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格鲁教法集成 >

第4节

格鲁教法集成-第4节

小说: 格鲁教法集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王达赖喇嘛:

  研读、修行佛经教义以及口传教义,可以从中获得益处。为了接触基本教义,而且产生最有益的影响,使心境成熟,就必须正确研读与修行。我们必须先使偏见与迷信的心澄明,殷勤地努力,尝试维持精进而规律的修行。

  带着偏见心态修习佛法,就像将纯净的食物放入被污染的容器里。若不够殷勤,则如同试着把食物放进倾倒的容器。不坚持与不守规律,则像把食物放进破了洞的容器。期望从努力中获得全部益处,则必须用无私无偏、清澈澄明和精进不移的心,来取代这三种错误容器的态度。我们应该时常注意这六种认知:

  一、我们的心识不健康。

  二、已证悟者是我们的医生。

  三、佛法是我们所需要的良药。

  四、修习佛法就是在进行医药治疗。

  五、释迦牟尼是最仁慈和明智的。

  六、释迦牟尼的教义传承,是人类最珍贵和有价值的宝藏。

  达赖喇嘛三世:

  这传承充满力量与冲击,掌握住佛陀教义的“心”,依循这条道路持续修行,按部就班进入三士道,是学习佛法的妙方;我们不知应该如何形容其伟大!

  试想,听闻或教授“菩提道次第”的正面影响,使人以纯净态度和方法,开始了解怫陀及其教义,我们像适合容纳佛法的容器,收集所有益处就如同得到佛陀所有真言。要摒弃三种错误修行态度,它们有如“容器三过”:脏污的、破了底的或是倾倒的容器。然后建立六波罗蜜,就能真正获得无价之宝。无论修行或教授“菩提道次第”,记得要认真而且热切地去做。宗喀巴大师说:

  “听闻或教授(菩提道次第)传承一段时间,就可以把佛陀说的一切具体化,聚集受益的波涛,相当于听闻或教授所有佛法。


 
笨者之帚编制
 上一篇'目录'下一篇 
 
 
 
格鲁教法集成
 上一篇'目录'下一篇 
 
 
第三章:当弟子遇见上师 
 

  达赖喇嘛三世:

  光是用正确态度来听“菩提道次第”教诲.就等于具有震撼力的修行。关于“菩提道次第”上师的特质,于此仍应有所说明。

  法王达赖喇嘛:

  为了安稳进入解除情绪、避免轮迥束缚的道路,我们必须正确地应用有效方法。而要确保安然无误的最可靠途径,是仰赖最适合的心识朋友,他应该已经在心识修行上有所收获,并且具有可以将修行经验传递给受训者的能力。

  小乘、大乘和金刚乘的佛经,各自对正式上师应具备的特质下不同定义。金刚乘的瑜伽檀陀罗和无上瑜伽檀陀罗,又分别对上师应具备的资格做出不同要求。不同形态的修行,对上师的素养有不同要求,背后原因是在不同的修行层次,要求不同的、特定的“师徒关系”。一般来说,力量越强的修行,越需要教导严厉的上师。我们必须仰赖完全受证悟的佛陀为上师,才能成功地进行瑜伽、无上瑜伽檀陀罗的修行。需要从初级教导得到指引的弟子,基本上只要寻找到娴熟佛经和精进相关修行,具有良好教导方法的人为上师。《淬链精金》建议我们,寻找的上师,要具备“苏怛罗严饰”提到的两大类要点:六项基本原则和四项利他特质。

  六项基本原则的前三项为高阶修行。小乘也有对上师的根本要求,不论小乘、大乘或金刚乘,每项要求都有根据。

  首先要有戒律高深的修行。戒律是修行之道的基础,没有习得戒律的上师,就无法约束弟子。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弟子进行最具权威的无上瑜伽檀陀罗修行,结果也会如向小孩子玩“铅锡兵”游戏一样,所建立的瑜伽王宫,将如冰雕宅第,禁不起夏季热风的挑战而迅速溶化。

  第二,“菩提道次第”上师,应该具备专注观想的宁静心境,才能够平息情绪和心识上的纷扰。否则,上师在观想过程里,无法把自身的修行成就传授给弟子,更无从产生第三种特质:更高深修行的智慧。

