件倒霉的事,回去之后要举行净身仪式。
    总的说来,印度的种姓制度实质上是一种阶级制度。但是,由于鲜明的阶级关系被掩盖
在等级的划分之中,因此它容易模糊阶级界限,在劳动人民之间制造隔阂和对立,不利于他
们团结对敌。此外,种姓制度实行职业世袭,把生产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从而阻碍了
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种姓制度的存在,是造成印度社会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之一。印度
自古代至近代,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但是种姓制度一直延续下来,成为历代剥削阶级的统
治工具。种姓制度经过长期演变,越来越复杂,在四个种姓之外,又出现了数以千计的亚种
姓。今天,在印度仍然保留着种姓制度的残迹,受压迫受剥削最深的贱民达几千万人。
    … 

 
佛祖和佛教



    在公元前6世纪,在喜马拉雅山山麓和恒河之间有一个小国,国王叫做净饭王。有一
天,正在宫中的净饭王接到皇后家中送来的喜报,皇后为他生了一个王子。这位王子就是佛
教的创始人佛祖乔达摩·悉达多。
    释迦牟尼的母亲在生他之后的第七天就死了,所以他是由他姨母抚养长大的。从小释迦
牟尼就特别的聪明,无论什么事情一学就会,而且对任何事情都愿意问一个为什么,非要得
出答案不可。
    净饭王非常喜欢小王子,希望有一天小王子能成为一个统一天下的大王。但是老国王总
为这个小王子担心,因为他总愿意思考一些在老国王看来十分荒唐的事情。比如他问,同样
是人,为什么有的人是婆罗门,有的人却是首陀罗?而且,婆罗门的子子孙孙都是婆罗门,
首陀罗的子子孙孙永远是首陀罗,这又是为什么?老国王回答不出来,只好说这是上天安排
的,但悉达多说,他不相信,又说他要找到一个让人人平等的办法。
    悉达多19岁的时候,同表妹结了婚,家庭生活也十分美满。
    有一天,悉达多出城游玩,看见一位老人拄着木棍,艰难地移动着脚步,走出不远又看
见一个病人倒卧在污泥中,正遇着一群鸟啄食一具尸体。他问一个过路人,这是怎么回事,
过路人说:“真是少见多怪,这种事经常发生,又不是第一次”。回宫后,他一直在思考这
个问题,十分的烦闷和苦恼。他在想:难道人的一生就不能免除生、老、病、死的痛苦吗?
又有一天,悉达多看见一个人穿着破烂的衣服,捧着一个瓦钵,现出一副悠然自得,富足快
乐的样子。王子问随从这是什么人。随从说:“这是出家修道的人。”悉达多赶忙向修道者
行礼,并问他为什么会这样的快乐。修道者对他说:“世事无常,只有出家人可以得到解
脱。”
    回宫后,王子又在想那个修道者的话,很激动,并产生了出家的念头。第二天早晨,他
的妻子为他生下一个儿子。消息传出后,全城都在庆祝净饭王得了孙子,悉达多有了儿子。
但悉达多在思考了一夜之后,决定出家修道。他悄悄走过妻子的房间,看见她怀抱着儿子,
想走进去看上一眼。但是,他终于停住了脚步,叹息说:“要修道是多难啊!”终于,他下
定决心,抛开妻儿,毅然离开了家。
    第二天,悉达多走出了国境,在一条河边拔剑剃掉自己的头发,做了一个修道者。
    老国王不见了儿子,急得要命,派了几个人出去寻找,终于在森林里找到了悉达多,但
他坚决不肯回家。此后,悉达多四处周游寻访有名的学者学习哲学,又跟随苦行僧学道。当
时印度流行所谓“苦行”,就是要用各种自找苦吃的办法来求道,比如不吃不睡。悉达多也
曾经用过这种修行法,结果弄得精神和体力几乎衰竭,仍然一无所得。后来他意识到,只有
身体强壮,才能找到真理。于是,他开始注意锻炼身体和意志。
    一天,他来到一条小河边,想洗个澡,把出家后6年来积在身上的污垢统统洗净。河边
