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 >

第27节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第27节

小说: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净心。

  ‘乐清净心’。乐是法喜充满,要达到这个境界,一定是念念拔一切众生苦,看到众生有苦,如同自己有苦,要尽心尽力帮助他解决,苦从那里来的?从迷来的,迷了才有苦,悟了就不苦,我们读论语,论语里面大家晓得,孔老夫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颜回的物质生活条件很差,一箪食,一瓢饮,连孔老夫子都说啊!如果在别人呢?那就忧虑极了,人不堪其忧,可是颜回呢?不改其乐,他乐在那里呢?乐在心安理得,道理得到了,宇宙人生的理明了了,儒家讲的理得,就是我们佛法讲的实相,宇宙人生的真实相,他彻底明了,这个快乐啊!所以贫富苦乐,他二边都舍弃掉,颜回的境界就是大乘法里面讲:菩萨中道第一义谛的境界,不是平常人能够理解的,他所看到的苦是看到一切众生苦,苦在那里呢?没有明白这个道理,虽然是富有,还是苦,不管他在社会上有多少的财富?有多么高的地位?苦啊!作皇帝有作皇帝的苦处啊!发大财有发大财的苦处啊!王永庆也有他的苦处啊!那个没有苦?那高啊!那比他高多啦!他不能比啊!所以诸位要晓得,真正苦啊!是理没有搞清楚,迷惑颠倒,这是真苦。那么由此可知,我们要帮助人,我们要救济人,帮助他离苦得乐,从最根本处,那就是要帮助众生破迷开悟,他永脱苦轮,不但他现前他不苦,来世更不苦了。为什么呢?超越轮回了,不再搞生死这些把戏,这叫大慈大悲,这真是最殊胜的善巧方便,得到是无染安静的清净心,只有清净心才真正的安,只有清净心才真正之乐。

  ‘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生彼国土故’。

  菩提就是觉,大菩提就是大觉,彻底觉悟,一个真正彻底觉悟的人,没有不肯发心求生净土的,在菩萨里面,我们所熟悉的,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行愿第一的普贤菩萨,都是发愿求生净土,你要问他,他为什么要发愿求生净土呢?他彻底觉悟了,大觉啊!莲池大师晚年说出:‘三藏十二部,让别人悟’。那个两句话是彻底觉悟啊!从今之后,不再夹杂,不再间断,一心一意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彻底究竟的觉悟,这是乐,真乐在这个里面,清净安乐,都在这一句里面圆满,全都得到,这是我们要知道的,我们应当要觉悟,大菩萨能得到,我们同样可以得到,如果说无量法门来讲,我们比不上那些大菩萨,最上的一着啊!我们也不亚于这些大菩萨,这个法门不可思议啊!当然这个里面有许多殊胜的因缘,这是每一位同修自己过去生中,多生多劫的善根成熟,这是你自己的因缘,你的缘成熟,弥陀世尊,十方诸佛如来,自自然然加持你,使你的善根加速成熟,这是外缘,内因外缘成熟,我们才遇到这个法门,遇到之后,在这个法门生欢喜心,信受奉行,这个解与行都可与文殊、普贤媲比美啊!这是要珍惜、要理解的。再看底下这一条:

