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国史大纲 >

第22节

国史大纲-第22节

小说: 国史大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世对王莽的批评,全是沿着东汉王室之意见。】这不是王莽个人的失败,是中国史演进过程中的一个大失败。

 东汉外戚宦官更迭用事略表

帝     后     外戚     宦官
和帝     窦太后
   帝为太后养子     窦宪
窦太后兄     和帝永和四年,与宦官众谋诛宪
殇帝     邓太后
   帝母     邓骘
   邓太后兄     安帝建光元年,邓太后薨。安帝乳母王圣、宦者李闰、江京谮诸邓自杀。
安帝     阎后
   帝妻     阎显
   阎后兄     安帝崩,阎后与兄显矫诏立章帝孙懿,是为少帝,不一年薨,宦者孙程等十九人诛阎,立顺帝。
顺帝     梁后
   帝妻
   帝崩临朝     梁商
   后父
梁冀
   后兄     质帝为冀所弑,桓帝延熹二年,与宦者唐衡、单超、左悺、徐璜、具瑗诛梁氏
桓帝     窦后
   帝妻     窦武
   后父     为宦者曹节、王甫所杀。
灵帝     何后
   帝妻     何进
   后兄     为宦者张让、段珪所杀。

 



东汉诸帝年寿略表:
帝     年寿     在位年     即位年岁     子嗣
光武     62     33     初起年28,30为帝     10
明     48     18     30     9
章     33     13     19按:此差1年,或即位年20,或寿32     8
和     27     17     10     2(长子胜有痼疾,次子即殇帝)
殇     2     1     诞育百余日     0
安     32     19     13     1(即顺帝)
少         立凡7月        
顺     30     19     11     1(即冲帝)
冲     3     1     2     0
质     9     1     8     0
桓     36     21     15     0
灵     34     22     12按:此差1年,非即位年11,即年寿33。     2(长子弘农王,次子即献帝)
献     54自逊位至卒又14年。     31     9    

 

 


 

第九章 统一政府之堕落【东汉兴亡】

王莽失败,汉宗室光武复兴,是为东汉。然不久即走上衰运,东汉只是秦、汉以来统一政府之逐渐堕落。

一、东汉诸帝及年历

东汉凡十三帝,百九十六年。【若以献帝建安元年迁回洛阳之后作为三国时期,则东汉其时只一百七十一年。】

二、东汉之王室

所谓统一政府之逐渐堕落,可分两部言之:一王室,二政府。
王室又可分三部言之:一王室自身,二外戚,三宦官。
东汉王室之堕落,只看东汉诸帝年寿即知。
东汉诸帝年寿略表:
帝     年寿     在位年     即位年岁     子嗣
光武     62     33     初起年28,30为帝     10
明     48     18     30     9
章     33     13     19按:此差1年,或即位年20,或寿32     8
和     27     17     10     2(长子胜有痼疾,次子即殇帝)
殇     2     1     诞育百余日     0
安     32     19     13     1(即顺帝)
少         立凡7月        
顺     30     19     11     1(即冲帝)
冲     3     1     2     0
质     9     1     8     0
桓     36     21     15     0
灵     34     22     12按:此差1年,非即位年11,即年寿33。     2(长子弘农王,次子即献帝)
献     54自逊位至卒又14年。     31     9    

一个贵族特殊的家庭,和大自然隔离,总不免要走上堕落衰败的命运,此乃以下中国历代王室共有之趋势,而东汉最可示例。

三、东汉之外戚与宦官

因东汉诸帝多童年即位、夭折,及绝嗣,【绝嗣外立,多择童年。】遂多母后临朝,【外立者四帝:安、质、桓、灵,临朝者六后:窦、邓、阎、梁、窦、何。】而外戚、宦官藉之用事。
东汉外戚宦官更迭用事略表:
帝     后     外戚     宦官
和帝     窦太后
   帝为太后养子     窦宪
窦太后兄     和帝永和四年,与宦官众谋诛宪
殇帝     邓太后
   帝母     邓骘
   邓太后兄     安帝建光元年,邓太后薨。安帝乳母王圣、宦者李闰、江京谮诸邓自杀。
安帝     阎后

 
2010…7…22 21:21
 


 

