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血肉长城-中国抗日战争著名战役纪实 >

第83节

血肉长城-中国抗日战争著名战役纪实-第83节

小说: 血肉长城-中国抗日战争著名战役纪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按时向遮放以北的吉田部队发
动猛攻。与此同时,芒市正面的第
6 
军、第
2 
军也在航空兵和地面炮火的掩
护下全面总攻击。激战一天,正面攻击部队已多处嵌入日军阵地之内,双方
短兵相接,处处都在混战。

原打算给远征军部队以迎头痛击之后,再于22 
日至24 
日之间逐步后撤
的松山师团长顶不住了,尤其当他获悉后方遮放地区的形势非常危急,第53
军随时可能切断公路的报告后,遂不顾双方混战中实行敌前撤退的可怕后
果,立即命令各联队在19 
日当天,太阳落山以后即刻向遮放撤退。

日军第56 
师团各联队接到撤退命令后,丢下部分兵力在第一线抵抗远征
军进攻,其余部队慌不择路地向西溃逃。待第
2 
军等部队全部歼灭顽抗的残


敌后,芒市已成了一座空城。

远征军虽然预计到日军有可能逃跑,因此才派第53 
军深入敌后大包围,
但谁也未想到、总攻才刚刚一天,日军就会溜之大吉。看来,松山、腾冲的
惨烈死斗力双方留下的烙印太深了。日军从中学会了不行就溜,远征军则总
以为日本人会顽强抵抗。双方的经验总结南辕北辙,于是就有了远征军轻取
龙陵、芒市的现象。

日军的撤退极为狼狈,完全是一片溃逃的景象,通向遮放的公路两侧到
处都是遗弃的武器弹药和各种车辆物资。由于是敌前撤退,又是夺路而逃,
许多孱弱伤残的日军士兵被遗弃在道旁、山间。直到几个月后,当地老百姓
仍不断发现日军的腐尸和累累白骨。有的日军伤兵尸体被发现时,仍然保持
着被遗弃时的姿态,躺在灌木材丛遮掩的担架上,朽烂了的军装罩着一副吓
人的白骨。

追击,第71 
军沿滇缅路,其他各部队在两边的山地猛烈向遮放追击。第
200 
师乘日军混乱之机,从南面绕过遮放,直插畹町以东地区。沿公路正面
攻击的第71 
军部队非常活跃,不仅反复攻击日军阵地,而且派出众多的小分
队大胆穿插渗透。日军第56 
师团被迫将外围防线一缩再缩。

11 
月30 
日夜,日军第56 
师团再次面临四面合击之势,松山师团长被迫
又一次下令全军分路撤退。

日军的遮放防线崩溃了,远征军下一个目标是中缅边境上的重镇畹町。

远征军大军西进前后,北缅的中国驻印军也在积极休整,全力准备再次
发动大规模攻势。

驻印军自1943 
年10 
月反攻以来,至1944 

8 
月初攻占密支那,已连续
奋战了10 
个月。攻下密支那后,驻印军全军停止在孟拱、密支那地区休整整
编。新38 
师、新30 
师编为新编第
1 
军,由孙立人将军任军长;新22 
师、第
14 
师、第50 
师编为新编第
6 
军,由廖耀湘将军任军长;原新
1 
军军长郑洞
国转任驻印军副总指挥。

驻印军整训期间,通过无线电联络,与滇西的远征军长官部共同决定,
双方在已经收复了的中缅边境上举行一次象征性的小型会师,以激励两支大
军的全体将士。会师的队伍分别从密支那和腾冲(正在围攻中)两地出发,
东西对进而行。

8 
月26 
日,由孙立人将军亲自指派的新38 
师连长孙尉明,率领步兵、
工兵、辎重兵、电台、摄影师等220 
人小分队,踏上了由密支那通往腾冲的
骡马古道。这条古道辟于何年何月已无从知晓,只知是古时候往来于滇缅一
带的商人踏辟而成的。在丛山深处,密林间左旋右转的古道已有两年多无人
走过了。它负载人数最多的时期是在1942 
年初夏时节。当时,成千上万从缅
甸和南洋一带逃避日军追击的侨胞,扶老携幼,经这条古道逃往祖国的怀抱。
还有大批战败撤退的中国军队,也从这条路经过。沿途死了多少人,谁也说
不清。

孙尉明小分队踏上这条古道后,几乎天天都可以发现杂草掩盖下的累累
白骨,许多白骨仍呈现一副向东爬行的姿态,旁边的步枪锈成了一根铁棍,
枪托木柄早已化作泥土。整整两年了,这条被人类遗弃的荒凉古道重新印上
了中国军人的足迹。沿途散布着一些几乎与世隔绝的小村落,居民绝大多数
是克钦族人,此外有不少躲避战乱和迫害的华侨。华侨们一见小分队官兵,
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深藏山中已两年多了,华侨们记忆最深刻的是当


