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血肉长城-中国抗日战争著名战役纪实 >

第25节

血肉长城-中国抗日战争著名战役纪实-第25节

小说: 血肉长城-中国抗日战争著名战役纪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
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
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
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

国民党曾经学过这篇文章,但没有学好。当白崇禧看到这篇文章后,迅
速送给了蒋介石。蒋介石毕竟是一个军事家,他一下子就捕捉到了这篇文章
中战略和战术部分的光彩。蒋介石还不得不佩服毛泽东哲学的思辩和填密的
逻辑。但蒋介石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
在于民众之中”这句话他不知是没有看到,还是看到了但也无可奈何。如果
是后者,那就是一种真正的悲哀了。

铁轨铺在铁道上,就是日本鬼子的帮凶;把它抬回根据地,就是好钢材。
根据地亟需钢材,八路军总部在太行扎下根后,1939 
年八路军的兵工厂迁到
了位于太行山脊的黎城附近的黄烟洞岩谷之中。经过不断发展,黄烟洞兵工
厂已经可以月产几百支枪了。对于深入敌后又得不到蒋委员长补充的八路
军,这几百支枪好似杯水车薪。更加困难的是兵工厂经常无米下锅。造枪造
炮需要钢村,没有钢铁工业,兵工厂里的技术人员就如同巧媳妇难为无米之
炊了。

为此,总部在《正太线战役政治工作指示》中对搬运钢材有功的人员还
欲予以奖赏。“注意各种资材,如粮食、钢、铜、铝、铅、仪器、炸药、汽
车、发动机、重工业工具、机器、化学品、医药等之获得与运输,对此类工
作有功的,亦酌量给赏。”同时还指示了破坏铁路的方法,“拆下后一部搬


走,一部用枕木架起烧弯并乘势用大锤打扁”。

八路军的仗是越打越精。以前破路时,只把铁轨扒开,后来发现日本人
修复铁路的能力很强,八路军用一天时间扒掉的铁轨,日军修路队只半天的
时间就能接好。再后来,八路军学精了,“以一物破坏另一物”,将枕木架
起来,把铁轨放在上面烧,枕木烧光了,铁轨也变成弯弯曲曲的了,修复起
来困难极大。

即使这样,八路军在技术上有时仍欠些火候。据第8独立混成旅团参谋
泉可畏翁回忆:此次事件后,由九州紧急派来权威的矿山技术专家,经现场
视察后,其看法大致如下:

“新井的各项设施是被放火烧坏的。因此,起重机及选煤机等各种机器,
是因被火烧过而损坏。加火灾后突然冷却(救火时放水或下雨等)机器即变
脆弱不能使用,幸而未遇骤冷,修理后尚可使用。

“当时正值机械缺乏之际,仅受以上程度的损坏,实属侥幸。”

但是鬼子也不得不承认,从山沟里走出来的土八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
的能力是非常强的。

路是越修越困难。

特写之一——攻打井陉

仗还没打起来,就先发生了损兵折将的事。

担任中央纵队总指挥的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从军区高干会议回来后,就
立即指挥部队向作战地区进发。

从狼牙山麓到井陉煤矿不过几百里路,这几百里路对打游击出身的八路
军来讲算不了什么。杨成武带领部队一天一夜走200里,昼伏夜行时一个晚
上赶80里路都是常事。但这次行军却有些特殊。为了不打草惊蛇,必须隐蔽
地前进,不能让鬼子有所察觉。

根据地内的军民全部都发动起来了,有做饭的,有照顾病号的,更大的
任务则是替部队封锁消息。部队一进到村子里,村子的各个路口马上就派上
岗哨,严格盘查进出人员,对可疑分子进行严密地监视,有时借口问一些问
题,和他们“聊”上一天。

最难要数过滹沱河了。盛夏时节的滹沱河,在无雨时则平静得像个害羞
的姑娘一样,略带羞涩悄无声息地向前流淌着。在有雨时,特别是夏季的暴
雨,河水在山洪的裹挟下,翻腾而过,水位升到很高。

当杨成武随着部队来到滹沱河边时,正赶上一场大雨过后。水深流急,
不能徒涉,又只有一两只小船来回摆渡,眼看着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有
人拿来一根绳子,系到对岸,使人员可以拽着绳子向对岸徒涉。

就在这时出事了。

当大部分人员都过了河,眼看就要过完了,由于拽的人太多,绳子突然
从中间断了,正在水中的人一下子就被急流卷倒在水中。岸上会游泳的人迅
速下水抢救,仍然有几个同志因为不会游泳而遇难。其中就有跟随中央纵队
行动的军区敌工科长。

牺牲了军区的人,自然是件大事。

杨成武把组织渡河的参谋叫来,狠狠地训了一顿,“为什么一次过那么
多人?为什么不在急流处搞个标志?现在造成了非战斗减员,而且牺牲了军


区的科长,我们怎么向上级交代?!”

