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穷得有品位--没钱也能搞格调,再 >

第1节

穷得有品位--没钱也能搞格调,再-第1节

小说: 穷得有品位--没钱也能搞格调,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亚历山大·封·笙堡著,阙旭玲译
台北市商周出版社2006年4月版。

    越到山穷水尽时,越表现得镇定沉稳,不失幽默感。
在消费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往往有竞争的心理,如果周遭很多朋友参加健身俱乐部,缴一笔费用,平时的话题就会围绕在健身。但如果有人没有加入会员,就无法融入他们的话题,这一来难免有被排除的感受。不过,当个行自主性的现代人,要锻炼身体难道一定要到健身房吗?在家里或是到公园做做体操或简单的气功,一样可以达到健身的目的。

很多时候,钱不一定能处理,心,其实才决定一切。

品味并非是以金钱多寡来衡量,买了价格高的奢侈品也未必代表买到了品味,品味并非取决于名牌,而是发自自身的自信与气质,未必是以物质堆积出来的。
生活消费并没有必要去花大钱,难道光鲜亮丽就一定需要奢侈吗?品味并不代表奢华,不要被奢华所骗!

我奉行的生活主义:品味应该是自主的、独特的,幸福应该是平凡的,生活的快乐并不是建筑在金钱上,真正的奢侈并非以金钱买得到的。

让自己在变穷的过程中,依旧觉得富足而美好。

   “不足的美感”与“俭约的美感”。装扮华丽、奢侈浪费才是“无情”的行为及表现。

伊比鸠鲁:人要节制享受,并不是因为感官享受不好,而是为了要避免过度放纵后,随之而来的恶果。对伊比鸠鲁而言,暂时放弃享受,其实是为了提升享受的能力。一味纵情享受的人,到后来,无论得到什么再珍贵的东西也会觉得索然无味。
经济学家称之为“边际效用递减”:到达某个高峰或最高点之后,无论再怎么增加都无法产生差别了。

    在目前这个供给过剩的社会里,消费者注定要失望!整个经济体系不断透过各种越来越精致的洗脑手法,企图叫我们相信:幸福是可以购买的。但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这根本是谎言。许多健康食品,从充满异国风情的印度茶到纤体巧克力布丁,消费工业不断企图要蒙蔽我们。所以,无可否认的:我们需要一个全新的奢华概念,无论拥有多少金钱和物质都无法让你获得富足,唯有“观念正确”才能获得真正的富足。
这些观念包括了:
愿意放弃——放弃所有人都在追求的东西;
自主性——不拿别人的生活标准来衡量自己的生活;
正确的态度——经济状况走下坡,并不代表天要塌下来了,它反而是一种契机,是我们改善生活型态的大好机会。

    在这个强调一致性、标准化的时代里,或许危机就是转机,不要再听信那些营销伎俩了。

要做到“穷得有品位”,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减少一些身外物,比如尽量少买汽车和手机等奢侈物品;
二、多待在家里而不是老往外跑,尽量少外出旅行、少进餐馆。多到公园里做运动而不是花大把的钱去健身房;
三、购买服装等必备用品时,多买“二手货”或“仿冒货”。 
?要把孩子们视为自己的无价财富。在公园里散步的好处远远超过在赌场赢钱。休假完全是在浪费时间。如果要请客的话,最好在家里面举行宴会,而不要上馆子。

“变穷”就是“优质管理”
只有一种方法能让你纵使没钱也很富裕,那就是:先把自己的各种需求彻底检查一遍。看看有没有哪些需求,是你没有它反而会更富有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方说:手机。你真的需要手机吗?当今之世,失联似乎成了一种特权。还有网络,你真的需要网络吗?
透过网络和全世界的同好聊天,玩在线游戏,这真的是生活必需品吗?或者,其实好奢侈?也许,如今最大的奢侈,反而是能够不在乎这些东西,能够放弃它们?
古希腊时代总用“白痴”来称呼那些不愿意参与公共事务的人。但今天,在这个所有人都跟社会脉动息息相关,每个人部被公共事物团团包围的时代里,“白痴”的意义或许跟当初的意义刚好相反,如今,没有能力从社会网络的牵绊中抽身的人,才叫白痴。
当我们被迫不得不跳脱开来,不得不对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做一番总检讨时,我们反而有机会认清,什么才是生活中最弥足珍贵、真正奢侈的东西。“变穷”能让我们学习到,如何判断事情优先级,如何分辨出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终于可以重新把重点放在核心业务上,并且进行“优质管理”。就像企业界现正推行得如火如荼的“紧缩成本”政策一样,我们也应该以此因应现代生活。该怎么做,才能过得既节俭,又能赢得生活质量?别急,让我在书中为你慢慢剖析!

