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外国人怎样当农民 >

第21节

外国人怎样当农民-第21节

小说: 外国人怎样当农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运动推进基金每年约790万日元的收益为基础,将这些收益交给大分县“一村一品”运动推进协会作为补助金,再通过这个协会举办为使“一村一品”运动能顺利开展的必要的支撑事业。    
    另外还成立了地区特产开发推进事业部。该事业部的举措作为“一村一品”运动的一个环节,是以人口过疏的市、町、村为对象进行的,对地方正在生产的农林水产品及其加工品,或是传统工艺品重新认识,以新的构思,开发富有创意的新产品,作为能代表各市、町、村的有特色的产品加以培养、稳定化,这样来振兴地方产业,确保新的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接受指定的市、町、村,随即设立农林水产业、工商旅游业、消费者、议会、委员会等各方面的代表组成的“地区特产开发推进协议会”,选定该地区的土特产品,制定该土特产品有关开发推广计划,进行土特产品的研究试制、销售调查和销路开拓等工作。


第四部分“一村一品”运动的启示

    日本“一村一品”运动的启示有三:    
    (一)产业专业化与产品多样化。    
    “一村一品”运动的初衷是解决日本“城市过密”和“农村过疏”的问题。通过“各町村至少要创出一个有特色的产品”作为当地的象征,以此来增强农村的吸引力。尽管如此,“一村一品”运动的开展却是一个创特色、创优质名牌的产品差别化过程。因为“一村一品”特别强调农产品要“与众不同”。    
    (二)资源优势与市场导向结合,走特色化、专业化与社会化之路。    
    借鉴日本“一村一品”的经验,在产业选择上要强调资源禀赋与市场导向相结合,走特色化、专业化与社会化之路。以特色产业为依托,通过前向、后向、侧向效应,吸引一大批相关企业集中发展,产生聚集经济效益,形成“小而专,小而联”的产业体系。在区域范围内,则应将乡镇企业纳入地方的工业体系之中,要避免乡镇间产业选择过于雷同,对不同的城镇应突出不同的特色,强调城镇间、城镇与城市间产业优势互补。在乡镇企业进行结构优化的同时,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同步发展。    
    (三)政府清晰和适度的职能定位。    
    大分县采取的行政对策,包括地区特产开发推进事业部、农产品加工振兴对策事业部、地区土特产开发育成对策事业部、加强“一村一品”运动的资金扶持等,都采取了一种辅助的态度,而不是大包大揽。因此,吸取大分县的经验,政府的合理定位应该是单个个人、家庭、企业干不了的或干不好的领域,比如人才培养、资金扶持、对外整体的宣传、协调原料场地等方面。大分县内的“一村一品”运动并不全都是成功的,但经历了多次挫折与失败并经过总结和创新而涌现出了许多成功的例子。县政府对于“一村一品”运动不提供任何资金补贴,这是因为提供资金补助有违自主自立的精神。但是取而代之的是县里在产品的生产、开发、扩大销售渠道等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中国的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也需要不断积累此方面的经验。


