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 >

第30节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第30节

小说: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已,这个仗是谁打的?是那个统帅打的,打胜了,功劳是他的,打败了,他要负责任,与参谋不相干,参谋只是提供意见,这个意见可不可以用?由你来决定,决定的人,他负责任。所以以前老师教学也是如此,学生有很多发现,送给老师印证,老师一印证,都是老师的,尊师重道。因此佛经由五种人说,除佛之外还有四种人,那四种人所说的必须得到佛同意,佛一同意,都等于是佛说的。所以都称之为佛经,大家没有争论,那么佛不在世呢?有原则,原则就是法印,小乘经三法印,大乘经依实相印,换一句话说,与这个原则不违背,与这个原则相印的,不管谁说的,都是佛说的。那么像蕅益大师这几句话,虽然佛经里头没有,古来祖师大德也没有,但是他与经论相印,可以说等于是佛说的,这是从前教育的理念上跟现在人不相同,古人心地厚道,不居功,纵然自己有功,也不居功,现在人急功好利,这个是大毛病,急功好利用在修学佛法上,决定没有成就,那是大障碍。我们再看底下一段:

  观经云:‘若有众生,愿生彼国,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这是观无量寿经上给我们讲的菩提心,发菩提心的人,我们通常称他作菩萨,没有菩提心的人就叫做凡夫,凡夫跟菩萨不一样,就是心不相同,凡夫的心迷,菩萨的心觉悟,菩提是觉,觉心,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菩萨是觉悟的有情众生,我们凡夫是迷惑颠倒的有情众生,他是觉悟的。那么我们要想做菩萨呢?那这三种心就要注意了,要认真发这三种心;第一种心是:

  “至诚心”。诚,诚到了极处叫至诚。也许我们有很多同修都会说,我平常待人都很诚哪!算不算诚?这个诚心有一个标准,你自己以为诚,但是拿这个标准一衡量,还相差很远,没有做到,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标准才叫诚呢?晚近曾国藩先生替这个字下了一个定义,这个定义很恰当,他是在读书笔记里面;他的读书笔记,读书心得上写的,‘一念不生是谓诚’。要拿这个标准来想想,我们心诚不诚?一天到晚在打妄想,这怎么叫诚呢?这不诚,诸位要晓得,诚心就是真心,佛在大乘经上常讲:‘真心离念’,真心离开一切的妄念,这个叫真心,真心呢?就是正念,你看八正道里面,不是正念吗?正念呢?就是至诚心,诚到极处了,可见得这个诚心里头,不是无念,无念就糟糕了,若无念是诚心,这桌椅板凳都无念啦!这石头瓦块都没有念,那它不就最诚心了吗?它不是的。所以这个一念不生,是一个妄念不生,是离一切妄念,不是离一切正念,一切正念的话,那八正道也没有了,那行吗?所以它有正念,没有妄念。这个问题又来了,什么叫妄念?这个妄念哪!标准也很多,我们讲最低的标准,那高的标准不必谈了,做不到嘛!我们讲最低的,最低的标准是什么呢?是自私自利,只要一个念头起来,我的利益、我的好处,这个是妄念,你就晓得诸佛菩萨起心动念,决定没有为自己的,为什么说为自己啊!这叫做妄念,不但是妄念,说老实话,为自己简直是恶念,恶在那里呢?大小乘经典都告诉我们,我们希望了生死,超越六道轮回,要凭什么?要断我执,我执破了,证阿罗汉果,超越六道轮回,法执破了,明心见性,则成为法身大士,成佛作祖,佛法破二执啊!这个念念一动念就有我,这个我执增长,诸位想一想,佛法是要我们破我执的,我们天天在增长我执,这不叫背道而驰吗?所以不仅是妄念,简直是恶念啊!真正学佛要想成就,也就是真正要觉悟,觉悟的人,念念不会想到自己,凡是念念都想到自我的利益,这是迷,迷而不觉啊!这是凡夫,六道凡夫,念念想一切众生,念念念利益一切众生,这是佛,这是菩萨。我忘掉,没有我啦!我都没有啦!诸位想想,那个我所有的,当然更没有了,更不放在心里面啦!我所有的财产,我所有的眷属,我所有的荣誉,我所有的利益,是我所有的,附属于我的,当然更是放下了。

