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

第3节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3节

小说: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君与败坏国事,最后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对现实的态度。全诗表现了诗人
仕途不遇引起的悲愁和激愤,在一定程度上也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
暗。《九辩》参用散文句法,峻急错落,随意而变。其借景兴感,引悲抒怀
的诗句,尤为出色。鲁迅谓:“《九辩》本古辞,玉取其名,创为新制。虽
驰神逞想,不同《离骚》,而凄怨之情,实力独绝。”唐代诗人杜甫对宋玉
的《九辩》推崇备至。他说:“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王夫
之也以为是千秋绝唱。

(刘水平)


《风赋》辞赋。战国时楚宋玉作。见《昭明文选》。作者将自然界的风
别具深意地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形象地描写风怎样起于
“青萍之未”,后来怎样渐渐大起来,最后又怎样衰弱下去,终于平息。揭
示了上层统治者与下层贫民的悬殊生活。寓讽谏于咏物之中,对比强烈,设
喻奇警,构思巧妙,韵散兼行,挥洒自如。是寓言寄兴的佳作。明代人陈第
评:“夫风岂有雌雄?人自雌雄耳。以雌雄之人而当天风之飒飒,判乎其欣
喜悲戚之不相侔也,则谓风有雌雄亦可。”“人君荀知此意,则加志穷民,
又乌能已。”(《屈宋古音义》)作者的这种善于观察,把握事物的发生、
发展过程的方法,给后人以启发。

(刘永平)


《高唐赋》辞赋。战国时楚宋玉作。见《昭明文选》。写宋玉与楚囊王
游云梦之台,望高唐宫观,为言先王(怀王)在梦中遇到巫山神女的事,以
及高唐形胜和游猎情景,最后点明,襄王如能举用贤才,自然会神清气爽,
延年益寿,则没有必要追求跟神女相会。全文皆用问答形式,与《渔父》、
《卜居》相同,但较富于变化。把笔墨重心放在描写刻画高唐景色上,极尽
铺排之后,篇未才点出题旨。这种格局,成为汉大赋的先导。明代陈第评:
“其未犹有深意,谓求神女与交会,不若用贤人以辅政,其福利为无穷也。”
(《屈宋古音义》)《高唐赋》与作者的其他赋作一起,对枚乘、司马相如
的赋作都有影响。为汉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刘永平)


《穆天子传》记述周穆王事迹而带有虚构成分的传记性作品。又名《周
王传》、《周王游行记》。作者不详。是晋咸宁五年(279)汲县民盗魏襄王
墓所得竹书之一。共6 卷,前5 卷记周穆王驾八骏马西征之事;后1 卷记穆
王美人盛姬卒于途中而返葬事,别名《盛姬录》。传中写周穆王以天子的身
份巡行西北35000 里,以日月为序详细记述了他所经国家、民族,都友好亲
善,互赠礼品,表现了民族间的团结、交往。记述中以人物为中心,有行为、
对话,还插入赋诗酬答,散中带韵。书中所写事“恍惚无征”,“多夸言寡
实”(《四库全书总目》),甚至有神话成分。魏晋以后的志怪小说如《汉
武故事》等直接受其影响。传奇小说、戏剧、诗、画等,也有不少取材于其
中的神奇故事。

(路秉灿)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讲礼文章的选集。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西汉戴
圣所编。戴圣字次君,梁郡(今河南商丘)人,曾任九江太守,与叔父戴德
一起学礼于后仓,宣帝时为博士。孔子死后,门徒“七十子”散居行诸侯国,
他们的学生又各传其师说,所传讲礼的文章流传至汉已有一百数十篇,相当
繁杂,戴德选其85 篇为《大戴礼记》(今残),戴圣又选49 篇为《小戴礼
记》,即今本《礼记》。它主要是对礼制、礼意的记载和论述。其中涉及秦
汉以前的社会组织、生活习俗、道德规范、文物制度等情况,反映了儒家的
政治、哲学、伦理思想。这些都是研究古史的重要材料。从散文艺术方面看
《礼记》的议论文中的部分章节,雍容大雅,气势沛然,结构严整。其记叙
文则文笔凝练,言简意赅。尤其部分叙事小品如《檀弓》篇中的事例,生动
形象,意味隽永,多优秀之作。《礼记》到唐代列为“九经”之一,宋代列
为“十三经”中,为土子必读之书,对后代思想,文学都有一定影响。

