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 >

第207节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第207节

小说: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音声’是讲的物理现象。集起唯心啊!这在唯识经论里面讲得很清楚。心是什么?心是集起的意思,念头的生灭。一个是心理,一个是物理,所以,这四个字包括的范围是无限的深广,太大了!太深了!要不是对宇宙人生真相真正明了,这个做不到啊!那还有这样的能力?这个对于心理、物理通达无碍啊!所以他有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利,非常巧妙应用在生活上。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生活的艺术;今天我们讲艺术,其实我们现在这个生活艺术的概念,距离此地讲的艺术,那差得远之远矣!我们的生活艺术跟菩萨比,那真是小巫见大巫,连个边际都摸不到。人家那种生活才是真正高度的艺术,这显示在西方极乐世界,像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一真法界,这个是生活艺术达到高度的标准。这一句是这个意思。

  “不欣世语。乐在正论。”

  这个世间语,就是世间以为的种种语录的言语。像我们世间人的诗、词、歌、赋,这叫世语,这不是正论。在我们中国,过去儒家、道家的经典是正论。文学里面大多数都是世语,文学供世间人怡情悦性啊!怡情悦性主要的目的是叫你动感情,感情在佛法里就错了,佛法清净心里面那里有喜、怒、哀、乐呢?喜、怒、哀、乐,能够引起凡人喜、怒、哀、乐的全是世语。正论,是叫你得真正智慧、叫你得清净心的。诸佛菩萨接引众生是乐在正论,世语有没有呢?是有的时候用它来作引导,像经典里面许多偈颂,就是诗歌;可以唱的;可以谱成乐曲来演唱的;甚至于经典里面的故事,都可以搬到舞台上去的,那就是世语。世语里面真正的意思在正论,启发你的真智慧,破迷开悟。

  在古时候,孔老夫子曾经搜集各地方的民谣,(我们现在讲民谣就是歌词),他搜集之后作一个整理、淘汰,好的保存,不好的统统把它舍掉了,这样编成一本书,就是诗经。里面搜集的有三百多篇,这三百多篇是符合正论。他搜集的标准—思无邪,三个字,论语里面讲得很清楚,他是以这个标准来做选择,可留,不可留!诸佛菩萨教化众生,都是以这个做标准的,凡是使我们心地污染、不清净的,决定要把它淘汰掉,要帮助我们恢复清净心、帮助我们破迷开悟,这是佛菩萨应化在世间。

  “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烦恼。二余俱尽。于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至于彼岸。”

  后面这一段是讲他们的德行圆满的相状,还是建立在真实智慧的基础上。真智慧是什么呢?知一切法皆空。心经里面教给我们,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不异,就是完全一样,没有两样,‘色’是什么呢?所有一切现象,这现象不是真的,不但这所有现象了不可得,我们自己这个身也了不可得,眼、耳、鼻、舌、身统统了不可得。心经大家天天都在念,念得很熟啊!念了有什么用处呢?一点用处也没有,念了不起作用。观自在就是观世音菩萨,他能提起观照作用,这一观照就是甚深般若智慧了。我们天天念,愈念愈糊涂、愈念愈颠倒,没有观照功夫啊!对于一切法,还是那么样的执着,这错了啊!

  极乐世界的菩萨,统统明了了,所以,生身烦恼。二余俱尽。‘余’是讲习气,两大类的习气;一类是烦恼的习气,一类是所知的习气,二障啊!一个是人我执的习气;一个是法我执的习气,统统都断尽了,最低限度,也是等觉菩萨的境界了。

  ‘于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至于彼岸。’这个真叫做倒驾慈航,大慈大悲。他再入三界(他本来出了三界,不在三界当中了),菩萨回到三界来是教化众生;教化众生不但是言教,还要表演、还要去做一个示范。释迦牟尼佛在梵网经上告诉我们:他老人家在这个世界示现成佛,这一次是第八千次,还要在菩提树下装着夜睹明星,豁然大悟,都是装模作样的啊!做给我们看的,做得好!你看看,先是对生、老、病、死、苦,觉悟了!然后再出家修道,到处拜师父、到处去求学,学了好多年,觉得一无所用处,统统通丢了,统统不要了!这就接近道了。这个也想学、那个也想学、今天到这学、明天到那学,愈学愈糊涂,那不能成功的,他就做个样子给我们看,那是个错误的道路,全部舍弃,去修定,身心世界统统放下,这才能开悟啊!所以,他要做一个榜样给我们看,教给我们怎样才能得一心?怎样才能得清净心?

