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国史大纲 >

第26节

国史大纲-第26节

小说: 国史大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隙,不得直于法庭,则以私斗决之。墨家非礼亦非斗,儒家重礼故不非斗,【故荀子谓:“狗、彘尚有斗。”】然至秦汉以下,自可诉于官,不理于官而辄自仇杀,此为慕古而失其意矣。

六、借交报仇。【朋友有仇怨,亦许身代报,此推已孝弟以及人也。】
其事如何容、【友有父仇未报,将死,泣诉于容,容即为复仇,以头祭其父墓。】郅恽【恽友父仇未报,病将死,对恽欷殻Аc⒔隹蜕逼淙恕R酝肥居眩挥鸭!康取@裼兄骸案改复妫恍碛岩运馈保蚋改付觯炭梢运佬碛选R运佬碛眩粗附杞槐ǔ鹨病

七、报恩。【此皆故吏对举主,弟子对业师,移孝作忠,亦家庭道德之推扩也。】此又分两类。

(一)急难【举主、业师有患难,挺身护救。】
其事如李固弟子郭亮、【固被戮,亮负斧锧上书,请收固尸。】杜乔故掾杨匡、【乔被戮、匡守护其尸不去。】第五种门下掾孙斌、【种劾宦官单超兄子匡,坐徒朔方,朔方太守董援,乃超外孙。斌知种往必遇害,格杀送吏,与种俱逃。】刘だ敉醭洌经}考杀小黄门赵津,下狱死。充为だ簦蜕ピ耍毡先昴斯椤!苛蹙艄镨叮弧鞠晗隆!慷吨诘巳冢任沉摇!韭の魈氐巳冢谥安怀疲段Σ埽浔鼗褡铮诵蝗ィ蝗谏跬7陡男彰笪⑽咀洹N藓危诠飨掠段朗桃斐#谠唬骸扒浜卫辔夜Σ埽俊狈对唬骸熬蠖且病!比谙党隼Р。端嫜樱患八溃詹蛔匝裕斫邓蜕ブ聊涎簦П隙ァ=癜矗毫渡性诙涸缒辍S智叭缗嫒苏孕ⅰ⑴沓侨肆跗健⒈焙4居谌舜居诠В说冉栽谕趺保殴哦萦谟蓿隙赣谖保胪趺舷孪嘤Α4说攘⒔诙匦兄纾亲酝趺酪讶唬⒉晃芄馕涮峋恪9馕涫狄嘧允艿笔狈缙跋煲病W源搜荻遥缌妒陆瞿涯埽恢账品钦臁!

(二)服丧【举主、故将死,为之服丧。】
如李恂、乐恢为郡将,荀爽为举主,【袁逢举爽,不应。逢卒,为服丧三年。】侯苞、冯胄为业师等。并有弃官行丧者。如吴匡、【风俗通:“弘农太守吴匡,为黄琼所举。班诏劝耕,道闻琼薨,即发丧制服,上病,还府。论之曰:‘剖符守境,劝民耕桑,肆省寃疑,和解仇怨,国之大亊;而猥顾私恩,若宫车晏驾,何以过兹?论者不察,而归之厚。’”若此类者非一。】傅燮、桓典等。【又崔寔以期丧去官。荀攸祖父昙卒,故吏求守墓,推问乃杀人亡命。】

 

 





八、清节。【一介不取,准财与人。东汉重廉吏,社会亦尚廉节。】
如廉范、【父客死于蜀,范年十五,人蜀迎丧。其父故吏太守张目资送,不受;船触石破没几死,穆追送前资,竟不受。范家入蜀,以良田百余顷属故吏毛仲:范归,仲子奉仲遗命以田归范。范以物无常主,在人即有,悉推田与之。今按:范自守甚高,然推田与毛,似属矫情,并非爱人以德也。肃宗崩,范奔赴。庐江郡掾严麟奉章吊国,乘小车,涂深马死,不能自进。范命从骑下马与之,不告而去。麟事毕,不知马所归,乃缘踪访之。或曰:“当是廉叔度。” 麟即牵马造门,谢而归之。此见当时风尚已成,故人尽勉为而不自觉。】种暠、【父早亡,有财三千万,暠以赈乡里贫者,遂知名。】范冉。【受业于樊英、马融。史称:“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看姊病,妹设食,冉留钱二百。此等良可诧笑。袁奉高不修异操而致名当时,为可贵矣。】

