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玉溪诗谜 >

第19节

玉溪诗谜-第19节

小说: 玉溪诗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自平地拔起,直透天空,癴削斩绝,希腊从无人能攀登至于山顶。山麓树
林绵密,弥望青苍。山腰以上,则终年埋于云雾。天气晴朗之时,阳光穿射,
仰望积雪之山巅,皑皑一白,奇光照眼,有如无数琼宫玉阙,参差其间。希
腊人幻想其为神人栖迟之地,固无怪其然矣。

印度实际之苏迷卢,则阿耨达也。余固言印度人接受两河文化或早于
中国,恐已久知阿拉拉特之名,盖阿拉拉特乃今日欧洲人所呼之名,以前阿
美尼亚人则呼之为Massis,波斯人则呼之曰Kuh-inuh,或曰
挪亚山Nach’sMountain。突厥人则呼之为Aghridagh,义犹“高陡之山”(SteepMountain) 。阿耨达之与Aghridagh音之切合,乃无伦比(但印度今日称阿耨达为Ana-vatcpta,与古音不合矣。家六叔继卿先生云:阿耨达疑为巴利文Anutatta之译音,则与古音尚相谐焉),而印度之苏迷卢义犹云“妙高”,则
一译其音,一译其义耳。《起世经》:“佛告比丘,雪山。。黑山北有香山,
其山常有歌舞唱妓乐之声。山有二崛,一名为尽。。二名善尽,七宝所成,
柔软香洁,犹如天衣,则又俨然阿拉拉特两峰之况。《俱舍论》十一曰:“大
雪山北,有香醉山,雪北香南,有大池水,出四大河。”《南山戒疏》一上曰:
“四河本源,香山所出。俗云昆仑者,经言香山。”《西域记》一曰:“赡部
洲之中池者阿耨婆答多池也,唐言无热恼。在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周八
瓦里。”香山梵文为Gandhamadana,称为阎浮提世界最高中心,
一切条件与阿拉拉特山无不合。岂印度剽袭中国昆仑传说耶?余谓盖受之西
亚耳。

三国六朝时人,已知阿耨达即昆仑,顾昆仑之所在,中国人自己尚捉
摸不定,何能知阿耨达之确址?印度僧人来中国,亦曾助中国人解决此问题,
如《水经注》卷一所言佛图调,以《山海经》所言昆仑所在,合之阿耨达山
是也。又有来华印僧据《山海经》及《康泰扶南传》:“恒水之源,乃在西北,
出昆仑山中,有五大源。诸水分流,皆由此五大源。”知阿耨达即是昆仑山,
为《西域图》以语印僧法汰,法汰以常见为怪,谓“汉来诸名人,不应河在
敦煌南数千里,而不知昆仑之所在也。”惟郦道元脑中横梗一《山海经》、《淮
南子》所言之神话昆仑,及汉武帝所钦定之于阗昆仑,遂云“余考释氏之言,
未为佳证”、“阿耨达六水,葱岭、于阗二水之限,与经史诸书,全相乖异,”
轻轻一笔抹煞,遂使阿耨达与昆仑关系垂合而复乖,殊为可惜。然此事亦不


能怪道元,盖印度阿耨达亦非真正之昆仑,且中国昆仑传说,乃直接得之西
亚,非得之印度,本属二山,何能强傅为一乎?

阿耨达果在何处耶?曰即清圣祖所定为昆仑之冈底斯山是矣。清《一
统志》言此山高仅五百余丈,故魏源卑之,谓不及葱岭十分之一,安足以当
昆仑?然西藏高原,除挨佛拉斯峰之外,以冈底斯为最高,达海拔六千公尺
以上。西藏喇嘛对清圣祖侈陈冈底斯之形势,谓天下三条四列之山,皆祖于
此,故番语“冈底斯”,译言“众山水之根”,魏源又谓西蕃语谓雪为冈,梵
语谓山为底斯,冈底斯三字乃合番梵语而成,义犹“雪山”耳,何“众山水
根”之有?其狮泉、马泉、象泉之合于佛经阿耨达者,一律为喇嘛所伪造。
其言皆太过,下文再辩。

  

五昆仑与四河

昆仑构成之条件,珍木异兽,琼楼玉宇,仙灵神怪等等尚非重要,重
要者厥维发源昆仑而各自流入大海之四条大河。此为探讨昆仑所在地之关
键,而亦笔者此文研究之中心也。希腊奥林匹司山实际无河,OE 吅佑谮そ
缫酝猓。。泄。。酥。。ヂ兀。。度人之阿耨达,希伯来人之伊甸,皆有四河之说,
巧合若斯,即欲强证其非同出一源,亦不可得。兹分别论述如次:(A)中
国昆仑之四河《山海经·西山经》第二:“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河
水出焉,而南流东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汜天之水。洋水出焉,
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于大杆,是多怪鸟兽。”《山海经·海
内西经》第十一:“海内昆仑之墟在西北。。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
西南流注南海厌火东。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勃海,又出海外,
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
海羽民南。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

