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长征途中的毛泽东 >

第23节

长征途中的毛泽东-第23节

小说: 长征途中的毛泽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不要放在心上,你们会‘龙快,过去的。”这样,这位彝族同胞成为红军通过彝族区的得力通司。 
  在冕宁,毛泽东亲自对彝族上层人士进行争取说服工作。请来当地彝族头人沽基达涅,与他进行亲切交谈,详细询问彝族区各方面的情况。沽基达涅详细他说明这一带的地理民情,从冕宁到大渡河各个彝族家支及其头人沽基小叶丹、沽基洛莫子、罗洪作一、罗洪点都等人情况。毛泽东对他具体阐述了党的民族政策和北上坑日的主张,沽基达涅很快理解红军的主张并表示同情。毛泽东赠送给他一份礼品,并委托他与彝族家支四位头人联系,把红军的礼品分别转送给这四个彝族首领。 
  党的民族政策真灵。刘伯承、聂荣臻率领先遣队进入彝族区后,经过肖华、冯文彬等的努力和通司的协助,刘伯承与彝族头人沽基小叶丹,在一个清水地塘名叫袁居海子的地方,按照彝族习惯,杀公鸡饮血,结拜金兰之盟。当晚,刘伯承设宴款待小叶丹等人,刘伯承把一面写有“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基)支队”的红旗赠给小叶丹,并任命小叶丹为支队长,其弟古基尔拉为副队长。第二天,刘伯承送了10支步枪给小叶丹,小叶丹把他的坐骑大黑骡子送给刘伯承。刘伯承对小叶丹说:“后面红军大队还多,拜托你一定把全部红军安全送过彝区。红军走后你要打起红旗坚持斗争,将来我们会回来的。” 
  对于彝族其他家支,红军也同样严格地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得到了他们的理解。通过彝族区的道路畅通了。在小叶丹的四叔的陪同下,刘、聂率先遣队顺利通过彝族区,红军主力也安全地全部通过彝族区,来到了大渡河畔。 

大渡桥横铁索寒 
  大渡河,是混江的支流,古名俄江,当地人又叫铜河。大渡河边的安顺场,是1863年太平天国名将翼王石达开全军覆没的地方。72年后的1935年5月,中央红军也来到了这个历史上出名的地方。 
  由左权、刘亚楼率领的红五团,一路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经过勇敢机智的斗争,胜利地到达大树堡。在这里,进行了非常逼真的佯攻,把敌人主力牢牢地吸引在富林一线,为红一团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创造了有利条件。 
  红一团在团长杨得志、政委黎林的率领下,顺利地通过彝族区,到达离安顺场约15里的一个小村子里停了下来,进行敌情侦察。了解到安顺场是个有近百户人家的小镇,守敌有两个连,只有一条船,其余船只均被毁坏或抢走。渡口对岸有敌人一个团,团主力在下游15里处,该团韩槐阶营驻在紧对岸,与南岸恶霸地主、国民党24军彝务总指挥部营长赖执中,共同负责安顺场渡口的防务。 
  蒋介石获悉中央红军正向大渡河前进,大喜过望。因为他相信石达开失败的历史必会重演,红军一定会做“石达开第二”为了“确保河防,困厄红军”,他严令大渡河守军立即做到:收缴南岸渡口船只以及可作渡河的材料,搜集南岸民间粮食,全部集中到北岸,实行坚壁清野;烧尽南岸一切可供红军利用来掩护接近河岸的民房,以扫清射界。蒋介石确信大渡河河防是万无一失的。 
  军委和毛泽东的指导思想是,以极迅速、坚决、勇猛、果敢的行动,消灭阻我前进的川敌,争取渡河的先机,迅速渡过大渡河,会合红四方面军,以开展苏维埃革命的新局面。为此,军委电令红一团连夜偷袭安顺场。守敌,夺取船只,强渡大渡河。红一团立即进行动员和部署。 
