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审美阅读:文学鉴赏 >

第3节

审美阅读:文学鉴赏-第3节

小说: 审美阅读:文学鉴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理解艺术作品的反常与翻新是一种帮助。研究者发现,这一理论与波普尔的观点相合。〃在我们的前科学或科学的发展的每一时刻,我们拥有一些我经常用'预期视界'来表示的东西……。在每一个场合……,这种预期视界起着一种参照框架的作用,没有它,那些经验,那些观察等等就没有意义。〃他在解释预期的失望时说:〃因为在我们开始认识许多期望的时候,就是它们已经落空的时候比如,当我们偶然碰到一个意想不到的步骤的时候。(只有这个步骤的出人意料才告诉我们。我们原来所预期的乃是极表皮的东西。)预期的失望迫使我们去修正我们的期望。学习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许多这样的修正所组成的,由许多期望的排除所组成的。〃⑧这正是我所说的丰富和修正标准的理论来源。

(三)鉴赏与生活


  朱光潜先生在鉴赏问题上有很多精彩言论,可谓深得其中理趣。照他看来,鉴赏即是通过发现作品的情趣进而发现生活的情趣,使自己的生活变成情趣丰富的生活,也就是艺术的生活。〃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枯竭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后者是俗人,前者是艺术家。情趣越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⑨鉴赏可以促进生活,反过来,鉴赏也要依赖于生活经验的丰富。前者是到生活中去,后者是从生活中来。〃从前中国文人喜游名山大川,一则增长阅历,一则吸纳自然界瑰奇壮丽之气与幽深玄妙之趣。其实这种'气'与'趣'不只在自然中可以见出,在一般人生世相中也可得到。许多著名悲喜剧与近代小说所表现的精神气魄正不让于名山大川。观察体验的最大功用还不仅在此,尤其在洞达人情事理。文学超现实而不能离现实,它所创造的世界尽管有时是理想的,却不能不有现实世界的真实性。近代写实主义者主张文学须有凭证,就因为这个道理。你想写某一种人物,你必须对那种社会那种人物的外在生活与内心生活都有彻底的了解,这非多观察体验不可。要观察得正确,体验得深刻,你最好投身他们中间,和他们过同样的生活。你的生活愈丰富,对人生的了解愈深广,你的作品愈有真实性,不致如雾里看花。〃⑩这是谈创作与生活的,但创作里的观察和体验,其实可以看成是鉴赏现实中的生活,与鉴赏书本上的生活,本质上是一样的,因为都要用到生活当中的经验与智慧。
  在我小时候,我信佛的姑祖母给我讲了一个成佛的故事:一位村姑虔诚念佛,每背一遍经书,就往竹篮放一截稻草作为记号。某夜发大水,淹毁了村庄,其他人都死了,独这位念佛的村姑,被那些稻草节形成的一个巨大的蒲团拯救,超度成佛。这个美丽的故事可能是劝人事佛,我却把它看成是鉴赏使一个人在生活的灾苦中获得救助。一个会鉴赏的人,也是一个懂生活的人。他能鉴赏幸福,也必能鉴赏痛苦。反过来,如他有了人生的幸福与苦痛,他的鉴赏,必然更为深切。也是在小时候,我不明白我的姑祖母为什么一边念念有词,一边涕泗横流,就问她念些什么。她告诉我,这是祭文,叫《赵玉莲祭夫》。她一边念,一边想起自己在1958年饿死了的丈夫,就忍不住泪落。到我大一点的时候,我把她念的那篇已经失散不传了的祭文笔录下来。我惊讶地发现,那是一篇多么美丽的祭文啊,在我眼里,简直不亚于白居易的《长恨歌》。 

