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笛卡尔文集 >

第10节

笛卡尔文集-第10节

小说: 笛卡尔文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言,我这里所讲的运动的性质却是易于理解的。因此,几何学学者们,那些人类中最擅长直观地想象的人们,认为运动是比他们所研究的面和线的性质还要简单和易于理解的。事实上,他们把〃线〃解释成一个点的运动,把〃面〃解释成一条线的运动。

  哲学家们也提出,有许多物体不改变地方便可进行运动,如他们声称motus ad formam,motus adcalorem ,motus ad quantitatem (关于构造的运动、热的运动、数量的运动)以及其它无数的运动。对我而言,除了比几何学学者们所研究的线更易想象的运动外,即除了使物体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其间连续占据所存在的整个空间的运动外,我不知道还有别的什么运动。

  此外,哲学家们给予这些最基本的运动比静止更确定和更真实的生命力。他们认为运动只是一种独自运动而不是其它别的什么。然而对我来说,我觉得就像运动是我们所认为的物质在改变位置时的一种性质一样,静止也应是一种物质的性质,只不过是在物质停留在某个地方时我们所看作的性质。

  最后,哲学家们所讲的运动具有奇特的性质。所有其它事物只是为了维护自我而奋争,都有一个完美的结果。与之不同的是,他们认为运动没有除静止之外的其它终点或目标;与自然界的所有规律不同,运动是心甘情愿地去实现自我毁灭。与此正相反,我按照相同的一些自然规律所假定的运动,通常具有在物质中所发现的所有性质和各种倾向,包括那些经院哲学家们所称的Modos Et entia Rationis Cum Fundamento Inre(在事物中所发现的思想模式和实体)以及Qualitaters Reales(它们的〃真实的性质〃;在这一点上我坦白地承认,没有发现运动有比其它事物更多的真实性)。

  第二个规则是:我假定当一个物体挤压另一物体时,它不能给另一个物体所运动,除非它在同一时刻失去了与其一样多的运动;一个物体不能夺走另一个物体的运动,除非前者的运动本身获得了同样多的增加见《原理》第二部分第四十条,第三个自然规律。。这一规则与前述规则一样,与我们全部的观察所见非常吻合。在那些观察中,我们看到一个物体开始或停止运动是因为它被其它物体推动或阻止。通过上述规则,我们解决了经院哲学家们的难题。一块被扔出的石头在离开手后为什么还会继续运动?经院哲学家们在力图解释这一问题时遇到了困难。然而反之,我们会问为什么石头不继续永远运动?理由很容易给出。谁能否认是石头运动于其中的空气产生了某些阻力?石头在空气中穿行时我们能听到声音;扇扇子或在空中移动其它轻而大的物体时,能通过手中的份量感觉到空气在阻碍它们的运动,而不是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保持它们的运动。但是假定我们不去按照第二个规则解释空气阻力的效果,只是认定:一个物体,它阻止其它物体运动的能力越大,所提供的阻力也就越多(可能就像我们首先要论证的那样)。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将遇到一个很棘手的难点,这就是为什么石头的运动,在碰到一个较软的、给予阻力较缓和的物体时,比碰到一个更硬的、给予阻力较强的物体时减弱得更多。同样地,我们也难于解释为什么在后一种情况下,石头一碰到阻碍就会立刻改变路线,而非因此而中断或停止运动。从另一个方面看,如果我们接受这个规则,那么就根本没有什么不易解释的难题了。这个规则告诉我们,某一物体的运动由于与其它物体的碰撞而受到延迟或阻碍,这种阻碍与后者的阻力大小不成比例,而其运动的变化仅与对后者阻力的克服程度和后者按照这一规则而吸收前者放弃的运动力的程度有关。

