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 >

第46节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第46节

小说: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个是‘持名’。‘持名’,‘持’是保持,名就是称念这一句名号。持称念名号,相续不断这叫持名。阿弥陀佛经跟无量寿经都是主张持名念佛。善导大师说—善导是唐朝时候人,历史上记载他是阿弥陀佛化身再来的,所以善导大师的话,等于是阿弥陀佛自己跟我们宣说的。日本古代净宗之盛,超过中国,原因就是日本在唐朝那个时候,出家人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佛法,很多都是善导大师的学生。所以他们回国之后,提倡净土,一直到今天,日本人对善导大师还是很尊敬。我们到日本去参访的时候,许多寺庙里面都是供奉善导大师的像,有不少寺庙的名字,就用善导大师的名号,叫‘善导寺’。我们台北善导寺,日本人盖的,你们看到善导寺,一定是修净土宗的。因为善导大师是我们净土宗第二代的祖师,初祖是慧远,二祖就是善导。那么,他告诉我们:‘唯有径路修行’,径路就是近路,聪明人都晓得走近路,最近的一条道路。我们凡夫想成佛,最近的一条道路是什么?他老人家讲,但念阿弥陀佛是最近的一条,这个道理,前面都跟诸位讲过,为什么念佛会成佛?现在不再重覆讲了,但是将来到经文里面,还要细说。‘因其方便直捷,成功迅速也’。这是总结,因为它方便,一句佛号确确实实,我们可以在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可以做到不间断,口里面不念佛,心里面念佛,确确实实它是无障碍的法门,不妨碍工作,也不妨碍别人,别人不喜欢念佛,我们心里头默念,不要引起烦恼,我们的功夫可以继续不断,不影响别人。所以真的,它方便、直捷;直捷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法门不是修因证果,它是直捷从果上起修,阿弥陀佛就是果觉。所以这个是比其他法门成就快速的主要原因。那么,念佛最重要的,诸位要记住,这四种念佛都是一样的,就是念到心清净,这个法门叫净土法门,心净则土净,一定要念到心清净才行,心清净是功夫,心清净是智慧,心清净是福德。你看,我们人人要求的:我要求智慧,我要求福报,智慧、福报在那里?在清净心里。

  在座诸位同修,你们长期在这里听经,我相信每个人都有感触。我自己有感触,我在这里给大家讲这一部无量寿经,可以说天天不一样,不但是给新加坡讲的不一样,跟我们讲堂上一次讲的不一样,从开经以来;这一次开经以来,每一次讲的都不一样。你们有一些学讲经的人,要从这个地方去学。经在那里呢?不在文字,你在文字里头去学,那你讲的遍遍都是一样,不可能会讲出两样出来。为什么会不一样呢?我告诉诸位,这个心地清净不一样,一天比一天清净,换句话说,什么妄想、分别、执着,一天比一天放得多,道理在此地。你心愈清净,你看这东西里面的意思愈看愈多,愈看愈深,愈看愈广,一句两句都说不尽,我在赶时间,我在想,这次出国之前把这个讲完,看看!这是没有办法的,后面有这么多。所以我告诉诸位,这是说不尽的,趣味无穷啊!可是本子一关起来,什么也没有了,是不是?本子要一翻开的时候,义趣无穷,合起来的时候,一念不生,什么也没有。所以弘扬净宗,秘诀在那里?就是修自己的清净心,这是秘诀。所以叫大家念经,念经无非是把妄念念掉,把烦恼念掉,把一切分别、执着念掉,恢复到自性清净,清净心里面自然就生智慧,智慧现前,这个读经,或者是讲经,讲的就不是别人的经了,是自己心性智慧流露出来,跟释迦牟尼佛相应、相契合的经,这个不一样啊!我们再翻过来,看第二条:

  “观像念佛。以供养圣像,注目观视,然像去还无,因成间断”