  参证文本:赵玉莲祭夫
  纪念我2002年辞世的姑祖母。本祭诗由她口诵,恐已绝版不传,姑录于下,以供民俗学家证之。

时呀命呀!悲乎惨乎!
是冤家又何必结成夫妇,是良缘又怎生这般结局!
这几日奴心无主,有何言语来哭夫。
提起夫来心中好比油锅煮,秋波血染冒红珠。
今对灵前来哭诉,哭夫先把自己哭。
一十五岁来你府,鱼水夫妻好和睦。
读书望登青云路,只盼后来戴纱乌。
谁知红鸾犯白虎,安知福来祸所诛。
暗来一病缠夫主,得病已成把药敷。
朝去暮来仍如故,渐渐就害入了骨。 
时而喊叫咽喉苦,时而喊叫人恍惚。
四肢无力难动步,坐起都要人来扶。
去为夫修桥补路,去为夫朝山拜佛。
去为夫初一十五吃花素,去为夫苦点香烛。
谁知神灵不拥护,忽然一旦命呜呼。
堂上单留白发母,家中独坐红颜姑。
娘母孤寡谁作主,大家想起好惨乎。
寂寞雕梁与画柱,两双泪眼对灯枯。
千钧担子瘦肩苦,停车还有客来无。
门前鸡仔尚欢逐,膝下无子最凄孤。
我家亲眷未看顾,暗地商量约家族。
才将侄儿来抱抚,昨日当众写约书。
前喊叔娘今喊母,安知彼此有所图。
无奈咬紧牙忍住,倾肝沥胆来哭夫。
且在灵前把咒诅,夫在阴间听明目: 
你妻愿将真情吐,如若改嫁地灭天诛。
从今以后便剃度,再不穿红与着绿。
收拾打扮讲究朴素,免照菱花映灰乌。
纵然不得成贤妇,安能守静学道姑。
吾夫灵魂在何处,何曾听得你妻哭。
愿夫慢慢去,鬼门关前等着奴。
身是琴瑟再不鼓,琵琶空弹求凤曲。
死后又来成夫妇,莲花界内并同宿。
望夫灵魂来拥护,保佑你妻享福禄。
呜呼尚享!