第四部分日本:城乡差别倒个过儿

    王文元    
    美国前总统卡特访问日本时,从东京乘坐新干线到京都,一路下来,卡特居然没有发现农村。卡特问,怎么都是城市的景观,没有农村呢?陪同他的日本人告诉他,有农村,沿途大部分景观是农村。这一下可把卡特弄糊涂了,沿途明明都是城市景观,怎么说是农村呢?后来才弄明白,原来,日本的城市与农村,从外观上看,是没有区别的,从建筑的样式到公共设施的配备,从生活习惯到人的精神状态,都毫无二致。难怪卡特被搞糊涂了。    
    日本农村的房屋与城市一样,分为洋式与和式两种,所谓洋式指的是高层水泥建筑,所谓和式指的是木制的两层“一户建”。洋式不用说了,都有抽水马桶等设施,“一户建”也一样。惟一的差别是,由于农村土地不像城市那样紧张,那里的“一户建”更气派些,更豪华些。一般农户的“一户建”使用面积都在200平方米左右。许多农户都有不止一座“一户建”,平均每户的住宅面积在1亩以上,这是城市人望尘莫及的。我在一位日本农民家做客,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这家6口人,住三套“一户建”,每套面积190多平方米。家中有3辆汽车,还有一个农具仓库,里面放满了各种各样的农机具,家中的现代生活设备应有尽有。更让我惊叹不已的是,主人是个兰花专家,在这一带很有名气,他家养了许许多多非常名贵的兰花。据主人讲,这些兰花加在一起,价值高于全部房产,但他从来没有卖过一盆,养兰花仅仅是为了消遣。    
    由于农村的空气质量好,也不像城市那样拥挤,所以不少上班族在城市上班却住在农村。在东京、大阪这样的超级城市,这种情形更为普遍。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个与城市一般无二的生活小区。久而久之,生活习惯也同化了,再也分不出城市或农村了。    
    真正反映“倒城乡差别”的是人均收入这一硬指标,据《白皮书》记载,日本自从1973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超过城市居民以来,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今,没有改变。5%的首富中农民占据主要份额,年收入千万日元的农民极为常见。20世纪90年代后,城市受泡沫经济的影响比农村更大,因此,“倒城乡差别”更被拉大了。    
    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察:第一,日本人向来追求同等,反对过大的差别,所以有城乡趋同的历史传统;第二,日本是个保守的民族,他们非常重视民族凝聚力,所以农村不可能被城市抛弃;第三,日本政府对农民实行特殊保护政策,比如长期以来实行保护大米价格的政策,并限制大米进口,以维护农民利益;第四,有农民自己的组织——劳动组合协会保护农民利益。    
    在日本,一提到农民,人们所流露的不是鄙视,而是羡慕。这是因为,农民不仅收入高于城里人,而且生活的实际舒适程度也高于城里人。农民的劳动强度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大,而农民的田园之乐则是城里人所没有的。在日本没有强制性户籍制度,任何人想在城里落户,都可以在15分钟的时间内办完全部手续,但没有一窝蜂拥向城市的事情发生。所以,大城市的人口总能控制在一定规模之内,没有发生过失控的事情。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日本农村的出生率也并不明显高于城市,日本没有限制生育的政策,舆论上倒是经常表扬那些孩子多的家庭(记得我在日本留学时,听说过这样一个报道:九州有一位生了11个孩子的妇女,一时间简直成了英雄,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农民素质较高。人的素质与人口出生率呈现一种负相关关系,素质越高,出生率便越低,西方国家普遍如此。所以,日本全国人口1。2亿,这一数字已经保持了数十年,至今没有什么变化。    
    也有人担心,“倒城乡差别”终究也是一种差别,差别总不是好的事情,应该抑制一下农民致富的速度。实际上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抑制农民致富速度的做法也是不对的。与其说日本的“倒城乡差别”是人为制造的,不如说其目的是为了社会的协调发展。在任何国家,农民都属于弱势群体,有意地提高他们的地位,甚至让农村略高于城市,这对整个社会的公平与稳定是十分重要的。    
    