其它高节异行不胜举。大体论之,则东汉士风,亦自有其缺点:
一则在于过分看重道德。
道德自为人生不可缺少之要素,然亦只是人生中一端。过分看重,不免流弊。譬如健康,亦人生一要端,若其人惟一看重健康,即不免种种流弊也。过分看重道德之流弊,又可分两端言之:
一则道德乃人人普遍所应有,并非可以争高斗胜。【道德乃起码条件,非终极标准,人不应不道德,(此乃消极的严重性。)却不能定要比人更道德。(积极的便成不自然性。)】若专以道德来分别人高下,便造成社会上种种过高非常不近人情的行为,而其弊且导人入于虚伪。【宋苏轼谓:“上以孝取人,则勇者割股,怯者庐墓;上以廉取人,则弊车羸马,恶衣菲食。”是也。】
二则道德乃事事各具的一种可循之轨辙。若做事太看重道德。便流于重形式虚名而忽略了内容与实际。【将军死绥,亦是一种道德。若过重道德,或只重道德,即往往可以军队尚未彻底败北,而早图从容自杀,忘了最后的反斗。汉士人名列党锢,束手就缚,自觉心安理得,亦是同样心理。】

二则东汉士人的道德似嫌褊狭。
他们似乎只注重个人、家庭和朋友,而忽略了社会和国家。【西汉儒生颂莽功德,要求汉室让位,从君臣私人的友谊论为不道德,从对社会、国家全体论,未见其为不道德。即如王莽、刘歆,后人皆以不道德目之,皆受东汉人影响也。】“孝”与“廉”为东汉士人道德之大节目,然此二者全属个人和家庭的,非国家和社会的。【廉只是消极的。为吏不可不廉,不能仅廉而止。】不孝、不廉固然不够做人和从政的标准,然只是孝、廉,亦不够得做人和从政的条件。

因东汉士人只看重形式的道德,不看重事实的效果,所以名士势力日大,而终不能铲除宦官的恶势力。【及袁绍尽诛宦官,而事已溃烂,不可收拾。】
因东汉只看重私人和家庭的道德,故王室倾覆后,再不能重建一共戴的中央,而走入魏晋以下之衰运。

然东汉士人正还有一种共遵的道德,有一种足令后世敬仰的精神,所以王室虽倾,天下虽乱,而他们到底做了中流砥柱,个别的保存了他们门第的势力和地位。

 

124。78。134。* 

补缺:

四、避聘。【避聘不就,以让亲属,则与让爵、推财,迹异心同。】

     如刘矩、【以叔父叔辽未得仕进,遂绝州郡之命。太尉朱宠、太傅桓焉嘉其志义,叔辽以此为诸公所辞,拜议郎;矩乃举孝廉。】鲁恭,【亦怜弟丕小,欲先就其名,讬疾不仕,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皆与让爵、推财,迹异心同也。至其他却聘为高者,不胜具举。

五、报仇。【家庭有仇怨,奋身图报,此亦孝弟之激发也。】

其事如崔瑗、【兄为人害,手刃报仇,亡去。】魏朗、【兄为人害,朗白日操刀,杀其人于县中。】苏不韦【父谦为司隶校尉李暠按罪死狱中。不韦与宾客掘地道至暠寝室,值暠如厕,杀其妾与子;又疾驰至暠父墓,掘得其父头以祭父。】等。古者刑不上大夫,故贵族阶级相互有隙,不得直于法庭,则以私斗决之。墨家非礼亦非斗,儒家重礼故不非斗,【故荀子谓:“狗、彘尚有斗。”】然至秦汉以下,自可诉于官,不理于官而辄自仇杀,此为慕古而失其意矣。

六、借交报仇。【朋友有仇怨,亦许身代报,此推已孝弟以及人也。】

其事如何容、【友有父仇未报,将死,泣诉于容,容即为复仇,以头祭其父墓。】郅恽【恽友父仇未报,病将死,对恽欷殻Аc⒔隹蜕逼淙恕R酝肥居眩挥鸭!康取@裼兄骸案改复妫恍碛岩运馈保蚋改付觯炭梢运佬碛选R运佬碛眩粗附杞槐ǔ鹨病

 第十一章 统一政府之对外(秦汉国力与对外形势) 


 


一   两汉国力之比较
二   西汉与匈奴
三   东汉与西羌

 
2010…2…5 21:27
 


 

第十一章 统一政府之对外【秦汉国力与对外形势】

中国自秦汉统一,大体上版图确定,民族抟成,中国史遂开始有其对外问题。【以前只是中国内地华、夷杂处,部族相争,不成为对外。】

中国以民族之优秀,疆土之超越,使中国国力常卓然高出于四围外族之上。因此中国史上对外之胜负、强弱,几乎完全视国内政治为转移。【外患只是内政动乱所招致之一种事态。严格言之,只要国内政治有办法,国外绝不足患。】
讲述中国史上历来之外患,毋宁应该多注意于国内之自身。