  所以这念佛的方法不如持名,持名可以不间断,这个是像在心里有佛,像不在的时候,就断掉了。所以现在方便我们把像照下来,影印装在口袋里,时时希望你这个像不要中断,目的在此地啊!希望大家观像不要中断了,但是从前没有这个方便,印刷术也不发达,纵然这个相绘画起来,是黑白的。所以很不容易,这个观像念佛,是要有福气的人,他不需要工作,家里建个佛堂,四面都供养佛,走到那里都看到佛像,一切生活都有人照顾。所以很大的福报啊!想想,我们有这个福报没有呢?如果没有人供养,没有这么大的福报,这个方法还是修不成啊!所以念佛堂四面都要供养阿弥陀佛的像,我们绕念的时候,无论你眼睛看到那里?统统都看到了,这个才是真正如法。因为念佛总尽可能的,这四个念佛统统能够合在一起都相应。我们以持名为主,这一句名号里面,四种念佛都相应了,这是最好。因此佛像供养一尊,你喜欢那一尊?就供养那一尊。常常去看他,一听到阿弥陀佛,就想到这个相,将来我们自己往生的时候,来接引我们的阿弥陀佛,就是这个相,不会弄错的,为什么呢?天天看你,天天想你,想的这些相,这一次真的见到了真的来了呢!阿弥陀佛没有相,随众生心,他变的相。所以你想他是什么相,他就变的什么相,假如供养的相太多了,到临终的那一刹那,唉呀!那个像好?这一耽误就糟了,阿弥陀佛就不来了。因为你起了个妄念,那就不好了。所以平常供养,只供养一尊相,一生不要改变,走到什么地方?都带着,这个很重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第十八卷(二次宣讲) B2…5…18

  打开经本二十二面,第二行。

  “观想念佛”。

  四种念佛的第三种,这是依据观无量寿经的方法来修学。

  “如观经所说:‘以我心目,想彼如来’。但境细心粗,妙观难成。故不如持名方便易行”。

  这个是念佛方法里面的一种,这种方法也相当殊胜。我们知道,观无量寿经是净土三经之一。三经,概略地说,可以说无量寿经是净土的概论,对于西方极乐世界,它的起源、它的历史、状况都介绍得很详细;小本弥陀经着重在劝我们修学,是劝信,劝愿,劝行。观无量寿经里面重点是讲理论;净土的理论。这个理论不仅限于净宗,可以说是整个佛法都离不开这个原理。它有理论、有方法,更难得的呢?是讲西方世界四土、三辈、九品的因果,说得很详细,这是无量寿经没有它讲得详细,可以互相参看,这个理论非常重要,就是华严上所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境界是我们心识变现出来的。因此,观想是能够改变环境的。不但能够改变环境,说老实话,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可以改变我们的生理,这实在是非常非常奇妙,理论很深很深哪!

  佛告诉我们,他这个观想,一共有十六观,十六观法,真正讲观想的,只有从第一到第十二,各个是观想念佛;因为十三观,就是前面所讲的‘观像念佛’,十三观是观像,第十六观是‘持名念佛’。由此可知,净宗所讲的四种念佛,全都在观无量寿经里面。所以这个持名念佛是观无量寿经十六观之一,它特别殊胜,也就是容易修学。这里引用观经的一句话,实在是把十六观统统都包括了,那就是:‘以我心目,想彼如来’,心里面要想、眼睛要看,要看佛像,要想佛,想西方极乐世界,但底下讲这话是真的,‘境细心粗,妙观难成’。我们今天用我们的观想,为什么不能把眼前的境界改变?那就是心太粗了,心粗,就是我们妄念太多。所以想不成功,真正想成功,佛与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就会现在我们眼前。所以这个理是决定真实,从这个道理,我刚才说过了,可以改变我们生活环境,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现代人很时髦的术语,就是要改造我们的身体,观想确实能够做得到。但是至少心要有相当程度的清净,才能够做得到,当然,心愈清净,心就愈细,这个观想的力量愈显著,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大多数的人,修这个法门不容易成功。所以,观经的理论,我们历代的祖师常常宣扬,可是依照这个方法学的人就不多了,原因就在此地。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智者大师是修观无量寿经往生的,这是一个修得有成就的。我们在经典中看到,这个经是世尊给韦提希夫人为五百宫女所说的,她们当然都是修学这个法门的。

