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知识快速过 >

第19节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知识快速过-第1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原则”。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这一论断肯定了社会主义可以而且必须同商品经济统一起来,打破了社会主义同商品经济不相容的传统信条。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在争鸣中得到充实。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又有了新的界定。“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从理论上论证了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三者的兼容性。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与运行机制。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这一科学论断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使我国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模式的认识产生了飞跃。    
    1992年10月,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又经过半年多的集思广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在全党中取得了共识。于是,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在基本方针上完成了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意义    
    “十四大”的论断摆脱了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思想束缚和传统的思维方式,强调的侧重点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是对我国14年改革开放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的最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革命。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通过无所不包的指令性计划对企业进行干预,造成企业活力的窒息和生产效率的低下。同时,指令性计划的制定具有非规范性和非经济性,以及计划能力、计划手段的落后性与计划的无所不包性、复杂性的尖锐矛盾,从而使指令性计划缺乏一定的科学性,造成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计划一般不带有强制性,而是协调性的;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赖市场进行平等交换,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因而,市场具有高度的激励能力,能够带来生产和资源配置的高效率。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模式的革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一切企业的交换都是商品交换,生产资源和要素都是商品,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传统经济学的革命。传统经济学主张单一的公有制、资源分配的指令性计划、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唯一的分配原则、轻视消费者主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所有制结构由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指令性计划体系瓦解,社会主义分配原则转变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消费者是“上帝”。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突破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能相容的界限。长期以来,由于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影响,人们习惯于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对立起来,认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基本制度范畴,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大大加强,但由于受僵化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人们在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总是不敢向前跨进一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彻底结束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否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争论,激发人们理直气壮地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为防止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提供了理论根据。过去政府干预企业的理论根据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计划与市场都发挥调节作用,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及其经济活动由计划调节。显然这种理论的主观随意性很大,为政府直接干预企业大开方便之门。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则明确指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国家只能进行间接调控。这就为防止政府干预企业提供了理论根据。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意义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是我国经济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必将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要进一步对外开放,就要把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必须遵循国际市场通行的一些准则。同时,只有按市场经济原则培育起来的企业,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是始终围绕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而进行的,实践过程中也是逐渐扩大市场的成分,减少计划的比重,给企业以更多的自主权。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大面积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取消了农产品的统购派购制度,部分放开农产品价格,使大批农产品自由流向市场,按市场需求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等。在城市也进行了企业经营机制、产权制度、劳动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建立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城市等。这一系列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的实践依据。所以,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是广大人民群众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的结果,是改革的产物。    
    我国的经济实践也证明,凡是思想比较解放、各种禁锢比较少、改革开放步子比较大、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明显增强,经济增长速度就显著加快,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省就是例证。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科学地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为党的“十四大”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奠定了认识上的基础,从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宝库。    
    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资源配置有计划和市场两种方式。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以及“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冲破了多少年来人们在计划和市场关系认识上的思想束缚,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1计划配置资源    
    计划配置资源是指政府及其行政管理部门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可能,通过对企业实施指令性计划和计划调拨资源,实现对资源的配置。资源配置以计划为基础的经济就是计划经济。    
    计划配置资源具有集中决策、行政手段、从全局利益出发的特征。要实现计划配置资源需要完全信息、利益一致的假定。因此,政府只有掌握完全信息,集中决策才能是正确的。现实中政府不可能掌握瞬息万变的信息,所以,集中决策也不可能不出现差错。经济利益主体的利益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在利益有矛盾时,决策目标不可能完全实现。可见,计划配置资源的两个假定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所以,计划配置资源并不合理。    
    2市场配置资源    
    市场配置资源是根据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通过产品价格的升降,导致利润或高或低,实现对资源的配置。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市场配置资源具有分散决策、市场供求与价格、从主体利益出发的特征。要实现市场配置资源需要完全竞争、价格竞争的假定。现实中价格竞争是存在的,完全竞争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是具备的,因为当时没有垄断,价格比较灵敏。垄断产生以后,完全竞争不存在了,但可以通过政府干预,制定反垄断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3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计划配置资源不可能做到合理、有效。市场配置资源,加上政府干预,还是可以做到合理、有效的。世界上没有纯粹的市场经济国家,也没有纯粹的计划经济国家,都是计划和市场不同的组合,只不过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计划和市场有所侧重而已。    
    计划和市场作为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各有优缺点,需相互补充。但是,市场比计划配置资源更有效。因此,我国选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    
    在改革中如何解决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也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早在1982年就指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如何解决?解决得好,对经济的发展就很有利,解决不好,就会糟。”事实证明,市场机制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优势。市场机制比计划机制更具较大的灵活性,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对供求变化及时作出反应,较快地实现供求平衡,减少资源浪费;市场机制比计划机制更具较高的微观配置效率,生产者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不断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促进经济活动的不断创新;市场机制中分散的信息结构可以有效地利用经济中的各种信息,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而集中的计划机制则无法做到这一点,常常导致决策失误、资源浪费;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市场机制除了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形式以外,还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它冲破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狭隘的生产方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束缚,扩大了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依赖,促进了生产和交换的社会化,调动了生产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是人类社会不可逾越的一个发展阶段。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市场经济体制既有其共同性,又有其特殊性。从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特征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无根本区别,二者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企业经营的自主性、资源配置的市场性、经济活动的开放性、市场体系的完善性、市场管理的法制性、宏观调控的间接性、市场竞争的平等性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除具有上述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同所有制经济各企业之间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各类不同企业都进入市场,发挥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主导作用。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需要,规范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在实现经济总量平衡、搞好经济发展预测、优化经济结构、开展公平竞争、搞好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以及调节收入分配、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进行重点建设,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等方面,体现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在政治制度上,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政权是社会主义的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