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

第183节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183节

小说: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历史系,后历仟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编辑,副主任,燕京大学教授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仕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编辑室编辑并一直从事
史料编辑工作,对宋史颇有研究。曾参与编辑《洋务运动》、《中日战争》、
《中法战争》、《捻军》、《金钱会资料》、《捻军资料别集》等一系列作
品。另曾参与点校《资治通鉴》、《宋史》等。有关宋吏研究的论文及成果,
均集于《宋史丛考》。

(王瑞)


裴文中(1904~1982)字明华,河北丰南人。著名考古学家,吏学家。
1927 年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在北平地质调查所工作。1929 年,在周口店中
国猿人遗址发掘中,发现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及中国猿人文化。1931 年于
猿人化石同一地层发现石器和猿人用火遗迹,从而结束了爪哇猿人属性的长
期争论,确认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有猿人阶段的存在,将人类历史上至四五十
万年以前,开辟古人类学、原始社会史研究的新纪元。1932—1935 年参加并
主持对山顶侗、周口店等遗址的发掘工作,提出中国猿人文化是特殊性、统
一性与发展阶段性的统一,并不存在猿人遗址内“两种人”的假设。1935 年
赴法,从步日耶攻研旧石器考古学,获博士学位。1937 年—1949 年,历任燕
京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法大学教授。1949 年起先
后任华北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文化部文化局博物馆处处长、中国科学
院地质学部委员、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一级研究鼠、北京自然博物馆
馆长、中国考占学会副理事长等职。曾主持发掘山西丁村文化遗址,提出中
国旧石器文化之同一时代,在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性质文化的著名论断。发
掘贵州观音洞旧石器文化遗址,证明了自成体系的旧石器文化在我国南方的
存在。学术著作有《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中国石器时代》,《中国猿
人石器研究》等,以其卓越的学术成果享誉海内外。先后被英国皇家人类学
会、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史前学和原始学协会分
别授予名誉会员和名誉理事称号。是我国史前学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人物。

(王瑞)


《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裴文中著,商务印书馆出版,1950 年修订2
版。这是一本作者研究中国史前成果的结集。1948 年12 月初版,该书所收
是作者写的短文及讲稿,共20 篇四章:一、总论;二、旧石器时代;三、新
石器时代;四、附录。1950 年修订版加有再版自序。其重要更改是,将初版
中“多是依据资本主义社会中所谓‘学者’的理论”的第一章之三,即《人
类的演变》一文抽去,换为解放后的新作《从古猿到现代人》。该书追述了
中国的史前学史,介绍了1921 年至1936 年中国史前学上的重大发现及此后
史前考古学的进展;阐述了旧石器时代中国猿人文化、河套文化以及新石器
时代彩陶文化、黑陶文化的基本状况及其特点。附录中《“北京人”在哪里?》
回忆了中国猿人化石保存及遗失的经过。另附有《第四纪地质、冰川、人类
化石及人类文化分期总表》。

(孙丽英)


粱思永(1904~1954)考古学家。广东新会人,生于上海。梁启超子。
1923 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考古学、古人类学。1930 年归国,在中
央研究院历唆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工作。曾主持和参加黑龙江昂昂溪新石器时
代遗址、山东历城和日照龙山文化遗址、河南安阳后冈、西北冈等重要发掘,
并首先确定仰韶;龙山和商文化之间的相对年代,对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
特别是新石器时代和商代考古有重要贡献。1950 年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副所氏。所著《山西西阴村史前遗址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为我国第一部
系统研究仰韶文化之论著。《城子崖》是我国考古史上第一部田野报告集。
《小屯尤山与仰韶》、《后冈发掘小记》正确判定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殷代文代的年代序列;《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是关于龙
山文化的第一篇综合性论文;另有《梁思水考古论文集》行世。

(王瑞)


冯家昇(1904~1970)字伯平,山西孝义人。民族史研究家。1934 年燕
京大学史学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调任北京大学、东北大学从事教学
工作。1939 年受美国华盛顿国会图书馆邀请赴美,后任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历
史研究室研究员,专攻辽史。1947 年回国后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研究
员。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教授、
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与顾颉刚主编《禹
贡》、与美国著名学者魏特夫合著《中国社会历史——辽》,研究辽史极为
精深,著《辽史初校》以二十三种版本互校,极为精湛。1933 年由哈佛燕京
学社出版的《辽史源流考》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另治研回鹘文、突厥文,有
《回鹘文字写本大唐三藏法师研究报告》、《回鹘文契约二种》等论文遗世。
译著多篇有《西辽建国始未及其纪年》、《契丹可敦城考》(日本学者著)
等,所著《中国火药的发明和西传》较早提出中国最早发明火药并流传西方。
除此之外,还主编《维吾尔族史料简编》(上下)、《中国历史地图集》(历
代西北地区部分)、《辞海》(历代西北民族辞目),对我国民族史研究贡
献卓著。《火药的发明和西传》。冯家异著,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 年出版。
该书主要论述了火药的发明、发展和运用以及如何传入伊斯兰国家和欧洲地
区的历史。作者认为,烟火及火药制造的方法由南宋传入回教国,各种火器
由元传入回教国;13 世纪下半期,欧洲的知识分子从阿拉伯书籍中了解了火
药,14 世纪上半期,在与回教国的军事冲突中欧洲人获悉了以火药进行火攻
之法。

(朱玉婷)


