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史记 译注 4 >

第9节

史记 译注 4-第9节

小说: 史记 译注 4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客一样对待他。⑦诸公子:贵族子弟。驰逐:指赛马。重射:押重金赌输赢。⑧马足:马的脚力,速度。⑨弟:但,只管。又写作“第”。⑩临质:临场比赛。质,对,评断、评量。(11)再胜:两次获胜。(12)以为师:把孙膑当作老师。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①。”于是乃以田忌为将军,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②,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③,救斗者不搏撠④,批亢捣虚⑤,形格势禁⑥,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⑦,老弱罢于内⑧。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⑨,据其街路,冲其方虚⑩,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11)。”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①刑余之人:受过肉刑身体不完整的人。②辎车:带有帷盖的车子。③杂乱纷纠:事情好像纠缠在一起的乱丝,没有头绪。控卷(quán,拳):不能紧握拳头。控,控制,操纵,引申为握掌。卷,通“拳”。④撠:刺。⑤批亢捣虚:撇开敌人充实的地方,冲击敌人空虚的地方。批,排除、撇开。亢,充满。⑥形格势禁:(敌人)局势发生了被阻遏的变化,对原来的进攻计划必然有所顾忌。格,被阻遏。禁,顾忌。⑦竭:精疲力尽。⑧罢:通“疲”。疲劳,疲乏。⑨疾:赶快。⑩方虚:正当空虚处。(11)收弊于魏:坐收魏军自行挫败的效果。弊,败。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①。孙膑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②,素悍勇而轻齐③,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④。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⑤。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⑥。”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⑦。孙膑度其行⑧,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⑨:“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⑩。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11)。读其书未毕(12),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13)。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14)!”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①既已过:已经越过齐国国境线。②三晋之兵:这里指魏国的士兵。春秋末年,三家分晋,成为战国时的韩、赵、魏三国,史称三晋。③素:一向,向来。④因其势而利导之:顺应魏兵认为齐兵胆怯的思想,让齐兵伪装胆怯逃亡,诱导魏军深入。⑤“百里而趣利”二句,语见《孙子·军争》,意思是说,用急行军走百里去争利的,就会和后续部队脱节,可能牺牲上将军;用急行军走五十里去争利的,因为前后不能接应,部队只有一半能够赶到。与原文有出入。原文是“百里而争利,则擒之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趣,同“趋”。蹶:受挫折。⑥亡:逃跑。⑦倍日并行:两天的路程一天走到。⑧度(duó,夺):估计,揣测。⑨白:刮去树皮使白木露出。书:写。⑩期:约定。(11)钻火烛之:取火照亮树干上的字。钻,古时取火方法。烛,照,照亮。(12)书:字。(13)相失:因溃散,彼此不相照应。(14)竖子:小子。对人的蔑称。按此段段首云“后十三年”,系指齐魏桂陵之战以后十三年。桂陵之战在齐威王二十六年、梁惠王十七年,本段所记马陵之战在齐宣王二年、梁惠王三十年。由齐威王二十六年到齐王二年,或由梁惠王十七年到梁惠王三十年,均洽为十三年。而《索隐》引王邵按《纪年》计,则“相去无十三岁”。此盖《纪年》与《史记》纪年有异所致。这种情况,《史记》多有之。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①,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②,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③,逐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④。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①尝:曾经。②取:同“娶”。③就名:成就名声。就,完成。④不与齐:不亲附齐国。与,亲附。 
  鲁人或恶吴起曰①:“起之为人,猜忍人也②。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③。遂破其家。乡党笑之④,吴起杀其谤已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⑤。与其母诀⑥,啮臂而盟曰⑦:‘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⑧,而与起绝⑨。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⑩。且鲁卫兄弟之国也(11),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12)。 
  ①或:有的人。恶:诋毁,说坏话。②猜忍:猜疑而残忍。③游仕:外出谋求作官。遂:遂心、如愿。④乡党:乡里。《周礼》二十五家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⑤郭门:古代外城城门。⑥诀:决绝、长别。⑦啮(niè,聂)臂而盟:咬胳膊发誓。⑧薄:轻视,瞧不起。⑨绝:断绝关系。⑩图:算计,谋取。(11)鲁卫兄弟之国:鲁卫两国皆出姬姓,所以叫兄弟之国。(12)谢:疏远而不信任。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①,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②。 