《淮南·地形训》:

“河水出昆仑东北陬,贯渤海,入禹所导积石山。赤水出其东南陬,西
南注南海,丹泽之东。赤水之东,弱水出自穷石,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
绝流沙南至于海。洋水出其西北陬,入于南海羽民之南——凡此四水者帝之
神泉,以和百药,以润万物。”

黄河为四大河中最重要之一水,但黄河并不发源昆仑,前文已有详论,
然则黄河与昆仑之关系已完全宣告断绝。今日四河会议场中,灵源公(唐人
所加黄河封号)决无参加之权利,吾人惟有请其退席而已。

首论洋水。《禹贡》、《尔雅》皆不载此水之名,仅见于《山海经》、《淮
南子》。惟《穆天子传》有二条记载:“己卯,天子北征,赵口舍。瘐辰,济
于洋水。”又“辛巳入于曹奴,曹奴人戏觞天子于洋水之上。”

《水经注》无洋水而有漾水。《水经》卷二十:“漾水出陇西氐道县绑
冢山。东至武都沮县为汉水。”郦道元注曰:“阚骃云:‘汉或为漾。漾水出
昆仑西北隅,至氐道重源显发,而为汉水。’”盖《山海经》、《淮南子》皆言
洋水出昆仑西北,南入海羽民南,又与黄河相提并论,可见必是一条大水,


故阚骃附洋于漾,意似谓其音近而讹者,又附漾于汉,意似谓其形近而误者。
汉水至湖北汉阳注长江而入海,下游则姑认其是,然绑冢山距昆仑极远,既
曰漾水导源绑冢,则其上流与昆仑无关。于是又有“重源”之说,以勉强绾
合之。郦道元亦知其说之多窒碍,惟有为之解辩曰“然川流隐伏,卒难详照,
地理潜门必,变通无方,不可全言阚氏之非也。虽津流派别,枝渠势悬,原
始要终,潜流或一。”顾实先生则谓洋水即今新疆疏勒府之喀什噶尔河,其
上流为乌兰乌苏河,为玛尔堪苏河,。。其下为塔里木河,东入罗布泊(《穆
天子传西征讲疏》一○一页)。然《山海经》、《淮南子》之洋水皆须入海,
若洋水入罗布泊重源再出,而东注于海,则洋水与黄河何别?然洋水与黄河,
实是两水,顾先生亦知其然,殆以罗布泊在佛经名牢兰海,即以此当《山海
经》、《淮南子》之羽民南之大海欤?按羽民为海外三十六国之一,区区长广
不过三四百里之罗布泊,四围果有羽民等国家否?且黄河如此之长,洋水又
如此之短,亦搭配不上也。

次论弱水。《禹贡》“弱水既西”,又“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
《汉书·地理志》:“删丹县,桑钦以为导弱水自此,西至酒泉合黎。”《水经
注》:“弱水出张掖删丹县,西北至酒泉会水县,入合黎山腹。”唐贾耽亦以
张掖郡之张掖河当《禹贡》之弱水,见程大昌《禹贡论》。按今宁夏居延泽,
有两水合流至甘肃东北境,名曰弱水,通过合黎山脉,又分两股,一股入酒
泉为白河,一股经张掖而入峡口。发源既非昆仑,又未入海,当然非《山海
经》、《淮南子》所言之弱水。此外中国境内外水之以弱名著,不下八九处之
多。顾实先生谓昆仑弱水即今西藏雅鲁藏布江,其上源即今后藏札什伦布至
阿里一带之陆海,下流为雅鲁藏布江(《穆天子传西征讲疏》六五贡)。按雅
江入印度而注入孟加拉海湾而入大海,实为中国西南部一条大河。但顾先生
认昆仑在新疆境,而雅鲁藏布江则发源于西藏拉萨之北,顾其尾则不能顾其
头,亦未免遗憾。