放牛的小姑娘看到悉达多身心交瘁的样子,很是担心,便给他喝了许多牛奶。悉达多终于恢
复了元气。他走到一棵菩提树下,盘膝而坐,在那里闭目沉思,静修了6年。
    在他35岁那年,他终于想通了解脱人间痛苦的道理,创立了佛教。后来,悉达多就到
各地去传教,招收信徒,希望大家相信他说的一切,并且照着去做。佛教就这样产生了。作
为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被他的弟子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释加牟尼的学说和精神感动好许多人,其中也有许多婆罗门和刹帝利种姓的人。越来越
多的人接受了释加牟尼的的教诲。
    释加牟尼把佛教解释为“四谛”,“谛”的意思是真理,四谛也就是四个“真理”:苦
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人的一生到处都是苦,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其实都是
苦。“集谛”指人受苦的原因。因为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将愿望付诸行动,就会出现相应
的结果,那么在来世就要为今世的行为付出代价,即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灭谛”
是说如何消灭致苦的原因。要摆脱苦就要消灭欲望。“道谛”是说如何消灭苦因,消灭苦因
就得修道。
    释加牟尼还为教徒制定了“戒律”。在家的和出家的教徒都必须遵守“五戒”:不杀
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出家的教徒男的叫僧(和尚),女的叫尼(尼
姑)。他们必须剃光头,穿僧袍,完全脱离家庭生活。另外他们还要遵守一些出家人的戒律。
    佛教主张人人生而平等,同情不幸的受苦人,宣扬只要今世做了善事,来世就有好报;
今世做了坏事,来世就有恶报。释迦牟尼的这些主张,逃避严酷的现实,有消极的一面。他
还主张用自我解脱的办法来消除烦恼,否定斗争,所以历代统治阶级往往都利用它。
    公元前485年2月15日,释迦牟尼给几个弟子讲道来到一条河边,然后就到河里洗
了个澡。洗完澡后,弟子们在几棵婆罗树之间架起了一张绳庆,释迦牟尼侧身而卧,枕着右
手,对弟子们说,我老了,马上就要死了,我死之后你们不要因为失去导师而自暴自弃,而
要大力弘扬佛法,拯救世人。说完,他就逝世了。以后,人们为了怀念他对弟子的苦心教
导,就在寺庙里塑造了释迦牟尼的卧像,并把释迦牟尼诞生的那天(农历4月8日)称做
“浴佛节”,把他修道的那天(农历12月8日)称为“腊八节”。
    释迦牟尼的遗体火化以后,骨灰结成许多五光十色的颗粒,佛教把这种颗粒叫做“舍
利”。后来,有8个国王分取舍利,把它珍藏在特地建造起来的高塔中供奉,以表示对释迦
牟尼的景仰。这种塔用金、银、玛瑙、珍珠等7种宝物装饰,人称“宝塔”。在北京西山灵
光寺的“佛牙塔”里,据说就藏着释迦牟尼的一颗牙齿。
    公元1世纪时,佛教传播到中国汉族地区,以后再从中国传播到朝鲜和日本。今天,全
世界有两亿多人还在信奉着佛教。

 
伟大的阿育王



    阿育王是古代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又被称为“无忧王”,他的祖父,
就是孔雀王朝的建立者旃陀罗笈多。
    公元前325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从印度河流域撤走,在旁遮普设立了总督,留下了
