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

第5节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5节

小说: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能见容于时的强烈愤慨,形象生动,风骨遭劲,是东汉五言诗中的佳作。

(申海田)


马融(79~166)东汉经学家、文学家。字季长。右扶风茂陵(今陕西
兴平东北)人。安帝时为校书郎中。桓帝时为南郡大守,因件大将军梁冀,
遭诬陷免官秃徙朔方。后得赦,复拜议郎,重在东观著述,以病辞官。马融
是当时有名学者,弟子常有千数,卢植、郑玄皆出其门下。他爱好音乐,生
活豪奢,不拘儒者之节。常坐高堂,设红色帐幕,前授生徒,后列女乐。他
一生注有《周易》、《尚书》、《三礼》、《论语》、《孝经》、《老子》、
《淮南子》、《列女传》、《离骚》等,并著有赋、颂、碑、诔等21 篇,其
中《广成颂》(收入本传)《长笛赋》(收录于《文选》),较有名。其他
作品多亡怯。

(路秉灿)


郦炎(150~177)东汉诗人。字文胜。范阳(今河北定兴)人。曾为郡
吏,州郡察举孝廉,征召为右北平从事祭酒,都不就。后患疯病,他奉母至
孝,因母死而犯病,以致使临产的妻子被惊死。为妻家诉讼入狱,死于狱中。
郦炎有文才,通音律,思辩敏捷,善于说理。自谓“十六而作《郧篇》”、
“二十六而作《七平》”(《遗令书》、今佚。《后汉朽·郦炎传》录其述
志诗二首。皆抒发胸怀大志而遭时不遇的愤慨。钟嵘《诗品》把他和班固、
赵壹并列,认为“托咏灵芝,怀寄不浅”,与班、赵同样是“苦言切句”。
除存诗二首外,《占文苑》载其《对事》篇,《遗令书》4 段。

(路秉灿)


《述志诗二首》诗歌。郦炎作。其一先述其自负不羁之才,“舒吾陵霄
羽,奋此千里足。超迈绝尘驱,倏忽谁能逐”。后感慨天命不平,“富贵有
人籍,贫贱无天录。通塞苟由己,志士不相卜。”其二是以“灵芝”、“兰
荣”起兴,“哀哉二芳草,不植太山阿”,无可庇荫,运遇沉沦;且悲哀贾
谊被诬“浮华”,“贤才抑不用,远投荆南沙”;愤懑世无伯乐、卞和。两
诗思想明确,形象鲜明,气势凌厉,语言流畅。

(马素娟)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
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元年(184),举高第,为恃御史,与中丞不合,托
病辞归。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侯,迁虎责中郎将。献帝初平元年(190),
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中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
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袁谭攻青州,孔融弃妻只身出逃,
妻子被俘。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这期间,他不
满曹操雄诈,多所乖忤,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上待客,
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代名儒,
魏文帝曹丕誉他为建安七子之首。他的文章以议论为主,内大抵为申张教化,
宣扬仁政,荐贤举能,评论人物,多针对时事直抒己见,颇露锋芒,个性鲜
明。在艺术上,文句工整,辞采典雅,引古论今,比喻精妙,气势充沛。孔
融诗现仅存5 首,多抒泄忠悃孤愤之情。

(路秉灿)


《论盛孝章书》议论文。孔融作。是孔融为救助危在旦夕的知心好友盛
孝章,而向曹操写的一封推荐信。全文以感叹年事凋零开篇。中间引经据典,
反复论证,说明曹操解救被孙权围困的盛孝章,义不容辞。最后提出希望能
崇尚招贤纳士之意。在写法上,或直叙,或婉述,或论证,或譬喻,在委婉
中又不容置辩,明其意则适可而止。虽似从容不迫地讲了些与论题关系不大
的事理,但却将解救知己好友这个中心论题讲得巨细无遗、天衣无缝。它不
以气势的雄浑见长,却能凭论证的周详取胜。见文如见其人。这封《论盛孝
章书》所展示的才与识、为文与为人的完美统一,足以给人这种鲜明的印象,
令人敬慕。

