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

第76节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76节

小说: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衣》,成为其代表作。1959 年至1962 年从事民间文艺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1964 年在《长江文艺》发表了反映壮族人民解放前革命斗争的长诗《凤凰
歌》。韦其麟的诗歌创作取材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传说、革命武装斗
争和现实生活,具有画面奇丽清新、笔触细腻、情调委婉柔美的艺术特色。

(邵明才)


《百鸟衣》长篇叙事诗,韦其麟作,发表于《长江文艺》1955 年第6
期。长诗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古卡和依娌,为了幸福生活同封建势力顽强斗
争的故事。古卡勤劳、勇敢,但因为家贫娶不起媳妇。劳动中他拾到一只公
鸡,古卡养它3 月零3 天,公鸡竟成了美丽聪明的姑娘依娌,蛮横的土司把
她抢走送进衙门。古卡按照依狸的吩咐,穿过99 条峡谷,翻过99 座高山,
到100 天时,射了100 只雉鸡,做成百鸟衣。贪婪的土司要用龙袍换,古卡
趁势杀了土司,救出依娌,骑上骏马飞驰而去。作品热情歌颂了勤劳朴实的
劳动人民,赞美了他们的勇敢和智慧以及纯洁美好的爱情,鞭挞了统治者的
残暴、贪婪。语言优美、清新、委婉动人,富有浓郁的壮乡气息,是少数民
族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收获。

(邵明才)


张贤亮(1936~)江苏盱胎人。当代作家。当过教员、乡文书、编辑。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宁夏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宁夏分会主席,专业作
家。1949 年开始在《新华日报》发表诗歌。1957 年因写《大风歌》而遭受不
公正待遇,开始了漫长的坎坷生活。粉碎“四人帮”后重返文坛,发表成名
作短篇小说《灵与肉》。接着又连续发表了《肖尔布拉克》、《绿化树》、
《龙种》、《河的子孙》、《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短、中篇小说。近年来,
张贤亮又创作了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和《习惯死亡》。他的作品以五十
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前期的社会生活为背景,侧重表现知识分子的坎坷道路
和矛盾心理以及在劳动群众纯朴的感情世界中的净化过程,作品具有历史感
和哲理色彩。

(邵明才)


《灵与肉》短篇小说,作者张贤亮,发表于《朔方》1980 年第9 期。
小说主人公许灵均出生于资产阶级家庭,父亲在国外,他曾被错划为右派。
粉碎“四人帮”后,遗弃了他30 年之久的在国外某公司当董事长的父亲突然
回来找他出国继承父业。他回顾自己从资产阶级少爷到“右派”到真正劳动

者的半生历程,觉得其问虽有许多痛苦,但从妻子秀芝和牧民郭子等人身

上,感受到祖国人民仍然使他留恋,因此他毅然拒绝了父亲的意愿,回到了
农场和热爱他的人们中间。小说从许灵均面临人生道路抉择时所展开的回忆
中,侧重表现了祖国大自然、劳动和劳动人民给予他的抚慰,从而塑造了坎
坷半生与祖国人民结合在一起的知识分子形象。作品立意新颖,主题深刻,
构恩精巧,意味隽永。作品获1980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邵明才)


刘绍棠(1936~)北京通县人。当代作家。1953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
年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从事专业创作。现任中国作协北京分会专业作家、
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52 年发表小说《红花》受到重视,1953
年发表成名作《青枝绿叶》,1955 年发表了中篇小说《运河的桨声》等。新
时期以来,刘绍棠的创作进入新阶段,发表了大量长、中、短篇小说,其中
中篇小说《蒲柳人家》、短篇小说《娥眉》为其力作。刘绍棠擅长农村题材,
大都写自己熟悉的京东北运河地区的农村生活。他倡导乡土文学,追求中国
气派的民族风格。作品于写实中略带浪漫色彩,语言近乎口语而富于诗韵美,
结构简洁完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邵明才)


