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

第149节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149节

小说: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董卓诛,被牵连,入狱致死。多才多艺,生平著作甚丰,有诗、赋、碑、赞、
铭、箴、吊、议等文章多达104 篇。后人辑有《蔡中郎集》。

(范海沛)


卫宏东汉学者。字敬仲,一说字次仲。东海(今山东省郊城东南)人。
少时随九江谢曼卿学《毛诗》,作《毛诗序》;后随大司空杜林学《古文尚
书》,作《训旨》。当时济南人徐巡师事之,也以儒学扬名。汉光武帝时,
任为议郎。收集西京杂事,撰《汉旧仪》4 篇,今有辑本。

(李建春)


《汉旧仪》东汉卫宏撰。又作《汉官旧仪》,原为4 篇。因书名有异,
所以前人引用时题写作者不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业已辨明。历代考究
之作颇多。该书主要记述了皇帝起居、官制、名号职掌、中宫及太子制度、
二十等爵等内容,是研究汉史的重要资料之一。

(朱玉婷)


马续东汉史学家。字季则。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七岁时即
通《论语》,十三岁明《尚书》,十六治《诗》,博览群籍,精于《九章算
术》。曾奉和帝之命,与班昭共补撰《汉书·天文志》。顺帝时为护羌校尉,
迁度辽将军。所在以恩威称。

(李建春)


卫飒字子产,一曰子詹。东汉河内修武(今河南获嘉)人。家贫好学,
常佣以自给。建武中,除侍御使、襄城令,迁桂阳太守,所在颇有治绩。后
征还,将拜少府,以疾卒。著有《史要》10 卷。

(李建春)


应劭东汉学者。字仲远。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西)人。少时好学,博
学多识。灵帝时举孝廉。中平元年(189 年)拜泰山太守,参加镇压黄巾起
义。汉献帝迁都许昌,奉诏为袁绍军谋校尉。此时,由于军阀混战,天下大
乱,旧章湮没,书籍罕存。应劭编集旧闻,著《汉官仪》10 卷,《风俗通义》
30 卷,现存10 卷,及《汉书集解》、《汉朝礼仪故事》等。

(袁坤)


《风俗通义》东汉末应劭撰。原书30 卷,130 篇,今存10 卷。该书内
容广泛,以考释名物,议论时俗为主,对当时的社会风俗和迷信思想根据儒
家学说给以比较近情的解释。《愆礼篇》、《过誉篇》记载东汉官僚、“名
士”对封建礼制的破坏,反映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虚伪。《乐器篇》记述各
种乐器的作者和形制,是古代乐器史的重要文献。《山泽篇》对以林河薮的
记述,可供历史地理研究者参考。《祀典篇》记载东汉时的祀神活动,反映
了东汉的社会风习。《怪神篇》是有关神异鬼怪的文字,对后世的志怪小说
曾发生一定的影响。书中记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对两汉史料偶有匡谬
补阙之处。对当时的社会风俗和迷信思想颇有批判。清严可均有辑文六卷,
存《全后汉文》。

(袁坤)


《汉官七种》专记两汉官职的史书。计有七种。①《汉官》一卷,作者
失考。②《汉官解沽》一卷,东汉王隆撰,胡广注。③《汉旧仪》,又称《汉
官旧仪》,上下卷,东汉卫宏撰。④《汉旧仪补遗》,上下卷,东汉卫宏撰。

⑤《汉官仪》,上下卷,东汉应劭撰。⑥《汉官典职仪式选用》一卷,东汉
蔡质撰。⑦《汉仪》一卷,吴丁孚撰。上书均佚,清孙星衍有辑本,收在《平
津馆丛书》、《四部备要》等丛书中。虽然七书已无完篇,但仍可帮助我们
了解两汉的官僚机构、分官设职的具体情况和每一官职的员数、职权、沿革、
俸禄等。
(袁坤)


《吴越春秋》东汉赵晔撰,原书十二卷,今存十卷。叙吴自太伯至夫差、
越自无馀至勾践的史事。于旧史所记外,增入不少民间传说,有补充正史缺
漏的史料价值。

(张明良)


刘毅东汉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人。少以文辩著称。初封平望侯。和
帝永元中坐事夺爵。后上《汉德论》及《宪论》12 篇,拜议郎。永初五年,
上书议著太后注记。永宁中,奉邓太后诏,与刘珍等撰《建武以下名臣烈士
传》。

(李建春)