年大溃败时的惨景,与外界隔绝的他们压根就未敢奢望中国军队会重新打回
来。声音激动得颤抖的华侨,抱住小分队官兵又哭又笑,恍如隔世重逢的亲
人。许多华侨对着莽莽群山下跪,哭喊着祭奠当年惨死的无数冤魂:看见了
吗,中国也会有如此雄壮的军队,中国也会有扬眉吐气的一天!平静下来以
后,华侨和上著居民们杀鸡宰牛,煮熬野菜,尽其所有地款待小分队官兵。
小分队也从驮马上卸下来自美国的各种罐头,干粮和珍贵的盐巴,以抚慰受
苦受难的同胞。


8 
月26 
日出发时起,一直都是细雨霏霏的天气。
9 

6 
日,雨停了,
尽管天依然阴沉沉的,山中弥漫着浓雾,但在多雨的山区里,也是难得一见
的晴天。会师地点在高黎贡山口中缅交界的地方。孙连长率队一大早就顺着
一条被山洪冲毁的废路向上爬行。上午10 
时,他们爬到了海拔2900 
多米的
山口。山口有一块60 
多平方米的草地,当中竖立着一块石头界碑,镌刻着“国
界”两个大字。官兵们完全忘却了劳累,也感觉不到冷气和汗水交浸的寒意,
围绕着界碑跳跃欢歌,向着浓雾背后的祖国河山大吼:我们回来了!

一刻钟后,山那边一支队伍拨开云雾,爬上山脊,斗笠下露出熟悉的中
国人的面孔。这批人马来自腾冲,是由远征军卫立煌将军麾下的工兵团副团
长胡振中中校率领的队伍。

两支队伍狂欢一番后,举行了庄严的典礼。两支部队列成横队,分别立
于国境线两侧。驻印军先向远征军敬礼,高呼:“欢迎你们到缅甸来!”远
征军向驻印军回礼,同样高呼:“欢迎你们回中国来!”握手之后双方交换
位置,远征军进入缅旬,驻印军回到祖国。

9 

8 
日,两支队伍互道珍重,互相勉励着早日打通中印公路全程,然
后在全军大会师时再见的预祝声中,各自踏上归程。

进入10 
月,缅北雨季已渐至末期,正午虽仍炎热,但早晚已有凉意。驻
印军各部经过一个多月的休整,逐渐恢复了体力。部队在驻地热烈欢度“双
十节”后,即分两路挥师南下。按计划,新
1 
军由密支那出发,直取八莫;

6 
军从右路迂回八奠侧翼,切断日军经伊洛瓦底江增援的水上交通。

连日来,密支那城边的伊洛瓦底江上汽艇往返如梭,把新
1 
军的人马一
批一批地运过江去,工兵昼夜赶修了一座横跨江面的桥梁,把密支那与八莫
的公路连接起来。

10 
月15 
日,新
1 
军部队全部渡江完毕,所属新38 
师为第
1 
线兵团,直
扑八莫;新30 
师为第
2 
线兵团,随新38 
师向南推进。

八莫位于密支那以南150 
公里处的伊洛瓦底江畔,是中印公路的必经之
地。八莫日军守备队以第
2 
师团搜索联队为基干,外加该师团第16 
联队第2
大队全部及野炮、山炮、坦克、工兵各一部,总兵力约2500 
多人,指挥官是
原好三大佐。守备队的任务是持久坚持八莫,阻上驻印军南下,以便第33
军集中主力应付远征军的进攻。为了达到持久的目的,日军在八莫屯积了足

6 
个月的粮食弹药,分别贮藏于各处地下堡垒深处。守备队用了很长时间
构筑工事,所用轻重机枪及火炮工事均用铁路枕木加大钢板覆盖,每个火力
点都附设了两三个同样坚固的预备工事,相互间组成了可以四向射击的绵密
火网。整个阵地体系分一线、二线,均敷设了高低两道铁丝网。凡坦克可以
经过的地段,都挖掘了宽
5 
米、深
3 
米的防坦克壕,壕沟前后又埋设了大量
反坦克地雷。城内外各阵地间由深1。5 
米的堑壕连接,四通八达,犹如蜘蛛
网一般。为了迟滞驻印军对八莫的进攻,日军还以中队为单位,在远离八莫


