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纱帘的背后 >

第5节

纱帘的背后-第5节

小说: 纱帘的背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爱德蒙·特里劳尼·伯克豪斯(Edmund Ttrelawny Backhouse 1873…1944),英国作家,被称为“远东最著名的无赖”,生命中的最后20年,在北京过着隐居生活。濮兰德和巴克斯还合著并出版过《慈禧外记》(即《太后治下的中国》)、《清室外记》(即《北京宫廷的编年史和研究报告》)等书。    
    20康有为(1858…1927),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政治活动家,维新运动的领袖。原名祖治,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曾任工部主事。他先后7次上书,请求变法图强,其中以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的“公车上书”最为有名。梁启超(1873…1929),近代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早年曾中国举人,是康有为的学生。    
    21丁韪良,即威廉·亚历山大·帕森·马丁(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 1827…1916),中文名丁韪良,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1850年来华,在宁波传教。1858年任美国首任公使列卫廉的翻译,参与起草在天津与中国全权代表签订的《中美友好条约》(即《天津条约》)。1863年由宁波调往北京传教。1869年经赫德推荐,出任同文馆总教习,兼授国际公法,直到1894年,共在职25年。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被聘为总教习。1900年夏,义和团运动发生时,他避于东交民巷。后曾一度返美,旋即应张之洞聘,在武昌筹备设立大学,后因张内调而作罢。1908年,丁氏复回北京从事传教及著述,1916年12月死于北京。丁氏除译惠顿氏《万国公法》为汉文外,还著有《中国人:他们的教育、哲学和文字》(1876)、《花甲记忆》(1896)、《北京被围:中国对抗全世界》(1900)、《中国知识》(1901)、《中国的觉醒》(1907)等书。此外,他还写有不少汉文宗教书籍,其中以《天道溯源》一书最为著名。    
    22瓦勒利亚·梅莎莉娜(Valeria Messalina 23…48),罗马皇后,克劳迪亚斯一世的第三位妻子,因为和人私通而被处死。    
    23巴克斯曾经将一批重约8吨的中文手抄本赠送给牛津大学图书馆,希望能从牛津换来一个教授的头衔。牛津收下这些稿本,却拒绝给他教授职位,只在图书馆的荣誉名单上给他记了一笔。    
    24凯瑟琳·卡尔(Katherine Carl 1862…1938),美国画家,1903年间,在康格夫人的介绍下,曾入宫为慈禧太后画像,此事在德龄公主的《紫禁城两年》中有详细的记载。    
    25德龄(1886…1944),满州汉军正白旗人,原籍广东香山,出生于武昌,在荆州、沙市度过了她的童年时代。从少年时代开始,一直跟随出使国外的父亲在日本、法国等地度过,并在国外接受西方教育。1902年底随父回国,1903年入宫,成为慈禧太后的一等御前女官,1905年父亲在上海病逝,德龄出宫。1907年与美国人撒迪厄斯·怀特结婚,后移居美国。1910年用英文出版《紫禁城两年》,署名“德龄公主”(Princess Derling),轰动一时。此后,德龄陆续用英文撰写并出版了《御香缥缈录》、《瀛台泣血记》等多部描写晚清宫廷生活的著作,在海内外有着广泛而持久的影响。1944年11月22日,德龄在加拿大死于车祸。    
    26凯瑟琳·美第奇(Catherine de Medici 1519…1589),法国皇帝亨利二世的皇后,出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她是洛伦佐·美第奇二世和法国公主玛德琳的女儿,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在修道院接受的教育。1533年与亨利二世结婚,1552年,由于丈夫率兵参加梅斯战役,她被任命为摄政,但权力有限,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559年,亨利二世去世,她15岁的儿子佛朗西斯二世继位,凯瑟琳迅速地攫取了朝政大权。凯瑟琳被认为对此后350年的西方流行时尚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据说她还发明了高跟鞋。凯瑟琳大帝(Catherine the Great 1729…1796),即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时间1762…1796。出生于德国,1745年嫁给沙皇彼得三世,1762年靠宫廷政变登上皇位。她对外两次同土耳其作战,三次参加瓜分波兰,把克里木汗国并入俄国,打通了黑海出海口,建立了庞大的俄罗斯帝国。    
    27休·特雷弗·罗珀(Hugh Trevor…Roper 1914…2003),牛津大学现代史钦定教授,是希特勒和第三帝国研究的权威,出版于1947年的《希特勒的末日》使他一举成名,1983年又因为为伪造的《希特勒日记》出庭作证而名誉扫地。其他的历史学著作有《希特勒漫谈》(1953)、《格贝尔斯日记》(1978)和文中提到的《北京隐士》。2003年1月26日,罗珀在牛津的一家收容院里去世,享年89岁。    
    28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 1854…1900),爱尔兰作家,19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的杰出代表,他还是一个著名的同性恋者,并因此而入狱两年,1897年出狱后的王尔德离开英国前往法国,最后在巴黎去世。    
    29科沃男爵(Baron Corvo 1860…1913),是弗雷德里克·威廉·罗尔夫(Frederick William Rolfe)的笔名,英国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个出了名的怪人,他的小说被认为有同性恋倾向。他最后因为贫困在威尼斯自杀。    
    30恒慕义,即亚瑟·威廉·汉密尔(Arthur William Hummel 1884…1975),恒慕义是其中文名,美国著名汉学家,著有《清代明人传略》、《近百年来中国史学与古史辨》等书。其子恒安石(1920…2001)曾于1981…1984年间担任过美国驻华大使。


