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18乱谈三国网络文集 >

第29节

18乱谈三国网络文集-第29节

小说: 18乱谈三国网络文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洮西:洮河自西倾山而东,至岷县城而北折,直至流入黄河,其弯曲部有今甘南州的碌曲、夏河、卓尼、临潭等县,临夏州的全部和定西的临洮、岷县之部分地方,均属洮西地区。在历史上泛指时,则略大于此一范围。 
  羌中:泛指桴罕(即今临夏)、洮阳、羌道(即今舟曲)一线以西的甘青广大地区羌民聚居区,即今甘南州碌曲、码曲、夏河、卓尼、迭部的全境、舟曲、临潭的部分地方,临夏州西南训广大地区,直至青海省的尖扎、民和一带地方而言。 
  蜀汉的北伐本来就是按照诸葛亮所制定的政策实施的。在荆州失陷之后,诸葛亮更加全力经营汉中地区,扩大讲兵习武,屯驻劳耕的基地,使其成为北伐中原的人力,兵源和物资供应的大本营和休整地。在这方面,姜维继诸葛亮十多年的苦心经营的基础上,使北伐事业能够持续,直到蜀汉灭亡前夕。在这前后共计四十多个年头里,其中诸葛亮的北伐十二年(222-234),姜维的北伐二十一年(241-262),两次中间有七年多的休整期。他们的大本营共同在汉中。陇上的基地是武都和阴平。由于姜维利用了他自身的优势,能最大限度借助羌、氐民族兵力和物资的原因,在他本身兵力、物资供应远远不如诸葛亮时代,更受费礻韦等人牵制的情况下,他避重就虚,将北伐战线的重点移到洮西,羌中地区,已是难能可贵的了。为了在这里站住脚根,他便在白龙江上开辟了陇右另一屯兵基地沓中。这是姜维对诸葛亮屯耕思想在新情况下的继承和发展。这一屯驻活动影响到曹魏占领区的邓艾,也曾在北岸予以推广,施行开垦屯种,喜莸丰收,并为军事业活动积累下了大量的军粮。 
  诸葛亮为了经略陇右,曾派善于抚和氐、羌的将领,深入羌中,拿蜀锦交易戎羌马匹,结好诸戎,与羌、胡首领结盟,以乱敌之后方。曾命魏延、吴壹率军洮西,辗转数月,抚慰羌众,在羌区兵援得到补充后而归。姜维于蜀延熙十年(241)接应秦、凉二郡羌、胡叛魏附蜀,战后将附蜀胡王白虎文、治无戴徙归。姜维经过多次活动,致使羌族确实成为蜀在陇右的左右手臂和联合力量。利用羌兵攻打西平的一系列军事活动 ,均为诸葛亮民族政策在姜维身上的继续和发展。姜维正是看到了这一优势,所以他在北伐中,故将更多的战役放在了羌族聚居区的洮河和白龙江流域。这正是他与诸葛亮在用兵路线上的重要差异的原因之所在。 
  三国时期经过东汉末年的天灾、人祸之后,人中锐减。各国无论在农业生产中,还是在军事活动和守卫边疆上,都极其缺乏人力,于是表现在战争中,常常以掠夺农业人中与兵源为其重要的目的。表现在蜀汉北伐中,有街亭之役,退守西城,迁民还汉中,在祁山之役中,蜀军占领上圭阝后,诸葛亮的刈尽麦田庄稼而南辙。姜维于延熙十六年(253)六月,击败徐质部,乘胜徙河关、狄道、监洮三地居民而还。在这些战争中的掠夺劳动力和物资的性质,同样也反映在曹魏方南,如曹操为了防止蜀募氐兵曾遣张既迁武都氐五万余落户于扶风(治槐里)、天水界。这不但反映了东汉末至三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同时也反映了上古直至中世纪早期的时代特征。 
  诸葛亮一生谨慎,表现在治蜀,北伐乃至他的战略思想和每一战役中,都作了充分的准备。在局部上要做到以强攻弱,不打无准备之仗。故在战术上一直采用避实就虚,两个拳头打人的办法,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以奇兵取胜。他不采纳直取关中,而绕道陇右、凉州,少出斜谷、骆谷,而多取道祁山、段谷;姜维同样多攻洮阳、狄道,少取祁山、上圭阝。诸葛亮偶尔派兵直趋羌中,姜维更是直抵河关,除了战术上的需要之外,其中还有一个民族因素在其中的。 