    现在大家一窝风流行短期度假,难道没有别的事情比它更享受了吗?难道大吃大喝那些所谓的“美食”,真的就很享受了吗?或者——其实更像是活受罪?我们原本寄望透过这些活动能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绝不是想把生活搞得更糟糕。
“享受”原本是促使人类愿意和世界接触的重要动机。没有了快乐、不能享受,人类的心灵就会枯萎。只有懦夫和假道学才会说,我们应该舍弃物质,谢绝任何形式的享受,并遵循苦行、彻底禁欲。就像戴奥吉尼斯那样,自愿过着脏兮兮的苦日子,选择住在桶子里,对一切都无动于衷,拒绝任何形式的舒适。
真正的艺术是一种能力:首先要能分辨什么是真正的美好事物,其次要能拿捏分寸,懂得如何让自己将这些美好事物享受到最高点,最“恰如其分”。所以,放弃的艺术——其实是赢得“真享受”不可或缺的大前提。
如果真想拥有优质享受,优质的幸福人生,有项原则必须牢记于心:一个人越任性、依赖的东西越多,就越容易感到贫穷。因为他会老是处在不满足的状态中。许多有钱人其实都活得很贫穷——丝质衬衫熨得不够平整,总统从他身边走过没跟他握手,轿车司机满嘴蒜头味——反正看什么都不顺眼,觉得什么都不对劲。
那些看起来还蛮快乐的有钱人,通常是比较懂得自我节制的人。
其实都没有那么重要:“非它不可”——说这种话的人,其实是在自动投降;想以个人力量对抗庸俗、霸道的大众文化,胜算的确不大。如果真想获胜,关键就在:你要让自己“没它也行”,千万不要认为,世界上有什么东西是非它不可、绝不可以放弃的。

要学习忍受生活、调适自己。
不管任何东西,到最后一定会被别人拿走,在被拿走之前,不妨先主动送人。
人生在世,不是当打人的铁锤,就是当被打的铁砧。

对没落、贫穷越有经验的家族,越懂得如何调适自己、面对困境;生长在这种家庭的孩子,纵使后来变得一贫如洗,也有办法让自己甘之如饴。

英国社会有项优点:虽然他们的社会阶级划分非常清楚,但是阶级之间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渗透——而且关键并不在“钱”。真正起作用的关键因素是“行为”和“语言”,而这两样东西可以学习而得。
    英国人是个“爱当主人”的民族;他们喜欢当主人,是做自己的主人“把自己管理好”,而且还具有“做自己王国之主人”的意思。
    英国人之所以具有那么强烈的“国家优越感”,并不是因为他们太骄傲,而是因为这份优越感能够让他们在不如意时,想到自己是某个优秀团体的一份子而稍感宽慰。
英国佬一向推崇的“自我尊重”概念,真的是帮助他们度过难关的秘密武器。

死后若想有好报,在世间就要多做“傻事”,因为傻事其实是善事、好事。

在面对失败时,显得特别豁达,懂得维持自己一贯的态度,知道如何掌握住对自己的“主导权”。具有一种不为所动、遗世而孤立的“尊荣特质”,而且还能够视危机为转机。
幸与不幸其实很难分辨,最令人讨厌的是:乍看之下的天大不幸,却可能是真正的幸福:乍看之下不可多得的幸运,却可能是恐怖灾难的肇因。所以,幸抑或不幸,千万别太快下定论。
事情的结果可能跟我们想象的刚好相反:我们认为幸运的事,可能是导致灾难降临的最大原因。王尔德说得好:“如果上帝要惩罚一个人,就是倾听他的愿望。”
伟大的成功和残酷的失败,往往是一体两面,最后结果常叫人捏把冷汗。但更令人莞尔的是,失去、失败这些与“不幸”画上等号的同义词,却常常是造就空前胜利的先决条件。
那些喜欢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追求庸俗幸福的人,最后追求到的保证是不幸。其实,真正的贫穷,不在于缺乏有形的东西,而在于“追求完美”。举凡健康、美貌、财富,无论什么,只要你“求全”,一味想登峰造极、追求极致,那么,你永远只能处在不满的情绪中。唯有懂得欣赏生命的“凹凸不平”,懂得如何优雅地在逆境中自处,这种人才有机会一窥幸福之堂奥。