当时在场的
1 
分区
3 
团政委王建中事后回忆道,仗还没打就先损兵折将,
对部队的情绪是有影响的。

井陉城里并没有煤矿,煤矿在井陉的北边。井陉的西北山势倾斜急峻,
普遍约在45 
度以上。从井陉到山角下的贾庄是一个小平原,纵横约30 
余里,
平原中有三处煤矿,一处在凤山,一处在岗头,一处在东王舍。东王舍是一
个新矿,岗头矿、凤山矿是老矿。这三处被统称为井陉煤矿。各矿均有铁道
通正太路。

井陉煤矿共有矿工
2 
万人左右,矿工中有党的地下组织。

井陉矿是日军以战养战的一个战略基地,矿石优良,开采量大,保障着
东北和日本国内的部分矿石需求。由于煤很多,山沟内运输又很困难,煤的
价钱很便宜。井陉周围的老百姓很少有烧柴草的,不论做饭还是取暖都烧煤。
一元钱可买100 
斤煤。自从来了日本人,煤矿全部被日本人控制起来,烧惯
了煤的老百姓,总觉得烧柴草别扭。

国仇家恨,老百姓甭提多恨日本人了。

战斗首先在煤矿的外围据点打响。

负责攻打新矿的是杨成武领导的
1 
分区的
3 

1 
营。

东王舍矿经过日军几年的建设已初具规模。矿区四周用围墙围成方形,
四个角上都修有炮台,有南、北两个门与外界相连。里面有锅炉房、澡堂、
办公房和住宿的房子。到了晚间,矿区电灯全部打开,灯火通明,看得很多
战士目瞪口呆,因为他们从来没见过电灯,有人说:这东西好,又亮堂又好
打。正是因为打日本时见识过了,所以到了抗战后进军东北时,“楼上楼下,
电灯电话”才有了感召力。

20 
点整,在红色信号弹升起的同时,一个战士将电线杆上的电线用老虎
钳剪断。顿时,新矿一片漆黑。一营长吼了一声:“灯灭了,冲啊!”

二连的指导员补充了一句:“三八大盖等着我们去缴哩,上!”

就这样一句话,战场动员完成了。既简单,又有效。它非常明确,用最
通俗的语言抓住了战士们心中最渴望的东西。

八路军战士的枪支真可以搞个“万国博览”,有汉阳造,有德国造,还
有一部分八路军自已造的枪支。日本的三八大盖是战士们渴望已久的东西。
三八大盖有两个优点:一是射击精度高,二是它的枪刺长。后一方面的优点
也不容忽视。在子弹奇缺的敌后,经常要和鬼子刺刀见红,最能够在精神上
压倒武士道精神的也就是拼刺刀了。经常是八路军战士拿枪托、手榴弹和日
本鬼子拼刺刀,其被动可想而知。有时,打了胜仗还憋了一肚子气。“缴三
八大盖去”,其诱惑也就可想而知了。一个班长一口气缴获了四支三八大盖,
高兴得直喊:“同志们,咱们不能满足,还得要!”

那个时候的动员基本上都是这种形式。据三团政委王建中后来回忆,头
一天晚饭后,全团除警戒部队外集合在一个山沟中,由他作了动员,没有台
子,就站在一张八仙桌子上讲。他只讲了一件事。一次井下起火,日方经理
为了不使整个煤矿跟着受损失,竟下令封住井口,一下子活活闷死了1200
多名中国矿工。战士们听后十分愤怒,恨不得立即直扑井陉,歼灭守卫在那
里的日本侵略军。

战斗打响后,隐蔽在新矿北侧东王舍村的四连猛扑出来,由西北往东打。
十来分钟就打下了一座碉堡,再继续往里打时,又碰上了两座非常坚固的碉


堡。
刚开始攻击时,日军被突然响起的枪声搞得不知所措,有的没穿衣服就

往外跑,有的碰上我们的战士还问口令。
清醒之后,大部分日军进入到几个坚固的碉堡里。
四连碰上的两座碉堡易守难攻,不大好打。这两座碉堡建在土山上,四

周围着高墙,墙上有电网,墙内还有一条深深的壕沟,三道铁丝网。敌人躲

在碉堡里,疯狂地向外射击。四连长沉着地喊道:
“刘金山,把鬼子的电网和铁丝网给我统统砍断!”
战士刘金山应声抽出背上那口大铡刀,手上裹了两层篮球胆,回头对周

围的人交代说:
“等把电网和铁丝网都破坏了,我就打手榴弹,你们听到手榴弹一响向
就冲!”