  ①贪:贪恋。此指贪求成就名声。②拔:攻克,夺取。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襄赢粮①,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②,起为吮之③。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④。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⑤,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①赢粮:剩余的军粮。②病疽:患毒疮病。③吮:聚拢嘴唇吸,嘬。④非然也:不是这么说啊。意思说,不是为其子受宠而哭。⑤旋踵:快得看不见脚跟转动。旋,旋转。踵,脚跟。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①,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②,中流③,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④。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⑤,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⑥。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⑦。”武侯曰:“善。” 
  ①廉平:廉洁不贪,待人公平。②浮西河而下:从西河泛舟,顺流而下。浮,泛舟。③中流:水流的中央。④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要使国家政权稳固,在于施德于民,而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⑤德义不修:不施德政,不讲信义。⑥放:放逐。⑦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同舟共济的人,也会都变成敌人。敌国,仇敌。 
  (即封)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①?”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②,韩赵宾从③,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④,何也?”文曰:“主少国疑⑤,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⑥?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①子孰与起:您跟我比,哪一个更好。孰与,与……比,哪一个……。②不敢东乡:不敢向东侵犯。乡,同“向”。面对着。③宾从:服从、归顺。实为结成同盟。④加:任,居其位。⑤主少国疑:国君年轻,国人疑虑。⑥属:同“嘱”。委托、托付。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①,而害吴起②。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③。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强秦壤界④,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群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⑤,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⑥。’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⑦。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⑧,则必辞。”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子而弗信也⑨。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①尚:匹配。古代臣娶君之女叫尚。②害:畏忌。③节廉而自喜名:有骨气而又好名誉声望。节,气节、节操。廉,锋利、有棱角。④壤界:国土相连。⑤延:聘请,邀请。这句的意思是说,用请吴起娶魏公主的办法探试。⑥卜:判断、推断的意思。⑦轻:鄙薄,轻视。⑧贱:蔑视。⑨弗信:不信任。 
  楚悼王素闻吴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①,捐不急之官②,废公族疏远者③,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④,破驰说之言纵横者⑤。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 
  ①明法:使法规明确,依法办事。审令:令出必行。审,察。②捐不急之官:淘汰裁减无关紧要的冗员。捐,弃置。③这一句的意思是,把疏远的王族成员的按例供给停止了。④要:致力于。⑤破:揭穿,剖析。驰说:往来奔走的游说。纵横:齐、楚、赵、韩、魏、燕六国形成南北关系的纵线联合,用以抵抗泰国,叫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形成东西关系的联盟,叫连横。⑥却:打退。 
  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①。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②,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③。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④。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者七十余家⑤。 
  ①故楚之贵戚:指以往被吴起停止供给的疏远贵族。②宗室:同一祖宗的贵族。③走之王尸而伏之:逃跑过去俯伏在悼王的尸体上。④中:正着目标。⑤坐:因犯……罪。夷宗:灭族。夷,灭尽,杀绝。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①,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旋设者②。语曰③:“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⑤。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水恩亡其躯⑥。悲夫! 
  ①称:称道,称誉。师旅:古代军制以二千五百人为师,五百人为旅,因以师旅作为军队的通称。②施设:设施、安排。③语曰:常言道,俗话说。④筹策:谋划。⑤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却不能提前自免于砍断两足的苦刑。蚤:通“早”。⑥刻暴少恩:指前文“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刻,刻薄。少恩,少施恩惠。亡:丧送。



  伍子胥列传第六
  王学孟 译注 
  【说明】在这篇列传中,作者着重记述了伍子胥为报杀父子之仇,弃小义而灭大恨的事迹。昭关受窘,中途乞讨,未曾片刻忘掉郢都仇恨的心志,忍辱负重、艰苦卓绝,终于复仇雪耻,名留后世。 
  一篇大传,以吴国、楚国为主,兼涉鲁、晋、郑、秦诸多国家,诸多重大历史事件;以伍子胥为主,又兼涉太子建、白公胜、太宰嚭、申包胥、夫概等诸多人物。其中光杀父之仇就有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的一对不解之仇;伍子胥与平王的一对深仇大恨;郧公与平王的杀父之仇;白公与郑王、子西的生死之恨,相互穿插,节奏紧凑,有条不紊。诚如太史公所说,怨毒对于人来说实在是太厉害了。 
  人物刻画,多神来之笔。尤其是伍子胥的形象。作者饱蘸笔墨,略貌取神,立体化地突出了他的精神风貌。很多段落成为后来故事、小说和戏曲的传统题材,家喻户晓,为人乐道。伍子胥过昭关,前临大江,后有追兵,与太子胜各自只身徒步逃跑的慌恐,危急之中偶遇渔父的紧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