要富有只有两种可能性。其一:拼命工作,等赚够了钱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
其二:改变你的愿望。
检视自己心中的愿望。这些愿望大多是充斥在我们身边的消费工业不断对我们洗脑的结果:我们不断被告知,这些愿望对我们有多重要。

真正的奢侈是:能不能很有主见地,拒绝那些不必要的诱惑。这些诱惑不但不能美化我们的人生,反而会损害它,让它变得闭塞、愚蠢。如果想让自己真正富有,就必须拿出勇气,赢回人生的主导权;从现在开始,为自己创造真正的“享受”吧!不要再继续耽溺在只会让人更消沉、更丧志的盲目消费中。
    人真的能够在没有钱,或者在钱不多的情况下依然富有。关键就在于“生活品味”(lifestyle)。虽然消费工业长久以来所追求与推销的也是所谓的品味!但在未来,一种充满自主性的生活品味,将成为帮我们赢回生活质量的真正关键。

用工作定义一个人的时代早就过去了。因为越来越多人失业了。纵使还没失业的人也开始觉悟到,生活的意义不该只在工作。其实,“工作”原本的意义是“惩罚”,惩罚在伊甸园中偷尝禁果的夏娃。
工作本身从来都不是生命的内容,反而像是人们逃避生命本质的一种手段,反映出来的只是人们对生命本质的恐惧,亦即对空虚的恐惧:如果没有工作,就没有了因工作而来的认同、尊重,以及地位。
危害健康最严重的其实不是工作本身,而是失去工作的“恐惧”。恐惧和压力是戕害活力与免疫系统的元凶。

获得亲近生活的机会,那么,没钱还是很值得。

在十年前,那些以人生导师自居的畅销书作者总是鼓励我们,要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在工作里寻求自我认同。但今天,不过才十年后,他们却又鼓吹工作只是为求温饱的手段,人生的意义必须从家庭和休闲活动中获得。
    如果一个人只是为了赚钱而工作,对这份工作一点热情也没有,他会快乐吗?如果一个人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就像宗教崇拜一样,他会快乐吗?两者皆非。其实,要从工作中获得快乐的秘密就在:和工作维持一种“轻松”的关系,以玩游戏时心态去面对。如果你能够把工作当作一种游戏,你就会变得兴致盎然、全神贯注。其实,人在玩游戏的时候通常都很认真,并没有把游戏当作消磨时间的无聊活动。而且,游戏结束后,大家也都会觉得精神饱满、身心舒畅,并不会觉得虚脱、心慌。纵使输了,也没有人会在意,顶多再玩一次。
游戏的天分和休闲的能力其实很像。休闲是很“神圣”的。因为从事休闲活动时,我们大多在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这时候的我们最贴近自己。而且,许多伟大的发明也都是出于兴趣,在从事休闲活动时才被发明出来。

奥地利作家伊刚·佛利德(Egon Friedel)在他的《现代文化史》中曾经提到:我们必须明白,人类许多伟大的发明都是出于游戏般的探索精神,纯粹出于兴趣——也就是说,业余的才做得出来。

世上有两件事最要不得:一是懒惰,一是自大。

特米哈利(Mihaly Csikszentminalyi)提出一个“盈满”概念。如果一个人完全沉浸在他的活动中,时间就会像暂停了一样,在这忘我的境界里,人会觉得自己别无所求。这种令人沉浸在幸福之中的“盈满”状态,,可能出现在工作里,也可能出现在游戏中,但在游戏中尤其明显。越会玩游戏的人,越具有游戏性格的人,工作时也越容易获得快乐。
一定要帮自己找到一种活动,一种非酬劳性、不具有任何工作性质的活动,你要透过这种活动,为自己建立起自我认同和自我肯定。这样才不会在你丢了工作之后觉得空虚、无所适从,或者——得拼命装作什么都有没发生,什么都没有改变一样!这样也未免太辛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