  敌人疏于戒备,以为红军还有几天行程才能到达。红一团以神速的动作,迅速击溃两连守敌,占领了安顺场,并夺得了敌人的船只。这时是5月25日凌晨三时刚过。 
  下一步是做好渡河的准备。 
  大渡河的这一段,河宽约300米,水深10余米,流速每秒约4米,水中礁石很多,是中央红军长征中遇到的又一道天险。曾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于1981年7月来中国旅游,参观了安顺场红军渡河点之后写道:“在我们走近大渡河时,曾经一度怀疑它是否真的象长征战士在回忆录中描述的那样水流湍急,险象环生;及至亲眼目击,才知并非言过其实。这条河水深莫测,奔腾不驯,加上汹涌翻腾的漩涡,时时显露出河底参差狰狞的礁石,令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有几处,河水还以异常的速度倒流回环。我们一行之中谁也没有见过这种水流现象,时而回流,时而顺流,时而倒流,??似乎和地球的引力场不发生关系,原来大渡河自有它自己的生活规律!”① 
  杨得志仔细考虑着渡河的方法:在这样的河流上,凫水不行,大危险;架桥不成,桥桩无法安下去;只有一种办法:船渡。这就需要渡船和船工。经过努力寻找,一共找到3条船,52个船工。 
  ①布热津斯基:《沿着长征路线朝圣记》《大江南北》第126—127页。 
  在刘伯承、聂荣臻的亲自指挥下,在杨得志、黎林的具体组织下,红一团组成了以熊尚林为队长的17人渡河奋勇队,乘着一条小船,在当地熟练船工的摆渡下,在轻重机枪的人力掩护下,冒着恶波涛和敌人的密集弹雨,英勇冲向对岸,一举夺取了敌人渡口工事,并击退了敌人的疯狂反扑,为红军渡河取得了立足点,从而突破了敌人号称固若金汤的大渡河防线。17勇士为长征的胜利立了大功! 
  红军主力在向大渡河前进,当先遣队胜利强渡大渡河的消息传来时,指战员们兴高采烈,不由自主地大大加快了前进的步伐。 
  部队来到离安顺场约五六里的一个山脚下休息。附近有一块石碑。战士们围着观看碑文,毛泽东来到了战士们中间,他看完了碑文,对大家说,这块石碑是为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在这里全军覆没而刻立的。太平天国因为内部分裂,石达开带领四五万人马,离开南京,在1863年4月间来到这里,打算在安顺场渡河,正遇上山洪暴发,渡河不成,四面受困:前有大渡河,后有彝民,左有山峰绝崖,右有清兵。本来,彝民和石达开的关系,开始是友好的,但因为石达开疑心太重,把关系搞糟了。后来,清兵又占领了对岸。因此,石达开的人马,在安顺场一直被围困了四十多天,也没有渡过河去,石达开本人动摇,军心不固,以致全军覆灭。 
  接着,毛泽东对石达开的失败从战略上进行了分析,他说:“石达开如果是一个很有才干的战略家的话,既然渡不过大渡河,为什么不沿着左岸直上,进入西康?为什么不向下走,到大树堡拐回西昌坝子?或者再往下走,到大凉山以东的岷江沿岸去呢?那里的机动地区不是很大吗?” 
  历史是昨天对今天的嘱咐,是过去对未来的昭示。讨论历史教训是为了指导现实的斗争。毛泽东又说:“近百年以后的今天,我们中国工农红军也来到石达开失败的地方。蒋介石和四川军阀抱者很大的幻想,他们以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是石达开的命运,这已是注定了的,因此,他们幻想把红军也消灭在安顺场。你们说,我们能走石达开的老路吗?” 
  红军战士们响亮地回答着:“哼,敌人是在做梦!现在,我们的先遣队已经渡过大渡河了!” 
