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 >

第59节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第59节

小说: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秦译就是姚秦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唐译是唐朝玄奘大师翻译。他们二人翻译,根据的梵文原本是相同的,同一个原本,二个人翻,当然里面的大意是相同的,可是用的文字呢?不会一样的。所以说,大体相同,稍有出入。这就是文字上有出入。

  “秦译精要流畅,众所宗向。唐译则准确详备,力保原面。夏莲居居士撷其精要,更据六朝石经补足秦译所夫之廿一字。按襄阳石经乃六朝人手书而刻石者,于‘一心不乱’之下,尚有‘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会本依古德意,补入此廿一字。大有益于圣教也”。

  那么,这是对于二种翻译的批评。秦译罗什大师译的,译的好,就是文字译的好,文字流畅,读起来很顺口,不生涩。因此,我们中国人很喜欢念这个本子。所以,这个本子从翻译出来之后,一直流通到现在,大家还是喜欢。罗什是意译的,所以它的文字,纯粹是中国人写的文章,那么唐译则准确详备,立保原面。这是玄奘大师译的好处,他所翻译的呢?他是直译的,不是意思译的,直译的。就完全照文字译的,因此,里面就有许多是印度文法,我们看起来不太顺口,不太顺口,因此就不太喜欢它。实在讲,要讲真正讲详细,玄奘大师讲的详细,他一句一句的翻译,非常正确。罗什大师的译的时候,他只译意思,没有照原文一句一句翻。所以,一个是意译,一个是直译。所以意译,完全像中国人自己作文章,这个我们中国人当然喜欢它,直译的呢?虽然很正确,我们看起来,别别扭扭的反而不太喜欢它,这个就是玄奘大师的本子,没有法子流通,原因就在此地,它的翻译的方式保存了梵文,原文的那个样子,就是从原文一句一句翻的。‘夏莲居居士撷其精要,更据六朝石经补足秦译所夫之廿一字’。那么,这就是说明,夏莲居居士有阿弥陀经的会集本,这个三个本子,我们印出来了,我们此地流通的,阿弥陀经三种本子。夏老居士就是把罗什的译本,玄奘大师的译本会合起来,从新写了一个本子,就是弥陀经的会集本,这个会集本文意都是圆满具足。同时秦译这个经,可能从前流传本子都是抄写的,抄写大概可能漏掉一行,应该是一行,因为它二十一个字嘛!二十一个字在古时候这个版本,就是一行,大概是抄写的时候,抄漏掉一行,这一行在襄阳石经,就是那个石头板上刻的,它那个经比我们现在阿弥陀经多二十一个字。那么这个石刻呢?是在六朝时候,在南北朝时候刻的,距离罗什大师那个时代不远,应该是正确的,后来传写漏掉这二十一个字,一直到今天,我们所有版本上都看不到这二十一个字,可能是抄写讹错,为什么呢?如果把这二十一个字补上去,罗什大师翻的这一段经文,跟玄奘大师所翻的就非常接近。所以根据几个本子会合起来看,这二十一个字应当是罗什大师翻译,后来人抄写漏掉的。那么这二十一个字在一心不乱下面,接着一心不乱下面有‘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有这二十一个字,现在我们这个弥陀经,一心不乱之下面这二十一个字没有了,所以,夏莲居依据石经把这二十一个字补进去了。‘会本依古德意,补入此二十一字,大有益于圣教也’。那么现在我们这些年来极力提倡夏老居士的无量寿经会集本,我们没有提倡弥陀经的会集本,如果提倡弥陀经的会集本,恐怕会惹来是非很多,因为罗什大师这个本子已经普遍流通了,不要再改了,我们将奘师的本子,夏莲居的会集本印出来,提供给同修们作参考,如果有研究阿弥陀经的,我们提供作参考。平常我们要念呢,还是念罗什大师这个本子好,大家都念这个本子,我们也就念这个本子,不会错的。因为罗什大师这个本子,玄奘大师见过,玄奘大师对于罗什的本子,并没有不好的批评,不但没有不好的批评,反而赞叹,从什么地方晓得他赞叹呢?玄奘大师的最得意的徒弟窥基法师,窥基是玄奘的传法弟子啊!是玄奘的传人哪!也是中国法相唯识宗的始祖,法相唯识宗是玄奘大师翻译出来的,翻出来并没有建立一宗,他徒弟手上才成立一宗,成立了法相唯识宗。窥基大师给阿弥陀经写了一个注解,通赞疏。他用的是什么本子呢?他用的是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没有用他老师的译本。这就证明,他老师,师徒二个人对于罗什的本子,非常的推崇。从这里就证明,如果说罗什的本子有问题,窥基大师写注解一定写玄奘大师的译本,不可能用前人的本子,这个给我们后人,也的确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佛教给我们,依法不依人,佛法里头没有人情。现在的佛法,人情佛法啦!要是他们拿现代去玄奘大师,我当然要替老师,要捧老师,怎么可以捧别人。你看看窥基不捧老师,去捧古人,这个意义很深哪!真的依法不依人啊!玄奘大师也没有怪他,我这个徒弟对不起我啊!你看看,不捧我,不用我的本子,还去用罗什的本子,玄奘大师没有责备他,他也没有觉得我对不起老师,你就晓得古人重法,不重人情。依法不依人,这个才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二种是属于同部。

