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842-等待哈佛 >

第20节

842-等待哈佛-第20节

小说: 842-等待哈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年9月,欧亚招生5000人,在校生人数达到12000人。    
    2001年,欧亚成为全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试点院校中唯一的民办高校。    
    2002年,经陕西省政府批准上报教育部申报晋升本科院校。    
    同年4月3日,欧亚被授予“中国十大万人著名民办高校”称号。    
    同年9月,计划招生3000人,最终注册3315人,录取报到率居陕西省同类院校前茅,同时创欧亚报考和录取人数历史之最。    
    2003年,欧亚投资100万元用于毕业生就业工作,先后在全国设立就业办事处8个,就业实习基地近百个,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再创历史最高水平。    
    同年3月8日,西安2003年复合型人才供需洽谈会西安欧亚学院专场拉开帷幕,并召开了欧亚2003届优秀毕业生现场展示竞聘会。此举被媒体称为“拍卖大学生”,由此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建波心语】    
    惊悉前西安大学校长、恩师段朝黎先生溘然长辞之时,适逢与欧亚学院各位系主任同仁难得一次的聚餐。作为东道,我已无法推辞离席,却又切实难以自已,几次掩饰,引得举座黯然。无奈之时,索性不再掩饰,与同事们谈起我心目中的校长。    
    大学毕业分配进西安大学教书,心中有对第一份工作的向往,有对当教师的无奈,同时有对这个号称大学的十几亩地土院子的不屑,还有对西安教育界著名的段校长的敬畏。通常像您这样1。85米以上身高的人,不知谦虚还是其他原因,腰总是哈着,而您身板却是直直的,讲起话笑声朗朗,训起人理直气壮。我当时一直很纳闷,您在这样的学校当校长,心也不虚?渐渐发现了学校的一些好处,差不多每周都要往家提一些副食品、水果等。“西安大学的福利好”,通过来校任教的各高校老师传到西安许多大专院校,去各院校请老师、办事情也有了一些底气,忙忙碌碌的工作,心态也从局外的不屑到身处其中的无奈适应,直至处之坦然。事隔多年,读了一则西方谚语,知道这叫做“大狗叫,小狗也叫”,中国古人言之“敝帚自珍”。    
    不知为什么,小小的西安大学经常被《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西安晚报》报道、宣传,内容大多是校长大会小会上讲的那一套“自费、走读、不包分配”,说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创举、未来的方向。其实大多数老师和同学并不爱听这些,大家都渴望“正规”。    
    学校“不正规”的事情多了。第一届的学生没有地方上课,按说,您就少招点,而您不知怎么在壁垒森严的招生制度中一次招了600多名学生,大部分还是本科。有些班直接放在交大、西工大、理工大学办学,师资、实验等等全解决了。99年全国上演的大扩招,您在20多年前就干起来了。在五味什字小学(西安大学校址在此)里上课的大学生们挤在小学生的条凳上,而且还是三个人坐在一条凳子上。以至于许多人不敢说自己是大学生,因为您逼着而戴的校徽,出了门就摘了;学校没教师,从各个大学请,现在满街跑的民办大学校车,您20年前就在西安第一家开了起来。车子不怎么样,里边坐的可常常是鸿儒,何炼成先生、乐兑谦先生、朱玉槐先生等,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学校开运动会没有场地,您也不怕寒碜,每年坚持跑到西北大学里边开。    
    这些“不正规”的事大家都忍了,无非是为了毕业后找个好工作。但是第一届学生没有分配计划,政府部门也不知道不包分配的大学毕业生该如何就业。学生和家长只有找您,您找这个求那个,还是解决不了,许多同学哭着退了学。而您竟然在当时的环境下,“不正规”地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呼吁,毕业生被全国各地一抢而空,人事部门也开了绿灯。600多青年人的命运以及随后几届的数千名青年人的命运就这样被您改变了。而这是80年代初,当时大学入学率仅为百分之一点多。他们自卑过,担心过,抱怨过。不知如今散落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他们怎么回想这一切。我只想说,“大道至简”。    
    西安大学渐渐有了名气,全国各地委托培养的要求越来越多,别人还在犹豫,您已是全力出击了。为总参、机械部设计总院、团市委、市公安局、市中院办了十几个委培班。在职干部有学上了,人才培养了,学校受益了,教学楼、教工宿舍楼盖起来了,责任却由您一人担了。您退休后,10年过去,新的楼还没有立起,那两栋楼也已经旧了,没有新楼的遮挡,它们不由的成为您的丰碑。    
    与您有较多的个人接触还是在90年代,您担任西安乡镇企业大学副校长期间,我也走上办学之路。1993年我们招生达到700余人,在陕建一中的大操场上举办开学典礼。当时所能认识的大旗只有您和省教委的李维民同志,自然而然请来做“虎皮”。你们两位伟岸地坐在主席台前,热情地鼓励和支持。您可能不知道,这不仅增添了新生的信心,更是壮了我们这些年轻院长的胆。临走时,您推着自行车:嘱托我:“建波,按着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一定能办好。”1996年我处在人生低谷之时,偶然遇到您,一定要拉我到家里坐坐,叮咛我不要悲观失望,注意身体。70多岁的老人嘱咐30多岁的年轻人注意保重身体,我实在很羞愧,羞愧自己在挫折面前的萎靡与消沉。最后一次与您联系是三个月前,您打电话为一件小事向我道谢,当时我们约定请您来参观欧亚学院千亩新校园。不料,这竟成了永别。    