《蒲柳人家》中篇小说。刘绍棠著,发表于《十月》1980 年第3 期。
小说通过一个聪明早慧的儿童何满子的视觉,描写了1936 年发生于冀东运河
岸上的一个故事:中学生周擒在共产党员周文彬的领导下,回家乡开展抗日
救国运动。他串联柳罐斗、何大学问等农民治死了伪河防局巡长,解救了贫
苦女儿望日莲,建立了秘密的抗日武装。作品通过对人物之间关系的描写,
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北方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命运、觉醒和斗争。作者没有正面
去描写农村抗日运动,而是把抗日斗争风云巧妙地与农村优美的风俗画融为
一体,深入地发掘了劳动人民纯洁高尚的心灵美和性格美。作品充满了古朴
动人的风俗俚俗的描绘,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诗情画意。

(邵明才)


谌容(1936~)祖籍四川巫山,生于湖北武汉。当代女作家。曾在西南
工人出版社工作,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担任音乐编辑和俄语翻译。1963 年、
1969 年、1976 年三次去山西汾阳、北京通县、山西乡宁体验生活,后为中国
作家协会北京分会专业作家。她于1964 年开始创作,1975 年处女作长篇小
说《万年青》问世。不久出版第二部长篇《光明与黑暗》。此后转向中、短
篇创作。中篇小说《永远是春天》、《太子村的秘密》等受到重视,《人到
中年》为成名作、代表作。1986 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减去十岁》以荒诞的手
法引起人们对“文革”十年的深沉思考。谌容创作态度严谨,对社会生活观
察敏锐,勇于揭示矛盾,触及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作品感情深沉,具有一
种忧郁美。

(邵明才)


《人到中年》中篇小说。谌容著,发表于《收获》1980 年第1 期。小
说集中描写了中年女医生陆文婷肩负工作、家务两副重担,“超负荷运转”,
终于身心交瘁而突然发病,虽经抢救而生存下来,却丧失了工作能力。她的
形象,概括了当今时代许多中年知识分子收入菲薄、生活艰窘的实际情况,
深刻地揭示了爱护人才的重要意义,并且把中年知识分子问题提到了十分尖
锐、紧迫的程度,发人深思。作者截取生活横断面,采用放射性的艺术结构,
将主人公几十年的学习、工作、友谊、爱情以及各种人际关系,都通过她在
病床上的回忆、幻觉,压缩在一天多的时间里表现出来。文笔细腻,充分揭
示了人物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充满诗情和哲理。

(邵明才)


周克芹(1937~1991)四川简阳人,出生于农民家庭。当代作家。解放
后,先后当过农民、民办教师、生产队长、大队会计、农业技术员、公社和
区干部。1959 年在《峨嵋》上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秀云和支书》。1973
年以来,相继发表了《早行人》、《李秀满》等20 余篇作品。1980 年以后,
发表了短篇小说《勿忘草》、《山月不知心里事》等。长篇小说《许茂和他
的女儿们》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成为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周
克芹是一位勤奋的农民作家,近作《桔香,桔香》、《晚》和《秋之惑》都
凝聚着作者对改革时期农村生活的思考。他的作品显露出一种清新、明朗、
散发着泥土芬芳的艺术特色。

(邵明才)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长篇小说。周克芹著,发表于《红岩》1979 年
第2 期。小说写四川农村葫芦坝农民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苦难辛酸的生活历
程。许茂中年丧妻,辛辛苦苦地把七个女儿带大成人。大女儿嫁给一心为大
家做事的铁汉子金东水,不幸早亡;四女儿被恶少郑百如奸污后无奈与他结
婚,后来又离婚;郑百如为做葫芦坝土皇帝,用尽卑鄙手段,污蔑陷害金东
水。几个小女儿也不再听他的话,一个个从他身边飞出去。许茂的身心伤痕
累累,最后变得自私自利。小说较为深刻地展现了“左”的思想给人民群众
造成的物质贫困和精神不幸。成功地塑造了许茂这个中国老农民的形象和许
秀云这个农村妇女的形象。作品笔法细腻,语言优美,风格清新。荣获首届
茅盾文学奖。

(邵明才)


