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血肉长城-中国抗日战争著名战役纪实 >

第79节

血肉长城-中国抗日战争著名战役纪实-第79节

小说: 血肉长城-中国抗日战争著名战役纪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师团的全力猛攻,新39 
师虽
然反复逆袭,但分哨山高地及龙陵西面的一连串高地仍相继落入日军手中。
新39 
师动摇了、溃败了,师长洪行少将也在撤退的慌乱中翻车身亡,成为远
征军反攻中死亡的军衔最高的指挥官。

9 

7 
日,日军第56 
师团乘势渡过龙陵河。向据守龙陵西北一带高地的
荣誉第
1 
师阵地猛攻。荣誉第
1 
师部队在见返山、昂龙山等高地连续奋战了
三天三夜,勉强守住了阵地。可是10 
日,对第56 
师团抱有极大期望的日军
第33 
军,又将新到达的吉田四郎大佐指挥的第49 
师团的第168 
联队悉数加
强到第56 
师团方面。

面对第56 
师团
3 
个步兵联队的连番进攻,再加上该师团炮兵和第33 

直属炮兵的狂轰滥炸,荣誉第
1 
师伤亡惨重,被迫退往龙陵—腾冲公路以北。

至此,日军第33 
军在“断”作战中,已向龙陵战场投入了
5 
个师团番号
的部队,其中包括第56 
师团和第
2 
师团的主力,第18 
师团、第53 
师团和第
49 
师团各一部,以及军属炮兵、工兵、装甲兵等待种兵部队。本多政村中将
抖出了全部家底,志在必得。鉴于第56 
师团已经占领了龙陵西南至西北的全
部高地,而第
2 
师团仍在龙陵东南高地与第37 
师等部队僵持,本多中将下令
第56 
师冈跨过龙陵一腾冲公路,继续向北进攻,然后在尤陵以北折转向东,
从龙陵至腊勐之间切断滇缅公路,将远证军第11 
集团军在龙陵周围的部队包
围歼灭。

局势非常明显,龙陵地区的会战已演变成中日双方在滇西地区的一场决
战。倘若日军获胜,远征军
5 
月中旬反攻的主要战果将不复存在,甚至可能
被迫再次退回怒江东岸。相反,若远征军取胜,日军第33 
军就此将丧失与远
征军大规模较量的最后一线希望,充其量也只能以防御态势苟延残喘,尽可
能在滇西地区拖延一段时间。诚如本多政材中将所说的,龙陵会战确实是乾
坤一掷的大决战。

坐镇保山远征军长官部的卫立煌上将很清楚龙陵会战的重大后果,也非
常了解第11 
集团军面临的危局。可他作为一个一生在战场上拼杀的军人,更
懂得最后五分钟的至关重要,战局往往会在最后时刻发生根本性逆转。使卫
立煌欣慰的是,号称中国精锐之师。曾在1942 
年首次远征缅甸中扬名中外的
第200 
师,已经昼夜兼程,从昆明车运赶到了龙陵北部战线,与第11 
集团军
部队一道将战线稳定在黄草坝以西的达磨山一带。更加令人振奋的是,第8
军已于
9 

8 
日全部歼灭了顽抗达
3 
个多月的松山日军。这不仅使第
8 
军主
力可以转用于龙陵战场,而且可以使后方的部队和军火物资源源不断地经滇
缅公路运往前线。此外,腾冲方面的激战已进入巷战阶段,第20 
集团军已将
第36 
师抽出,派往龙陵方面,威胁了日军第56 
师团的侧背,要不了几天,
第20 
集团军主力即可全师南下,会战龙陵。

“本多中将,你已是强弩之末了!”卫立煌盯着地图上的松山和腾冲两
个小点,长长地吁出了一口气。


第七章克松山浴血腾冲

松山位于怒江西岸的腊勐街紧侧,沿公路东距惠通桥约20多公里,西距
龙陵约40公里,这一带山势奇险,树高林密,常年浓荫蔽日,旧地方志描述
说,此地“高山夹箐,地险路狭,马不能行”。由于距怒江的空间直线距离
仅二三千米,天晴能见度较好时,可以从山顶上俯瞰怒江大峡谷的雄浑景观。
虽说在这目力可及的距离上,怒江东岸高山上的大口径火炮可以直射松山等
山峰,但是滇缅公路却要回肠九转,上下盘旋20公里,才能通过松山一带平
均海拔1500米以上的崇山峻岭。此地之凶险由此可见。