第一部分 叶赫那拉氏第6节 叶赫那拉氏(1)

    我们甚至连她的名字都不知道。她本人对此讳莫如深,她曾经生活过的这个世界,也被设计得天衣无缝,将她隐藏在宫廷繁文缛节的重重帷幕之后。从来就没有人敢对天子或他们妻子直呼其名,因为他们都是些半人半神的家伙。她出生于1835年11月29日(与赫德爵士同年),出生地是中国的某个地方,至于确切的地点,老实说我也不知道。我们既不能确定她父亲的名字或职业,也不清楚她的母亲姓甚名谁,就连这个女孩子的奶名(小时候人们用这个来称呼她),我们也无从知晓。她是一位默默无闻的满清官员的一个默默无闻的女儿,要不是被选为皇帝的妃子,并幸运地给他生了一个唯一存活下来的儿子,她也许就这么默默无闻地过一辈子。多亏了赫德爵士,我们才得以知道,她还有三个妹妹,以及一个有幸长大成人的兄弟。另一桩有案可稽的事情是:她喜欢漂亮的衣服、北京哈巴狗和菊花。    
    她站着的时候,大约有5英尺高,漂亮、苗条、匀称,惹人注目。一双灵巧的手,一副弯弯的眉,一对灵气饱满的黑眼睛,高高隆起的鼻梁,饱满清晰的嘴唇安放在坚强的下巴上。倾城一笑,众生披靡。即使到了70岁的时候,依然风韵不减。她乌玉般的黑发,从宽阔的前额向后梳拢。作为一个小姑娘,她外表上惟一稍嫌古怪的地方,就是总爱在自己下唇的中间描上一点朱红,这是满族成年女性一种普遍的化妆风格。在她作为嫔妃的8年时间里,她的脸被装扮得像京剧里的脸谱。生命中的最后47年,作为一个寡妇,她洗净铅华,素面临天下。至于赫德爵士所说的,她那“甜蜜轻柔的声音”,也许对那些会说汉语的人确实如此,但在那些不懂满清官话的洋鬼子听来,就算她是吟诗诵赋,也不免诘屈聱牙,不堪入耳。晚年的时候,一次不算太严重的中风,使她的嘴有些向左歪斜,这使她看上去总是愤怒而痛苦(即使她当时并非如此)。    
    她只有一个丈夫,也只有一个儿子,但有三千太监,随时听候她的调遣。在丈夫死后,她统治整个中国几达半个世纪之久,这比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女性统治者的在位时间都要长,包括比她早一千多年的武则天,甚至,要长于中国浩瀚历史中的大多数男性统治者。数千年来,中国只出现过3位女性统治者,她是最后一个。    
    1851年,她在16岁的时候被选为皇帝的妃子,人们提到她的时候,只是称她被称为叶赫那拉氏,那个姓氏来自满洲的一个部落(叶赫部落的那拉氏族)。后来,当她成为太后和帝国的统治者,就有了一个广为人知的称谓:慈禧(从洋人的嘴里说出来,通常就成了“苏茜”),亦称“西太后”,因为她住在紫禁城西边的宫里。    
    关于叶赫那拉氏的一生,在足资征信的材料中,21岁之前的少之又少。于是,传记作家和新闻记者不得不借用发明创造之类的手段来填补这段空白。21岁之后的生活,则有少许真相散布各处,但也漏洞百出,充满了虚构和传说。卷帙浩繁的著作(它们大多由严肃的学者所炮制),充斥着耸人听闻的秘闻,其中包括那些似是而非的性生活、阴谋、暗杀,以及诸如此类。北京是一个古老帝国的政治中心,在那里,雄心勃勃的男人们为着权势和地位,忙于持续不懈的拼杀。如此看来,她整个就生活在一个阴谋、投毒和赐死的世界里,现实的教训昭示了一个道理:她不能相信他们中的任何人。    