  除同部,还有同类。什么叫同一类呢?凡是说明劝导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经典那就是属于同一类的。

  所以第二,“同类”呢?

  “凡倡导忆念弥陀,愿生极乐之经典,均属同类”。

  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

  “其中亦有亲疏”。

  这个亲疏的差别是讲念佛方法,因为弥陀经跟无量寿经都是主张持名念佛。假如同类当中,也是主张持名念佛,这就亲了。如果不是用持名,或者用观像、观想,其他方法来念佛,那就比较疏远一点了,亲疏是这么个说的。

  “以持名念佛为亲,其他为疏”。

  下面举几个例子。

  “如佛说观无量寿经”。这是同类的。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就是末后这一章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么,他是用修十大愿王的方法,求生西方净土,这就比较疏了,观无量寿经里面,他讲的有观想、观像,有持名,那有持名嘛!也算是亲了。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个也亲,因为它也是主张持名念佛的。

  “往生论。安乐集等等”。

  这个虽然不是经,祖师的著书,可以把它看作经典,那么这一些都是属于同类的。那么,晓得经有同类的,论有同类的,这同类的里面就不少了。譬如说:蕅益大师所选的净土十要,全是同类的。

  那么第三,“带说净土经论”。

  不是同类的,附带说的,佛在讲经说法,有几句话,特别劝勉大家求生净土,这是附带说的,那么,同部的是专说的,同类也可以说专说的,它专里面,它不是纯粹专。它还附带一些其他的。所以,这就变成同类的。带说的这是几句话,份量很少,像这样带说的经典,那就太多,太多了。

  “净宗经论合刊”。我们以前出版这么一部书。“内载有二百四十余种”。

  这是经论的目录,在大藏经里面,随便去查一查,就找出二百四十多种。

  “此乃略举其要,遗漏难免”。

  所以古人说释迦牟尼佛劝我们念佛往生,真是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啊!可见得,佛的苦口婆心。无论讲什么经典的时候,佛,多多少少都会有几句话,劝我们求生净土,这个深意,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要能够理解,然后才晓得,佛出现在这个世间,佛真正的意愿是什么?你才会知道啊!实在讲老实话,就是希望我们早一天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出现的本意啊!这是诸位遍读大乘才会发现,才知道佛劝我们往生,这个话讲得最多,四九年当中讲了几百遍哪!换句话说,这就是最重要的嘛!要不是最重要的,不可能重重覆覆,讲几百遍啊!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第二十三卷(二次宣讲 B2…5…23)请掀开经本第三十面,倒数第六行,看概要的第八段,译会校释。在这一大段当中,要把本经弘传的历史作一个简单的介绍,我们看底下的文:


  “译会校释”。

  “‘译’指本经之原译本”。

  我们晓得佛教的经典都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佛当年说法,并没有写讲义,而是佛灭度之后,弟子们再把佛过去所讲的这些经论,把他整理编辑,记载下来成为经典。那么,集结经典的态度非常的严肃,这是取信于后人。负责这一个工作,是释迦牟尼佛传人之一的阿难尊者。那么,记录下来成为经本,原文是印度的梵文。当佛灭度一千年,佛教才从印度传到中国。传到中国来之后,必须要经过翻译。所以,这个‘译’就是翻译。依照梵文经典把他翻译成中国文字,成中国的汉文,译是指这个。那么往往一部经在我们中国有多次的翻译,这个情形很多,在我们想像当中,因为在过去交通不发达,中国的幅员太大,印度的法师到中国来,或者中国法师到印度去取经回来,往往在这个地方,那个地方不晓得,彼此都带了原本来了。所以这里翻译,那个地方也翻译,这就是同一个本子,有多种不同的翻译,这个是我们在现在汉文经典里面看到许多。那么,无量寿经也不例外,它有很多种的译本。下面会跟诸位介绍,那么其次就是里面的会校。

  “‘会校’指根据诸种原译而会集校订之本”。


  那么,我们无量寿经这个会校的本子,到现在总共有四种,四种里面有三种是会集本,有一种是校订本,这个一种就是彭际清居士的无量寿经起信论。他这个本子是属于校订本,也可以说是节校本,他所用的就是康僧铠的译本,把他更精简,文字更流畅。所以这个本子是属于节校本。其他几种是会集本。最后一个字叫释。

  “释”是解释。“指本经诸本之注释”。

  就是注解。那么这一段里面就是介绍本经的翻译、会集、节校、注解,这就有助于本经的研究,理解以及弘扬。下面就按照顺序来介绍。

  “本经译本,自汉迄宋,凡有十二,宋元而降,仅存五种”。

  那么这就是说,我们这一本无量寿经,它传到中国来很早。在汉朝的时候,我们晓得佛教是后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传到中国来的。那么佛经呢?早期的佛经到中国来并不多。但是,无量寿经在早期就到中国来了。从译经史里面,我们去看最早译本,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存的本子,是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这一本经书,是后汉一位外国的法师,西域的法师传到中国来。那么,相当在公元一四七年。由此可知,佛教传到中国还不到一百年,传到中国是六十七年,一四七年,无量寿经就传到中国了,还不到一百年,无量寿经就到中国来了,这是早期的翻译。很可惜的就是十二种翻译,宋朝以后,这个经本失掉了。现在我们大藏经里面所收存的只有五种译本,有七种都丧失掉了。这是古时候,经典的弘传是相当不容易。因为,那个时候都是手抄本。我们知道中国的印刷术,宋朝时候才发明。那么,由此可知,无量寿经最后一次翻译在宋朝,印刷术还未必发明。纵然发明,也是草创的时代,也很不方便。可能那个时候的本子,全是手写的,手写的本子份量一定不多。如果一个战乱,一个水火灾难,常常东西就丧失掉了,很不容易保存。那么这是非常的遗憾。总算是还好,现在还有五种,十二种里面还剩了五种。那么,第一种就是: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月氏沙门支娄迦谶译于洛阳”。

  后汉的首都就是在洛阳,洛阳白马寺是我们中国第一个寺庙。那么这是在公元一四七年到一六八年,就是支娄迦谶尊者,在我们中国的这一段时期,那么,这一部经是他老人家翻译的,现在这个经收在大藏经里面。

  第二种,这个经题比较长。

  “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这个经题这么长,但是他有一个简单的名字,它简称:

  “一名无量寿经。一名阿弥陀经。—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

  前面这个经题是梵文,统统是梵文,这是吴国,吴是东吴,三国时代,汉朝末年三国时代。三国时代东吴也是月氏国优婆塞支谦翻译的。优婆塞是在家男居士,那么这是一个外国在家居士翻的。月氏国,月氏国在我们现在的新疆省西北,新疆省西北,大概是现在一大半是苏联的领土了。那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