    回想80年代初,60岁高龄的您,在高等教育领域里做的种种探索,而今已成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整合社会资源,不拘一格地合作办学;倡导自强、自尊、自立以及从严治校的育人理念;学生与政府、学校共同分担教育成本;坚持走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之路,关心教师福祉;抓住时机扩展办学规模,不等不靠搞好校园建设;结合时代特点,按市场需求办专业;重视学校形象宣传,通过宣传求得上级及社会各界的认识、了解和支持……    
    作为深得西安联大诸多领导、恩师教诲和关爱的一名后进,我希望能够举办一次“段朝黎先生办学之路研讨会”,以此来缅怀校长的功德,弘扬校长的精神。校长,您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家,一个能够洞察和把握未来方向的人,一个勇于实践和探索的人。在您身上,我真正领悟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摘自胡建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悼念恩师段朝黎先生》)    
    我国民办高校的数量、质量和规模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要保持民办高校的发展势头,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我们建议,政府在深入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一个民办高校的发展战略和规划,这一发展规划应对高校的数量、规模、办学条件、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提出建设标准,根据社会需求及对未来劳动力市场的预测进行宏观控制,充分发挥具备高等教育办学优势的地区发展民办教育的积极性,避免重复投资或盲目建设。一方面对民办高校给足扶持政策,优化其生存环境;另一方面也要避免那种不顾条件,不讲环境,一哄而上盲目审批民办高校的现象,否则在一定阶段会出现高等教育大滑坡现象,造成资源的浪费。    
    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走双轨制。国家对性质不同的投资主体,其政策应有所不同。公办普通高校应以国家投资为主,对学生低收费,而不能完全依靠学费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以体现社会的公平原则。而民办院校应主要依靠学生学费收入进行自我发展,应根据其办学成本允许民办高校收费解决办学经费问题。一是可减轻社会力量办学投资压力,优化其办学环境;二是为调动社会民间资金向高等教育流入起到一种鼓励作用。    
    从民办高校的办学方向和行为看,还处在发展和自发的无序状态,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行业中的不良习气还比较浓厚。解决这些弊病的较好方式,是一批办得比较好的学校纳入普通高校之列,规范其在专业建设、招生方式、管理水平等方面的行为,适度发展学校规模,提高办学质量,真正促进民办高校由“游击队”向“正规军”的全面转变。    
    日本私立大学振兴共济事业团,负责评议和审查监督私立大学,行业规范及政府补贴分配等。政府的管辖范围是每年给私立大学核发法人代表核准证和办学许可证,审批发展规模和专业调整。我们认为这种管理模式值得研究、学习和借鉴。    
    国家应考虑在民办高校中试点独立考试独立招生制度。在我国,已有一部分省取得了自主审批设立民办高校的资格,解决了民办高校的发证权问题,为民办高校的大力发展,从根本上奠定了基础。要使民办高校更具有竞争力,就要在招生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要看到国家统一高考、统一招生的方式是利弊参半。我国高校众多,地域有别,办学水平不一,差异很大,统一考试的方式必须改变,公办高校要实行独立考试和招生,会出现报名人数太多和招生名额有限的矛盾,使考试组织、录取等一系列工作过于庞杂。加之公办高校的经费来之于国家财政,本身收费又低,统一招生能相对体现社会公平,因此独立考试、独立招生在公办高校难以推行。而民办高校却自诞生那天起,实际上就在独立招生。这些院校在国家没有给予统招计划及发证资格的情况下,通过独立招生取得了较快发展,如果对具备发证资格的民办高校试行独立招生显然具有明显优势,国家只需要对其办学条件、办学资格、总体规划进行宏观控制,至于办学质量则由社会通过对其毕业生的使用情况来评价。日本的国立高校实行统一考试、统一招生,而私立高校都实行独立考试、独立招生。因此,在民办高校中试点独立考试独立招生,既为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改革解决一个试点、试验问题,也为促进民办高校办出特色和解决生源困难起到积极作用。    
    (摘自胡建波《对民办高校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我们正处于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的历史进程中,在2005年以前,中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将超过15%,接受高等教育正在成为每一个青年的权利。在今后几年间,民办高等院校将成为推动这一进程的核心力量。    
    千千万万的学生和家长,政府、教育界、学术界,都在高度期待和关注着这一进程。    
    西安欧亚学院秉持兴办“百年名校”的理想,一直在学院财政与管理,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师的聘任、培训和社会化,考试方式和授予资格,教学和科研,学生入学和选拔,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安排,学生住宿和学习环境等方面进行严肃的探索,力求引领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新走向。    
    我们满怀理想,目光远大,以积极的姿态承担历史使命,在中国社会、经济、教育、文化激荡的回声中,构建这片理想的高地,领跑中国民办高等教育……    
    (资料来源:bbs。yuloo)    
    