数十公里的、密一八公路必经的太平江北岸渡口苗堤及其以南公路沿线山地
设置了许多警戒阵地。

第一线攻击的驻印军新38 
师用半个月时间连续闪击,边打边进,推进了
120 
公里。10 
月29 
日,一举击溃苗堤渡口的日军,占领了太平江北岸正面的
全线,迫使八莫日军的外围防御线完全龟缩至太平江以南的三角地带。

太平江正面河幅有200 
多米宽,江水湍急,对岸是一处高地,日军凭险
而守,居高控制着附近所有能渡江的渡口。孙立人军长几次三番到江边视察,
决定以一部正面佯攻,以新38 
师主力从东面渡江,迂回江边日军后方。经几
日秘密行动,新38 
师师长李鸿亲率两个团跨越太平江,冲出海拔2000 
公尺
左右的连绵山地,于11 

6 
日,将莫马克以北至太平江边公路沿线的日军据
点悉数拔除。与此同时,在太平江正面与日军相持不下的新38 
师第113 
团,
也于11 

8 
日夜晚武装泅渡成功,江边日军在前后夹击之下钻入山中,逃往
八莫。

11 
月16 
日,新38 
师已将八莫市区外围大小村落和
3 
个飞机场完全占领。
随后跟进的新30 
师也以一部兵力渡过太平江。17 
日,新38 
师一部占领八莫
西南方的曼西,切断了八莫至南坎的公路,从北、东、南三个方面完全包围
了八莫,而西面是宽阔湍急的伊洛瓦底江。

攻城部队愈迫近城区,战斗就愈发惨烈。日军凭借复杂地形和坚固阵地,
每失必反。新38 
师纵有飞机大炮的支援,也只能逐码前进,一个一个地击毙
日军,一米一米地向前攻击,根本谈不上气吞山河的全面总攻。11 
月18 

夜,新38 
师第113 
团一个连的阵地上,因后方没有及时送上弹药,官兵整夜
都在与逆袭的日军敢死队拼刺刀。日军借助夜暗冲进了战壕。狭窄曲折的战
壕内,一切武器都无法施展,双方都拿着刺刀肉搏。一个中国机枪射手被刺
死了,副射手陈云兴肋下也挨了一刀,他手无寸铁,忍着剧痛,用左手将日
军刚刚拔出的枪刺按在地下,右手猛地抓住日军的咽喉,
5 
个手指像铁钩一
样贯通了日军的喉咙,随即拼命一扯,连敌人的舌头都从喉管里抽了出来。

攻城战进行到12 
月上旬,新38 
师以蚕啃桑叶的办法,逐步将八莫市区
东、南、北三大阵地群的南、北两大阵地群蚕食殆尽。南、北两面最坚固的
陆军监狱、宪兵营房和者炮台等阵地被一一攻克,东正面部队也揳入日军阵
地之间。原好三大佐已经捉襟见时,身边仅剩下副官、情报官、密官、传令
兵等
8 
人,其他人员已全部派往第一线作战。

12 
月14 
日夜晚,原好三大佐率守备队残余沿伊洛瓦底江岸向南突围。
当晚,新38 
师也实施夜间攻击。双方短兵相接,都使出最大力量反复冲杀,
演成八莫之战最激烈的一幕。日军见陆地突围无路,只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
的泅渡器材,跃入江中,夺路逃命。新38 
师部队以炽烈的火力猛扫日军,将
其残余部队大部击毙于伊洛瓦底江中。

12 
月15 
日,八莫市区完全归于新38 
师掌握。这一仗,毙敌官兵2000
人、俘虏21 
人,缴获零式战斗机
2 
架、坦克10 
辆、轻重机枪100 
多挺、各
种口径火炮28 
门及步枪1300 
余枝。逃脱日军仅有原好三大佐以下几百人。

为纪念八莫之战的胜利,驻印军总指挥部特将莫马克至八莫市区的一段
公路定名为孙立人路,将八莫市中心马路定名为李鸿路。

还在八莫围城战打响不久的时候,新
1 
军军长孙立人的目光就已投向下
一个目标——南坎。南坎北距八莫113 
公里,东北距畹町62 
公里,南距腊戍
214 
公里,在瑞丽江南岸,地形低洼平坦,土质疏松,是缅北肥沃的产米区。


南坎谷地平坦,可外围都是高山。从八莫南出不远即进入山地,万山丛错,
绵亘60 
余公里,一直到达南坎谷地外缘。

杀鸡焉用牛刀,孙立人无意将新
1 
军两个师全部用于八莫,尽管这样可
能加快攻占八莫的速度。但孙立人更注重在打通中印交通线这个全局战略上
的快节奏。因此,在新38 
师围攻八莫之际,孙立人即命令新30 
师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