一   两汉国力之比较

两汉是中国史上第一次因统一而臻国力全盛之时期,但因种种关系,东汉国力已不如西汉。

先就建都而论。
中国古史活动场面,大体上主要的在黄河流域。其西部上游武力较优,东部下游则文化、经济较胜。此种形势,自虞、夏、殷、周直到秦并六国皆然。

西汉承秦而都关中,长安为全国之头目,东方的文化、经济不断向西输送,使与西方武力相凝合,而接着再从长安向西北伸展。【驱逐匈奴,开通西域。】西汉的立国姿态,常是协调的、动的、进取的。

光武中兴,关中残破,【因王莽末年乃至更始、赤眉的大骚扰。】改都洛阳,从此东方的经济、文化不免停滞,不再向西移动。【中国国力以政治推动,则常向西北发展;由外寇强敌所在也;此如西汉与唐皆是。若社会自由进展,则常向东南,以气候较佳,土壤较肥,又无强敌临前;如东汉、宋、明皆是。】而西方无力失其营卫,亦不免于转弱。【因而虽小小的西羌,竟成东汉西边之大患。】东、西两方人口密度不调节,社会经济易生动摇,正如在一端极热、一端极冷的不调和空气下激起了大旋风,东汉国运遂于东方的饥荒【黄巾。】与西方的变畔【凉州的兵与董卓。】两种势力冲荡下断送。东汉的立国姿态,可以说常是偏枯的、静的、退守的。

此乃两汉国力盛衰一总关键。
自秦以及西汉,都有大规模的向西移民。
秦徙东方大族十二万户于咸阳。汉高祖又徙楚昭、屈、景,齐田旧及燕、赵、韩、魏诸强族于关中。文帝听晁错谋移民实边。武帝徙关东贫民于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一次凡七十余万。

汉诸帝并有陵寝徙民的制度。
景帝五年作阳陵,募民徙陵,户赐钱二十万。武帝初置茂陵,赐徙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昭帝为母起云陵,募徙者赐钱、田、宅。此仅徙民,不皆富人也。帝又徙三辅富人平陵,始专徙富人矣。宣帝募吏民赀百万以上徙于昭帝平陵,以水衡钱为起第宅;宣帝自作杜陵,徙丞相下将军、列侯、吏二千石赀百万以上者,则为高官矣。元帝筑寿陵,乃勿徙,曰:“今所为陵,勿置县邑。”成帝为昌陵,又徙郡国豪杰赀五百万以上者。哀帝作义陵,又诏勿徙。帝王厚葬固非美事,然汉都长安,屡移东方户口实之,主父揠谓:“茂陵初立,天下豪杰兼并之家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消奸猾”,此与秦徙东方大族用意正同。惟长安充实而后西北武功得继纩发展,不如东汉一存边警,即议弃并、凉,弃三辅。故前汉夺朔方,开西河,而匈奴、西域皆服;东汉视关陕如塞外,而羌祸遂日蔓延,东方食少而有黄巾,西边多事而有董卓。此诚两汉兴亡一大关键也。

至东汉便不然。
东汉诸儒,对边防空虚,亦屡有论奏。虞翊请三郡疏谓:“禹贡雍州之域,厥田上下,沃野千里,谷稼殷积。又有龟兹盐池以为民利,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羣羊塞道。因渠以溉,水舂河漕,用功省少而军粮饶足。故孝武皇帝及光武筑朔方,开西河,置上郡,皆为此。众羌内溃,郡县兵荒二十余年,三郡未复,园陵单外,公卿选懦,容头过身,张解设难,但计所费,不图其安。”
时在顺帝永建四年。前因羌寇徙陇西、安定、北地、上郡四郡,此言“后三郡”,当以陇西尚远,故未及之。书奏,汉廷始复三郡。
又崔寔政论谓:“古有移人通财,今青、徐、兖、冀人稠土狭,不足相供,而三辅左右及凉、幽州内附近郡,皆土旷人稀,厥田宜稼,皆不垦发。人情安土重迁,宁就饥馁,犹群羊聚畜,须主者牧养处置。置之茂草,则肥泽繁息;置之硗卤,则零丁耗减。”

 

 




又仲长统昌言损益篇:“诸夏有十亩共桑之迫,远州有旷野不发之田。世俗安土,有死无去,君长不使,谁能自往?”蔡邕上封事陈政要谓:“幽州突骑,冀州强弩,为天下精兵,四方有事,未尝不取办于二州。顷连年荒馑,榖价一斛至六、七百,故护乌桓校尉夏育出征鲜卑,无功而还 士马死伤,弓兵散亡殆尽。”据蔡文,东汉末叶幽、冀二州均见荒残;崔氏政论则幽已荒旷,而冀尚稠实。东汉边区凋荒,盖自西北逐步侵向东北矣。【与移民运动相应者,尚有筑路、开渠、垦殖诸端,亦西汉盛而后汉衰。史、汉皆志沟洫、河渠,而范书无之。】

兹略举两汉西北边区户口变动显著的数字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