  所以能够把我,我所,离开,你的念哪!就正,你的心哪!就诚了,诚心,就至诚心,诚心就是儒家讲的诚意,大学里面讲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意就诚了,那么儒家讲哪!诚意、正心,讲二条,佛法讲三条,它讲深心、回向发愿心,其实深心跟回向发愿心合起来就是儒家讲的正心,佛法讲得详细,儒家讲得简略,那么至诚心,是真心的本体,当然有体会起作用。所以儒家讲诚心起作用就是正心,起作用是正心,正知正见,我们佛法讲起作用,把它分作二个,一个对自己,一个对别人,对自己呢?深心,对别人呢?回向发愿心,这二个合起来就是儒家讲的正心,可见得只有开合不同,意义是一样的,孔老夫子跟释迦牟尼佛,没见过面,没有交换意见,但是他们二个的见解完全相同。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诚心,我们懂得一点了,要怎样才能做到呢?儒家前面有二个方法,格物、致知,格物而后致知,致知而后意诚,这个顺序次第不能颠倒。那么佛法里面讲,这个至诚心前面,也有二个条件,一个是断烦恼障,一个是断所知障,跟儒家讲的没有两样,断烦恼就是格物,断所知障就是致知,你看看,这儒跟佛的确是有很多地方在观念上都相同,作法上也一样,我们要把这一点看清楚就晓得,我们今天的修学,那走的路错在那里?为什么学了这么多年,没有成就,学了这么多年,还是迷惑颠倒,还是天天在做错事,做坏事,这个病根不难找到,是我们把次第搞错了,儒跟佛都是从断烦恼开始,我们今天不断烦恼,就开始要学一切法门,不要格物就致知,那孔老夫子听到也会摇头,格物而后致知,我不要格物,我现在就致知;跟佛法讲的,我不要断烦恼,我就去参学,我就去研究经论,博学多闻,病在此地。烦恼不断,所学的一切法门,清凉大师讲:‘增长邪见’。所以你学几十年,还会做坏事,原因在那里?因为你增长的是邪见,邪知邪见,怎能不做坏事?做坏事是正常的现象。

  所以,佛法的修学一定要按部就班,不许人躐等,从那里修学起?从断烦恼学起,也就是从格物,物是什么呢?物是物欲,欲望啊!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这叫物,必要先跟它打一仗,跟它格斗,克服物欲,你心得清净,就是佛法里面断见思烦恼,见思烦恼断掉之后,这才开始学法门,那就对了,决定没有错啦!智慧开啦!智慧开了之后,心就诚了,处事、待人、接物就会用真诚之心。所以这个至诚心要这样才能够显得出来,那么也许有同学要问,那很多那些老太太、老公公,他门念佛往生了,他们没有发个心,他也不懂得,他怎么能往生呢?告诉诸位,他虽然不懂,他确实物也格了,知也致了,心也诚了,怎么说呢?因为他对于这个世间,所有一切欲望他都舍了,他一心一意只想阿弥陀佛,只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身心世界都没有他的事情,他那个物欲岂不是格得干干净净的啦!一心一意只想往生,只想见阿弥陀佛,大智慧啊!这他致知也圆满啦!所以他那个的心是非常的虔诚,我们这些自以为有学问的人,跟他比,比不上,我们一天到晚胡思乱想,不像人家,他什么都不想,一天到晚只想阿弥陀佛,只念阿弥陀佛,我们怎么能比得上他,那种人,上根利智啊!我们比不上的,这个是要觉悟的,决定不能轻看了,那些人当中有上上智慧的人,也许要问,他们有那个智慧,为什么不教我们呢?我再说个老实话,他怕你造罪业,他大慈大悲,他要教你,你不相信,你一问他,你念过书没有?他说我不认识字,哎!你不认识字,你懂什么?那你将诽谤圣贤人,你造罪业啊!他不教你是慈悲啊!是不让你造罪业啊!所以要真正想修到至诚心,必须要把见思烦恼舍掉,要在大乘佛法里面生起坚定清净的信心,我们至诚心才能显示出来,这个是真心,真心之本体,那么至诚心起作用,对自己就是‘深心’。