翁独健(1906~1986)又名贤华,福建福清人。蒙古史研究专家。1935
年燕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旋赴美哈佛大学攻读豪古史,获博士学位,后赴法
巴黎大学,师从伯希和习蒙古史。1939 年回国先后在云南大学、燕京大学、
中国大学等处讲学。全国解放后,历任北京市教育局长、中央民族学院研究
部主任兼历史系主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蒙古
史学会会长、元史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一生着力于蒙古史方面的研究工作,
为我国培养了大批蒙古元史研究人才。著有《蒙古族简史》、《中国民族关
系史纲要》、《中国历史大辞典·民族卷》、《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
等,曾主持点校《元史》;组织编纂《全元诗》;组织翻译《史集》(俄译
本)、《世界征服者史》(英译本)。

(王瑞)


马长春(1906~1971)现代史学家。山西昔阳人。1929 年就读于南京中
央大学,毕业留校任教,不久入中央博物院任助理研究员。曾历任东北大学、
金陵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西北大学教授。把毕生精力致
于对少数民族史的研究,他一生著作很多。早年深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写
有《凉山罗夷考察报告》,研究西藏历史、宗教的《钵教源流》,他《论匈
奴国家的奴隶制》一书,是我国最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匈奴社会制
度史的一部力作。《突厥人和突厥汗国》一书,是为我国研究突厥史开创了
先河。1957 年,参加对四川彝族地区的考察,主持编写《美姑县九口乡社会
调查报告》;为研究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1959 年参加调查后,著《南
诏国内的部族组成与奴隶制度》,对南诏国内部族组成及社会性质,进行了
全面系统的论述。另著有《北狄与匈奴》、《乌桓与鲜卑》、《氐与羌》、
《从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等,堪称我国旱年研究少数民族史的
第一人。

(王瑞)


《北狄与匈奴》马长寿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 年出版。
是一部从北狄谈起,主要叙述中国史上的匈奴民族的人种、语言、文化、社
会经济活动包括匈奴人入居中国内地作为国内少数民族后的早期历史和后期
活动史及其与汉朝关系史的专著。作者认为,中国历史上各部族部落的融合
和诸部族的汉化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匈奴和汉人的融合出现最早,而且
更为广泛;匈奴国的大部分疆域属于今天中国的领土,匈奴南降汉王朝后,
国界消失了,只有民族关系和阶级关系。书中许多观点,有力地回击了西方
汉学家过去提出的关于民族等内容的谬论。

(朱玉婷)


《乌桓与鲜卑》马长寿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年出版。全书四章,
是一部全面探究乌桓、鲜卑两族历史的专著,对乌桓、鲜卑两族在中国历史
上的地位、作用及特点、民族渊源、活动范围、社会制度、民族融合、民族
政权与衰败及其与汉王朝、汉民族、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作了全面的叙
述,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系统的观点。作者认为,乌桓、鲜卑两族分别
起源于东胡部落联盟中两个最大的部落集团,其历史比较复杂,与汉族发生
关系早且历史悠久,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研究。

(朱玉婷)


尹达(1906~1983)著名史学家,字照林,名虚,曾用名刘耀,河南滑
县人。1934 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生毕业。1937 年到革命圣地延安,先
后在陕北公学、马列学院、中共中央出版局就职,成绩突出入党。解放战争
时期任晋翼鲁豫北方大学图书馆馆长、华北大学教务处处长。因其负责北平
解放文物保护工作,保存了大量珍贵文物。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大
学研究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教务处副教务长、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及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
员,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史学研究会理事会常务理事等。精于中国
古史,擅考古学,所著《新石器时代》、《从考古学上所见到的中国原始社
会》都是我国史学中的力作,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为新中国的史学发展,
史学研究、史学队伍壮大,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王瑞)


李亚农(1906~1962)现代历史学家。一名旦丘,四川江津人。中国共
产党党员,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中法大学教授、上海孔德研究所研究
员。1941 年赴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历任新四军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华中
建设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华东研究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对甲骨文、金
文和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有一定贡献。早年著有《铁云藏龟零拾》、《殷契
摭拾》、《金文研究》等,后又著《中国的奴隶制与封建制》、《西周与东
周》专著五部,最后汇辑为《李亚农史论集》。

(王瑞)


《中国的奴隶制与封建制》李亚农著,华东人民出版社出版,1954 年
6 月第1 版,118 千字,共25 篇,是一本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的专著,集
中研究了自殷商以来至秦始皇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阶级的构成及社
会制度等问题,并与古希腊、罗马等历史进行了比较性研究。认为,殷代是
奴隶社会。周灭殷前,停滞于家长奴役制阶段;灭殷后,继承和发展了奴隶
制生产关系。井田制在历史上从来存在过,只是孟子理想中的乌托邦。自周
后王至齐桓公时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变时期,周宜玉以后已走上典型的封
建制之路:春秋战国是封建社会,秦始皇统一大国后,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
央集权制的封建统治。

(朱玉婷)


《欣然斋史论集》李亚农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年出版、该伦集是
作者《中国的奴隶制与封建制》、《周族的氏族制与拓跋族的前封建制》、
《殷代社会生活》,《西周与东周》、《中国的封建领主制和地主制》五本
著作的合订本。出版时,杨宽和唐长孺分别校阅了古代支部分和拓跋族的前
封建制的部分,并提出了修改意见;但作者未完全接受。仍按原稿出版。作
者认为,如此可使读者明晰科学研究是如何逐渐接近客观的史实或真理的,
故只在书中某些地方加了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