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

第58节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58节

小说: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高声宣布:“尔妈,老子今年三十一!再过几十年又不是一条好汉吗?”
这正是鲁迅笔下的阿Q 发出过的愤怒而又悲壮的呼声。《水葬》剥下了传统
习俗的外衣,揭露了地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世道风俗里饱含了贫苦农
民的血和泪!在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中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周立勋、冯恩大)


袁水拍(1907~1980)原名袁光媚,笔名马凡陀,江苏吴县人。现代诗
人。早年在苏州读中学,1935 年肄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后,进入银行工作。抗
战爆发后,开始诗歌创作,并辗转于重庆、香港等地,曾任重庆美术出版社
编辑、文协候补理事,编辑文协会刊《抗战文艺》。1942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4~1948 年曾在上海《新民报》、《大公报》做编辑,用马凡陀的笔名写
了300 多首政治讽刺诗。建国后,在《人民日报》文艺部工作,兼任《人民
文学》、《诗刊》编委,并继续写作。袁水拍出版过多部诗集,《马凡陀的
山歌》深受四十年代城市工人、学生的欢迎。还写过大量的文艺评论,翻译
了外国诗歌和诗论多种。

(周立勋、冯恩大)


《马凡陀的山歌》政治讽刺诗集。袁水拍著。1946 年上海生活书店出
版。这是当时国统区最有影响的政治讽刺诗。马凡陀山歌用城市市民所熟悉
关心的生活、时事为题材,以市民容易接受的接近歌谣的通俗形式进行写作,
既描绘了蒋家王朝的末日,又以轻松幽默然而锋芒锐利的诗句无情地给予讽
刺、抨击。形象地揭露了国民党统治的种种罪恶和卖身投靠帝国主义、疯狂
反共反人民的倒行逆施,反映了市民在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的重压下的贫困
生活,表现了国统区人民的愤懑和不平,以及争取民主、自由、解放的斗争
和愿望。《山歌》寓讽刺于叙事之中,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构思新颖,形
象鲜明,语言流畅,具有尖锐泼辣而又幽默诙谐的风格。

(周立勋、冯恩大)


于伶(1907~)原名任禹成,江苏宜兴人。现代剧作家。1930 年考入北
平大学法学院俄文政法系,翌年加入“左联”北平分盟和北平剧联分盟。先
后成立阿莽剧社、苞莉芭剧社。1933 年调上海,任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组织
秘书。抗战爆发后,任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组织部部长。先后组成青岛剧社
“上海艺术剧院、上海剧艺社。1941 年赴香港,组织旅港剧人协会。1942
年赴重庆,与夏衍等组织中国艺术剧社。抗战胜利后,负责中共上海工作委
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工作。上海解放后,在文化、电影界担任领导工作,并
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和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
副主席。著有《警号》、《以身许国》、《杏花春雨江南》、《戏剧春秋》、
《夜上海》、《聂耳》等50 多种剧作。

(杨世谷)


《夜上海》五幕话剧。于伶著。1939 年由剧场艺术社出版。1938 年上
海沦陷后,于伶遵照党的指示,留在上海,坚持“孤岛”抗敌戏剧活动。他
以抗日救亡为题材,创作了多种独幕、多幕剧本。《夜上海》是其代表作。
描写爱国的开明绅士梅岭春因日寇入侵,率家逃至上海所经历的艰辛,再现
了上海人民与日本占领者的斗争风貌。“从浅俗的材料中去提炼惊心动魄的
气韵,完成了一种‘诗与俗的化合’的风格。”(夏衍《于伶小论》)获得
强烈的演出效果。后又改编拍成电影。《夜上海》是上海变成孤岛后最现实
的一个剧本,在当时的戏剧舞台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杨世谷)