应奉字世叔。东汉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西)人。少时聪明,读书五行
俱下。初为郡决曹史,举秀才。桓帝永兴元年、任武陵太守,对少数民族实
行安抚政策。后任从事中郎,迁司隶校尉。党锢事起,慨然托病辞官,追思
屈原,作《感骚》30 篇。因病卒。著有《汉书后序》12 卷。另有《汉事》17
卷。均佚。

(李建春)


荀爽(148~209)东汉末政论家、史学家。字慈明,颖川颖阳(今河南
许昌)人。幼而好学,年12,能诵《春秋》、《论语》。专心于研究经书,
庆吊不应,征命不行。献帝即位时,出任司空。因董卓弄权,遂参与王允等
谋除董卓事,会病卒。治古文费氏(直)《易》,为《周易》作注11 卷,已
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周易苟氏注》3 卷,孙堂《汉魂二
十一家易注》辑有荀爽《周易注》1 卷。惠栋撰《易汉学》、张惠言撰《周
易荀氏九家义》,对荀爽的易学都有所阐发。

(赵百世)


荀悦(148~209)字仲豫,颖川颖阳(今河南许昌西)人,东汉末史学
家。出身士族,是荀子的13 世孙。早年丧父,家贫无书,却刻苦好学,博闻
强记,每读一书,多能过目成诵,12 岁就能解说《春秋》。性格沈静,尤好
著述。汉灵帝时,宦官专权,他托病隐居不仕。后经曹操辟举供职于他的镇

东将军府,旋迁朝廷黄门侍郎,同从弟及少府孔融侍讲禁中,旦夕谈论,

为汉献帝所常识。累迁秘书监、侍中等职。献帝好读典籍,但认为班固的《汉
书》文繁难读,就命他仿照《左传》编年记事的体例撰写《汉纪》。荀悦于
建安3 年至5 年间(198—200 年),撰成《汉纪》30 篇,辞约事详,论辨多
美,为时人所称。另著有《申鉴》5 篇,《崇德》、《正论》及诸论数十篇。
荀悦宣称撰史的宗旨是以史为鉴,为政治服务,并为此明确规定了撰史应达
到的标准和具体内容,在我国史学史上是第一人。建安14 年(209 年)卒年
62 岁。

(蒋经魁)


《申鉴》东汉荀悦撰。汉献帝时,荀悦侍讲禁中,见时政移曹氏,天子
恭己而已。悦志在献替,但谋无所用,乃作此书5 卷,上奏朝廷,“帝览而
善之”。其所论辩,通见政体。提出“夫道之本,仁义而已矣。”“致政之
木,先屏四患,乃崇五政”的治国方略。其《时事篇》论制治要旨,主张“德
刑并用”,“耕而勿有”。《俗嫌篇》,驳斥谶纬符瑞等迷信。《杂言》上
下二篇,剖析义理。在探讨天人关系问题上,《申鉴》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
倾向。

(马玉容)


《汉纪》编年体史书,又称《前汉纪》。东汉荀悦撰。成书于建安5 年
(200 年),30 卷,约18 万字,不到《汉书》字数的四分之一。记事起于汉
高祖元年(前206 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23 年)。《汉纪》是把《汉书》
的传、志、表的资料,按年代顺序,加以剪裁,编排在帝纪之内,删繁就简
而成。取材范围基本不出《汉书》,但也有所增益。如西汉末年农民起义领
袖铜马的事迹,就较《汉书》为详。又如卷二十六汉成帝永始元年(前16
年)谏议大夫玉仁疏、卷二十九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 年)侍中王闳谏,都
不见于《汉书》。记事与《汉书》也偶有不同。该书每篇帝(后)纪里,附
加“荀悦曰”的史论,用以总结为政得失,启示后人。《汉纪》问世后,使
编年体更加完备。被誉为“辞约事详,论辨多美”,“历代褒之,有逾本传。”
本书以《四部丛刊》本较为常见。

(马玉容)


仲长统(179~200)东汉思想家、哲学家。字公理。山阳高平(今山东
邹县西南)人。少好学,20 余岁时,曾游学青、徐、并、冀州之间。凡与之
相交者、皆称其才。性调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以为“狂

生”。州郡曾多次征用,皆称疾不就。献帝时,尚书令荀举为尚书郎,后

参丞相曹操军事。长统每论说古今及时俗行事,常发愤叹息。著《昌言》34
篇,批评时政,暴露黑暗。哲学上批判“天人感应”,坚持“天人相分”,
提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观点。政治上反对外戚宦官专权,痛斥官吏
豪绅贪残无道,刻剥人民。提出反对兼并,抑制豪强,改革吏制,任人唯贤,
加强君权和法制等16 条政务原则。对汉代正统思想作了最后清算。