(申海田)


《陌上桑》为《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之一,是东汉时期的一首民间故
事诗。此诗最早著录于《宋书·乐志》,题为《艳歌罗敷行》,属大曲类。
《五台新咏》录本篇,题为《日出东南隅行》。《陌上桑》全诗分为三解,
“解”即章——乐诗段落。《陌上桑》塑造了一个美丽、勤劳、机智、勇敢、
坚贞的女性形象——秦罗敷。诗一开头便用别开生面的烘托手法,用“捋髭
须”、“著绡头”从旁观者的角度写出老年和少年见罗敷时的不同神态,侧
面虚摹罗敷之美。接着写好色之徒的垂涎、要挟以及罗敷的断然拒绝。通过
罗敷夸饰自己丈夫一段,让喜剧在充满胜利快感的哄堂大笑中结束,淋漓尽
致地表现了罗敷不畏权势、敢于斗争的性格特点。全诗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
动来表现人物性格,运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集中体现
了罗敷那种蔑视权贵、反抗强暴的精神。

(石庆英)


《白头吟》为《乐府诗集·相和歇辞》之一,是一首反映在婚姻不自由
的封建社会里妇女悲惨命运的“汉代街陌谣沤”。汉代自“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以后,封建礼教的压迫日趋严重,“三从四德”等封建伦常枷锁重重,
广大妇女身受种种束缚,正所谓“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在
这种社会背景下,妇女的命运完全操纵在别人手中。《自头吟》塑造了一位
重情义、有爱情理想的刚烈倔强而终巡遗弃的妇女形象。篇首连用“山上雪”、
“云间月”两个比喻,以喻女主人公纯洁的品德,这与轻意气、重钱刀的“两
意君”那卑劣的品行形成鲜明对照。面对三心两意之人,女主人公毅然与之
“决绝”,既表现出女主人公的自持自重,也表现出作者对封建礼教和封建
婚姻的抗议。切身的痛苦使得诗主人公提出了“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的爱情理想,但那毕竟是“愿”,现实中无法实现,这便是“白头吟”的诗
题含意。全诗虽仅有八句,但贴切的比喻朴实的语言,质朴的白描,使全诗
跌宕有致、耐人寻昧。

(石庆英)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中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最早见于徐陵所编
《玉台新咏》,题目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把它收在《杂
曲歌辞》中,题目是《焦仲卿妻》。后来人们常取诗的首句,名之为《孔雀
东南飞》,这首诗大概是建安时期民间创作的。全侍353 句,1785 字,作者
以无限的同情叙写了焦仲卿和刘兰芝这对恩爱夫妻的悲剧。只因焦母“吾意
久怀忿”,刘兰芝就被谴送回娘家,夫妻分离的苦痛、依恋溢于诗行。利欲
熏心的刘兄把回到娘家暂感平安的兰芝又椎到了绝境,他们的双双殉情,深
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恶。《孔雀东南飞》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等几个鲜
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思想。全诗运用了个性化的对话,
注意了人物行动的刻划、环境景物的烘托,再加上抒情性的穿插和浪漫主义
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使诗的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其影响是
独特的、深远的,自“五四”运动一直到解放后,它还不断被改编为多种剧
本。

(石庆英)


《古诗十九首》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
所写的十九首五言诗。它们不是一人一时所作,也并非一个有机构成的诗组。
现代学者根据《古诗十九首》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明显的共同特点,指
出它们“虽不是一个人所作,却是一个时代——先后不过数十年间所作。”
并论证它们应是东汉后期安、顺、桓、灵帝年间的作品(梁启超《中国之美
文及其历史》)。其思想内容,主要是抒写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相思之
情,突出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
想情绪。真实地从这一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
貌。其艺术形式特点是,继承《诗经》、《楚辞》的传统,吸取了乐府民歌
的营养,《诗经》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古诗”中得到广泛运用。
刘勰概括其艺术特色是“‘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
它把深入浅出的精心构思,富于形象的比、兴手法,情景交融的描写技巧,
如话家常的平淡语言融合一炉,形成曲尽衷情而委婉动人的独特风格。它标
志着五言诗歌从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以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已经
成熟,对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路秉灿)