  然而,我们在现实世界上所能看到的大多数运动中,并没有感觉到物体开始或停止运动是由于被其它物体所推动或阻止。但这并没有理由使我们认为这两个规则没有被严格地遵守。很显然,物体时常得到火和气两种元素的作用,这种作用总是在我们感觉不到的情况下也存在着(如上所述),物体仅从普通空气中也可受到这种作用,我们却不能感觉到。同样很显然,有时物体也可以将这些作用传输给周围的空气,甚至整个地球。而当这种作用在后者扩散时,我们也难以感觉到。即使我们在现实世界中所经历的任何事物看起来都与这两个规则中所包含的内容背道而驰,我仍然相信,我所阐述的推理是强有力的。在所描述的这个新世界里,我是不得已才进行假设的,因为要创立一个真理,或者只是希望去随心所欲地选择真理,我们必须发现比上帝的稳定和永恒不变更加坚实和有力的依据。

  上帝是永恒不变的,始终以同样的方式行动,总是产生同样的效果,仅从这个事实我们就可以明白无误地得出这两个规则。假定上帝在创造物质的第一瞬间,就广泛地赋予了所有物质一定数量的运动,那么,然后我们必须要么承认它始终使物质维持着同样数量的运动,要么不相信这样。此外,各种各样的物质粒子,其运动是散乱的,它们都具有力量,假定从那第一瞬间起,它们开始保有这些能量,或者相互之间不断地进行转移,那么我们必定会想是上帝促使它们始终不停地这样做。这是上述两个规则所包含的内容。我还要提出第三个规则:物体运动,如果不是像我们上面所说的以某种环形方式,那么则不会有任何运动。虽然物体大部分的运动是沿着一条弯曲的线路进行的,但其上每一个粒子总是独自倾向于沿着直线不停地运动〖ZW(〗见《原理》第二部分第三十九条。〖ZW)〗。因此这些粒子的行为,比如其必须运动的倾向,与其运动是不相同的。例如,我们使车轮绕着其轴心旋转,尽管其所有部分都在一个圆上运动(由于相互之间连接着,它们别无选择),它们的趋势仍然是向前沿着直线运动。显而易见,如果其中一部分碰巧与其它部分分离,那么立刻,其运动变得自由了,便会停止旋转,继续沿着直线运动。

  同样地,旋转投石环索,一旦将石头从环索中掷出,它不仅会笔直地飞出去,而且由于石头在环中时给环一个压力,飞出后还会引起绳索的收缩。显然,石头始终具有沿着直线运动的倾向,之所以做环形运动是由于受到控制。这一规则与其它两个一样,建立在相同的基础之上:仅仅依赖于上帝通过连续的行动维持每一事物的存在,这种维持不是在某些较早的时候,只是在开始维持的那短暂的一瞬间。事实上,在所有运动中,只有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可以在一瞬间全部捕捉到。为了想象这种运动,这样思考一下就足够了:物体处于一个确定方向上的运动过程中,并且在每一个决定性的瞬间都 是如此。相比之下,为了想象环形运动或其它可能的运动,必须至少考虑两个瞬间或者选两个粒子,并且要考虑两者之间的关系。我并没有说直线运动能在一个瞬间产生,我只是说要求进行直线运动的事物是存在的,在运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可做出这种选择。相反地,并非所有要求进行环形运动的事物都是存在的……鉴于此,哲学家们(尤其是诡辩学派的)在这里就找不到耍耍小聪明的机会。

  那么按照这一规则,就运动的存在而言,就运动的直线性而言,只有上帝一个是所有运动的创造者。仅仅由于物质具有多样性的倾向,才使这些运动变成曲线的和不规则的。同样地,神学家们告诉我们,就我们的行为的存在和行为的善良本性而言,上帝都是我们所有行动的主宰。只是由于我们欲望的多样性倾向,才使某些行为变成罪恶的。在这里我还可以进一步建立许多规则,详细地定义每一物体的运动,在何时、如何、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改变和通过与其它物体的碰撞而增加或减少。总的来说,这些规则可使我们以一种简明的方式理解自然界中的所有现象。我很乐意告诉大家,除了上面已经阐述的三个规则,除了沿着永恒真理前进所不可避免的规则外,我不想再假定别的。那些永恒真理,数学家们经常据以进行最确切的、最浅显的证明。我所说的真理,是指上帝告诉我们的,他据以在数目、重量和量度方面安排所有事物的真实。这些真理的知识对我们的思想来说是这样地理所当然,我们能清晰地想象它们,并不会怀疑它们的可靠性;也不会怀疑,如果上帝创造了很多个世界,那么在其它世界里,这些真理也是正确的。

