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剑桥中国史:明史 >

第14节

剑桥中国史:明史-第14节

小说: 剑桥中国史:明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实上由他征募而来,也都听令于他而不顾混乱的红巾军政权的具体的办事
程序如何。据称,朱元璋是渡过长江和袭取南京这一关键性决策的负责人。
朱元璋的本意是要弄一支军队过江,在南岸建立起一个地区性根据地;
这里在 1355 年仍一直未受到战火的洗礼。为了做到这一点,他需要一支舰
队。巢湖叛军的水师现在受制于左君弼:此人跟湖北的天完叛军联合在一起,
而且现在控制了安徽中部的庐州地区。巢湖水军的俞通海于 1355 年 7 月初来
和州拜访了朱元璋,朱元璋也冒着一定程度的生命危险去回访了他。当舰队
离开巢湖的时候,多数船只跟随了赵普胜(双刀赵):此人最终投奔了陈友
谅,并在 1359 年在安庆被害。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船只由俞、廖两家率领,
投奔了和州的朱元璋。
7 月末,这支水陆联合军队离开了和州,渡长江,在采石登陆。他们向
南进发,夺取了太平城(今当涂)。元军的地方指挥官陈野先企图夺回太平
城,但他本人被俘,并向朱元璋投诚。两个月以后,郭子兴的长子及其忠诚
的追随者和陈野先的军队一起拔营去攻打南京。陈野先在关键时刻出卖了他
们,郭子兴的儿子及姻兄弟均被杀,而陈野先本人不久也被神秘地杀害。朱
元璋在这次战役中所起的作用不清楚,但其结果是加强了他的权力。
郭子兴的长子和继承人同郭子兴的姻兄弟张天佑——即毫州宋朝廷官制
中的副元帅,现在已双双死去。此后不久,朱元璋以破坏军纪罪处死了郭子
兴的次子。这种种事态的发展提高了朱元璋在他的军队中的权力,但是直到
1363 年大胜利之后,他才感到他的将领们的挑战对他已没有威胁了。他的大
多数将领仍然矢忠于韩林儿,效忠于红巾军运动的宗教约言,甚至在 1363
年以后也是这样。朱元璋必须步步小心谨慎。与此同时,他从太平地区扩充
了他所控制的地盘。1356 年 3 月,他的军队在采石打败了蛮子海牙的元军长



江舟师。朱元璋现在认为他已强大到能再次试图攻打南京了。当他的军队到
达南京近郊时,蒙军指挥官陈兆先(他是从已故之叔陈野先手中继承军权的)
率 3.6 万人投降。南京戍军不足,现在很难防守,只经过一天的激战,朱元
璋的军队便在 4 月 10 日突进了城内。大部分守军投降。朱元璋把此城从集庆
改名为应天府,此名称一直通用于明、清两代。(从此时起,朱元璋的政权
将称为“明”,虽然它要到 1368 年才正式定它为国号。)
南京曾经是一个帝王古都:它是公元 220 年到 589 年统治中国南方的六
朝和十国时代的南唐作行将终结的帝王梦之地,其统治地区的人口密度不如
以苏州和杭州为中心的地区,它的战略位置也不像附近的扬州那样令人满
意。它的北面和西面为长江,它的东面有俯瞰城内的紫金山,襟带江山,形
势险要,因此它赢得了一个艰难时期的强大要塞的美名。3 世纪初年,曹操
和其他北方统治者曾经经常扎营于长江北岸,但南京总是逃过了陷于敌手的
命运。南京在 14 世纪有 50 万人口,因此它是一个很大的战利品,使得朱元
璋在表面上给人印象深刻的红巾军帝国内成了举足轻重的人物。①
中国从前从未被以南京地区为基础的力量所征服过,但是,朱元璋在
1356 年却没有什么理由要把问题看得这么远。元王朝的前江南御史台变成了
他作为江南行中书省首脑的官邸。他开始以他自己的权力来任命和提升文武
官员,班爵禄,赐官印,但他在 1367 年以前还是用的红巾军正朔。7 月 28
日,他又建立了行中书省和行枢密院:他自任他的行省大小的政权里面这两
个文、武机关的首脑。可是,明行政机构的大部分这时还是军事性质的。朱
元璋的军队现在已接近 10 万人员的大关;他的二十几位原来的伙伴以及数目
较小一些的巢湖领袖,都纷纷晋升为方面军的将领。这些方面军称为“翼”,
是仿照元朝非正规军的标准编制。南京自己军队的组成有八个翼,而在其他
每一个被攻克的府城通常都有另一个翼;它们的元帅这时全面行使军政大
权。②
在 1356 年的其余时间和 1357 年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里,明政权向苏州扩
充,打击了张士诚的领土野心。明军夺取了镇江、常州、长兴、江阴和常熟,
最后夺取了扬州。徐达指挥了其中大多数战役。明军在长江三角洲的扩张以
夺取扬州告一段落。从这时起直到 1366 年的明军大反攻为止,明和吴两国之
间在江苏的边界一直比较稳定,双方都深沟高垒,重兵把守,无论何时都能
够抵御敌方的围城战役。
安徽南部和浙江仍然是有待征服。朱元璋在 1357 年 5 月 12 日亲自统军
攻占了宁国。据称,在这次战斗中有 10 万敌军投降,并加入了明军。三个月
以后,明军由胡大海带领攻占了徽州;又在 11 月 13 月,常遇春攻占了池州。
池州之捷是导致朱元璋和陈友谅准备大战的一系列事件的开端,但是就此时
而言,明军已经赢得了对于安徽南部的控制权。
1358 年,胡大海全权率军去征讨浙江。邓俞攻占了严州。胡大海的主力
在 11 月份封锁了金华这个内陆的主要城市;金华一直坚持到 1359 年 1 月。
朱元璋于 1359 年 11 月亲自来金华统兵,于 12 月成立了浙东行中书省。1359