  一个读者,如没有生活经验,或者生活经验浅薄,他对作品,就不能理解,或理解肤浅,体会不到里面的味道。欧o亨利小说《警察与赞美诗》开头有段景物描写:〃每当雁群在夜空引吭高鸣,每当没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跟丈夫亲热起来,每当苏比躺在街心公园的长凳上辗转反侧,这时候,你就知道冬天迫在眉睫了。〃读者要知道雁为候鸟,天气转冷时也就是秋天之时由北向南迁徙,雁群高鸣这句话字面以下的意思天气转冷,才读得出来。这是自然界的反应。〃没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与丈夫亲热起来〃,也是写天气转冷,人群世界的反应。但还有更为深刻的意思:天气转冷时,这种女人才跟自己的丈夫亲热;那天气暖和的时候呢,自然是人情寡淡。这种亲热,纯为自然生理意义上的抗寒,而不是因为感情上的相依为命。再追问一步,为什么会是这种感情呢?因为丈夫没有给女人买贵重的海豹皮大衣,可见女人把皮衣看得比感情重要,这更是感情寡淡的证明了。没有皮大衣御寒的女人,还有一个形式上的丈夫可以当作衣服御寒。没有了暖和的天气的大雁,还可以借群体的力量通过迁徙来逃避寒冷。但是苏比这个流浪汉,既没有衣服,又没有可以亲近的同伴,更不能像大雁那样长出翅膀来迁往他乡。这就是那种渗透到了骨子里的人生的悲哀。这些文字,不写一个〃冷〃字,但天气的〃冷〃和人情的〃冷〃全藏在文字之下,可谓尽得〃冷〃字之风流。这么丰富的味道,没有生活经验,就只能得到一些皮毛。
  《红楼梦》中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即是说学问文章,原是与生活中的人情事理分不开的,对人情事理体察得深刻细腻的人,无论是写文章还是读文章,就有了深刻细腻的前提。《三国演义》的《群英会蒋干中计》一节,曾被选进中学语文教材,读者须有一些社交经验,才能读透在军事政治斗争场合,那些精当描写的玄奥。比较周瑜蒋干二人在群英会上的表现,有两点值得注意的地方:周瑜的习惯性动作是挽蒋干的手臂,习惯性的神态是〃笑〃。挽手这个动作在文中就出现了4次:〃携干手〃、〃执干手〃、〃携干入帐〃、〃携干入帐共寝〃。笑就更多了,共5次:〃笑谓诸将〃、〃瑜笑曰〃、〃瑜笑而挽其臂曰〃、〃大笑畅饮〃、〃佯醉大笑〃。没喝酒时动作神态双管齐下。初见蒋干,周瑜是〃拜迎〃,这是宾主相见之礼,表明宾主之间,还有一段距离。蒋干〃昂然而来〃,因为他是强大曹军的使节;周瑜〃拜迎〃,而没有一开始就上前挽老同学蒋干之手,因为周瑜是三军统帅,不可失去身份。待周瑜一席话激怒了蒋干,他才又〃笑〃又〃挽〃,缓和气氛。喝了酒后掺和一点酒精作用下的醉态,是为了迷惑对方,使蒋干误以为周瑜在朋友面前失去戒心,为下文的泄露军机埋下伏笔。蒋干的神态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很大的被动,原因是不了解对方虚实,胆小且愚蠢如一头猪。从这些历史事件,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启示:
  1) 政客和演员是一个娘胎里出来的。他们没有悲伤仍然可以哭,没 有喜悦同样可以笑,没有愤怒同样可以骂。要当一个出色的政客,必须要有一个演员的功夫。我们将政治称作舞台,就是这个原因。
  2) 用手挽着你走路的人多数不是真正的朋友。挽手走路,似为女孩子的专利;然而挽着挽着,自己的男朋友就将电波传到了不该触电的女孩身上,引起三角风波。更不用说男人与男人之间的这类动作。他挽着你的手,可能想利用你,或者见你身上有利可图。一旦撕破脸来,可能把你推向悬崖。
  3) 面对笑脸要当心。不少情况下,笑脸是一张迷惑人的面具,后面隐藏着弓箭和杀气,所谓笑里藏刀是也。王熙凤爱笑,《红楼梦》写她〃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但〃明是一盆火,暗藏一把刀〃,即是此类人等。朱容基、罗京不笑,性情流露最真;王刚、倪萍爱笑,一个演了《宰相刘罗锅》里的奸臣何申,另一个能在小孩子的节目中让千千万万的小朋友着迷。
这样读《三国》,因是带着自己的生活去读,也许才算把死书读活。那些启示,也许会化为我生活中的智慧,为我对于人世的观照,提供了参照。生活化地鉴赏,鉴赏化地生活,将书本与生活,有机地融会,灵活地贯通,不唯读书而读书,而是为生活而读书,用生活来读书,这样的读书人,必能使自己在学问与生活方面,都获得不断的进步。 
  要生活化地鉴赏,就得有读书以外的生活。科学家李四光主张读自然之书:〃读自然书,种种机能非同时并用不可,而精确的观察尤为重要。读书是我与著者的交涉,读自然书是我和物的交涉。所以读书是间接的求学,读自然书乃是直接的求学。读书不过为引人求学的头一段工夫,到了能读自然书方能得真正读书。只知道书不知道自然的人名曰'书呆子'。〃⑾这种思想,在美学家宗白华那里,也得到同样的强调:〃这种活动就是走到大自然中,自动地观察,自动地归纳。从这种自由动作得来的思想,才是创造的思想,才是真实的学问,才是亲切的知识。这是一切学术进步的途径,这是一切天才成功的秘诀。这个途径不唯近代大科学家如是,就是古代天才的思想家也是如此。〃⑿接着他举了庄子在书中很多地方引用自然现象做譬喻的例子。除了自然,一个读书人还要走向社会,走向人群,去观察人,研究人。毛泽东年轻时候,带了几个铜板一些干豆子徒步考察湖南农村,他写出来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比那些成天坐在书斋中研究出来的马克思主义还要马克思主义,因为他从社会中得出来的思想,比书本上更有创造性。所以毛泽东对于马克思的解读,有破天荒的创见。

(四) 小说鉴赏:冰心《小桔灯》

  

关于主题:爱的基调

  关于《小桔灯》的成因,人教1988年版教参引用冰心三篇创作谈中的话,作了以下阐释:〃作者在十二年后的春节前夕记下这段往事,是希望新中国的青少年,不要忘记旧社会劳动人民身受的苦难,热爱'我们大家都好了'的新社会,作建设新中国的主人。〃全日制初中第二册语文课本(1988年版)在思考题中提示学生:〃课文反映了革命者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艰难处境和他们对光明的渴望,赞颂他们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教参和课本分别从创作动机和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了《小桔灯》的主题。新版教参和教材不再有这种提法,但从所引的资料看,与以前相比,在认识上大同小异。比如,〃透过这些描写,读者不难得出结论:这一切都是国民党反动派残酷统治所造成。再如……读者也分明感到了作者对法西斯行为的强烈指控。〃〃她(小姑娘)的高尚的品格和精神,正是她革命的父亲坚强的身影的映照……父辈革命思想的熏陶使她幼小单纯的心灵迸发出美丽的火花。小姑娘就是美的化身,未来的希望。〃(转引自人教版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1992年第一版P99)这些观点,似乎都认为,《小桔灯》的主题,就是通过小姑娘去控诉反动派的凶残行经,去歌颂革命者的革命精神。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