  元晓师云:‘发菩提心是明正因’。又云发心有二:1随事发心,如四弘誓愿。2顺理发心,信解诸法实相而发心者。

  元晓是高丽国人,就是现在的韩国,他出生在中国唐朝时代,高丽的一位出家人,在我们中国留学很久,修学很有成就,对于无量寿经有注解传世。他说:‘发菩提心是明正因’。往生成佛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那么他又说呢?发心有二种;一种是随事发心,这是最普遍的,中下根性的人,菩提心,是从这生起来的,随事就是佛经上常讲的,‘四弘誓愿’。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在因地里面所发的弘愿,无量无边,像阿弥陀佛就发四十八愿,药师如来发十二大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不管发愿多少,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四条。所以这个四弘誓愿,是诸佛菩萨在因地上所发的总愿,总纲领,不出这个四条,我们依照这个誓愿来发心呢?这个叫随事发心,这个是发菩提心,同时这个四弘誓愿又是我们修学的指导原则。所以非常非常的重要,我曾经说过,一部华严经就是这四句的详细说明,誓愿第一个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看看前面所讲的,这个发心二义,相违门的三条,跟这个顺菩提心的三条,统统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啊!都是为众生的,后面的三愿,实在讲是完成第一愿,度众生,绝对不是空口说白话,就能把众生度了啊!要度众生,先要度自己,这个度自己就是讲学佛、修行,从那里修起呢?先要断烦恼,断烦恼之后才能学佛,现在人修学,为什么修不成功?有人修一生修几十年,修一辈子,都没有成就,烦恼不断,妄想很多,这就是没成就啊!诸位要记住,他修学错了,错在那里呢?没有把烦恼断掉就开始学无量法门,这个不断烦恼学的无量法门,他所得到的是什么呢?得到的是邪知邪见,一生搞几十年,搞一辈子都搞邪知邪见,邪知邪见里面怎么会生智慧吗?所以我们看看高僧传,看看居士传,古时候学佛,无论是在家出家的,绝大多数五年到十年人家就开悟了,证果了,时间都不长,为什么他们有成就?我们没有成就,你再仔细去研究研究,他们的方法是先断烦恼,后学法门,按照这个顺序啊!他没有颠倒,我们在一部华严经,特别是四十华严,四十华严是善财童子做一个修行的样子给我们看,这真是慈悲到了极处啊!怕我们不会修啊!表演给我们看哪!他的修学方法先断烦恼,他的老师文殊菩萨,在文殊菩萨这一会里面,文殊菩萨教什么呢?诸位仔细去念华严经,文殊菩萨好像没有给他开导什么法门,这个叫启蒙的老师,根本的老师,根本的老师教什么?根本的老师是什么都不教,根本的老师教你什么东西?教你无知,不要有知,教这个东西。般若经上讲般若无知啊!根本老师教你这个,无知啊!心就清净了。有知是什么?有知是妄想啊!所以他只教你,在旁边看到你,断烦恼去一切知见,这是根本老师教给你。这个方法在印度用了几千年了,我们中国古代的教学法,也用这个方法,古时候的小学,小学生从七岁上学,到十二岁这个阶段期间呢?去念四书五经,去念这个东西,老师教什么呢?老师教句读,教你字怎么念的,到那个地方是一句,教这个,不讲解的,就是教你念,教你背,会背了还要盯着你,看着你,背一百遍、背两百遍,教你这个。

  现在我们谈到教育啊!绝对反对这个方法,不知道这个方法之妙啊!妙在那里?从小培养他的根本智,培养他的清净心,小孩一样啊!不这样子去督促他,他也胡思乱想啊!每天叫他念个五六个钟头,他至少五六个钟点不胡思乱想,他心清净。所以这一种方法是跟我们佛门教学完全相同,是训练他无知,不要知,般若无知,心清净了,到心真正清净之后,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是无所不知。所以他一下子就开悟了,一接触就开悟啦!就证果啦!那么,由此可知,中国从前的小学,在四弘誓愿里教断烦恼,我们看看文殊菩萨教善财就是如此。所以没有说法,到他清净心现前了,老师不留他,叫他出去参学。参学呢?就是叫他接触外面的世界,六根接触六尘,这个时候他无所不知,这才成就真正圆满的智慧。所以五十三参是后得智,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他在他文殊菩萨这一个老师,一个老师成就什么呢?烦恼无尽誓愿断,五十三参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最后遇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是佛道无上誓愿成,次第摆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我们今天要不会,没有看出来,那是很冤枉啊!所以我是一再劝同修,你们要想真正学佛,古人期限是五年,我们怕你五年等不及啊!所以我又打了折扣啊!打了折扣是三年啦!三年能不能再少呢?再少恐怕不能成就,就是说你要忍耐三年,定三年,我三年当中我修清净心,我什么都不要看,我也不要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统统不要接触,念这一本无量寿经,也不要求解意,修清净心哪!心地清净啦!烦恼就没有了,如果三年都忍不过去,那就没希望啦!你这一生学得再多,读得再多,清凉大师讲的,不是我讲的,增长邪见,你天天的进步,什么进步?邪见进步,搞这个东西啊!不是智慧啊!所以随事发心,要依照这个程序来修学,确实中下根性者,很得利益。