张洁(1937~)祖籍辽宁,生于北京。当代女作家。1960 年毕业于中国
人民大学后,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1980 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任编剧。现
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她从1978 年开始文学创作,以短篇小说《从
森林里来的孩子》、《谁生活得更美好》等在文坛崭露头角。成名作《爱,
是不能忘记的》曾引起广泛讨论与争议。中篇小说《方舟》、长篇小说《沉
重的翅膀》显示了对生活的广度与深度所作的多方面开拓和艺术上的探索与
追求。张洁的作品感情细腻,清新纯美,充满诗意。她不断地向生活深处开
拓,以深刻,洒脱的笔触展示出当代生活画卷,从对妇女解放、婚姻道德问
题的探索到为改革者呐喊开路,作家与人民真诚地进行心灵的交流,严肃地
针贬时弊,认真地探索人生真谛。

(邵明才)


《沉重的翅膀》长篇小说。张洁著,发表于《十月》1981 年4、5 月号。
作品描写重工业部副部长郑子云和部属厂长陈咏明力主改革,采取现代科学
的管理方法,注重发挥人的才智。而部长田守诚、副部长孔祥等人则玩弄权
术,反对改革,最后郑子云在民意测验中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小说在广阔的
背景上反映出改革步履的艰难,并表现了改革给家庭、婚姻、道德伦理、文
化艺术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作品以人物内心感受为轴心去构局谋篇,着重写
人,写人的心理,成功地塑造一组改革者形象,并为工业题材创作提供了新
鲜经验,这是第一部反映四化建设中矛盾斗争的长篇小说。在这部巨著中,
张洁保持和发挥了文笔细腻、哲理性思辨性强的特色。

(邵明才)


白先勇(1937~)生于广西桂林,为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台湾
作家。1957 年考入台湾大学中文系。1958 年发表处女作《金大奶奶》。1960
年与同班同学欧阳子、陈若曦等创办《现代文学》杂志。1963 年留学美国,
到依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从事创作研究,并获得硕士学位。他的主要作品有:
短篇小说《谪仙记》、《游园惊梦》、《台北人》、《纽约客》、《寂寞的
十七岁》和《王卿嫂》等。近年来又创作了长篇小说《孽子》和短篇小说《夜
曲》等。白先勇是六十年代崛起于台湾文坛的有影响有才华的作家。作品描
述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时代变迁,塑造了大陆去台湾、
台湾去美国的“失落者”的众生相。在艺术上,集中外小说技巧于一体,注
重心理描写,讲究人物语言个性化。笔触细腻,语言典雅。

(邵明才)


《游园惊梦》短篇小说。作者白先勇。收入台湾晨钟书局1970 年出版
的白先勇小说集《台北人》。作品采用外部客观写实与主观“意识流”相结
合的叙述手法,描写丧失了青春年华和昔日富贵的钱夫人,应邀到台北参加
她过去戏班里的姐妹桂枝香——现在的窦夫人的宴会时,触景生情的种种回
忆,在一系列对比强烈的画面中,以钱夫人落魄的今天来暗示今日豪宫的窦
夫人的明天,同时以“游园惊梦”作为贯穿全篇的情节线索,反复渲染钱夫
人“梦幻般的联想和印象”,以此揭示了“人生如梦”的主题。小说在运用
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手法反映台湾现实上作了成功的尝试,较好地体现了
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传统与西方现代小说技巧的融合。

(邵明才)


苏叔阳(1938~)河北保定人。当代作家。先后当过教师、工人,1978
年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任编剧。他于五十年代开始发表诗和曲艺等作品,1977
年开始戏剧创作。1978 年发表话剧《丹心谱》受到好评。此后相继发表了话
剧《金水桥畔》、《左邻右舍》、《家庭大事》等;同时又发表了电影剧本
《春雨潇潇》、《盛开的月季花》、《密林中的小屋》、《夕照街》等。他
还写了小说《刚刚的眼睛》、《告别》、《生死之间》、《假面舞会》、《老
舍之死》。1984 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故土》,成其为有代表性的作品,受到
广大读者欢迎。苏叔阳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其作品善于描绘不同层次和
类型的知识分子,真实地为他们的心灵造影,所展示的生活画卷斑斓多彩。

(邵明才)


《丹心谱》五幕话剧,作者苏叔阳,发表于《人民戏剧》1978 年第5
期。著名老中医方凌轩在实现四化的宏伟目标鼓舞下,坚决贯彻周恩来总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