   帝妻     阎显
   阎后兄     安帝崩,阎后与兄显矫诏立章帝孙懿,是为少帝,不一年薨,宦者孙程等十九人诛阎,立顺帝。
顺帝     梁后
   帝妻
   帝崩临朝     梁商
   后父
梁冀
   后兄     质帝为冀所弒,桓帝延熹二年,与宦者唐衡、单超、左悺、徐璜、具瑗诛梁氏
桓帝     窦后
   帝妻     窦武
   后父     为宦者曹节、王甫所杀。
灵帝     何后
   帝妻     何进
   后兄     为宦者张让、段珪所杀。

其先则因母后临朝而外戚得以专政,君主与外朝不相亲接,乃谋诸宦官。自郑众后宦者始用事。自梁冀诛而权势专归宦者。
东汉外戚权势,以邓、梁二氏为尤盛。邓家累世宠贵,封侯者二十九人,位至三公者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计其数。然犹以渐致。梁冀一门,前后七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夫人女食邑称君者七人,尚公主者三人,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冀秉政二十余年,跋扈无比。与桓帝谋杀梁冀五宦者,单超、左悺、徐璜、具瑗、唐衡,皆封侯,当时称“五侯”,又称左回天、具独坐、徐卧虎、唐两堕。自后,宦者气焰遂张,则实外戚有以助成之也。

此后则外朝名士与外戚相结以图谋宦官。及何氏败,袁绍【名士领袖。】尽诛宦官,而汉亦亡。
外戚与宦官,其实都还是代表了王室的一部分,其来历则原自西汉。

四、外戚参加王室之由来

西汉初年,宗室、功臣、外戚,为朝廷之三大系。
当西周时,外则封建,内则世唧,王室之与贵族,相去祇一间耳。秦则天下尽为郡县,举国统于一王。天子世袭,而丞相、御史大夫以下不世袭,然后天子乃高高在上,其势孤危易倒。汉鉴于秦亡之速,变更秦法,稍稍复古,故以以宗室、外戚、功臣三系与王室相夹持而为治。
外既大封同姓为王国,与郡县相杂,内则丞相、御史大夫诸要职,虽不世袭,而大例非列侯莫得当,则为一阶级所专有,体势近于世袭。
历史进化以渐不以骤,古代贵族封建政体一变而为平民的统一政府,广土众民,孤危之势不足以持久,故外有封王,内有列侯,粗为等次,以相扶护。犹嫌王室单微,则援用外戚以为之辅。【高祖虽爱戚夫人、赵王,而终不废吕后、惠帝者,以吕后氏族大势盛,吕后又久在兵间,身后缓急可倚仗也。】吕后之卒,宗室、功臣内外相结,锄去诸吕,而迎立代王,【即文帝。】则利其外家势弱,出中央功臣一系之意。其时则外戚一系势最衰。文帝既立,潜移默运,外抚驯诸王,内调狎功臣,卒使王室渐尊渐安。汉室之终臻稳固,盖非易也。
吴、楚七国乱后,宗室地位日削,【宗室只宜封建,不宜辅政,以其地近而势逼。封建政制既不能复活,则宗室地位自难再兴。】功臣传世渐久,亦不保其位,【世臣与封建相扶翼,封建即不可复,世袭之制,亦不可持久。】于是王室依仗乃惟有外戚。【如景帝平吴、楚兼用周勃(功臣)、窦婴(外戚)。武帝初立,窦婴、田汀滔啵酝馄萦纸サ檬浦鳌!

武帝以后,中朝【王室。】、外朝【政府。】始分,于是宰相为外朝领袖,【代表政府。】而大司马大将军为内朝辅政,【王室代表。】其职【大司马大将军。】则胥由外戚为之。
宰相其先本为天子私臣。【“宰”者,古代封建社会宗庙祭祀事前主宰牲之任,此非亲贵莫当。既主祭祀,故掌礼书,左传:“命宰人出礼书”,此即汉卿太常掌礼之祖也。然宰职虽高,实兼治膳。故周礼,天官太宰,为五官长,而其所属,犹多宫中治膳之职。若膳夫、庖入、内饔、外饔、烹人、兽入、渔入、鳖人、腊人、酒正、酒人、浆人、边人、醢人、醯人、盐人,皆治庖宰之事。春秋时列国宰夫犹是庖人。左传:“宰人胹熊蹯不熟”,国语:“膳宰不致饩”,是也。