  ‘道’就是清净心,‘道’就是平等心。清净、平等的作用就是大觉。无所不觉,无所不知,所以你的心要清净啊!所以,你学的东西多了,决定染污你的清净心,你要学它干什么呢?别人都学嘛!又有那一个不学呢?好!你跟大家一样,你去学去。你再看看这些学的人,那一个开悟的?没一个开悟的。再仔细观察观察,这些学的人,那一个好死的?什么叫做好死呢?死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叫好死啊!如果死的时候,糊涂颠倒,这个死就死得不好,这不能骗人的。你看那个预知时至的,走的时候坐着走、站着走的、又不生病,晓得那一天走的,那些人怎么学的呢?我们能够留意到这一点,可以说,他就不迷了,这个人真正觉悟了,他学什么?所以,诸佛菩萨,在我们世界是做榜样给我们看的。

  近代印光大师就是个好例子、好榜样,他在年轻的时候,学的也很多,以后统统放下,老实念佛,做样子给我们看。现在黄念祖老居士,还在这个世间,他也在做样子给我们看,他年轻的时候,学的不少;跟夏老师学教,跟虚云老和尚学禅;跟诺那活佛学密,他学的东西真多啊!他真用功、真认真,每一样东西都学的不错、都学的很好。现在统统放下了,全都放下了,一天到晚念这一句佛号,一天念十六万声阿弥陀佛,他统统放下了。

  于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这个究竟一乘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这个法门,古德所说:一乘当中的一乘,大乘之大乘,究竟圆满的大法啊!我们在前面曾经用古人较量的方法来认识这个法门,这是黄老居士在无量寿经注解里面为我们举出来的,注解的本子今天送到,每一位同修都可以请一本回去。这个本子是他老人家重新校正过的,里面改了不少,这个本子是定本了,我看了一下,里面尚有一些错字,这次初版印了两万册,希望下一次再印的时候,把所有的错字统统改正过来,那就是一个最完善的版本了。他引古德比较—是隋唐时代的一些高僧大德们。他们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作一个比较,那一个经是第一呢?几乎大家都公认的,华严经第一,华严跟无量寿经作个比较,无量寿经第一,为什么无量寿经第一呢?华严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圆满,如果没有这一招,华严就不能圆满了。
  这部经,自始至终,完全讲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华严的归宿啊!这第一里面的第一,古人之比照此地,我们再往下追究,我在这个讲席里就是用的夏老居士的会集本,它里面有四十八品,那一品第一?这个我们同修们都晓得,这一部经里面是第六品最重要,第六品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阿弥陀佛自己说的,好像找那个顶尖,愈来愈接近啦!这四十八愿里头有四十八条,那一条又是第一呢?找哇!往上再继续不断地找哇!十八愿第一,十八愿是十念必生,念什么呢?念阿弥陀佛,这才找出来了。原来阿弥陀佛是第一,顶尖的是阿弥陀佛,究竟一乘就是阿弥陀佛,就是一句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我们不用这个方法找不到哇!也不知道名号功德是一回什么事情?我们就明了四十八愿就是解释名号的,这一本无量寿经就是解释四十八愿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无量寿经的注解,三藏十二部经典是华严经的注解,这一下才真正搞清楚了。

  至于彼岸,这个至于是究竟彼岸,这就是证得圆满的佛果啦!用什么方法修得的呢?一句佛号,圆满成就,这是大势至菩萨所标榜的法门。

  “决断疑网。证无所得。”

  无所得是真正的般若,释迦牟尼佛二十二年宣讲般若经,玄奘大师翻成六百卷大般若,这是中文经典里面卷数最多的,这六百卷大般若说个什么呢?要用心经上一句话四个字,无知亦无得。释迦牟尼佛讲了二十二年就讲这个意思。此地讲证无所得,就是圆满的般若,他证得了般若智慧圆满啦!

