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

第51节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51节

小说: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梦”,“饶沸世人的血”。他希望祖国强盛起来,宁愿把自己的生命化作
“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为了祖国,他希望
自己“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该诗形式自由流畅,和作者后期诗风迥然有
异。通篇以红烛为喻,爱国主义思想涌流其间,颇有撼人肺腑的力量。

(邱昭山)


《死水》诗歌。闻一多写于1925 年,收入诗集《死水》。为了在祖国
的土地上结出“快乐的果子”,作者急匆匆地从美国返回,但他接着就《发
现》(收入诗集《死水》)“这不是我的中华”!当时,国内政局动乱,民
不聊生,这让深爱着祖国的诗人感到心疼,失望,甚至“绝望”。“这是一
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既是“绝望”,便产生了“不如多
扔些破铜烂铁”,“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让给丑恶来开垦”的想法。
但这正体现了诗人对祖国爱之深的情感。作者说,这首诗是他第一次在“音
节上最满意的试验”。全诗五节,节节换韵,每节四行,一行四顿,句列整
齐,词藻明丽,充分体现了诗人对新格律诗“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
追求,可谓一生中的扛鼎之作。

(邱昭山)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现代小说家、
剧作家。出身于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学生时代就爱好
文学。1918 年在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北京、天津等地中、小学任教。
“五四”新文化运动唤起了他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吸引他走上了文学道路。
1924 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讲师,并正式开始了创作生涯。
1930 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并创作了大量的氏、中、
短篇小说,成为30 年代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抗战期间,一直是“中华全国
文艺界抗敌协会”主要领导人。多次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和常委、全国人大
代表,历届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民间
文艺研究会副理事长(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和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理
事等职,并继续从事创作。1951 年发表话剧《龙须沟》,北京市人民政府授
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后又陆续创作了《茶馆》等10 余部话剧和
自传性长篇小说《正红旗下》(未写完)。1966 年,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
团残酷迫害,不幸逝世。一生共发表17 部长篇小说,5 本中、短篇小说集,
以及30 多个剧本和大量的散文小品、诗歌曲艺、文艺评论等。

(邢均海)


《骆驼样子》长篇小说。老舍著。写于1936 年。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的优秀长篇小说之一,也是老舍在建国前的代表作。作品以20 年代末30
年代初军阀统治下的北平为背景、通过对一个青年人力车夫祥子悲惨命运的
真实描写,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以及反动军阀给人民带来的深
重灾难,说明了企图用个人奋斗来解放自己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小说的主人
公样子是个勤劳、正直、善良、好强并具有一定反抗性的人,因失掉了几亩
薄田,从农村来到北京,经三年的艰苦努力,终于买了一辆心爱的车,但不
久被军阀乱兵抢走。他心不死,继续拉车攒钱买车,结果积蓄的一点钱又被
孙侦探敲诈走。最后用妻子虎妞的私蓄买下的车,也因料理妻子的丧事而卖
掉。自己有一辆车的希望最终还是落空了。加上心爱的小福子因不堪非人生
活而自杀,祥子的心灵遭受到巨大摧残,从此自暴自弃,走上堕落之道。这
一悲剧是对黑暗社会的有力揭露和控诉,也是对依靠个人奋斗来改变自己命
运道路的一种批判。小说在艺术上显示了作者的独特风格。已有近20 种文字
的译本,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邢均海)


《四世同堂》长篇小说。老舍著。写于1944 年至1949 年间。由《惶惑》、
《偷生》、《饥荒》三部组成。小说以祁家祖孙四代人为中心,连接小羊圈
胡同里的各类人物,表现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经历和他们在苟
安的幻想破灭以后,逐渐觉醒,反抗,最后迎来胜利的艰苦过程。作品对日
本侵略者及其走狗的罪行与凶残本质进行了颇有广度和深度的揭露,它抒写
了一部遭受亡国惨痛的善良人民的“悲愤史”,恰如其分的形象地反映了在
国破家亡的严重时刻,真实地表现了北平中下层市民的逐渐觉醒和反抗,从
一个侧面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不可征服。《四世同堂》是部揭露和控诉日本军
国主义罪行的书,也是一部表现和歌颂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书,全书100 万
字。它不仅是老舍从事抗战文艺的一个较大的纪念品,也是我同抗战文艺中
颇具独特性的一部巨著。

(邢均海)


《龙须沟》三幕六场话剧。老舍著。写于1951 年。为感激人民政府的
热诚而作。龙须沟是解放前位于北京外城天桥东边的一条又脏又臭的污水
沟。住在沟两岸的贫苦市民深受其害。当时的反动政府不但不闻不问,贪官
污吏还趁机把捐献的修沟款项吞为己有。1949 年北京解放,第二年春天,人
民政府在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为改善劳动群众的居住条件,开始整治龙
须沟。同年夏天,新沟落成,还修了宽敞的马路,安装了自来水,实现了劳
动人民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作者很受感动,决心把这件事编成剧本,歌
颂人民政府。他以饱满的热情克服了种种困难,于1950 年底创作出该话剧《龙
须沟》,并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搬上舞台,引起极大轰动。

(周宝泉)


《茶馆》三幕话剧。老舍著。发表于1957 年。它的问世标志着老舍剧
作的新时期的开始,并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为杰出的戏剧家的地
位。老舍仅用了三万多字就高度概括了戊戌变法,民国初年。抗日战争后的
三个反动政权时期的时代特征。作品通过北京“裕泰”茶馆掌柜王利发、民
族资本家秦仲义、宫廷旗人常四爷以及周围近70 个人物命运浮沉与变比,反
映了我国由清朝来年到解放战争前夕,近五十年间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
会的演变以及中国人民逐渐觉醒的过程。《茶馆》是用血和泪、悲和喜、光
明与黑暗交织成的一出五光十色的大戏,它记录了五十年间中国社会的痛
苦,反射出庞大的时代投影,可以说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剧作曾获建国30
周年优秀剧作奖,并在世界舞台上赢得了崇高的声誉。

