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博伽梵歌原义 >

第35节

博伽梵歌原义-第35节

小说: 博伽梵歌原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旨:这节诗谈到了想念至尊的过程。首要的一点是:他不是非人格的,也不是虚无的。人不可能去观想某些非人格的或虚无的东西。那太困难了。但是,想奎师那的过程却异常容易,事实上这里已作了说明。首先,主是“purusa”,即人——我们想的是茹阿玛这个人和奎师那这个人。不论是想着茹阿玛还是想着奎师那,他是怎样的都已在《博伽梵歌》的这一诗节作了描述。主是全知者,他知道过去、现在和将来,所以知道一切。他最年长,因为他是一切的始源,一切都由他而生。他又是宇宙至高无上的控制者,他是人类的维系者和导师。他比最小的还要小。生物的大小为发尖的万分之一,但主是那么不可思议的小,竟然还能进入这个微粒的心中。因此主又被描述为比最小的还要小,作为至尊,他能进到原子之中,能进到最小者的心中,以超灵来控制他,虽然小到如此地步,他却仍遍透一切,维系着一切。一切星系都是由他维系着的。那么多庞大的星体飘浮在空中,我们常常感叹不已,不知其所以然。在这里有了明确地说明,是至尊主以其不可思议的能量在维系着所有这些庞大的星体和星系。这节诗中的“acintya”(不可思议)一词富有深意,耐人寻味。神的能量超出了我们的概念,越出了我们思维判断的范围,因此谓之“不可思议”。能有谁对此提出异议呢?神既遍透这物质世界又超越物质世界。我们甚至对这个物质世界都无法理解,而这个世界与灵性世界相比又是何等的微不足道——那我们怎么能够理解这一世界之外是什么呢?“acintya”指的是超越这个物质世界之外的东西,指的是我们的论辩逻辑和哲学思辨所不能及的,指的是不可思议的。因此,聪明的人不会去作无用的论辩和臆测,而会去接受圣典如《韦达经》、《博伽梵歌》和《圣典博伽瓦谭》上所说的,并遵行圣典所规定的原则。这样才能导致真正的理解。
  10。人临死的时候,借助瑜伽之力,将生命之气灌注两眉之间,一心一意,在全然奉爱之中想着至尊主,就必然能到达至尊人格神首。
  要旨:这节诗清楚地说明了,人临死时必须将心意以奉爱精神专注于至尊人格神首。对那些修习瑜伽的人,这里推荐他们将生命之气提至两眉之间。修习六轮瑜伽(sat…cakra…yoga),包括冥思六个“cakra” 
  在这里提到了。而一位纯粹的奉献者并不修习这种瑜伽,但因为他总在奎师那知觉中,死去时便能借着主的恩慈想着至尊人格神。这将在第十四诗节解释。 
  这节诗中特别用了“以玄秘瑜伽的力量”(yoga…balena)一词,这也是极富深意的,因为若不修习瑜伽——无论是六轮瑜伽或是奉爱瑜伽——人在临死时,都无法到达这种超然境界。临死时猛然间想起了至尊主,这是不可能的,一定要修习过某些瑜伽,特别是奉爱瑜伽。死亡时的心意非常紊乱,因此,人应在有生之年,应当通过瑜伽修习超然。
  11。精通《韦达经》的人,念颂噢姆卡尔(omkara)的人,以及在弃绝阶段中的伟大圣哲们,便进入梵。若想追求这种完美,须独身贞守。我现在就简单地向你解释这条救赎的程序。
  要旨:圣主奎师那向阿尔诸那推荐过修习六轮瑜伽,即将生命之气置于两眉之间。主认为阿尔诸那可能不知道如何修炼六轮瑜伽,所以在接下来的诗节中对这一程序作了解释。主解释说,梵虽独一无二,但却有许多展示和特性。特别是对非人格主义者,“aksara”或“omkara”——音节“om”——是与梵同一的。奎师那在这里解释了弃绝阶段的圣哲能进入的非人格梵。
  在韦达知识系统中,从一开始,学生们就被教授朗颂噢姆(0m),跟灵性导师在一起,在完全的贞守中,学习终极的非人格梵的知识。他们这样认识到梵的两项特性。这种修习对学生们的灵修进步是十分重要的。但现在布茹阿玛查瑞(贞守生)的生活已完全不可能。世界的社会结构变化太大,从学生生活一开始就学习贞守根本不可能。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机构,研究种种不同的知识,但没有一所认可的机构能教学生贞守的原则。除非奉行贞守,否则要在灵性方面进步,异常困难。所以主柴坦尼亚宣告,根据经典对这个卡利年代的训谕,要在这个年代觉悟至尊,除了念颂主奎师那的圣名外,别无可能:哈瑞 