  “以方便智。增长了知。”

  前面这个无所得是实智、是根本智,根本智起作用就是方便智。释迦牟尼佛给们说法四十九年是方便智,方便智是无所不知,根本智是无知,般若无知啊!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我们要想无所不知,那怎么个学法呢?先学无知,这不是我教给大家的,我没这个本事,这是诸佛如来所教的,我们相不相信呢?听了不敢相信啊!所以,大家怎么学法呢?拼命学有知,不肯去学无知,从有知上面去求,求来求去就是世间的世智辩聪,得到这个东西。般若呢?根本、后得智完全没有份,不相干啊!

  我们讲到孝顺父母,尊师重道,这是尊师吗?这是重道吗?尊师是听老师的话,依教奉行,这叫尊师、这叫重道啊!我们根本都不听,还自认为是佛的好学生。完全没有照做,这怎么能成就呢?假如我想做,要从那里做起呢?你要真正发心做,真正是诸佛如来的乖学生(是古德教的,我也没有资格教你们),古人讲:老实念,老实念就行了,就是佛的好学生啦!学黄老居士就行了,一天念十六万声佛号,那就是依教奉行。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念掉,念到心清净、念到开智慧,念到心清净了智慧自然就现前了。增长了知,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统统知道,不要学的,一接触就知道。

  你看看六祖坛经,六祖大师没有学过法华经,法达念法华经给他听,他就懂了,他就讲给他听。没有学过涅槃经,无尽藏比丘尼念涅槃经给他听,他就跟她讲涅槃经。没有学过唯识,你看他对八识讲得多么简单明了,比相宗的法师讲得高明太多了,言简意赅。这些东西他都没有学过,那就是方便智,增长了知。这是真正佛弟子啊!

  所以,印光大师住在苏州灵岩山,建念佛堂,订了五条规约,最重要的一条;念佛堂只念佛,不讲经,不传戒,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通常念佛每一天六枝香,就跟我们台湾打佛七一样,一年有两次精进佛七,加香加到九枝香,这就是提倡老实念,真正依教奉行。

  “从本以来。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这几句把究竟圆满的原因告诉我们。他怎么得到究竟圆满呢?他是从本以来安住神通,我们此地又要问了,什么是神通呢?所以,这个地方最难解释的,前面讲的究竟一乘,此地是安住神通,究竟一乘给你指出来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安住神通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能够做到净念相继就是安住神通,这一句佛号念熟了,一切都通达了,得一乘道,这个地方一乘道是讲圆教的佛果,无上正等正觉,不是从外头得来的啊!是自己内心自证得的。由此可知,我们在外面学,学不到,这就跟大家说了;我们听经能不能开悟呢?不能开悟,为什么不能开悟呢?从外面学啊!心外求法,以为道在经典里面,没有!道不在经典里头,经典也没离开道。前面都把这个事实跟诸位报告过了。

  马鸣菩萨教给我们,读经、听经也一样,离言说相,不要着相啊!离名字相,名词术语,不要执着这些。离心缘相,不要看到经文打妄想、不要一面听经一面打妄想,这样读经、听经能消归自性,那就有受用了。换一句话说,你在这里听经,你不执着音声、不分别名相、也不打妄想,你在此地一个半小时,你是在修念佛三昧啊!你真的是安住神通,如如不动啊!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修慧。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这是修定。你这个一个半钟点是真正在作功夫。

  佛菩萨是这样教给我们的,可是我们怎么做呢?听讲经是一面听随着言语打妄想,看经是随著文字打妄想,总是在那里打妄想啊!所以,经里面的真实义是一句也没有体会到。这愿解如来真实义是谈何容易呢?想的时候把佛的意思都想歪扭了,还都自以为是,这怎么得了!

  所以,这一段经文是说明极乐世界菩萨们,他们是怎么修学的?我们要明了、要尽量去学习,把握住他们修学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