  毛泽东高兴地说:“同志们,你们说得对!敌人的好梦是做不成的。石达开没有走通的路,我们一定能走通。我们共产党人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大渡河算不得什么困难!”“我们一定能渡过河去!”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来到了安顺场。这时,刘伯承正在发愁。先遣队只找到了三条小船,附近再也找不着船只了。工兵连几次架桥,都被桀骜不驯的急流冲垮了。仅靠三只船载渡3万多红军需时一个多月,而追敌薛岳的先头部队已到西昌,杨森20军的先头部队已到金口河,离安顺场只有几天行程。如何在短期内把红军全部渡过大渡河是尚待解决的难题。 
  毛泽东一到安顺场,立即赶往渡口,向刘伯承、聂荣臻了解战斗情况,研究渡河问题。他还沿着渡口的沙地,边走边观察大渡河的情况。中午,中央首长在先遣司令部吃饭,席间端上缴来的米酒。毛泽东首先端起大碗米酒,向先遣司令和干部战士们祝贺胜利,接着向刘伯承详细询问彝海结盟的情况。他说:“诸葛亮七擒七纵才使孟获心服。你怎么一下子说服了小叶丹呢?”刘答:“主要的是我们严格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毛泽东又问:“你跟小叶丹结拜,真的跪在地方起誓吗?”刘答:“那当然,彝人最讲义气,他看我诚心诚意,才信任我们。”毛泽东爱打破砂锅问到底:“那彝人下跪是先跪左腿呢,还是先跪右腿呢?”这个问题刘伯承可没注意,他被问住了。周恩来善于解人之难,他岔开话题说:“后续部队通过彝族区时,小叶丹打着‘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旗帜来欢迎,伯承、荣臻他们简直把彝区赤化了。”朱德接着表扬说:“先遣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功劳不小。”这时,刘伯承摆出了面临困难:“总司令先别论功行赏,我正为这大渡河架不起桥来发愁呢,” 
  接着,刘、聂汇报了架桥和寻找渡船的情况,说明在短时间内全军渡河存在的困难。毛泽东深知石达开覆军的历史,对红军渡河的多种可能早有筹算。他当即指出,大部队一时难以过河,在敌五十三师等部正向我军赶来,红军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要迅速夺取泸定桥。在兵力部署上,他提议兵分两路沿大渡河两岸前进。大家一致赞成毛泽东的主张,并决定:以红一师和军委干部团从安顺场过河,为右纵队,由刘伯承任司令员,聂荣臻任政委,罗瑞卿任参谋长,肖华任政治部主任,从大渡河东岸北上,策应西岸,准备攻打泸定桥:由林彪率一军团主力和五军团为左纵队,从大渡河西岸迅速北上,夺取泸定桥;军委纵队和红三、九军团从泸定桥过河。从安顺场到泸定桥约340里,要求两天半赶到。毛泽东特别指出:“这是一个战略性措施,只有夺取泸定桥,我军大部队才能过大渡河,避免石达开的命运,才能到川西去与四方面军会合。”①毛泽东这样组成右纵队也是有战略考虑的:红一师是一支能打善战的部队,有根强的战斗力;干部团军政干部齐全、年轻又有实践经验,只要有群众,就能开展创造革命根据地的工作;又配备了一个能独立开展新局面的很强的军政领导班子。万一与左纵队会合不了,就由刘伯承和聂荣臻率领到川西创造个局面。 
  沪定桥,是四川军阀刘文辉的防区,他令其第四旅在这里防守。该旅旅长袁国瑞以旅部驻于飞越岭下的龙八步,以团长李金山率38团(缺一营)防守泸定铁索桥,以团长杨开诚率领十一团布防于海子山、冷硫一带;以团长谢洪康率十团驻于飞越岭,作总预备队。 
  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敌人甚为震惊,立即把防御重点转到泸定桥上。刘文辉命令第四旅死守沪定铁索桥,蒋介石急忙调兵向沪定桥增防和“追剿”。 
  兵贵神速。必须和敌人抢时间,争速度,必须在敌人增防部队到达之前夺取泸定桥。军委和毛泽东命令先头团加速向泸定桥前进。右纵队在崎岖难行的道路上前进,胜利占领了泸定桥南50里的龙八步, 
  为左纵队进军泸定桥创造了有利条件。 
  左纵队以红二师四团为先头团,在大渡河西岸向泸定桥急进。5月27日晨,他们从安顺场出发,边打仗边行军、走了80余里,在什月坪宿营。28日5时出发,不久,军委来电命令他们“于明天夺取泸定桥”。红四团在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率领下,轻装前进,边行军边动员,边行军边打仗,昼夜兼程,一昼夜走了240里崎岖的路和没有路的路,终于赶在援敌前面,于5月29日6时许到达泸定桥西,消灭守敌,占领了西岸全部阵地。 
  泸定铁索桥,位于泸定城西,当时是千里大渡河上的唯一桥梁。桥身有13根铁索,以9根作桥面,4根作两边扶手,每根铁索有碗口粗,桥面铁索上铺以木板,以通行人。桥身净跨长为100米,净宽为2。8米,桥面距枯水 
  ①《聂荣臻回忆录》(上)第260—261页。 
  位14。5米。铁索桥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根铁桩上。该桥自清康熙44年(1705)始建,第二年4月建成,已有二百余年历史。 
  泸定桥守敌为38团的两个营,以一个营负责守桥,一个营布防于左翼阵地,在东岸桥楼上垒起了沙袋。敌人从桥西开始撤除桥板,大部已撤向东岸,只剩下13根光溜溜的铁索,已不能通行。敌人集中人力封锁铁索桥,不时地向西岸扫射,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