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外国人怎样当农民 >

第25节

外国人怎样当农民-第25节

小说: 外国人怎样当农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0只。考拉只吃桉树叶,随着考拉数量的增长,桉树越来越少,如果不对考拉采取针对性的宰杀行动,袋鼠岛就将面临灭顶之灾,结果就是所有的桉树都死光,而每一棵死树下都躺着饿死的考拉。    
    人与蝙蝠大打出手    
    澳大利亚的灰头飞狐是世界上最大的飞行蝙蝠,被澳大利亚野生动物学会列入濒危动物的名单,但对于与蝙蝠比邻而居的人们来说,它们实在是太多了。    
    2002年,大约15000只灰头飞狐在圣诞节前夕飞至澳大利亚昆斯兰州中部的一个小镇,然而圣诞节后仍迟迟不肯离去,把小镇闹得天翻地覆。小镇居民被蝙蝠吱吱的叫声吵得无法入眠,晾晒的衣物撒满了蝙蝠的屎尿。栖息在小学校园里的蝙蝠则让孩子们无心读书。果农们更是叫苦不迭,于是下狠心架起电网驱赶。最后,蝙蝠们大概觉得这里实在住不下去了,才悻悻地搬走了。    
    悉尼的皇家植物园则没有这么好的运气。2003年年初,皇家植物园来了一群“不速之客”——5000只灰头飞狐。    
    这些蝙蝠体重达4公斤,双翼展开达到1米,这样的庞然大物终日倒挂在植物园内的树枝上,久而久之使园内的一些古树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工作人员试了很多办法:他们先是试图用大蟒粪便的气味吓走蝙蝠;随后,又在树枝上涂满辣椒酱或者虾酱,希望这些刺鼻的气味能熏走蝙蝠——但是均没有奏效。无奈之下,他们又启用了高科技武器——超声波。    
    但是,万万没想到这些蝙蝠真顽固,人们用了这么多方法还是无法将它们“摆平”。    
    兔子胜利反围剿    
    澳大利亚本来并没有兔子。1859年,12只欧洲野兔从英国被带到了澳大利亚。    
    这些野兔发现自己来到了天堂。因为这里有茂盛的牧草,却没有鹰等天敌。这里的土壤疏松,打洞做窝非常方便。于是,兔子开始了几乎不受任何限制的大量繁殖。不到100年,兔子的数量达到75亿只,遍布整个大陆。    
    兔子要跟牛羊争夺牧草。10只兔子就能吃掉相当于一只羊所吃的牧草,75亿只兔子所吃的牧草可养活7.5亿只羊。更可恶的是,兔子打的洞还破坏了草场和良田,牛羊常会陷入洞中,而牧草因为地下有了空洞而生长不良。为此,澳大利亚的畜牧业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澳大利亚人想办法来限制兔子的扩散和繁殖:筑围墙、打猎、捕捉、放毒、引进天敌——但是,在兔子的“地道战”战术面前,诸多方法徒劳无益,根本挡不住它们扩张的脚步。    
    于是又动用空军向大地播撒毒药,进行立体战争和化学战争,兔子死伤累累。但是,兔子的繁殖力极为惊人,一对兔子一年可繁衍成百只或更多的后代。因此,从空中撒药后不久,兔子依然兴旺。而撒下的毒药,对草原的生态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第五部分扎手的仙人掌