    在我们能够对她混乱的故事理出个头绪之前,首先让我们举几个例子,看看它们是如何陷入混乱的。    
    按照某些作者的说法,我们应该相信叶赫那拉氏是作为皇帝的性奴隶从广州买来的。而在另一些人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时代,简直就是一个东方版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她常常在大庭广众之下低吟浅唱,她的妹妹则端着个帽子向周围的人要钱,为的是给家里买足够的大米,因为她们的父亲把自己的钱财全都花在了鸦片和妓女的身上。另一些人则声称,她的祖父是个俄国“洋鬼子”。像这样的事情,在封建时代的中国倒是常常发生,但没有证据支持这些故事当中的任何一个。    
    西方传记作家中,把关于叶赫那拉氏童年时期的最基本的“事实”与最荒谬的谣言搅和到一起的,就要算是巴克斯爵士了。“她的父亲惠征,” 巴克斯爵士这样写道,“拥有八旗军的世袭军衔。考虑到他出身上的优势,他的同僚们通常认为他是个失败的家伙:在他死的时候,他所拥有的最高职位不过是个巡检使……他死于安徽,那时候他的女儿刚刚3岁。”    
    就算这是真的,也没有任何证据。虽说如此,还是不断有新的材料,由于其他传记作家厚着脸皮对巴克斯的遗产加以夸大引申,而得以逐渐增加。于是,叶赫那拉氏的父亲成了镶蓝旗的一员,她的家庭并不富有;“在中国,那多半意味着他父亲是个诚实的人。”她父亲“因为在面对太平军进攻的时候临阵脱逃,而遭革职”,那时候,叶赫那拉氏18岁,而且,已经是宫里的一位嫔妃。    
    说到叶赫那拉氏的母亲,关于她的情况,绝对一无所知。而巴克斯声称,她“才能出众,富于理性,即使在一个以女性的聪明才智而著称的部落中,也显得卓尔不群。”另一些传记作家则信誓旦旦地向我们保证,叶赫那拉氏的母亲非常漂亮,人到中年,依然风采不减。    
    虽然没什么事情是确凿无疑的,哪怕是叶赫那拉氏的出生地。但没有谁比得上传记作家何士1,他能够把她出生时的情形描写得绘声绘色,他那本书的三分之一的篇幅,被用来描述慈禧一生中最不为人知的那段时期。他写到叶赫那拉氏的父母:他们的婚姻并不幸福,这要归咎于她的父亲,他是个鸦片鬼,迷恋一个小脚妓女,并且,他在牌桌上的手气总是很臭。在叶赫那拉氏出生的前夕,他耗光了家里有限的钱财,她的母亲则说服了好心的房东翁先生,允许他们暂住,即使他们一时付不起房租。慷慨大方的翁先生是如此喜欢叶赫那拉的母亲,以至于担当起了祖父的角色;何士此后提到他的时候,就干脆称他“翁爷爷”。正是这位翁爷爷,导致了叶赫那拉的出生,而不是父亲惠征,其时,惠征正出门在外。    
    翁爷爷有一个姓傅的好朋友,是个算卦的,此人有惊人的先见之明:    
    正当寅时,这个满洲孩子瓜瓜坠地,傅先生看见一阵强烈的光线一闪而过。神撩开了帷幔的一角,让傅先生得以窥见了未来……他看见……这女孩刚刚出生……这会儿已经出落成一个漂亮的女人,混迹于历代帝后之中,和他们不相上下……眼前的景象让傅先生魂飞魄散,他……跌倒在地,不省人事。(后来傅先生检查了那个孩子并发现了她的左胸上有一片胎记,这进一步证实了他的预见。)他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