(袁坤)


《昌言》东汉仲长统撰。《后汉书·仲长统传》载:统每论说古今及世
俗行事,恒发愤叹息,因著论曰《昌言》,凡34 篇,10 余万言”。原书已
佚。《后汉书·仲长统传》略载《理乱》、《损益》、《法诫》三篇。另《群
书治要》亦节引有《昌言》残文。现存《昌言》内容主要是对汉末各种社会
弊端的批判。《理乱》篇指出社会的治乱周复,是“天道常然的大数”。《损
益》篇提出因时变易的思想。《法诫》篇提出任贤和反对外戚宦官擅权的意
见。从明代起即有辑本。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和严可均《全后汉文》
辑本较为详备。

(袁坤)


高诱东汉校勘学家。涿郡涿县(今属河北)人。汉献帝建安十年(205
年),任司空府掾。旋任东郡濮阳县令,后迁河东监。致力于古籍的整理,
在校勘注疏方面有成就。著有《孟子章句》、《孝经注》、《战国策注》、
《淮南子注》、《吕氏春秋注》。

(许修仲)


魏晋南北朝

卫觊三国魏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人。字伯儒。少以才学称。
汉末为司空掾,累迁尚书。魏既建,拜侍中,与王粲并典制度。明帝即位,
进封閺乡侯,受诏典著作,又为《魏官仪》。好古文,以文章显。历仕汉魏,
时献忠言,卒谥敬。

(李建春)


鱼豢史学家。三国魏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曾任郎中。著《魏略》
50 卷,事止明帝,又有《典略》等。

(袁坤)


王沈(?~266)魏末晋初学者。字处道。西晋太原晋阳(今山西太
原西南)人。喜爱读书,以文章称世,时号为“文籍先生”。身历魏晋两朝,
曾是魏末曹爽的掾属,后归于司马氏。历任治书侍御使,散骑常侍,侍中典
著作,出为豫州刺史,又转为镇南将军。司马炎继晋王位后,拜为御史大夫。
曾参与禅代之谋。与荀觊、阮籍共同编撰《魏书》,已佚。

(许修仲)


谯周(201~270)国蜀汉学者。字允南,巴西西充(今四川阆中西南)
人。幼孤贫与舅居,少诵读典籍,精研六经,颇晓天文,尤长书札,其文语
言畅达,善借古喻今。诸葛亮领益州牧,命其为劝学从事,徙典学从事,任
中散大夫,光禄大夫。炎兴元年(263 年)魏军入蜀,力劝后主刘掸降魏,
被封为阳城亭侯,后任骑都尉,迁散骑常侍。认为司马迁的《史记》未引据
经典而不足信,撰《古史考》,已佚。又撰《蜀本纪》、《论语注》、《五
经然否论》,均佚。

(许修仲)


韦昭(204~273)国吴吴郡云阳(今江苏丹阳)人。字弘嗣,史为晋讳
改称韦曜。少好学,能属文。历迁太子中庶子。尝承令为《博弈论》,为时
所称,孙皓时,为侍中,领国史。以持正为皓所杀。有《注孝经论语》、《洞
记》、《官职训》、《辨释名》、《国语注》等。

(李建春)


皇甫谧((215~282)西晋学者、医学家。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
先生。安定朝那(甘肃平凉西北)人。后徙居新安(河南渑池)。少游荡无
度,20 岁后在叔母任氏教育下,始专心向学。家贫,边耕边读。学习十分勤
奋,日以继夜,废寝忘食。人称“书淫”。博览儒家经典及百家之言。淡于
名利。曾举孝廉,不行。相国征辟,不就。晋武帝数下诏敦促,又以为太子
中庶子,皆固辞。终身不仕,潜心著述,自表向武帝借书,武帝赠书一车。
谧中年中风,乃悉心学医。精通针炙。综合《素问》、《针经》、《明堂孔
穴针炙治要》,结合自己的针炙经验,撰成《黄帝三部针炙甲乙经》12 卷,
是我国古代针炙学名著。另著《帝王世纪》、《高士传》、《列女传》、《玄
安春秋》、《年历》等。

(袁坤)


《帝玉世纪》史书。西晋皇甫谧撰。10 卷。起自三皇,止于曹魏,专
记帝王事迹。所述先秦史事,博采经传杂书,可补《史记》之不足。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