① 关于明代南京的特殊地位的讨论,见法默:《明初两京制的演变》'156'(马萨诸塞,坎布里奇,1976 年),
特别是第 51—55 页。
② 泰勒:《明王朝的社会根源》'506',载《华裔学志》,22,1(1963 年),第 1—78 页;以及德雷尔:
《明初政治史》'146',第 33—39 页。这两书都讨论了此时原型的明国家的组织问题。



年 12 月 3 日,胡大海从元军石抹宜孙手中夺取了处州。这样就在元帝国的后
继诸国中间完成了分割浙江的形势。明军这时不得不满足于占有四个比较贫
困的内陆的府,另外四个北部沿海的富饶的府则仍在张士诚紧紧控制之下,
虽然明军的将领常遇春曾企图突袭杭州,但未成功。方国珍和他的舰队继续
控制着浙江的东部海岸。
到 1360 年伊始,朱元璋的明政权拥有江苏的一部分、长江以南的整个安
徽,再加上浙江内陆部分。这些领土在 1363 年约拥有人口 780 万;但张士诚
的吴和陈友谅的汉在潜力上都比他大。在 1360 年以前,长江流域的几个主要
政权都以打击元朝的非正规军和一城一地的地方势力(像开始时的濠州政权
那样)来扩张自己的地盘。一般说来,元朝的地方势力彼此不能合力同心,
因此不能阻止这三个大军事头目滚雪球般的扩张行为。可是 1360 年以后,在
中国南方没有一个政权能够再进行这样的扩张了。汉、明和吴之间已把三峡
以下长江流域的盆地瓜分完了。中国南方所余的大部分地方则受制于一些较
小的地方割据者,例如上面已经提到的方国珍和明玉珍(四川),以及陈友
定(福建)、广州地区的何真和云南的蒙古王公把匝剌瓦尔密——这后面三
个人都是元朝的忠实干将。这五个人主要建立了行省大小的政权,其力量不
足与那些大的政权争衡,但能力战去保卫自己的领土。每一个小一些的政权
都坚不可摧,除非某一个大政权倾全力来征战,但这又会遭到其他两个大政
权之忌而不被容许。这三个大政权的人口对比也使得其中的一个更不可能摧
毁另外两个。中国这时似乎朝着能使人联想起 10 世纪时的情况发展,那时在
南方是地方割据的均势局面,北方的军阀们则在为争夺帝号而战。