萧军(1907~1988)原名刘鸿霖,辽宁锦县人。现代小说家。1928 年考
入张学良主办的东北陆军讲武堂。“九·一八”事变后开始文学生涯。1933
年与萧红合著短篇小说集《跋涉》出版。1934 年任《青岛晨报》副刊编缉,
后到上海参加了《海燕》和《作家》月刊的编缉工作。抗战爆发后,与胡风
等编缉《七月》,任《新民报》副刊编辑。鲁迅研究会主任干事、鲁迅艺术
文学院教员。解放战争时任东北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创办鲁迅文化出版
社,任社长,创办《文化报》,任主编。建国后在北京从事文物研究和戏曲
研究工作。文化大革命被押,1978 年平反。萧军主要创作是小说,代表作为
《八月的乡村》,还有短篇小说集《江上》、《羊》,中篇小说《涓涓》,
长篇小说《过去的时代》、《五月的矿山》,通俗历史小说《吴越春秋史话》
以及《萧军近作》等作品。

(杨世谷)


《八月的乡村》长篇小说。萧军著。1935 年由容光书局出版。《八月
的乡村》最早为新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一大批抗日英雄。投笔从戎的肖明,
工农抗日武装的指挥员陈柱,抗日阵亡战士的遗孀李七嫂,从胡子兵中投奔
革命的铁鹰。他们构成了抗日卫国的英雄群体,但各具个性,栩栩如生。另
外,作者笔下点染出来的那一幅幅富于东北地方色彩的风物画面,更激起人
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憎恨,从而突出了作品的主题,在读者中引起
强烈反响。《八月的乡村》发表时,鲁迅亲自作序作为《奴隶从书》之一。
成为三十年代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下的生活和斗争的名作
之一。

(杨世谷)


黄谷柳(1908~1977)广东梅县人。现代小说家。1926 年考入云南省立
第一师范。1927 年在香港谋生,同时在新闻学社读夜校。1931 年参加了国民
党,先后任过团政训员,秘书,科长等职。七·七事变后,随军赴京沪线抗
战。1941 年脱离国民党军队,1943 年在重庆三青团总团宣传处任《文化新闻
周刊》总编辑。1945 年任正中书局广州分局业务主任。1949 年加入中国共产
党。担任《南路人民报》编辑。《南方日报》记者。抗美援朝时随团赴朝鲜
深入生活,荣立三等功。1953 年调广州作协当专业作者。1957 年错划右派。
1977 年因病去世。著有独幕剧本《墙》,通讯散文集《战友的爱》,而小说
创作成就最大,代表作为长篇小说《虾球传》。

(彩娥)


《虾球传》长篇小说。黄谷柳著,1947 年连载于《华商报》,共分三
部,分别为《春风秋雨》、《白云珠海》、《山长水远》。《虾球传》里的
主要人物有虾球、牛仔、还有绰号“鳄鱼头”的城市流氓头子洪斌及其上司、
同僚等。虾球出身于华侨工人家庭,自幼在香港做小工、小贩。在生活的重
压下,16 岁就走出家庭,从香港流浪到广州,又到粤南等地。为求生他受过
拘押捆绑、殴打,经过种种艰难曲折终于找到了革命队伍,参加了共产党领
导的游击队。这部小说思想内容新颖别致,艺术上“打破了‘五四’传统形
式的限制而力求向民族形式与大众化的方向发展。”(茅盾语)故事曲折动
人,语言朴素简练,在当时的国统区特别是华南地区曾广泛流传,产生过很
大影响。

(彩娥)


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绍仪。湖南益阳人。现代作家。1929 年考
入上海劳动大学攻读经济。1932 年因组织工人罢工被捕入狱。释放后,由周
扬介绍参加“左联”,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他以战地记者身份
奔赴华北抗日前线,采访了众多八路军将领,此后写了许多报告文学。1939
年到延安,任鲁迅艺术文学院编译处处长兼文学系教员。抗战胜利后曾任冀
热辽区党委机关报《民声报》副社长。旋赴东北投入土地改革运动。建国后
历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十年动乱”受迫害。1976 年重返文坛。
1979 年病逝。一生在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翻译等方面,均有建树。
尤以小说成就最突出。代表作是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及姊妹篇《山乡巨变》,
另有长篇小说《铁水奔流》,短篇小说集《山那面人家》,报告文学集《晋
察冀印象记》、《王震将军记》,散文集《苏联札记》、《韶山的节日》等。

(彩娥)