  总括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我们认为,自黄巾起义横扫六合的摧枯朽大涤荡以来,陇右、凉州一带氐、羌民族起义在客观上成了农民军的一支友军力量。以曹、刘等为首的地主武装力量乘机联合起来,镇压了起义军和他们的联合者,在混战中形成数支割据势力,连年征战不休。人民渴望和平,社会需要安定,他们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形势,各自统一了自己控制区的大片土地,形成了三中鼎立的新局面。曹操和分的继承人对雍、凉地区的少数民族采取了高压手段,这就给这一地区的统治留下了不安定的隐患。而诸葛亮在内修明政治,严行法制,虚以纳谏、赏罚分明而后用武于曹魏,所以当他们的北伐军队一到,当地的羌、胡民族纷纷起来响应。诸葛亮既出于治局思想的需要,又利用敌对政权在民族政策上的失误,暂时盈得了陇右。但终因蜀汉仅统治着巴蜀一隅之地,最多再加上一个北伐基地汉中地区,无论在人力、财力和疆域上,根本无法与东吴相比,就更谈不上与曹魏抗衡了,自关羽痛失荆和断送了他自己的生命之后,;蜀汉早就失去了东进和北上宛、洛的先决条件。当时的曹魏始终将战略重点放在它的统治区域的东南地带。只有这时,诸葛亮和姜维才有可能利用以攻为守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出兵陇右,用它来维持蜀汉政权的存在。当然我们并不低估共交天下联吴抗曹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一旦东吴在这条杠杆上所起的用发生了微妙变化之后,曹魏的最高统治集团。采肭了司马昭灭吴宜先取蜀的建议之后,他们设法将姜维牢牢扼制在沓中一地,使其不得东顾和西进,使大军分兵数路南下,钟会统兵十二万,分兵三路由子午谷、骆谷、斜谷南下,大军直趋汉中,攻剑阁,以绝其后路。诸葛亮直指阴平以待。邓艾按其部署,以一万人入沓中,五千人从洮阳南奔甘松。姜维部自侯和战役之后,节节败退到洮城、沓中不能站住阵角,只得直趋川北,退守剑阁,以期抗御。到这时,姜维因连年用兵,耗力日甚,缺少后援的内在因素,暴露无馀,无奈邓艾由摩天岭捷径裹毡鱼贯而下,直取江油。蜀后主在成都请降,致使北伐彻底失败。魏军如风卷残云之势结束了蜀汉政权。充分说明了我们以上所论述到的根本原因之所在。而此情况早在诸葛亮北伐时的街亭之役中已见其端倪。而直到洮阳,侯和之战后节节败退,以至不要收拾,竟长达三十五年之久,其真谛之所在即为曹魏政权的决策者是将大统一的重点放在东南方面所致,再加上诸葛亮和姜维努力的结果。一旦伐吴必先灭蜀之策略确定,数路大军齐至,一生“思虑精密”,“敏于军事”的姜维亦无回天之力,奈何不得整个大形势。这当然的历史律所决定了的,任何个人只能顺应这个潮流,绝不可能逆转历史的总趋势的。 
  不管怎样,诸葛亮的治蜀的法治思想和他在北伐战争中创造出来的一整套作战策略,特别是在民族政策上,战略思想和战术成就,是值得我们研究、总结和借鉴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诸葛亮所创制的民族政策,在古代封建社会是仅见的,值得我们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给予重视。另外他发明的“木牛流马”和新式连弩的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大创造,它具有开创机械工具运输的特殊意义,是研究古代机械运输战争中的绝无仅有的范例。在此,我们亦不能忽视它的伟大意义之所在。 
  诸葛亮不愧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杰出的发明家。而姜维则是蜀汉后独当一面的杰出军事人才和诸葛亮思想的忠实执行者。            
谈谈姜维和诸葛亮的差距     
  公元221年,饱经风霜的刘备在成都称帝。关羽已经兵败被杀,这时候的蜀汉仅仅局限于益州一角。根据唐朝杜佑编纂的《通典…食货典》记载,蜀汉此时有20万户90万口(人);公元263年,后主刘禅向兵临城下的邓艾投降,这时的蜀汉共有28万户94万口(人)。为了考察蜀汉的人力资源,这里做以下几个假定: 
  1 蜀汉的人口一直维持在90万人左右。实际情况当然复杂,不过这个简化还是能说明一定问题的。 
  2 蜀汉人口的平均寿命为40岁 3 蜀汉人口中最有建设能力,包括战斗力和农垦能力的是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男性青年。 
  这样的精兵强将蜀汉有多少?简单,12。5万。如果以15岁为标志,蜀汉的“战斗力”保持在27万,其中12。5万为精锐。 