魏晋南北朝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
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出身于宦官家庭,家境富裕,但社会地位不高。
20 岁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开始踏上政治舞台,先后担任过顿丘令、济南
相、议郎等官职。中平元年(184)黄中起义时任骑都尉、迁典军校尉,镇压
颖川黄中起义军。中平六年(189),董卓到洛阳表曹操为骑校尉。后来他变
易姓名逃出洛阳到陈留(今河南开封),散家财组织武装,加入以袁绍为盟
主的讨董卓联军。初平三年(192)冬,他领究州牧,用武力镇压了青州黄巾
军百余万人,择其精锐,改编成一支30 万人的青州军,拥有雄厚的军事实力。
建安元年(196)他把正在穷途未路中的献帝迎到许县(今河南许昌)置于自
己的掌握之中,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他在军事上遭到了一次大的挫
折。初平三年青州一役,使一支上百万人的农民武装改变性质,成为替统治
阶级服务的工具。他推行屯田。发展经济。曹操40 多年的政治军事生涯,凭
借他杰出的军事和政治才能,结束了东汉末年北方分裂动乱的局面。

(王春举)


《蒿里行》诗歌。曹操借古乐府题而作的新诗,当写成于建安二年(197)
之后,关东各路将士兴兵讨伐董卓,本是符合众望的义举。可是袁绍袁术之
流,却假借讨董的名义,进行分裂割据。他们初则拥兵观望,裹足不前,终
至连年混战,相互残杀。混战的后果,便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使百姓遭受深重的灾难。在这首短歌里,作者对袁绍、袁术
之流的军阀行径深表不满,对广大百姓的不幸遭遇流露出悲悯的感情。作者
以浑厚质朴的语言,高度概括了汉末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抒发了个人的愤
慨,写得慷慨悲凉,特别是对汉末军阀混战,生灵涂炭的社会现实的描绘,
着墨不多而形象鲜明,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王春举)


《观沧海》诗歌。曹操作干公元207 年。《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
章。一名《碣石篇》。袁绍死后,他的两个儿子袁尚、袁熙投奔乌桓,企图
勾结乌桓的奴隶主贵族卷土重来。为了消灭袁氏残余割据势力,统一北方,
曹操于建安十二年(207)亲率大军,北征乌桓。这首诗就是北征途经碣石写
的。作者面对辽阔的大海,写出了海水荡漾波动,山岛巍然屹立,岛上树木
丛生的一派生气蓬勃的景象。虽然一阵秋风,平静的大海顿时卷起了汹涌的
巨澜,但作者的感觉不是悲伤或忧惧,而是更加扩大了视野,感到运行、发
光的日月星辰,也好象从这巨浪滚滚的大海中产生出来的。这种生气蓬勃的
景象描写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联想,既表现了大海的辽阔壮丽,更反映出
作者当时奋发乐观的精神面貌。全诗描写生动,寓精干景,气势磅薄,表现
了宽广的胸怀和雄伟的气魄。

(王春举)


《龟虽寿》诗歌,曹操作。前四句,通过神话传说中的“神龟”、“腾
蛇”这两种富有代表性的动物,表明作者对人生的态度。万物的生和灭,都
受客观自然规律的制约,即使是“神龟”、“腾蛇”也不能例外,但人在自
然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作者以“老骥”和“烈士”自喻,表示虽到暮年,
仍然志在千里,并不满足于现状而停步不前。后四句进一步说明生命井非全
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人的主观努力也能发生作用。作者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和辩证思想,富有积极意义。“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四句整齐中仍有变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四句
话表现出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和不断进取的人生哲理。层次清楚,结构严谨,
志深意长,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