  奎师那,哈瑞 奎师那,奎师那 奎师那,哈瑞 哈瑞/哈瑞 
  茹阿玛,哈瑞 茹阿玛,茹阿玛 茹阿玛,哈瑞哈瑞。 
  12。瑜伽的境界是脱离感官活动的境界。关闭所有感官之门,将意念集中于心,将生命之气贯注于头顶,便已立于瑜伽之境。
  要旨:按照这里所说的去修习瑜伽,第一步就是要关闭所有感官享乐之门。这称为“pratyahara”,或从感官对象中收摄感官。摄取知识的感官——眼、耳、鼻、舌、触——应完全控制,不容许自我享乐。这样,意念才能专注于心中的超灵,生命之气可提至头顶。这套程序第六章已有详述。正如前述,这种修行在今天这个年代是很不现实的,最佳的程序是奎师那知觉。如果人能在奉献服务中常将心意专注于奎师那,要长住于不受干扰的超然神定,实在轻而易举。
  13。已处在这门瑜伽的修习之中,朗颂着神圣的音节噢姆(om)——至高无上的字母组合,如果能想着至尊人格神首而离开躯体,必能到达灵性的星宿。
  要旨:这里清楚地说明了噢姆、梵和主奎师那并无不同。奎师那的非人格声音——噢姆,但哈瑞奎师那的声音中包含了噢姆。哈瑞奎师那曼陀的颂念是推荐给这个时代的,这是很清楚明白的。所以,如果谁在离开躯体时唱着:哈瑞 
  奎师那,哈瑞 奎师那,奎师那 奎师那,哈瑞 哈瑞/哈瑞 
  茹阿玛,哈瑞 茹阿玛,茹阿玛 茹阿玛,哈瑞 
  哈瑞,谁必定能达到某一灵性星体,所到星体由他的修行形态而定。奎师那的奉献者进入奎师那星体哥楼卡温达文,对人格主义者而言,灵性天空,还有无数其他星体称之为外琨塔星宿的星体,而非人格主义则停留在梵光之中。 
  14。菩瑞塔之子呀!谁不偏不离,常想着我,就能很容易得到我,因为他经常从事奉献服务。 
  要旨:这节诗特别道出了在奉爱瑜伽中服务于至尊人格神首的纯粹奉献者到达的最终目的地。前面的诗节中提到过四种奉献者——烦恼者、好奇者、谋求物质得益者和思辨哲学家,也谈及了不同的解脱途径:行动瑜伽、思辨瑜伽、阴阳瑜伽。在论述这些瑜伽体系的原则时都加了一些“奉爱”进去,但这诗节是特别谈到纯粹的奉爱瑜伽的,不混杂任何思辨、行动或阴阳瑜伽进来。正如“ananya…cetah”一字所指明的,在纯粹奉爱瑜伽中的奉献者,除了奎师那外,什么也不渴求。纯粹奉献者并不期望晋升到天堂星宿上去,也不追求与梵光融为一体,或是从物质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纯粹的奉献者不渴求任何东西。《柴坦尼亚查瑞塔密瑞塔》称纯粹的奉献者为“niskama”,意思是说他没有任何自利的欲望。真正完美的平和只属于这样的人,而不属于那些为了个人的得益而奋斗的人。思辨瑜伽师、行动瑜伽师或者阴阳瑜伽师都不无各自利己的目的,但完美的奉献者除了让至尊人格神喜悦以外,别无所求。因此主说,谁坚定不移地为他作奉献,要臻达他非常容易。
  纯粹的奉献者总是在对奎师那的任一人格形象作奉爱服务。奎师那有许多全权扩展和化身,如茹阿玛(Rama)、尼星哈(Nrsimha)等,奉献者可以选取至尊主的任一超然形体,将心意专注于对这一形体的爱心服务之中。这样的奉献者不会遇到困扰其他瑜伽修习者的困难。奉爱瑜伽简单,纯粹,易行。只需唱颂哈瑞奎师那就已经开始了。主对众生都很仁慈,但如我们已解释过的,对那些忠心不二地常为他作奉献服务的人,他特别喜欢。会以不同的方式帮助这些奉献者。正如《韦达经卡塔乌帕尼沙德》(1。2。23)上所说,yam 
  evaisa vrnute tena labhyas / tasyaisa atma vivrnute tanum svam:全然皈依并从事于对至尊主的奉献服务之中的人,能悟透至尊主的真谛。又如《博伽梵歌》(10。10)所述:dadami 