杨成武同志后来回忆道:这位大个子战士把递来的手榴弹往腰里一掖,
噌地爬上梯子,高举铡刀,老牛似地吼了一声,手起刀落,那电网便齐刷刷
地断开了。

等敌人发觉,密集的机枪子弹向这个战士打来,打得墙头砖屑四迸时,
他已经敏捷地跳下墙,跃过了壕沟,紧接着,我方的重机枪咆哮着为他掩护。
他一鼓作气,又砍断了两道铁丝网,一扬手,扔出了手榴弹。就在他将手榴
弹扔进碉堡的同时,一颗子弹射中了他。

敌人的机枪被炸哑了,战士们哇的一声冲了上去,乒乒乓乓一阵猛打,
把碉堡内敌人收拾干净了。撤下来时,大家才看到刘金山同志、只见他捂住
伤口,躺在壕沟底边喘气边笑,说:

“手榴弹又没啦!

在晋察冀军区编印的《百团大战总结报告》中写道


8 
月20 
日23 
时半我三团一营攻入新矿。守敌30 
余,慌忙应战(有



赤体应战)。激战竟夜将敌大部消灭,最后剩残敌10 
余人,死守一个堡垒,

我21 
日继向敌攻击,13 
时将敌全部歼灭。”
攻击敌人中心堡垒时的一个场面,很多老战士至今仍记忆犹新。
四连二班担负着砍断铁丝网的任务,二班长把战士吴鸿奚叫了过来:
“像刘金山那样,上!”
“是!”吴鸿奚回答后,操起一口铡刀,向着铁丝网扑了过去。“刷”、

“刷”几下,铁丝网就被砍开一个口子。

正在大家为吴鸿奚感到高兴时,一颗子弹打在了吴鸿奚同志腰间的手榴
弹上,不用说,大家也知道发生了什么。只听“轰”的一声,吴鸿奚腰间火
光一闪,他的身体被猛地掀起,摔在了地上。

“啊!”班长和战士们大叫下一声,随即胃着碉堡内敌人射出的密集的
枪弹,冲了上去。敌人的火力很猛,几个战士倒了下去。班长冲到吴鸿奚身
边,在敌人的火网中将他抢了回来。

杨成武同志在回忆录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月光下,吴鸿奚同志的脸惨白,下腹被炸开了一个大口子,血汩汩地流
着,伤势很重,但他的神志还清楚,咬着牙不叫痛。
班长半跪在他身边,用缴获敌人的纱布裹住他的伤口。他用微弱的声音
说:“班长,同志们。。你们别管我,快把那个大碉堡拿下来!”
这时,乱云已吞没了月亮,像是要落雨。二班长把自己头上的军帽摘下


来轻轻地往吴鸿奚同志脸上盖时,吴鸿奚同志停止了呼吸。

二班长怒狮般地吼着:

“重机枪掩护,我们就是冲一百次也要把这个碉堡拿下!”

结果在前面已经讲了,恐怕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住要复仇的战士了。

担任主攻的二排过来请求加入战斗。

担任牵制任务的三连也来到营长面前坚决要求加入战斗。

堡垒内的鬼子最后被全部歼灭。

日军10 
余人,从天蒙蒙亮坚守到下午
1 
点,无一投降,日军武士道精神
由此可见一斑。但是八路军战士报仇雪恨,打击入侵者的决心比日军更坚韧。
他们食不裹腹,衣不遮体,以低劣的武器,坚持敌后八年抗战,在广大的华
北战场痛击日军,进行着爱国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较量、正义和非正义的较量。
日军只能逞一时之威,最终胜利必将是属于反法西斯人民的。

战斗结束后,对新矿所有拿不走的设备进行了彻底的破坏。新矿的14
盘开矿机器,10 
个锅炉,
3 
座鼓风机,
2 
个储水池,
2 
个烟囱,
1 
个绞车房,
1 
个机电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