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17-2 >

第2节

17-2-第2节

小说: 17-2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弗拉哈迪虽极负盛名,但他一个人的作品还不能概括从1914年到1930年的纪录电影。在美国,纪录电影过去曾出现过一些有趣的尝试,但始终不能称之为学派。除了弗拉哈迪的影片以外,我们还应提到《草原》(1926年摄制)这部大获成功的美国影片。茂里安·古柏和欧内斯特·萧德沙克这两位青年电影创作家,为了拍摄这部影片,曾和游牧民族在一起生活了几个月。他们在伊朗东南部和巴克都阿利部落一起走了好几百公里。几千个男女老幼为了替他们的大群牲畜寻找草原,穿过一些荒凉不毛的地区。影片中所表现的乘皮筏渡河的镜头,人群和牲畜攀登一个冰雪封锁的山峡的景象,确实非常雄伟壮丽。
  以泰国的森林为描写对象的那部名叫《象》的影片(1926年摄制),含有一些很优美的插曲,特别是描写象群破坏村庄的那个插曲,尤其动人。古柏和萧德沙克在这部影片里采用了小说与绘画中的那种虚构手法。除了在苏门答腊摄制的《兰哥》①以外,他们从此走上一条逐渐用摄影棚里的特技摄影来代替纪录片的客观性的道路。他们在1933年摄制的《金刚》一片,描写一个使纽约全城陷于恐怖的巨大猩猩爬上了摩天大楼。这部幼稚夸张的〃科学幻想故事片〃在摄制技术上是一个新纪元,因为它第一次使用了一种新的特技,即〃背景放映法〃。这两位导演以后又采取了意大利的恶劣传统,拍摄了《庞贝城的末日》②一片(1935年摄制)。 
  ①旧译《兽国春秋》。译者。
  ②旧译《古城末日记》。译者。 
  1935年前后,好莱坞摄制的《时间的前进》却给纪录片创造了一种新的样式。这套作为《时代周刊》(摩根财阀主办)副刊的影片,是由路易·德·罗希蒙担任制片人。《时间的前进》以及同时拍摄的系列影片《犯罪的恶果》主要是利用一些档案文献和一些专门报道作为题材,但另一方面,也按照梅里爱及齐卡的老办法,通过事件的主人公或通过演员在摄影棚里的演出,把某一事件重现出来。《时间的前进》这种直接取材于新闻报道的影片,在技术方面曾产生一些很优良的结果,在战争期间,曾被用于宣传和鼓舞被动员的士兵的士气。
  这类影片中最杰出的作品乃是弗兰克·卡普拉所监制的有名的系列影片《我们为何而战》。影片第一集《战争前奏曲》由卡普拉亲自指导,从旧新闻片中选取了一些希特勒、墨索里尼和他们军队的引人注意的镜头。在新闻片材料欠缺时,则按照《时间的前进》的作法,用排演的场面来补充。完美的蒙太奇使这集影片成为一部很获成功的作品,但在内容上稍嫌有些肤浅。在同一系列影片中,《苏联战役》和《英国战役》这两集充满真挚的感情。《分裂统治》这一集叙述法国战败的原因,则显得很幼稚,甚至令人讨厌。《我们为何而战》
  这套影片始终没有完全拍完。
  在其他获得成功的美国纪录片中,特别应该提一下几部美军登陆太平洋各地区时拍摄的彩色片,如加尔孙·卡宁与英国人卡洛尔·里德合作拍摄的《真正的光荣》,威廉·惠勒导演的描写当时轰炸德国的美国空军人员生活的《孟菲斯美女号》。
  纽约纪录学派没有伦敦纪录学派那样兴盛,这是因为美国电影企业阻挠它的发展的缘故。但以保罗·斯特兰德为中心的纽约学派,就其作品的完美性和勇敢精神而言,却大大超过被人过分吹嘘的英国学派。
  在纽约学派摄制的影片中,应该提到保罗·斯特兰德和查尔斯·谢勒合拍的《曼纳哈塔》,杰·莱达用来表现纽约平民区生活的《布隆克斯区的一个早晨》,30年代由拉尔夫·斯坦纳、舍尔林和维拉德·范达克合拍的《城市》,尤其是帕尔·劳伦斯导演的两部拍得极美的影片:《河》与《破坏平原的犁》,后一影片的主题是表现美国中部的平原怎样被缓慢而巨大的灾祸变成了一片沙漠。