第五部分富裕后的十一级跳

    汤涛    
    二战后,由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城市中出现了一大批富有阶层,他们开始大量购买土地创建工厂或囤积居奇。日本是土地私有制的国家,土地大部分在农民手中。农民靠祖传的山林和土地,一夜间暴富。日本农民富裕之后如何消费呢?这就是日本农民的十一级跳。    
    改造厨房和浴室    
    过去日本农民家里的厨房和浴室一直是江户时代的产物,就像以前我们江南地区农民的老虎灶和茅坑,城市居民的冲水厕所是日本农民的热望,当祖传的山林和土地变卖成满满的一捧金钱时,追赶都市人的生活水平,就成为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情。    
    改造翻修房屋    
    农民从建材市场上购买色彩鲜艳的琉璃瓦,安装在屋顶上,并把大门装饰得富丽堂皇,远远望去,活脱脱一个暴发户模样。日本农民几百年来一直被地主所压迫,过地主一样的生活成为每个农民的梦想。改造翻修房屋,可以满足心理上的发泄和得到一种补偿。    
    购买汽车    
    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促使农民开始纷纷购买汽车。有了车,就得有车库,就引导了第四阶段的生活状态。    
    修筑庭院    
    日本式的庭院,围墙是由像艺术品一样的泛着藏青色的石块砌成的;在围墙内,植满了云冠状的灌木和春夏秋冬依次开花的叫不出名字的花草。这种庭院设计,完全可以和任何高级宾馆相媲美。庭院的修筑完工,标志着日本农民的家庭形象得到根本改变,这时的农民开始关注自身的文化素养了。    
    营造客厅    
    日本人相当长时间叫喊的口号就是“脱亚入欧”,这当然也包括农民阶层。在客厅内,摆设着沙发,铺着地毯,在显眼处摆放着漂亮的钢琴,他们都以欧洲文化追随者自居。百科大词典、雨果全集之类的大型词典和文学书刊,也被作为装饰品摆满了农民们的书架。    
    重金购买装饰品    
    就像一个收藏家一样,没有一个镇家之宝是说不过去的。日本农民不惜重金购买动物皮毛,譬如熊皮之类。据说许多农民花费200万日元购买一张狮子皮,在卧室里一铺就是几张,这时财主的形象熠熠生辉,颇有当年座山雕的架势。    
    旅行,尤其是海外旅行    
    去过欧洲的人都会发现:在旅游地的介绍或者指示牌上,一般除了英文就是日文了。对于这种做法,不要认为是这些国家对日本人特别尊重。事实是,日本人到欧洲旅游的特别多,顾客是上帝,欧洲人心里很明白这个道理。而且日本人在周游世界后,也为他们的自我革新提供了机会,促使他们进入第八个层次。    
    收集古董字画    
    收集古董字画,需要具备收藏家的艺术品质和极高的鉴赏能力。买到一件赝品,就有可能体验到壮士扼腕的悲凉。农民们向书画投资,就得进行再一次的自我提升。    
    玩游艇、高尔夫    
    高尔夫是英国人发明的,游艇是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日本农民全盘拿下。在日本的乡村,触目可及的是高尔夫球场和棒球场。一位日本朋友告诉我说,玩高尔夫球的多是第二代的农民,练习棒球的是第三、第四代的农民。这个时候,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俱乐部、入门书、专业杂志空前活跃和繁荣。我由此想到了当下国内的电脑和厨师培训班,不过,前者是为了玩乐,后者是为了生存。目的不同,反映出人的生存状态的迥异。    
    享受日常生活    
    在经历过暴风骤雨式的物质需求和享受之后,日本农民就变得温和多了,开始关注身边生活的细节,关注饮食、服装、家具以及电视节目。生活是一种连绵的习惯,要改变吃咸海带和话梅酱的口味,对他们来说还需时日,但他们可以试着吃鱼子酱、牛排和西式糕点。一直到现在,高档的西式糕点的销售,据说乡村都比东京等大城市卖得快,销路好。    
    


第五部分反哺城市,做体验经济的主持人

    如今,“满足城里人的需求”又成了农民的新追求,纷纷做起了让城里人体验乡村生活的主持人。譬如插秧、种果树、摘苹果、种红薯、挖土豆、掏海沙、做沙浴、开澡堂、洗温泉等等,农民成了市场经济的弄潮儿,不仅仅是城市生活的追随者和仰慕者。    
    “城市太冷漠,望着灯火辉煌的城市,最让我怀念的还是故乡的小河,还有那瓦屋上的炊烟……”乡村成为城里人的一种乡愁,一种怀旧和心灵的归宿,而农民是他们的引路人、管理者和主持人。    
    


第五部分洁癖之邦

    李兆忠    
    作为一种常见的生活习性,洁癖本来不值得特别谈论,但事情到了日本,就有点例外。洁癖之士虽说各国都有,但达到全民皆“癖”,而且是整个民族从日常生活到审美标准、道德意识乃至文化心理都有“洁癖”的,恐怕便只有日本了。    
    “生命诚可贵,洗澡价更高”    
    日本人对洗澡的迷恋不必细表,这里仅举一例——    
    1995年1月阪神地区爆发大地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