  再看看蜀汉的兵力变化。刘备称帝一年后就在彝陵之战中惨败,几乎全军覆没。估算其损失为4万士兵;魏延驻防汉中,估计其兵力为3万。因为这两处都是蜀汉的精锐,也假定他们全部属于那12。5万的精兵强将。那么彝陵之战后蜀汉在益州还有多少精锐?5万5千;包括汉中,8万5千。公元227年,距离刘备兵败仅仅5年诸葛亮率军北上汉中开始准备北伐。尽管他从平定的南方得到了“无当飞军”这样的部队,5年内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从上面的数字仍然可以看出,10万大军几乎带走了当时蜀汉全部的壮劳力。 
  那么问题就来了,后方谁来农垦?当然只有老少妇。三国时都江堰并不曾被废弃,诸葛亮为它还专门拨了一千二百兵士民工。但都江堰只是一个水利工程,它方便了农垦,本身却不会农垦,最终还是要靠人来利用这个有利的条件。而10万大军驻防汉中(并不富裕)使得在天府之国种地的人即使不少,效率却不可能高;而汉中虽然有人力资源,却缺少良田沃土。日积月累这当然会影响到蜀汉的家底。这下子明白曹操从汉中等地先后两次迁走的十三四万户居民对蜀汉是什么样的打击了吧。按照一户居民四口估计以及上面的比例,一下子就是6万精锐的此消彼长。另外,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国的农业向〃精耕细作〃发展,其标志就是班固在 》中记载的〃代田法〃。这一耕作模式的好处就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摆脱对水源(灌溉)的过分依赖,即使是盐碱地也能有一定的收成,但需要的劳动量剧增。曹魏之所以大规模军屯,就是因为人力资源的欠缺使得它被迫利用士兵这一壮劳力。而蜀汉精锐尽出,后方的农业恐怕只能停留在依赖灌溉的基础上。对此,我认为其实诸葛亮心里是有数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首先将诸葛亮和曹魏的主要对抗罗列: 
  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春,诸葛亮出祁山,曹魏震动,但因马谡失街亭前功尽弃。 
  太和二年十二月,曹休兵败淮南后诸葛亮围攻陈仓,因魏军有所准备攻城不克而退兵。 太和三年春,诸葛亮派陈式攻拔武都阴平,郭淮稍作抵抗后在诸葛亮主力的威慑下撤退。 太和四年夏,魏在大司马曹真建议下多路伐蜀,因大雨连绵而撤退,双方不曾大规模交手。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春,诸葛亮再出祁山,司马懿坚守险要不战。几个月后蜀军因为军粮供应困难撤兵。 
  青龙二年(公元234年)四月,诸葛亮出陇东五丈原,并约定孙权同时出兵夹攻。曹睿亲自打退孙权,诸葛亮与司马懿对抗数月而无机可趁,八月病逝在军中。蜀军撤退。 
  除曹真曾经主动进攻一次,其余都是诸葛亮的主动出击。但是曹休兵败淮南后诸葛亮围攻陈仓有试试看捡便宜(并无贬义)的感觉,未必是诸葛亮计划中的,而攻克武都阴平根本就是收复失地。这么看,诸葛亮计划中的大动干戈应该是三次:公元228年失街亭,公元231年和公元234年的五丈原。每次他都为出兵准备至少三年,而到了战场还是小心翼翼。从他的行动看,诸葛亮其实很清楚以过大的消耗获取“胜利”对蜀汉犹如饮鸩止渴。准备的这三年间,蜀汉的军队当然不会干耗粮食,应当会从事一些生产活动。从曹真进攻汉中一役蜀魏双方的动作看,汉中如果一直有十万蜀军,曹真未必敢动手(至少不会在给曹睿的表章中吹牛说必胜)而诸葛亮也无须要后方的李严率军两万增援。李严当时可是驻防江州,蜀汉的经济重地,可见诸葛亮将部分的士兵送回国内进行经济建设几乎是可以肯定的。至于其数目,以后来曹爽看到汉中兵力小于三万后伐蜀为参照,恐怕诸葛亮把大部分的兵力都派了回去。问题在于,诸葛亮对面的曹睿司马懿同样是内政高手。诸葛亮兵败街亭不久后曹睿就任命了新的凉州刺史,惩恶扬善积谷务农结交羌胡。其成效应该说是显著的:诸葛亮一出祁山时曹魏在西凉的地方官都承认如果没有援军,西凉一个月就会饿死,但后来王经大败于姜维时甚至有能力派出援军;司马懿也开凿水渠浇灌了三千顷盐碱地,并特意从冀州迁来了五千农户,几年后洛阳闹饥荒时一下子就送去了五百万斛。英雄所见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