更论赤水。此水之名不见于正经书传如《禹贡》、《尔雅》者,故古人
亦不重视,《水经注》有“赤水在西北罢谷川东,谓之赤石川,东流入于河”
之说,盖指今陕西宜川县北上之一水耳。惟《穆天子传》有关于赤水文字二
则:“天子已饮而行,遂宿于昆仑之阿,赤水之阳”;“天子口昆仑,以守黄
帝之宫,南司赤水而北守舂山之瑶。”《庄子·天地》篇:“黄帝游乎赤水之
北,登乎昆仑之丘。”顾实先生引董祐诚之言曰:“金沙江上源三,曰那木齐
图乌兰木伦河,曰托克托乃乌兰木伦河,曰喀齐乌兰木伦河,蒙古语谓赤色
曰乌兰,盖却赤水”(《穆天子传西征讲疏》六○页)。又曰:“流沙即今蒙古
大戈壁,西连新疆东境,赤水即金沙江”(同书六六页)。金沙江发源地诚近
昆仑山脉,然顾先生并未连其下游长江以言,则未入海。

《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华阳黑水惟梁州”、“导黑水,至于三
危,入于南海。”因黑水见于《禹贡》,古来地理家、经学家关于此水之辩论,
积稿亦复盈尺。清廷曾遣使臣,远适西域,穷探原委,写图以志,乃谓《禹
贡》三个黑水字样,实为不同之三水。

一为雍州黑水,出陕西甘肃塞外,南流至河州,入积石河,今俗名大
通河是也。一为梁州黑水,源发于西番诺莫浑五巴什山,即今云南之金沙江。
一为大禹导川之黑水,其源亦发于西番诺莫浑五巴什山,即云南之澜沧江,
南流至阿瓦国而入南海。以上皆蒋廷锡《尚书地理今释》所引。蒋氏又辨之
曰:“按此三黑水,皆非四大水之黑水也,。。真正黑水之源,去澜沧之西


三百余里,番名哈拉乌苏色禽,经蒙番怒夷猓猓界,由缅甸入南海,即佛书
所谓黑水出阿耨达山东是也。禹迹之所不至。盖中国在阿耨达之东,。。所
入大水唯黄河一支。黑水出阿耨达之东,实在中国之西南,未尝流入内地,
故从古无人知其原委也。”顾实先生谓“黑水即新疆叶尔羌河”(《穆传讲疏》
六六页)。叶尔羌河源出葱岭,与顾先生所认为昆仑山脉或托古兹达坂无关,
且河身太短,不称四大水之实。顾先生又谓新疆喀什噶尔河为洋水,西康境
之怒江上游喀喇乌苏河为青水,均见《穆传讲疏》六三页至六六页。

黄河以外,洋、弱、赤、黑、各水与今日昆仑山脉亦均不能发生关系。
古今学者,于此四水,牵之、挽之、揉之、搓之,望其与昆仑山脉,打成一
片,而顾此失彼,总不自然。赤水之名,仅见野史,既难捉摸,只有付之不
论。黑水、弱水名见经书,安敢不为探讨,而迷离恍惚,依然闷壶卢一个。
故宋代毛晃废然叹曰:“史志及诸家言黑水弱水互有异同,率多牴牾,姑撮
其梗概,辨其误而阙其疑,以俟博达君子而折衷焉”(《禹贡指南》卷二)。
魏源则直指弱水为荒诞(《释昆仑》上),近人蒙文通先生亦归黑水于神话(《古
史甄微》),是岂无故而然哉!夫竭二千数百年学者之聪明才力,不能解决此
区区四水之问题,言之可笑而亦可哀矣。使《山经》、《淮南》所言昆仑果在
中国,四水果为中国之地理,又乌得有此现象耶?

中国古人于昆仑四大水印象颇深而除借重潜流,勉强牵合之黄河外,
其他三水之所在,则苦于无法证实。乃为“四渎”之说,以为慰情聊胜之计。
《尔雅·释水》:“江淮河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应劭《风俗
通》:“江、淮、河、济为四渎,渎,通也,所以通中国垢浊。”淮水发源河
南桐柏山,济水发源河南王屋山,其长度比江河不及十分一,济水尤细微,
与江河并称四渎,实为不称。唐太宗即曾以为疑,问许敬宗曰:“济甚细而
在四渎,何哉?”对曰:“渎之为言,独也。不因余水,独能赴海者也。济
水潜流而屡绝,状虽细微,其实尊也”(见《唐会要》)。是言亦甚矫强,今
淮夺于运,济夺于河,中国四渎仅存其二而已。

(B)印度阿耨达山之四河《长阿含经》:
“雪山顶上,有阿耨达池。纵广五十由旬。其水清冷澄澈,无秽,七宝
砌垒。其池底金沙充满,华如车轮,根如车毂。华根出汁,色白如乳,味甘
如蜜。池东有恒伽河,从牛口出,从五百河,入东南海。池南有新头河,从
师子口出,从五百河,入西南海。池西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