(张书珩)


方志敏(1900~1935)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中国
工农红军第十军的创建人之一。江西弋阳人。1922 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
团,1923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江西领导农民运
动。大革命失败后,领导弋(阳)横(峰)起义,开展土地革命,组织工农
政权,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工农红军第十军,历任中共县委书记、特
委书记、省委书记、省军区司令员、闽浙赣工农民主政府主席和红十军政治
委员。1931 年当选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执行委员、主席团委员。同第二、三
次“左”倾机会主义路线作坚决斗争。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
选为中央委员。1934 年11 月,率领红军抗日先遗队北上抗日,途中遭国民
党反动派阻击。1935 年1 月在江西德兴县陇首村与国民党军队作战时因叛徒
出卖而被捕,在狱中坚贞不屈,8 月在南昌英勇就义。遗著有《可爱的中国》、
《狱中记实》等。

(王守文)


《可爱的中国》散文。方志敏著。写于1935 年。作者以深厚的无产阶
级感情,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以自己在革命实践中亲眼所见到的
事实,控诉了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和屈辱,并
明确地指出,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作品以鲜明的爱惜、坚定
的革命信念和无比真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号召人民奋起反抗帝国主义侵
略者和国内反动派,争取光明美好的未来。文字流畅,含蕴深沉,朴素无华。

(李宪兰)


冯沅君(1900~1974)原名恭兰,后改淑兰。河南唐河人。现代女作家。
1917 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2 年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国学研究
所。曾在南京金陵大学、上海暨南大学、中国公学大学部、天津河北女子师
范学校、武汉大学、东北大学、山东大学任教。1955 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
并被选为全国人大一、二、三届代表,先后任山东省妇联副主席、山东省文
联副主席等职。其作品大多描写当时女性挣脱封建礼教束缚时真挚、热烈的
恋爱心理,表达了“五四”运动前后青年人对封建传统的怨愤和反抗,具有
鲜明的时代特点。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她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做出了很
大贡献。其主要作品有《隔绝》、短篇小说集《卷葹》、《春痕》、《劫灰》、
《沅君卅年前选集》、《古优解》及《冯沅君古典文学论文集》等。

(王军)


《旅行》短篇小说。冯沅君写于1924 年。小说女主人公“我”是位女
大学生,她与恋人、同学“他”偷偷离开学校到南方去旅游。小说着重描写
了“我”在旅行中对于爱情的体验和感受。作者描写爱情大胆而不淫秽,感
伤而不颓唐,留给读者的始终是一种健康向上、真挚美好的爱的情操。《旅
行》中的男女主人公“夜夜同衾共枕,拥抱而眠”但相互之间的关系仍然纯
洁无邪、毫无淫秽之念。两个爱的灵魂的贴近激起的是“心房的颤动”和滚
烫的泪滴。”这种感动是最高灵魂的表现”,“是纯洁的爱情的表现”。作
者以其青春的激情、沸腾的热血,表达了她对爱情的理想,她笔下人物的纯
洁爱情在与社会偏见的激烈冲突中表现的崇高而坚贞。小说寓情于理,情景
交融,明显带有抒情散文的特色。表现了“五四”时代青年反对封建伪道德、
争取个性解放与爱情自由的勇敢斗争精神。

(王军)


阿英(1900~1977)原名钱杏邨,安徽省芜湖人。现代剧作家、文艺评
论家。早年参加“五四”运动。192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 年,参加中国
左翼作家联盟,被选为执行委员。曾任《救亡日报》、《文献》主编。并主
编《新知识》、《江淮文化》和《盐阜日报》副刊。1946 年,先后出任中共
中央华东局文委书记、大连市文委书记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天津市文
化局长、市文联主席、华北文联主席、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等职。
主编《民间文学》和英文版《中国文学》。作品有小说集《义泵》,诗集《饿
人与饥鹰》,散文集《夜航集》、《灰色之家》等。

(王军)


《海国英雄》四幕历史剧。阿英作于1940 年。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
上海沦陷。阿英在“孤岛”上坚持战斗。为了密切配合抗日斗争,他出刊物、
办书店并在对南明历史深入发掘的基础上,编写了历史剧《碧血花》、《海
国英雄》、《杨娥传》等。《海国英雄》(又名《郑成功》),是作者“南
明史剧”系列的第二部。该剧描写了明朝末年,在清军的猛烈进攻下,南明
朝廷岌岌可危,南明大臣郑芝龙见大势已去,决定投降清朝。其子郑成功大
义凛然,与父决裂,坚持抵抗清兵,最后占领台湾。虽因力量悬殊而失败,
但他仍坚持斗争。表示“要群策群力地来恢复我们的大明江山!”表现了作
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具有针贬时政、教育群众的现实意义。

(王军)


冰心(1900~)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
福州的一个海军军官家庭。现代女作家。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运动,写了多
篇宣传文章。1921 年参加文学研究会。1923 年赴美留学学习英国文学。1926
年回国,先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抗战爆发后,曾在
昆明、重庆等地从事创作。1946 年随丈夫东渡日本,在东京大学教授中国新
文学。1951 年秋回国,任中国作协理事、书记处书记,全国文联副主席、政
协常委等职。冰心创作有小说、诗歌、散文、儿童文学,还翻译了很多外国
作品。小说代表作有《超人》等,诗歌有《繁星》、《春水》集,散文有《樱
花赞》,儿童文学有《寄小读者》、《再寄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