 
2010…7…22 21:21
 




“宰”从本职则为疱人,为祭司,或从差遣则为执政。孟子与吕氏春秋:“伊尹以割烹要汤”,即庖人也。元人亦以宰膳为亲贵要职,可以证古制。临祭主宰牲,平时则总理家务,是为家宰。及化家为国,则家宰成国宰矣。
“相”则封建贵族祭祀相礼之人,亦亲贵为之。临祭为相,朝聘、宴享、盟会之礼亦为相。化家为国,则以家相为国相矣。故“宰相”原系宗法社会中天子之宗属私人也。】
汉初宰相皆列侯为之,此皆相互戮力以争天下者,在当时亦为皇帝之私人也。故御史人夫为副丞相,而御史有中丞,得治王宫之政令。此犹周礼天官冢宰,其属官得统及皇帝内廷。此非古人立法之善,乃系当时“王室”与“政府”公私性质不分明也。【此皆所谓“朕即国家”,遗迹其去封建时代未远也。】及武帝以下,宰相始由士人特起,渐有其尊严之地位,【此由宰相一职之意义言之。】而与王室亦渐分离。【此由贾谊敬礼大臣之论,及于公孙弘起徒步以经术为相,大开东阁,延宾客贤士以与天子内廷侍从诸臣议论政事相往复,实为宰相地位在意义上之一种变迁也。又按:汉制,丞相谒见,天子御坐为起,乘舆为下;有疾,天子往问;(均见翟方进传注。)薨则车驾往吊。其制不知起何时,似汉初并不尔。】
而王室不得不仍有其私臣,【武帝初,严助、朱买臣等皆以侍中贵幸用事,得与闻朝政。凡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恃等加官(即兼差),汉代所谓“中朝官”者,皆是武帝以之与外朝大臣辩论政事,盖此辈犹为皇帝之私人秘书也】
于是遂有大司马大将军辅政之制,【此制始武帝末年,以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辅政,盖由新帝年幼,(昭帝。武帝又杀昭帝生母,恐其居中用事。)宰相地位渐隆,与王室阕系断疏,而宰相之威望则转不如前,(以多平地特起而非贵胄世袭,武帝用相亦率取其易制、天下务初不关决。)以外戚辅政,正以弥补此缺陷也。】
于是“中朝”、“外朝”判而为二。【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见刘辅传孟康注。)】霍光谓车千秋曰:“光治内,君侯治外”;时光为大将军,千秋为丞相也。霍光废昌邑王而丞相杨敞事前不预知,光谓:“此内朝事,【即王室自身事。】无关外朝也。”内朝诸臣之领袖以“大司马大将军”为号者,正见军人本为王室私属,今已由军人政府转变为士人政府,故军职不为外朝之丞相而为内朝之辅政。以外戚为之者,外戚有客观之尊严,而无世袭,以随新天子为转移,其事最少弊。又内、外朝既分,内朝用私臣,非宗室则必属外戚矣。

封王、【封建。】列侯【世卿。】渐次在政治上消失其地位,汉武以后的文治政府渐次形成,“王室”与“政府”渐次分开,【此亦中国政制史上一大进步。】而外戚却由此到他政治上地位。只要政治情态一时不变更,则外戚地位继续有其存在,故外戚擅政,已起西汉,而尤以武帝以后为甚。【崔骃疏:“汉兴以至哀、平,外加三十余,保全者四家而已。”东汉亦惟光武郭后、阴后,明帝马后无祸。所以不能惩前毖后,而覆辙相寻者,亦时代情态使然。】
西汉外戚略表:
吕后     吕产     吕禄(吕后诸子。)            
武帝     窦婴
(祖母窦太后诸子。)     田汀
(母王太后同母弟。)     卫青
(卫后弟。)     霍去病
(卫后姊子。)     霍光
(去病弟。)
宣帝     史高(祖母史良娣弟。)     许延寿(许后诸父。)            
元帝     许嘉(许延寿子。)                

 
2010…7…22 21:21
 




成帝     许嘉
(许后父。)     王凤
(母王太后弟。)     王音
(凤从弟。)     王根
(音弟。)     王莽
(根兄子。)
哀帝     傅喜(祖母傅太后从弟。)     丁明(母丁太后弟。)            
平帝     王莽(遂受汉禅。)                
光武中兴,又减削外朝政府之权力,一移之内朝王室,于是外戚势任愈大。
西汉虽以外戚辅政,而外朝丞相体尊,犹为对峙之局。【汉初以丞相主文,太尉主武,御史大夫为丞相之副。武帝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