    1860年,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从美国、墨西哥引进了两种仙人掌,用它作为牧场四周的绿篱栅。可万万没有想到,生命力极强的仙人掌一遇到当地极为适宜的温度和肥沃的土壤,便以惊人的速度蔓延开来,不久成为一大片“带刺的丛林”。    
    引进仙人掌后不到20年的时间,人们就被迫开始与仙人掌交战。1887年,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人们用刀砍、用火烧、连根拔、用割草机割、用压路机压——但都收效甚微。它遇土就活,不怕干旱,没等老的除尽,新的又生长起来。    
    后来,昆虫学家想起了专吃仙人掌的昆虫,并在阿根廷找到了一种专门在夜间活动的蛾子,一试果然有效。    
    鲤鱼讨人嫌    
    鲤鱼在澳大利亚自100多年前从欧洲引进后,便大量繁殖。这种鱼生命力很强,水温高低不在乎,含盐量接近海水的水也抗得住,扔在地上个把小时,放回水里照样游得欢,它们吃光了水草,把本地的鱼种推到了灭绝的边缘。澳大利亚人把它们称为“水兔”,与坏了名声的兔子相提并论。    
    那么,吃了它不行吗?澳大利亚人不吃,连喂猫的资格都没有,因为商店里自有各种猫食出售。一般人捕到了,如果在荒郊野外,一扔了之;如果是在城里,则必须埋掉。谁如果把它放回水里,就犯了法,就要上法庭。为了消灭鲤鱼,各州没少想办法,但都和对付兔子类似,效果不理想。    
    生物“移民”意外成灾,不仅仅在澳大利亚有,世界各地都有。只不过澳大利亚的狐狸、兔子和鲤鱼都是人为引进的,而有的则可能是无意间带来的。生物“移民”来到异国他乡,既可能丰富物种、造福人类,也可能失去控制、泛滥成灾。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澳大利亚生物“移民”成灾之事,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第五部分后记

    我的老家在农村。我的兄弟是农民。我是在“文革”前读完大学、由国家分配工作,才跳出“农”门的;可我的根仍在农村,我的心恋着农村。我对农民的苦与累,对农村的贫穷与落后,对农业的艰难与困境,可能比有些城里人有更多的了解和体验。    
    我一直想为农民、为农村、为农业做点什么。    
    然而,我能做点什么呢?    
    我一没有当官,不能发文件,不能拨资金,不能批贷款,不能为农民、农村、农业解决任何具体困难和实际问题;    
    我二不懂科技,不能培育良种,不能生产化肥、农药,不能生产也不会使用农业机械,不能用科技扶贫帮困;    
    我三不会经商,不能开公司收购、加工、销售农产品,让农民专心生产而不为销售发愁,使农民得到切实的利益。    
    我是个“百无一用”的书生。    
    从报纸的标题,在乡村的墙壁,我看到过一些口号:    
    ——要想富,先修路!    
    ——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扶贫要扶根,治穷先治愚!    
    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途径。然而,我只能钻进报林刊丛里去披沙拣金,从《环球》、《环球时报》、《世界知识》、《看世界》、《海外星云》、《海外文摘》、《光明日报》、《经济日报》、《青年参考》、《乡镇论坛》、《四川文学》等数十种报刊上选取82篇文章(少数文章标题有改动,正文有删节),编成这样一本书,献给我的农民兄弟。    
    这些关于外国“三农”的“单纯事实消息”的报道和记叙,都言之有物,生动具体,没有虚构,真实可信。    
    ——有各国农民的生存、生产和生活状况;    
    ——有各国农村的风物、风情和风俗;    
    ——有各国农业的历史、现状和前景。    
    ——有西半球的,也有东半球的;    
    ——有热带的、亚热带的、温带的,也有寒带的;    
    ——有大国的,也有小国的;    
    ——有富国的,也有穷国的;    
    ——有比我国先进得多的,也有比我国更落后的。    
    这本书不讲怎样种水稻、怎样用化肥、怎样修农机之类的农业技术,而是为农民兄弟提供一个参照系,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启迪智慧,促进小康”。    
    ——在外打工的农民兄弟买得起这本书;    
    ——识字的、有点文化的农民看得懂这本书;    
    ——县里、乡里、村里的干部们用得上这本书;    
    ——关心“三农”,向往乡村生活的城里人喜爱看这本书。    
    它可以让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变得更聪明,更有主意,更有办法,更有勇气,更有魄力,去争取美好的未来。    
    这本书,让你不出门就周游五洲四海,不花钱就考察了天下“三农”。它的知识,它的情调,它的趣味,相信读者们会喜欢。    
    感谢身在国外和出访外国的记者和作家们,用妙笔美文带我们去外国观光,了解那里的农民、农村和农业情况。本书各篇的作者,凡能找到的,都尽可能与之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但仍有一些无法打听到通讯地址,只好请你们看到这本书后尽快与我联系(430077武昌翠柳街1号湖北省文联罗维扬),我将立即转告出版社,以便寄奉稿酬。在此,先表示诚挚的谢意。    
    罗维扬乙亥雨水于武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