第四部分有识无畏黄藤(1)

    “淡泊、无畏的心态决定了我们最有前景”    
    张西安民办高校的发展在全国已经形成了很明显的群体优势,上了万人规模的民校就有5所,您认为这5所大学中,哪所最有前景?    
    黄藤我们最有前景!    
    张您认为外事学院办学的优势在哪里?    
    黄藤我们现在有一种平和的心态,比较客观地看待事物和办学校,这是外事学院能够发展、成功的重要因素。现在的外事学院从1994年办学之初就完全是以公益为目标的,所有事情都以学生利益为出发点。之所以能做到这样是因为1994年我们个人决意把学校作为自己事业来做的时候,经济基础已经得到解决。第二就是一种心态,一个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总想实现点抱负、做点事情的心态。    
    张为什么说完全排除了自己的利益呢?    
    黄藤我这一辈子活过3次。大学毕业、工作、结婚生子。在这个阶段如果没有其他的改变,那么就是助教到讲师到教授。我参加我们老教授的退休欢送会,这强烈地刺激我:这就是我的未来。所以我比较求变。第二次是国外留学,从日本到新加坡、澳大利亚,我把国外的整个生活作为第二生。第一生中我苦苦挣扎、追求的是人的生存问题。当时的工资不够养家糊口,想住大点的房子、买辆好自行车、新的衣服。国外的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