明-汉之战,1360—1363 年


明-汉战争的决战高潮从 1360 年延续到 1363 年,它打破了长江流域的均
势。朱元璋出乎意料的胜利使他能吞并陈友谅的领土,并收编了他余下的人
马。这就使得明军有了数量上的优势以制胜吴,而并灭了吴又进而使明军能
在 1368 年迅速地向四面八方扩张。除此之外,朱元璋于 1363 年在鄱阳湖的
决定性胜利使他有了他需要的威望和崇高形象来克服他自己政权内部的离心
倾向;而这种倾向是当时全中国军人性格的特点。因此,朱元璋必须率领他
的军队在一场主要出于军事考虑的斗争中取得胜利(但是这场斗争也解决了
红巾军两个继承人之间的争端),从而使拥有明确制度和政策的明帝国得以
建立。他的主要对手陈友谅也受到这种种类似的约束。
自从 1351 年的叛乱爆发以后,军事争夺的条件大大起了变化。从社会上
和组织上来说,1360 年及其以后各地的军队仍然是前此时期被迫离乡背井的
农民,但是在作战上他们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到了 1360 年,城垣已经普遍修
复,要攻克一座城池只有靠长期的封锁或伤亡很大的攻势才行。城池——特
别是那些州府城池或建制更高的城池——仍然是主要的军事目标。每一座城
池都统治着它四周的乡村;在这个时期,仅仅依托农村的部队必然被驱来赶
去,弄得疲惫不堪和直至毁灭,除非他们能夺取一座城市为根据地。然而,
不管是围城还是野战,正在运用大部队进行,而他们的运输和供应的最方便
的方式莫如利用长江纵横交错的水网上的船只。渔民和其他浮家泛宅的社团
在爆发起义时起过很重要的作用。到了 1360 年,真正的战斗舰队发展起来
了。它们不仅运送军队去围城,也彼此在水上打仗,不让敌人取得水上通道。



1360 年陈友谅袭击南京

1360 年陈友谅把他个人的内陆水军拿来做赌本(这水军是他个人权力所
系的命根子),企图拿下南京,一举摧毁朱元璋的势力。按照史料的暗示,
陈友谅是鲁莽灭裂地进行攻击的,但是应该注意,陈友谅在他的同时代人中
是最能认识内陆水军的潜力的;迅速地移动部队,搞战略性的突然袭击,是
使用他的强大得多的内河舰队的最好的办法。对于陈友谅来说不幸的是,他
在南京中了埋伏,使他损失了很多士兵和大部分船只。朱元璋通过夺取陈友
谅的一支完整的舰队而扩大了自己的水师,这就使得他在此后的两年中主宰
着长江中游的水域。其经过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陈友谅在害死了赵普胜以后,便做好准备马上要向东扩张,侵入安徽南
部的明政权的领土。明军的间谍使南京对陈友谅的动向了如指掌。据猜测,
这些谍报分子就是来自那些不满于赵普胜被杀的巢湖分遣舰队中的人;否则
就不好解释为什么明军的谍报在 1360 年总是那么详尽无遗,而在后来又是那



① 关于对这些背景因素的讨论,见德雷尔:《1363 年的鄱阳湖之战》'147',载《中国的兵法》,费正清和
小基尔曼编(马萨诸塞,坎布里奇,1974 年),第 202—242 页。德雷尔:《明初政治史》'146',第 39—
52 页;泰勒:《卫所制的元代渊源》'507',载《明代政府研究的七篇论文》'263',贺凯编(纽约,1969
年),第 23—40 页。



么的不灵。当明军在常遇春带领下攻克池州的时候(1359 年 11 月),陈友
谅计划来一次突袭以收复它。朱元璋得知这消息后派徐达前往池州,并命常
遇春放弃他在杭州前面的炫耀武力的行动(这次行动已持续三个月而毫无结
果)去与徐达会合。这两位明军将领伏击了入侵者,并捉了 3000 俘虏;常遇
春杀了他们的大多数人;并派回少数几个人去向陈友谅报告军情。
这个报告激怒了陈友谅,促使他要用手头的部队去攻打明军。它达到 10
万人马,是一支很大的部队,但没有超过明的南京军队,而且它只代表陈友
谅领土上整个军事潜力的一部分。陈友谅的舰队向下游行驶,并于 1360 年 6
月 11 日抵达太平。指挥 3000 名守军的明军将领花云拒不投降。陈友谅的士
兵向面向陆地的城垣进攻了三天,都迄无成效。陈友谅于是想用他舰队中的
更大船只来突击面江的城墙:即叫他的士兵从高高的船尾去攀登城墙。只要
攀上了城墙,他们就能轻易地制服弱小的明方守军。花云被俘,但拒绝降顺,
壮烈牺牲。陈友谅很欣喜他的胜利;这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