一支军队。这时,旃陀罗笈多率领当地人民揭竿而起,组织了一支军队,赶走了马其顿军
队。随后,他又推翻了难陀王朝,建了新的王朝。由于他出身在一个养孔雀的家族,因此,
后来人们把旃陀罗笈多建立的王朝叫“孔雀王朝”。
    阿育王的父亲是帝国的第二代国王宾头沙罗。阿育王只是宾头沙罗王众多王子中的一
个。他从小就特别崇敬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喜欢听佛祖如何经过许多肉体和内心的痛苦终于
成佛的故事。他对他的兄弟们说:佛教可以教人消灭个人欲望,使人安分守已,这对治理国
家很有用处。
    公元前273年,宾头沙罗王病逝。不久,为了夺取王位,王子和公主们进行了残酷的
内战,其中最为激烈的是阿育王和长兄之间的战争。在这场争夺王位的斗争中,阿育王曾经
谋杀的兄弟姐妹有99人。最后,阿育王夺取了王位,但直到称王后的第4年,阿育王才举
行正式的登极典礼(灌顶信仰式)。
    阿育王即位后,就追随祖父旃陀罗笈多的事业,开始向外扩张。他曾征服过湿婆萨国,
但最大规模的扩张是对羯陵伽的远征。羯陵伽是孟加拉湾沿岸的一个强国,拥有步兵6万,
骑兵1万,战象几百头。这个国家不仅在军事上很强大,而且由于海外贸易发达,在经济上
也很富庶,这就引起了阿育王的注目。在他举行登极典礼后的第八年(约公元前262年)
开始向羯陵伽大举进犯。最后羯陵伽国被他征服,被俘虏的羯陵伽人有15万人,被杀的有
10万人。
    羯陵伽战争对阿育王影响极大。在羯陵伽战争结束不久,阿育王同佛教高僧优波毯多进
行了多次的长谈。最后,在他的感召下,皈依了佛教,成了一名虔诚的教徒。
    成为教徒后,阿育王对残酷的战争给人民所造成的灾难感到十分后悔。他曾经发布过一
个敕令,在敕令中他说:他对羯陵伽人民在战争中所遭受的苦难,“感到深切的忧虑和悔
恨。”后来他又一次向全国的人民宣布:“战鼓的响声”沉寂了,代替它的将是“法的声
音”。今后代替暴力统治和侵略的将是不竭余力的宣扬佛法,从此以后,他将不再向邻国派
遣军队,而是宣扬佛法的高僧。
    阿育王所说的“法”,就是以佛教的伦理道德观为基础,强调仁慈的实践和虔诚的思
想。他认为,对于每一个人来讲,信仰佛法,重要的在于行动。一个人能否向善,不是看他
参加了多少次佛教的仪式,而是看他在每一件事情上是否能按照佛法去做。
    阿育王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以家庭作为人生的基点,首先在家庭中体现他所说的那些道
德。主要是要服从父亲,尊崇老师和长辈;对亲朋好友要慷慨和友好;对待仆人和贫苦的人
要乐善好施;对待动物要仁慈,不能滥杀。
    阿育王首先以身做则。他宣布在全国废除斗兽之类的血腥娱乐,不充许用动物做杀生祭
礼,在宫庭里对王公大臣们喜欢的狩猎游戏也加以限制。
    阿育王不久又宣布佛教为印度的国教,下令在王宫和印度各地树立石柱,开凿石壁,将
他的诏令刊刻在上面。他还召集了全国的一大批佛教高僧,编纂整理佛教经典,在各地修建
了许多佛教寺院和佛塔。
    为了弘扬佛法,阿育王派出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内的大批使者和僧侣,到邻近的国家和
地区去传教。印度公主在去锡兰(今天的斯里兰卡)传教时,不仅带去了许多僧侣和佛典,
还带去了一枝神圣的菩提树的树枝,并亲自种植在锡兰,这棵菩提树在锡兰一直生长到今天。
    经过一番宣传和使节往来,佛教不仅传遍了锡兰,而且很快传到了埃及、叙利亚、缅
甸、中国和世界各地。
    除了宣传佛教,阿育王还为老百姓做了许多的好事。如扩大灌溉工程,修筑道路,建立
医院等等。在阿育王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