对于远征军大兵团反攻而言,滇缅公路的畅通关系甚大。否则,部队和
物资的前送,伤员的后输等等都只能用人力、畜力,穿过高黎贡山中的小道
来回输送。如此一来,美式机械化装备的优势无从发挥,部队战斗力也因弹
药、粮食缓不济急而大打折扣。

日军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在此咽喉要地配备了步兵,炮兵、工兵、辎
重兵、卫生队,防疫给水部队等合成部队3000多人,同时在各山顶要点储存
了大量的粮食弹药,摆出了一付长期死守的架势。

6月上旬,第11集团军渡江加入反攻后,由于远征军长官部对日军死守
松山要隘的决心估计不足,以为此地只有几百日军,目的也仅是干扰迟滞远
征军的挺进,因此,命令第11 集团军主力撇下松山日军,直出龙陵,由新
28师约7000人负责扫清腊勐街及松山日军。岂料想,在这一夫当关、万夫
莫开的险恶之地,新28师纵有三头六臂,也无法完成超乎寻常的攻坚任务。

6月初,新28师渡过怒江后,首战告捷,于4日占领腊勐街,将日军全
部驱上松山等山地阵地。5 日,占领竹子坡,主力向上松林阵地攻击,同时
以一部迅速向南,切断了松山日军与龙陵方面的地面联系。从此,松山日军
一直处于四面被围、孤立无援的困境,与第56 师团部只能靠无线电相互沟
通。但是,此后直到6月20日,新28师伤亡1600多人,攻击效果不大,期
间,怒江东岸高峰上的远征军长官部直辖的重炮兵虽然每日隔江轰击日军阵
地,但由于地形险峻,日军堡垒构筑巧妙,深藏地下,炮击效果也微乎其微。

很显然,仅靠新28师是不行的,必须加大攻击力度。6月下旬,卫立煌
急令远征军总预备队第8军的荣誉第1师、第82师和第103师等3个师,迅
速过江接替新28师攻打松山。

第8军官兵听说后议论纷纷:“新28师在松山被打垮了?要是早点让我
们上去,恐怕早就收复松山了。”有的人骄矜之气横溢:“新28师垮得好,
不垮显不出第8军的强大。”

卫立煌对第8军的轻敌情绪非常担心,当初就是由于轻敌,才导致了新
28师的挫折。卫立煌专门召见了何绍周军长,向他传达了蒋介石对松山之战
的关注,同时也想让何绍周以清醒的头脑去完成任务。卫立煌不无自责地说:

“松山敌情是我们始料不及的,我们事先不明就里,估计有误,导致今
日的被动。这个责任应由我本人来负。新28 师是有功劳的,他们以极大的代
价帮助长官部了解了敌情,使我们对敌人的阵地体系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倘若不是新28 师的艰苦奋战,前一阶段的代价恐怕会由第8 军的部队付出
的。

“你回去后立即进行部署,务求周密细致,尤其要向交防的新28师部队
充分了解日军的阵地构筑和火力配备情况,制定有效的攻坚方案。长官部将


从炮、空两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具体怎么打由你决定,但务必不可骄躁。”

6 
月底至
7 
月初,松山战场的远征军各部忙于交接和重新部署,对日军
台处阵地仅做一般性牵制攻击。远征军长官部直辖的工兵部队昼夜不停地抢
修惠通桥。惠通桥自1942 

5 
月炸毁以后,仅剩东西岸边的两座桥墩,又逢
雨季江水暴涨,水流湍急,再加上松山一带的日军炮兵不断用120 
毫米榴弹
炮对渡口实施干扰性炮击,致使工兵作业非常困难。为确保修桥和第
8 
军部
队的运动集结,长官部炮兵指挥官邵百昌中将把
2 
个重炮兵团的几十门大口
径美式榴弹炮,用骡马和人力牵引,拽上怒江东岸的钵卷山等山峰,只要日
军炮兵一开炮,邵百昌就下令炮兵以十倍于敌的炮弹回敬对方。如此来往几
个回合,对岸日军炮兵不敢再贸然开炮,只是借助大雾、雨天或夜暗,阴一
炮阳一炮地打上几发。但这种游击性炮击已失去了准头,徒具象征意义而已。
7 
月初,惠通桥架设完毕,可以通行汽车。

连续几个昼夜,松山一带高地上的日军虽然由于层峦叠障,看不见远处
山谷和山腰公路上的远征军运动情况,可大批来自惠通桥方面的汽车引擎的
吼声,在深山谷地汇聚起来,发出巨大的共鸣。每到烟雨濛濛的夜晚,成串
成串的卡车大开前灯,把幽幽深谷映得泛白一片。