(路秉灿)


《列子》托名列御寇所著的论集。“御寇”,亦作“圄寇”、“圉寇”。
战国时郑人,《庄子》中尊你他为列子,其学说近于庄周。唐天宝元年,诏
号列为“冲虚真人”,《列子》为《冲虚真经》,作为道教经典之一。今本
《列子》8 篇,已非《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原书,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
上看,可能是晋人作品,有人认为是《列子注》的作者张湛所作。《列子》
多记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很多寓言故事如《愚公移山》等写得形象、
生动、含义深刻,有较高的文学意义和思想价值。有的篇章已有从寓言变为
小说的迹象,情节相当完整,故事奇离曲折。后来《聊斋志异》写陆判为朱
尔旦换心,疑即以此为蓝本写成。

(路秉灿)


韦孟西汉初诗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
为楚元王傅,历辅其子楚夷王刘郢客及孙刘戊。刘戊荒淫无道,汉景帝二年
(公元前155)因被削王号,与吴王刘濞通谋作乱,次年失败自杀,韦孟在
乱前作诗讽谏,然后辞官迁家至邹(今山东邹县),后逝于邹。韦孟通《诗》,
其诗作仅存《风谏诗》《在邹诗》两首四言长诗。《讽谏诗》先叙韦氏家族
史,次叙楚元王三代变化,再责刘戊荒淫,未抒忧愤,期望刘戊觉悟。《在
邹诗》写年老辞官迁邹,抒发思恋楚王之情,赞美邹鲁尊孔崇礼的风气。这
两首诗典雅古奥,从思想到语言都学习《诗·大雅》,对当时诗歌创作有一
定影响。

(路秉灿)


李斯(?~前208)战国时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人,秦代政治
家、文学家。年青时曾做过小官,为得到更高的政治地位,他曾跟荀卿“学
帝王之术”。学成后,去楚西入秦,初投吕不韦门下,后劝秦王一统天下,
深得秦王赏识,拜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宗室大臣决议驱逐所有
客卿,李斯也在其列,故此写了《谏逐客书》,说服了秦王。并进一步得到
重用,官至丞相。秦始皇后来的销兵器、立郡县、焚《诗》《书》、禁私学、
统一文字等措施,大多采纳于他的建议。始皇死后,与赵高矫诏杀公子扶苏、
将军蒙恬,立胡亥为帝。二世即位后不久,由于赵高的陷害,被腰斩于咸阳。
李斯是秦代文学唯一作家,《谏逐客书》是其散文代表作。始皇巡游各地,
刻石颂德之文,多出自李斯之手,都是四言韵文,多以三句为一韵,对后世
碑志文有一定影响。

(黄新德)


《谏逐客书》散文,是李斯在秦国做客卿时给秦王的一个奏章,写于秦
王政十年(前237)。当时韩国使者郑国(人名)到秦国,劝说秦王修筑水
渠,目的是转移秦国的人力、物力,减轻秦对韩国的军事威胁。秦宗室大臣
发觉此意,建议秦王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被逐途中写了这篇《谏逐客
书》以打动秦王,秦王终于采纳了他的意见,收回逐客令,并进一步重用李
斯。文章列举了许多非秦人却帮助秦国强大,非秦所产的珍宝珠玉却为秦王
所喜爱的事实,说明“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将导
致秦国灭亡。全文结构严谨,语言形象,比喻丰富,文字流畅,具有雄辩家
的特色,多用偶句,后人称之为“骄体初祖”。

(黄新德)


贾谊(前200~前168)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西汉初期杰出的
政论家、文学家。18 岁时,“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深得
郡守吴公赏识,汉文章时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他曾提出改革制度
的主张,由此遭到一些大臣和贵族的打击、陷害,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三
年后又被召回,任梁怀王太傅,怀王堕马而死,贾谊认为是自己未尽到太傅
的责任,心感忧惧,经常哭泣,一年后抑郁而死,年仅33 岁。贾谊所著文章,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文58 篇,赋7 篇,刘向编其文为《新书》,亦名《贾
子》,在流传中,有所散失和错乱。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
《沦积贮疏》最有名,辞赋现存4 篇,《吊屈原赋》和《鵩鸟赋》是其代表
作。明人辑有《贾长沙集》。1976 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有《贾谊集》出版。