  buddhi…yogam tam,对这样的奉献者,主赐予足够的智慧,让他最终能在他的灵性王国臻达他。纯粹奉献者的特质是不论何时何地,他总是想着奎师那,忠心不二,不偏不离。不应有任何障碍。纯粹奉献者应该能不拘时间地点去完成他应作的服务。有人说,奉献者应该停留在象温达文(vrndavana)这样的圣地,或主曾住过的某些圣城,但纯粹的奉献者可以在任何地方居住,以自己的奉献服务创造出温达文的环境氛围。圣阿德维塔查尔亚曾对主柴坦尼亚说:“主啊!你在哪里,哪里就是温达文。”正如“satatam”和“nityasah”两字所显明的,纯粹的奉献者总是想着奎师那,总是观想着他。这就是纯粹奉献者的特质;对于纯粹的奉献者,主是很容易接近的。在所有瑜伽体系中,《博伽梵歌》对奉爱瑜伽最为推崇。一般来说,奉爱瑜伽师是以五种方式作出服务:即(1)“santa…bhakta”以中立性作奉献服务;(2)“dasya…bhakta”以仆人身份作奉献服务;(3)“sakhya…bhakta”以朋友的身份;(4)“vatsalya…bhakta”以父母的身份;(5)“madhurya…bhakta”以至尊主爱侣的身份作奉献服务。以上任一方式之中,纯粹的奉献者总是在从事于对至尊主的超然爱心服务,不可能忘记至尊主,所以很容易臻达主。纯粹的奉献者一刻也不可能忘记主,同样,至尊主也一刻都忘不了他的纯粹奉献者。这就是念颂玛哈曼陀的奎师那知觉途径最大的福恩——哈瑞 
  奎师那,哈瑞 奎师那,奎师那 奎师那,哈瑞 哈瑞/哈瑞 
  茹阿玛,哈瑞 茹阿玛,茹阿玛 茹阿玛,哈瑞 哈瑞。 
  15。伟大的灵魂,奉爱中的瑜伽师,到达我后,永不再重返这充满痛苦的短暂世界,因为他们已达到了最高的完美境界。 
  要旨:因为这个短暂的物质世界充满着生、老、病、死的苦难,很自然地,一个达到了最高的完美境界的人,一个达到了至高无上的星宿奎师那楼卡——哥楼卡温达文的人,是不愿再回来的。在韦达典籍中,至高无上的星宿被称为“avyakta”、“aksara”和“parama 
  gati”;换句话说,这个星宿超出我们的物质视野,令人费解,但却是最高的目标,是伟大灵魂的目的地。伟大的灵魂从觉悟了的奉献者处接受到超然的讯息,于是在奎师那知觉中逐步发展奉献服务,变得十分专注于超然服务,再不渴望晋升到任何物质的星体,甚至也不想升转到任何灵性星宿。他们只要奎师那和跟奎师那在一起,别的什么也不要。这是生命的最完美的境界。这节诗特别提及到至尊主奎师那的人格主义奉献者。这些在奎师那知觉中的奉献者到达了生命最完美的境界。换言之,他们是最伟大的灵魂。 
  16。从物质世界最高的星宿到最低的星宿,全是生死轮转不休的苦地。但谁到达了我的居所,琨缇之子哟,就永不再投生。 
  要旨:所有瑜伽师——行动、思辨、阴阳等——最终都必须在奉爱瑜伽中达到完美的奉爱境界,或获得奎师那知觉,然后才能去奎师那的超然居所,永不再回来。那些到达了最高的物质星体半神人星体的,仍旧得重复生死。地球上的人往高等星体上升晋,高等星体如布茹阿玛楼卡(Brahmaloka)、禅德茹阿楼卡(Candraloka)和因德茹阿楼卡(IndraLoka)上的人又跌落到地球上。奉行《昌窦给亚乌帕尼沙德》所推荐的“pancagni…vidya”(五火祭)的祭祀,能使人到达布茹阿玛楼卡,但如果人到了布茹阿玛楼卡后,不培养奎师那知觉,那他就必须回到地球上来。那些在高等星宿上在奎师那知觉中不断进取的人,会逐步晋升至更高的星宿,在宇宙毁灭时便升转到永恒的灵性王国中去。施瑞达尔肆瓦米(Sridhara 
  Swami)在阐释《博伽梵歌》时引用了以下的诗: 
  “在这个物质宇宙毁灭时,布茹阿玛和他的奉献者,因为常处于奎师那知觉中,会升转至灵性宇宙,随各自的愿望到达特别的灵性星体。” 
  17。人类的一千个年代之和等于布茹阿玛的一天,也等于他一夜的长短。 
  要旨:物质宇宙的持续时间是有限的。展示的方式是”Kalpa”(劫)的循回。——劫就是布茹阿玛的一天。布茹阿玛的一天由四个年代:萨提亚年代(Satya)、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