  第四是“实相念佛”。这个境界很高。

  “远离生灭、有无、能所、言说、名字、心缘等相,专念自性本具天真之佛。实相念佛、圆觉之性,虽然众生本具,但因妄心念念生灭,而不能观”。

  实相念佛,在念佛法门里面是最高级的修学方法,我们知道就好了,你如果是要想学,学不来的。怎么学不来呢?你有个想,就不行,想学就不行。为什么呢?这是个妄念,实相里头没有妄念,实在我们老实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之后,给诸位说统统是实相念佛,就是证到理一心不乱以后,那个念佛全是实相念佛,理一心,我们知道在圆教初住菩萨,就是理一心,往如来究竟的果地,还有四十一个位次,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还有四十一个位次,这四十一个位次统统都叫实相念佛。所以在没有得理一心以前,想也想不到的,这是诸位一定要知道。那么,理一心的境界,这个地方几句,也就描写得很清楚了。

  ‘远离生灭’。心里面不再有生灭的观念了,也就是我们常讲不生不灭,真正证得不生不灭了。可是诸位要晓得,生灭是什么呢?念头啊!你能够把生灭的念头断掉了,没有生灭了,这就不是普通人啊!阿罗汉与辟支佛,粗念是断了,细念还没有断。楞严经上阿难尊者说得很好!微细惑。那个微细惑就是阿罗汉与辟支佛他还有,必须破一品无明,这个生灭心真正伏住了,他不是灭断,是伏断,真正伏住了。要讲灭断呢?那得到七地以上,那是真正断掉了。‘有无、能所、言说’,这个统统都说两边,两边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相对’。现在科学家发现,我们这个地球上的人,生活在相对的世界里,几时能够脱离相对呢?脱离相对,我们不得已给它加个名词,叫‘绝对’。这个绝对跟相对还是有对,还是没有办法离开的。心地真正清净,一个妄念都不生哪!所以动一个念头都是妄念。所以有无,有,要把它空掉,无,也要空掉,这样才行,有,把它空掉了,那个空还没有空掉,不行!空,也要把它空掉,空、有两边都不着,空有,就是此地讲的有无。能所,也是两边,言说、名字、心缘,那就跟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的是一样的。他教给我们学佛,大乘起信论,起信,是刚刚开始,启蒙。但是他这个启蒙,不是小乘,是大乘。所以他的标准很高,这个标准,是圆教初住菩萨的标准,不是普通标准;就像金刚经一样,金刚经也是大乘开始的一个标准,你看金刚经上所说的: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有这个四相,就是有生灭、有无、能所、言说、名字,那就不是菩萨了。所以它那个菩萨的标准很高,它是圆教初住菩萨,跟起信论里面的标准相同。所以它一定要离言说相,要离名字相,要离心缘相,心缘是起心动念,这个都不许可的,这是讲学佛必须把这三条统统都远离了,那你就很容易与大乘佛法相应了。相应是什么呢?就是底下所讲的:与自性相应。这个地方讲念佛法门,那就是讲:专念自性天真之佛,自性天真佛是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所以世尊在大经里面给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成佛就是自性本来具足的。那一个不是佛呢?没有一个不是佛,只是我们现在迷失了自性,我们讲诸佛菩萨,是觉悟了自性,实在自性上没有迷悟;自性,没有迷悟啊!迷悟是人啊!自性没有迷悟!所以从自性上看,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佛教教给我们什么?破迷开悟而已。迷的是自己,悟的还是自己,所以迷,我们也没有什么失掉;悟,也没有什么得到,真正是不增不减哪!

  实相念佛是圆觉之性,圆是圆满,觉是大觉,这个觉悟里面,没有一丝毫欠缺。所以称之为‘圆觉’。我们讲等觉菩萨是不错,是觉悟了,但是他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他的觉还不能称圆,圆就不能有欠缺。所以等觉菩萨都不能称圆觉,圆觉唯独佛才称,没有欠缺了。所以圆觉之性,就是实相念佛。那么,由此可知,实相念佛,必须与圆觉之性相应,要用真性来念佛,不是用八识,楞严经里面所讲的:转识成智,舍识用根。这个就是实相,这事我们知道,但是我们在眼前做不到,肯定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