(黄新德)


《过秦论》政论文。西汉贾谊作。写于西汉初期。当时,随着生产的逐
渐恢复,社会经济开始发展,但汉王朝的统治并不稳固,北方匈奴不断骚扰,
阶级矛盾也日趋尖锐,各诸侯国分封割据,独霸一方,严重威胁着中央集权。
贾谊敏锐地看到这些潜在的问题,写了这篇文章,目的在于通过对秦灭亡的
分析,以引起当朝统治者的注意。文章分上、中、下三篇。主要论述秦朝兴
亡的经验教训,着重指出“仁义不施”是秦朝迅速灭亡于农民起义的原因。
揭露秦王赢政、胡亥、子婴三代政治上的错误及所行暴政,目的在于给汉代
统治者提供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黄新德)


《吊屈原赋》辞赋。贾谊作于前177 年。据《屈原贾生列传》记载,贾
谊年青有为,才华超群,被周勃等人陷害,贬为长沙王太傅,听说那里地势
低洼、气候潮湿,以为自己不久将别于人世,再则,此行是被贬,心情抑郁,
在渡过湘水时,作了《吊屈原赋》以哀吊屈原。文章先写屈原所处的环境,
小人当道,君主不明,对屈原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对楚国贤愚不分的黑暗
现实进行谴责。认为屈原遭此灾祸是他自己造成的。应当“深潜以自珍”、
“远浊世而自藏”。这篇赋写法上最大特点是用了大量比喻,说明当时贤愚
不分、是非颠倒,所以屈原悲愤自沉,用大量比喻说明自己的观点,应深藏
自珍,远走高飞。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音调急促,语句形象,深切感人。

(黄新德)


《鵩鸟赋》汉代贾谊的赋,作于前174 年。文帝五年,贾谊被贬为长沙
王太傅,谪居长沙,心情抑郁不快。三年,有鵩鸟飞入其舍,认为不祥,就
写了这篇赋,来作自我排遗。文章以人鸟问答的形式,抒写了他对人生哲理
的思考。借此抒发他谪居长沙时忧生畏祸的思想感情。他用齐生死、等荣辱、
听天由命、顺乎自然的道家思想来解脱自己的悲伤情感。本文重在抒情,篇
幅短小,用拟人手法,采用问答的散文形式,极为自然,语言上多用四言句,
句法整齐,朴实简炼,具有表现力。《鵩鸟赋》是最早的抒情小赋,后世的
抒情小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在赋体向散文化的过渡上此赋也起
了良好的作用。

(黄新德)


晁错(前200?~前154)。颖川(今河南禹县)人,西汉初期著名政治
家、散文家。少学申商刑名之学,汉文帝时,为太子家令,以有辨才,号为
“智囊”,他对当时的军事、边防等问题,提出许多改革意见。汉景帝时,
任御使大夫,多次奏请削弱各诸侯王的封地,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帝国的统
一,遭到诸侯及勋臣的强烈反对。公元154 年,吴王刘濞会同楚等七国,以
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汉景帝不得已,斩晁错于东市。据《汉
书·艺文志》记载,晁错有文31 篇,多已不存,今存较完整者8 篇,以《论
守边备塞疏》和《论贵粟疏》最著。清马国翰严可均等人均有辑本。

(黄新德)


《论贵粟疏》晁错的政论散文,写于汉文帝十二年(前168)或稍前。
西汉初期,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但阶级矛盾却日益尖锐,地主、商人
的势力逐渐强大。官府的横征暴敛、地主富商的剥削,使广大人民生活极为
困苦,以致破产流亡,造成国家储备不足,国力虚弱,长此下去,必将危及
汉王朝的统治。面对这种状况,晁错写了这篇奏疏,以引起汉文帝足够重视。
文章一开始就用尧、禹、商汤时代和西汉对比,说明“务农于农桑”的重要
性,接着将珠玉金银与粟米布帛的价值和作用加以对比,说明明智的君王应
“贵五谷而贱金玉”,最后又以农民的勤劳困苦和富商的骄奢淫逸对比,指
出应重农抑商,并提出具体的措施,即奖励粮食生产,富国强民。文章简洁
明快,文词激切,逻辑严密。多处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逐层剖析,具有很
强的说服力。

(黄新德)


枚乘(?~前14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