  〃边疆影片公司〃在1941年拍了一部惊人的影片《祖国》。这部由保罗·斯特兰德与里奥·赫尔维兹合导的影片对私刑、三K党、美国的一些法西斯组织和反工会的挑衅,提出了控诉。影片崇高的人道思想与一种比同时摄制的《公民凯恩》的成就更高出一筹的完美技术结合在一起。人们尤其不能忘怀这部影片中的一场戏:一个被列入屠杀的黑人被紧紧追踪,跑得喘不过气的情景。
  稍后,由〃边疆影片公司〃培养出来的赫倍特·克林在墨西哥同小说家斯坦倍克合作,拍了一部扣人心弦的影片《被遗忘的乡村》。当战争结束时,里奥·赫尔维兹在《奇怪的胜利》中发出了这样一个焦虑不安的呼声:在这场反对排斥异己与种族歧视的战争之后是否还会有一种新的排斥异己与种族歧视出现?片中那个带有象征性的〃特技〃镜头表现在灰尘弥漫的废墟上涌现出一个完整无损的标着D字的纪念碑,使人看后久久不能忘怀。〃追捕异端分子〃的运动不久即将驱散纽约纪录学派,然而由于这一学派的功劳,1948年出现了《沉默的人》这样一部影片,在该片中,西德尼·梅育以凄惨感人的画面描写了纽约黑人聚居的哈莱姆区。对那个矮小黑人的精神病的叙述,在作者心目中与其说是一种目的,不如说是一种假借。
  在这个艰难时期,三个从好莱坞被驱逐出来的人毕伯尔曼、贾利柯和米歇尔·威尔逊一起合作,编写、导演、制作了《社会中坚》一片。这部影片通过它的崇高纯朴的表现风格,在艺术上和格里菲斯的或托马斯·英斯的优秀作品为代表的美国古典主义联系在一起,也和纽约学派联系在一起。这部独立性的影片靠工会的支持拍成,它描写美国银城的矿工们为反对锌矿托拉斯而举行长达15个月之久的罢工。影片女主人公(罗索拉·利维尔泰斯饰)以她美丽的像印第安人的面貌体现了美国优秀的传统工人们的斗争和为种族平等与男女平等所做的斗争。这部作品足以说明:人们虽可在某些时期对好莱坞感到绝望,但对美国电影却绝无理由失去信心。
  1939年,美国电影突出的大事是根据一部畅销小说改编的影片《飘》①在商业上大获成功。这部豪华的彩色片从美国南方人的观点来叙述南北战争,它与其说是电影界的老手维克多·弗莱明所导演,不如说是制片人塞尔兹尼克所导演。有的成功主要得力于它的演员克拉克·盖博、费雯·丽和奥利维亚·德·哈维兰德。片中最好的场面是那些显示战争的可怕和破坏的情景。 
  ①《乱世佳人》。译者。 
  在慕尼黑协定刚签订以后,几百万美国人上了一个极巧妙的广播节目的当,以为地球已和火星人发生了战争。这个广播节目使它的作者奥逊·威尔斯由此出了名。威尔斯自幼就以智慧的早熟引起一些心理学家的注意,他在20岁时就担任〃水星剧院〃的戏剧导演。雷电华公司和这位才能出众的人订立了聘约,同意给他以制片人兼导演的特殊权力。这位年轻的才子在欧洲战争爆发之际到了好莱坞,当他看到那所归他支配的摄影棚时,高兴得欢呼说:〃这是人们能给予一个孩子的最好的机械玩具!〃他导演的第一部影片《公民凯恩》(1941年摄制)上映以后,曾惹起一场纠纷。大富豪和美国一百家报纸及几家公司的大老板伦道夫·赫斯特企图禁止它上映,因为他认为影片所描写的主人公乃是他本人。赫斯特发动的攻击反而替这部影片做了宣传。
  年方25岁的奥逊·威尔斯非常醉心于摄影棚这个〃机械玩具〃提供给他的可能性。他的影片《公民凯恩》的主题确是描写一个类似赫斯特的报界巨头的生平经历,但作者由于受文学技巧和他自己的广播剧的影响,在通过几个见证人来叙述故事中常脱离了年代的顺序。同时这位导演还在片中堆积了一些革新的技术,如明暗对比的摄影、装天花板的布景、长焦距镜头的系统应用、过度的移动摄影和对音响的研究等等。这些效果大部分脱胎于经典作品中一些老的式样和手法,加以融会贯通而成。这些丰富而有长远影响的研究成果是由一个秉赋比1920年左右的阿倍尔·冈斯较少独创性但同样能干的青年人完成的。强烈的造型感,形式上的大胆尝试,色调上的浓厚个性(虽然在风格上带有过多的表现主义色彩),这些特点部分地掩盖了片中描写心理和社会的段落。