  因此,那些能够充分检验这些真理和我们那些规则的结果的人,将能够辨认出它们作用的效果。为了应用学术术语进行表达,在这个新世界所能产生的每一个事物中,它们将被优先予以证明演示。为了删除妨碍我们的例外情况,如果愿意的话,再假定上帝在新世界中不再创造什么奇迹,智能、理性的思想等在后来假定存在的东西,都不会以任何方式搅乱自然的一般过程。然而其结果会是,我不一定非要对所讲的事物建立一种精确的证明。当大家在探寻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我只是指指路,以使大家自己发现它们,这就足够了。
 四、方法导论

   【引言又译《谈谈方法》,全名为《谈谈正确引导理性在各门科学上寻找真理的方法》。文章以半自传的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作者新的哲学方法及其形成过程。作者从几何学和代数学的优缺点总结出四条原则:(一)不要把任何事物看成是真的,除非对它已经认识清楚了。(二)要用逐步分析的方法系统地解决问题。(三)思考时,由简到繁。(四)要彻底复查一切,做到确实无遗漏。在四条规则中,作者指出了三种具体的方法:怀疑的方法、分析、演绎和列举推理的方法。尤其主张普遍怀疑,认为一切都可怀疑,只有怀疑者本身不可怀疑,从而得出“我思故我在”这一哲学公式。对于作者,怀疑和怀疑的克服学说是哲学的入门途径,这种学说的锋芒是直接针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经院哲学,因此被誉为西方近代哲学的宣言。】

第一段

  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中,惟有健全的理性是为人人所最均等分有的。因为每一个人都认为他已经充分地有了这种天然的禀赋,所以甚至那些在任何别的事上最难感觉满意的人,独在理性方面除了他们所已有的外,通常也更不望再有多求。在这件事上既然不像人人都会犯错误,这便可以证明正确的判断力和分辨真伪的能力,即所称为健全的常识或理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共有之物。这样看来,我们彼此之所以有不同的意见,并不是因为我们当中某些人比其他的人赋有更多的理性,乃是纯粹因为我们把思想引领到不同的路线,以及各人所注意的对象并不相同。仅有一个元气充健的心性是不够的,主要的条件是要能善于运用。最大的心性可能造成最高的优德,也可能造成最大的恶行;那些行走缓慢而遵循正径的人,可以比那些飞奔疾驰而背离正道的人有更真实的进步。

  至于我自己,我从来没有幻想到我的心性比其他一般人更完全。相反地,我毋宁常希望我自己跟一些别的人能够同有敏捷的思想,或清晰明了的想象力,或充沛与持久的记忆力。除了这些之外,我再也想不出有任何东西可以帮助完成心性的功能。理性或常识即是造成人之所以为人,和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唯一事物,我便相信它是全部为人人所同有的。在这一点上,我采纳一般哲学家共同的意见,认为程度多少的差异,仅可以在偶然的意外的事上发生,但是在同一种类之内,一切(个体)的本性或(格式)(Form)却无分别之可言。

  然而我可以毫无踌躇地说,我特别幸运,早在童年时代便已踏入沉思和爱好金玉良言的途径,由此而理出了一种思想方法。藉着这种思想的方法,我认 为我已经有了一个在我平凡的才能和短促年寿里可以充分地逐步增进知识,以达于最高峰的工具。因为根据我经验的成果,虽然我已经有一样不是徒劳无益的,但是我却在追求真理已经获得的进步上,得到了无上的满足,而且不自禁地怀抱着一种未来的希望,相信在人类一切的事业中,如果有任何一种是真正高贵而重要的,那便是我所选择的事业了。

  然而我很可能有错,以至于将一块小小铜片和玻璃误认为黄金和钻石。我深知我们是如何地容易在与我们本身有关的事上发生迷惘之见,同时也深知我们是如何地应当置疑于外人友辈对我们的褒扬之词。但是我将尽力在这个方法论中讲述我所依循的途径,并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