  深心是什么?深心是清净心。所以自受用是清净哪!说实在话,每一位同修都追求幸福、快乐、美满,心里面想追求的,只是这个假名,你一生当中得的到得不到呢?得不到,三个都没有,都落空,你也不幸福,你也不快乐,你也不美满,为什么呢?因为真正的幸福、快乐、美满,在清净心里面,你的心不清净,你怎么会快乐?有钱,有钱未必快乐。所以说富而不乐啊!虽然很富有,他也不幸福,他也不快乐,他也不美满。贵呢?贵在社会上有地位,做了很大官,做到部长啦!做到院长,在立法院还被人指着鼻子骂,心里很难过,不快乐,你去问问他,你做官快乐吗?他不快乐,他也不幸福,他也不美满,真正快乐、幸福、美满,与富贵不相干,心地清净,知足常乐,我说过,一个人没有牵挂,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妄想,没有执着,这个真正快乐啊!这叫‘深心’,这个是至诚心的作用,对自己。所以从佛法里,确确实实可以得到的真实美满,得到的幸福快乐,真正可以得到,我自己得到,所以我这么肯定的告诉你,怎么得到的呢?清净心就得到了,这个最快乐,人生意义、价值都在这地方,不在功名富贵,不在那些。那么对人呢?这是对他的:

  ‘回向发愿心’。就是起信论里面讲的大悲心,此地讲回向发愿,比这个起信论讲得还要圆满,起信论含糊笼统讲个大悲心,这个地方就讲得圆满了,什么叫大悲心呢?回向,把我们自己所修集的,那至再微小的功德,我们自己不要享受,贡献给一切众生,这叫回向。我们今天在修福、在造福,福让大家享,这叫回向,回向众生,自己不要去享,自己不要去享,自己的福德是无有穷尽,自己一享,福都会享完,福会享尽了,自己不要享福,不要享福是真正的享福,是真正的受用,发愿就是发的四弘誓愿,发普度一切众生的大愿,度就是帮助他,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离苦得乐,要发这个愿,这个愿是菩提大愿,要发愿断烦恼,要发愿学法门,要发愿成佛道,一切功德回向众生,回向菩提,回向西方,这是一个真正觉悟的心,他必定会这样做,这就是他受用,自受用是清净,他受用是尽心尽力帮助别人,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具足这个三心,这个三心是一个心,一体二用,二用是一个自受用,一个他受用。所以是三而一,一而三,不是说三心,三个心那就错误啦!一而三,三而一,那么这是以这个心来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观无量寿经,佛跟我们说的,必定往生,我们照这样修学,虽然现在还没去,可是自己心里面,很有把握,一点怀疑都没有,我必生净土,一丝毫怀疑都没有,决定往生,换句话说,西方世界那里已经注册都注好了,所有手续都办好了,现在还没想去,你说多自在,在这个世界里面呢?是作客,到处看看玩玩,这个世界与我一丝毫都不相干,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那怎么不自在呢?这才能感应道交,佛法是心法,从心地里面,认真的去修学,这里引用了不少的经论,来解释菩提心,底下一段。

  菩提心义云:‘此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缘莫过于此’。

  那么这本书里面特别强调菩提心的重要,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那佛是什么呢?佛不是神,今天早晨,我们台北市有一个新的机构成立,残障协会,这些人也很可怜,他们成立协会有会员八百多人,那么他建了一个小佛堂,要我去给他主持、开光、皈依,那么今天市政府,社会局,主任秘书,陈秘书代表市长去参加,他跟我坐在一起,我们过去认识,他过去在内政部,跟他见个过几次面,他就问我,法师,开光要不要什么点眼?是不是要这东西啊!问我,我就告诉他,我说,如果我给那个佛眼睛点上一点,他就有光,就灵啦!我说从今天以后拜我就好了,不要拜他了,我点他就灵,我不点他就不灵,我比他还要灵啊!他怎么灵的?是我的灵给他,他才灵的,我是根本的灵,你不拜我这个根本的灵,去拜那个灵,那愚痴啊!怎么这么头脑都没有呢?他问,那开光什么意思?开光是藉佛菩萨的形象,开我们自性光明,他才恍然大悟,我不是人替佛开光,佛替我们开光啊!开光实际上的意思呢?是一个建筑物落成,启用典礼,说明供奉佛菩萨形象的意义,说清楚,我们以后见到佛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