松山顶上的日军官兵中许多人已在高黎贡山中呆了两年,除少数见过世
面的军官之外,大部分人还不曾见识过这种机械化大部队运动的威慑力量。
守备队长金光惠次郎少佐觉察了手下士兵的黯然心情,只好督率官兵们拼命
加固工事,或者以松山师团长正在率师团主力进行反攻的消息来激励士气。7
月的头一二天,日军守备队着实兴奋了一阵,黄草坝方向传来的隆隆炮声使
他们感到了生还的希望,可是很快又得知师团主力已再次退往芒市。此后,
松山各阵地笼罩在一种浓浓的绝望气氛中。除了个别指挥官外,几乎所有的
官兵都失去了理智,整日里除了厮杀搏斗,就是酗酒发疯。金光少佐看到这
种情况反倒放下心来,他要的就是这种近乎于困兽的、可以产生凶残可怕的
战斗勇气的精神状态。

几天来,首先抵达的荣誉第一师除一部前往龙陵配合第11 
集团军作战之
外,其他各级部队长全部在第一线了解敌情。他们不太相信新28 
师的介绍,
总认为新28 
师在渲染困难,以便为自己的挫折开脱。但很快就通过试探性进
攻,理解了新28 
师为什么吃了那么大的苦头。

原来,松山地区的日军阵地早在1942 

5 
月就着手修建了。两年来经过
反复改造、加固,已成为名符其实的要塞式阵地。

日军阵地体系分外围前进阵地和内核主阵地,前进阵地包括上松林、小
股、侧方、崖、平山和本道等阵地;主阵地包括松山、横股、西山、音部山、
关山和里山等阵地。守备队总部设在音部山上。

为了长期扼守,日军在阵地构筑上狠下了一番工夫。所有阵地都有表面
和地下两种,地下的不用说了,就连表面阵地和交通壕也统统用30 
厘米直径
的圆木横竖覆盖了两层,上面再铺上一层钢板,然后堆上1。5—
2 
米厚的土
层,由于已过了一二个雨季,阵地上已长满了密密重重的灌木和小树。日军
不开火,根本就弄不清阵地位于何处。整个阵地已与山峰,密林形成为一个
整体。这些阵地普遍都能抗得住大口径炮弹的直接命中,特别坚固的主要堡
垒和弹药、物资的贮存地,连美军空中堡垒投掷的1000 
磅炸弹也奈何不了它
们。当然,如果连续直接命中就是另一回事了,可在空中对复杂地形的轰炸
难得有那么高的精度。


日军的阵地体系像刺猬一样猬集一团,山峰与山峰之间相距仅几百米,
最远的距核心阵地音部山也不过2000 
米。各阵地既可独立支撑,又可用火力
相互支援。

尽管这一带山势险峻,可日军为了尽量延长中国军队从山腰至山顶的滞
留时间,以保证最大限度地杀伤中国官兵,所以在各处阵地周围遍设障碍,
从山腰开始,即将砍伐的大小树木连枝带权地横贯在树林之间,下面再插满
锐利的竹尖,靠近山头阵地的前方还敷设了两三道蛇形铁丝网。所有这些人
为设置的鹿砦、荆棘又与疯长的藤蔓蒿草纠缠在一起,成为一道道砍不断、
撕不开的死亡之线。

难怪日军狂妄地宣称:“中国军队不付出十万人的代价,休想跨越松山
一步!”

7 

5 
日,荣誉第
1 
师主力对日军阵地发起了第
2 
次大规模进攻。这支
部队全由伤愈归队的老兵组成,战斗经验丰富,战术动作也相当熟练,并且
得到了地面炮火和空中轰炸的有力支援。经过连续10 
天的反复攻击,荣誉第
1 
师攻占了上松林和平山两处外围阵地,并将日军的给水设施全部破坏。但
仍未取得决定性的战果。

这一下,第
8 
军上至何绍周中将,下至前沿士兵,普遍认识到自己接过
了一个烫手的土豆。何绍周一气之下,把第82 
师和第103 
师全部投入战场,
准备发动第
3 
次总攻。何绍周召集各部队团以上军官连续举行沙盘作业,从
新28 
师和荣誉第
1 
师两次总攻受挫的教训中,总结出在如此复杂险峻的地形
上进攻,兵力使用必须前轻后重,严忌用大部队冲锋,而在火力配备上必须
前重后轻,着重发挥炮火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摧毁敌人阵地,杀伤敌人兵员。
在炮兵和航空兵使用上,第
8 
军与长官部取得了一致,即首先动用炮、空力
量实施区域性轰炸,扫清各种障碍,暴露日军阵地,而后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