威尔斯从各方面加以描写的、自古巴战争以迄1940年为止的公民凯恩,与其说是一个报界巨头,不如说是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尽管故事情节极其曲折复杂,这个人物的心理状态仍然表现得有些简单。片中所提供的那个所谓心理分析的关键物,即那个童年时期的纪念物〃玫瑰花蕾〃,如果不是作为陈列馆的一件珍品来展览的话,那就显得幼稚可笑。实际上影片所影射的那个主人公乃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人,他在晚年隐居在上都一所空虚而豪华的大别墅里,在这所宫殿式的房子里,像影片里所表现的那样,摆满着很多各种美术纪念品。伦道夫·赫斯特其实没有必要担心,因为在影片《公民凯恩》里,根本没有提到他垄断黄色报纸这个主要问题。
  急性子的威尔斯随后又导演了《安倍逊大族》一片(1942年摄制)。影片的中心人物也是一个利己主义者,但同时却又是一个陷于腐化堕落而不能自拔的人。从剧本情节来看,影片所根据的小说和乔治·奥内所著的小说《铁工厂的老板》很相近似:它把土地贵族的衰败和新工业资产阶级的兴起形成显著的对比。这部影片曾被制片人删剪。它那种过分应用心理上或摄影上明暗对比的作法,同《公民凯恩》的作法不大相似,而是更为精细。片中有些段落,如年老的叔父(阿格尼斯·摩尔海德饰)歇斯底里地承认自己破产,颇带有巴尔扎克悲剧的气氛。这部影片拍得很杰出,但稍嫌冗长,它和《公民凯恩》在商业上都遭到失败。
  但是威尔斯在作为《恐怖国的旅行》这部平凡的影片的制片人以后,又在拉丁美洲拍摄了十万英尺的彩色片。这时雷电华公司已经重新改组,受摩根银行的控制比以前更紧。威尔斯被召返好莱坞。他被遣往电台和剧院工作。在美国参战期间,他未能拍摄一部影片。经过一个长期的处罚以后,好莱坞才允许他导演《陌生人》和《上海小姐》两片。这些别人强迫他拍摄的影片远不能和《公民凯恩》或《安倍逊大族》相比。但在《上海小姐》一片中有时可看到作者前此从未表现得如此出色的强烈哀痛和真挚。美国人却奇怪地称这部影片〃有伤风化〃。威尔斯在《上海小姐》上映以前离开了美国,到了他打算久居的欧洲。在那里,这位昔日的神童又获得了那种在美国已成陈迹的声誉。他的命运和伟大的斯特劳亨不无相似之处,后者在导演了他的杰出作品以后同样也被列入好莱坞的黑名单之中。……但威尔斯比斯特劳亨较少独创性和魄力,而且过分受舞台剧的影响,例如在影片《麦克白》中就证明了这点。在这部影片中,他原想造成一种史前时代的气氛,可是他那些用纸板做成的岩石看起来却活像一个动物园。以后他在天然背景中拍摄的《奥赛罗》(1952年摄制)比上一影片要好得多,成为改编莎士比亚原作的优秀影片之一。
  奥逊·威尔斯短暂的显赫并没有替好莱坞解决日益增长的题材恐慌。当时轻松的喜剧已濒于死亡,好莱坞既未能在名人传记片上(如《华莱士传》、《林肯传》、《爱迪生传》、《葛拉翰·贝尔》、《爱利克博士》及以后拍摄的《居里夫人》或《威尔逊》等片)找到出路,也未能在重拍西部片或用彩色摄制的歌舞片上找到出路。
  欧洲战争的爆发成了共和党人戴斯为首的参院委员会发动的一个激烈攻势的开端。某些因支持罗斯福或西班牙共和政府和在莱尼·里芬斯塔尔或维多里奥·墨索里尼访问美国时表示过抵制而被怀疑有颠覆行为的电影演员,这时都争先恐后地证明他们〃对美国的忠诚〃,例如此时可以看到弗兰楚特·通纳主演、金·维多导演的《某同志》,茂文·道格拉斯主演、刘别谦导演的《妮诺基卡》及一些反苏的喜剧片等。
  戴斯委员会中孤立主义者的攻击使美国电影无法公开描写欧洲战争,而当时美国电影剧作家对于交给他们编写的战争题材,不仅未视之为一种额外的工作,而是当作一种解禁的工作来接受的。但他们在这种题材上不久也遇到了那些使他们远离现实的严格规定。他们最早奉命摄制的影片乃是一些供士兵开心娱乐的轻松喜剧与活报剧。这些影片使老牌导演欧文·克明斯(《美国阔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