  第二种是‘顺理发心’。顺理,理是什么呢?理是诸法实相,那么换句话说,这是明心见性以后才做得到,没有见性的人,这一条没有份,见了性之后,那个发菩提心是真发,为什么呢?他是顺理的。那么由此可知,他说这二种菩提心,实际上是菩提心的增上,先从随事发心,随事发心到见性之后,自自然然事就变成理了,理事不二,那是无上大菩提心,那么在念佛法门里面讲呢?这个信解诸法实相,就是理一心不乱,此门确实胜过余门,就是胜过其他法门。因为这个法门,简单容易,只是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够帮助你,达到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不要再用别的法门来帮助,大势至菩萨说得很好:‘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假是借,借别的法门来帮助,不用、不假,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这个心开就是见性,明心见性,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老老实实念下去,决定成功,而且还非常快速的成功,这个在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面,就看到太多太多啦!那么,这是元晓师给我们讲的发菩提心。

  ‘元晓师等以发菩提心为正因,念佛为助行’。

  ,这是他们这一些都是净宗大德他们的看法,实在讲,他们都有成就。

  ‘善导、灵芝’。善导大师是唐朝时候人,是我们中国净土宗第二代的祖师,我们台北有善导寺,你看到善导这个名字,就晓得他是修净土宗的,善导寺是修净土宗的。那么日本人对于善导大师特别崇敬,原因就是当年日本有许多的高僧在中国留学,都是善导的学生,所以他回去之后,对老师的恩德念念不忘,一直到现在,善导大师的塑像在日本常常可以看到,很多寺院都有善导大师的像,很多的寺庙都用善导大师的名字做寺名,像台北这个善导寺也是日本人建的。那么,由此可知,日本人对大师的崇敬。灵芝是宋朝人。

  ‘与日净宗诸家’。

  这个日是日本,日本净土宗的大德们。

  ‘则以持名为正行,发心为助行’。

  那么这是古今二派的讲法不一样,但是诸位要知道,这里头并没有什么冲突,正助双修嘛!这二个都少不了嘛!一个发菩提心,一个念佛。所以不必因为他们的说法不同而起争执而起怀疑,那就错了。但是在中国历代大德们,看法还是以善导为主,善导毕竟是专修净宗的一位大德,在古代传说里面,他是阿弥陀佛化身再来,善导是阿弥陀佛化身再来的,善导大师的话,就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这是我们决定不能怀疑。

  ‘莲池大师和会之曰’。

  莲池大师这是净土宗中兴的大德,弥陀经疏钞就是他老人家的著书,一生当中最伟大、最了不起的著作就是疏钞,他把古德讲的把它和会圆融起来说:

  ‘还以持名为正行,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

  这就把念佛和发菩提心合而为一,这个和会很有道理,有见地,真正觉悟的人,没有一个不念佛的,华严经可以作证明,华严经上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华严是圆教啊!圆教登了地,从初地到等觉,十一个位次,通常我们叫十一地,始终,始是初地,终是等觉,这一些菩萨,不离念佛,他为什么念佛呢?因为他彻底觉悟,觉悟就是发菩提心,他那个觉悟,不是随事发心,是随理发心,随事发心,不一定念佛,为什么?八万四千法门,认真修学的都是随事发心,到这个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那决定是随理发心,比随事的高得多啦!这一个事实我们要把他任认清楚,然后你才知道,莲池大师说这个话的份量,说这个话的见地,不是普通人能够说得出来的,他要不真正契入这个境界,这话说不出来。所以真正发心的人,必定念佛,真正肯念佛的人,二六时中,不间断、不夹杂,这个人必定是发无上菩提心。所以这是一而二,二而一,这一些事理,我们都要清楚,不能有怀疑,我们在这里才能够建立真正的信心,坚固不摇啊!

  ‘彻悟禅师云’。

  彻悟禅师语录里面也是处处劝人念佛,他是在禅宗大彻大悟之后,回过头来专修念佛法门,这也是往生西方的一位大德,他说: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实在讲,这个是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