《暴风骤雨》长篇小说。周立波著,东北书店1948 年12 月出版。小说
分上下两卷,取材于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的东北广大农民彻底
摧垮封建势力的土地改革运动。作者比较真实地描写了以赵玉林、郭全海为
代表的翻身农民和以韩老六、杜善人、唐爪子为代表的封建地主之间所进行
的反复较量的错综复杂的斗争场面,生动反映出这场土改运动是一场特殊的
斗争。小说着力塑造了赵玉林、郭全海等一批新型农民的形象,成功地刻画
了车把式老孙头这个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艺术典型。结构单纯,线索清晰,
故事性强,风格明快,语言口语化、个性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
生活气息。获1951 年度斯大林文学奖金三等奖。

(彩娥)


《山乡巨变》长篇小说。周立波著。分正篇和续篇。正篇1958 年作家
出版社出版,续篇1960 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全书描写湖南一个偏远的山乡—

—清溪乡建立和发展农业合作社的故事。正篇从1955 年初冬工作组入乡开
始,到清溪乡成立五个生产合作社,基本上实现合作化结束。续篇是正篇一
些人物性格、行为的继续发展,着重描写1956 年高级社成立后的生活。小说
揭示了广大农民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在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私有观念决裂
时所经历的思想斗争与感情变化。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邓秀
梅、李月辉、刘雨生、盛佑亭、陈先晋、盛淑君、陈大春等各有自己鲜明的
性格和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描写充满诗情画意,语言富有地方色彩,
整部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周立勋冯恩大)


欧阳山(1908~)原名杨凤歧,原籍湖北荆州。现代作家。1923 年开始
文学创作。1926 年主编《广州文学》周刊。1927 年组织“南中国文学会”。
1932 年在广州组织“普罗作家同盟”,主编《广州文艺》周刊,参加“左联”
和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任“文总”宣传部长。抗战开始后,在广州、长沙、
重庆等地编刊物、办报纸。1941 年到延安。建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广东
分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中央顾
问委员会委员等职。几十年来创作、翻译的小说达30 多部。著名的有长篇小
说《高干大》和多卷长篇小说《一代风流》。另外还有短篇小说集《流浪人
的笔迹》、《再会吧,黑猫》、《流血纪念章》等。

(彩娥)


《高干大》长篇小说。欧阳山著,华北新华书店1947 年出版。作品描
写抗日战争最艰苦时期,陕甘宁边区任家沟合作社从赔钱的单一消费到赚钱
的多种经营的故事。主要人物有合作社副主任高生亮(高干大)、供销社主
任任常有、区长程浩明、巫师郝四儿等。刻画了农村干部高生亮自觉克服残
余的农民意识,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成为受人爱戴的模范人物的光辉形象。
小说情节生动,故事性强,一反作者过去创作晦涩欧化的毛病,呈现出朴素
明净和平易生动的特色。《高干大》显示了延安文艺整风之后解放区文学创
作的新成绩。

(彩娥)


《三家巷》长篇小说《一代风流》之一,欧阳山著。广东人民出版社
1959 年出版。《三家巷》通过描写工人周家、买办陈家和地主何家的复杂关
系以及一个名叫周炳的打铁工人出身的知识分子的经历,描写了轰轰烈烈的
省港大罢工、沙基惨案,再现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广州的历史面貌。小
说主人公周炳,是一个性格比较复杂的成长中的革命者。他有勤劳勇敢、正
直善良等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又有小资产阶级爱幻想、多愁善感等毛病。
作品真实地、历史地描写了周炳性格的发展历程。以委婉纡徐的笔调,通过
日常生活,描摹了历史风云的变幻,艺术上有鲜明的特色,是当代文学中的
一部重要作品。

(彩娥)


吴组缃(1908~)原名吴祖襄。安徽泾县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中
学时代就发表作品。1929 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参与《中国社会》和《清
华周刊》的编辑工作。1932 年参加“社会科学研究会”和“反帝同盟”进步
组织。1935 年受冯玉祥之聘,到泰山任冯的国文教员。1942 年,就任前中央
大学国文系理事、副教授,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