  对真理缺少深层洞察能力的上师,对弟子的心识指引,没有什么价值。上师的心不能从困惑中得到宁静,他的教导就无法与佛法共鸣。没有智慧的上师,对自己和他人都很危险,因为他们的经验基础会被扭曲。他们很容易表现出不适任上师的门户之见,和迷恋物质的倾向,于是,引领弟子走上不稳定的方向。

  上师的第四和第五项特质,是要拥有佛法与修行的传递能力。具有这两项传承能力的上师,才可能毫无错误地进行深广修行,引导弟子藉内在修行保持心识平衡。这两项特质的道路,可以使修行成就永保坚强稳固。在相关主题上,上师至少要比弟子更有学习能力与洞察能力,也应该具有《淬炼精金》提到的四种利他特质。

  今生和来世的利益,都是经由与精神上师发展良好友谊而得到的,所以,我们应该明智而且谨慎地寻找上师。如果上师只会浪费我们的时间,又教我们被扭曲的教义,就没有必要跟随他。在跟随上师修行之前.最好先确定想要从上师耶里得到什么?再检视上师是否具有这方面的远见?

  我们的修行,必须建立在理性与常识的基础,然后进入真实自性的学习主题,加上听闻与观想。经常观想非常重要,这是理性分析和研究教义的方法。我们十分鼓励严谨研究教义,就像医学院学生,被鼓励将理论应用于临床一样,如此才能够亲身验证到学习效果如何?

  佛法不仅是古老文化遗产,更是人类生活的真谛。时间也许会流逝,但是人类在生活中遭遇到的深层问题,和未知神秘世界的自性都是相同的。释迦牟尼的教义含藏现实面的思考,引领我们对心识和自性有更深入了解。教义指引出生命的重要事实,如果了解这些事实,则能往有益的方向发展,使严谨教义激励修行者的信心。在修行之初即保有理性,不要等到发生困惑和怀疑而回头再来。在实修上,不要太急躁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重点时时刻刻都存在,只是我们未曾察觉。心识道路的目的是造就和谐,我们跟随的精神上师,已经了解生命既有和最终自性,使我们置身极佳的修行机会之中。

  经文用这么长的篇幅,描述合适的心识之友特质,可见我们选择上师时要更谨慎,以理性态度对应。佛教的传承非常清楚,要知道上师是否按受过适当修行并不困难。必须考虑上师的个性和教法,是否能吸引我们?若发现行事作风会困扰我们,就很难随他一起学习。仔细思考精神上师代表的意义,再以严谨理性的思考进入议题吧。

  达赖喇嘛三世:

  一般来说,小乘、大乘和金刚乘上师,特质浩繁而互异,但是,每位上师都有值得被尊重的特质。关于教授珍贵“菩提道次第”传承上师应具备的特质,“苏怛罗严饰”说得很清楚。上师必须已经了解,也就是说他们的意向应该是:

  一、严格遵从高深修行的伦理与戒律。

  二、从高深观想修行中得到平静。

  三、在高深修行中使智慧完全调和。

  四、获得具有信服力的佛经学习成就,亦即,曾经从适任的上师处按受并通晓三藏教义。

  五、具有领会空性的知识。

  六、比弟于更深入修行与了解佛法。这六项是“菩提道次第”上师必备的特质。

  同时,他们应该有四种利他的态度:

  一.运用技巧和自发的创造力,教导弟子远离财富、名声和权力的不纯正动机,使弟

  子不断进步。

  二、以热情和喜乐心,付出时间与精力教导弟子。

  三、教导过程既勤勉又有耐性。

  四、对于表现不理想的弟子,从不失去耐心。

  如果找到具有这六项特质,加上四项利他主义的上师,就您该向他讨教,而且奸好地跟随他学习佛法。

  法王达赖喇嘛:

  “淬炼精金”还提到“菩提道次第”弟子应有的持质。首先,需要有一颗诚挚的心。如果我们只是跟着指令,不加思索地学习,或是学习之后想“我是这个或那个宗派,而且是藏传佛教徒”,或“我是噶举派,那个是微不足道的格鲁派教义”,如此,我们等于关闭了从学习中受益的大门。

  以偏颇态度来阅读《淬炼精金》,就好像将黄金耳环挂在驴子耳朵上一样不值得,因为它没有智慧分辨铁和贵重金属的价值。阿底峡应西部藏民要求,给他们适当的口传教诲,写下了《菩提道灯论》。〃菩提道次第〃的意念,或许可以称为“上师主义”,根源是佛陀的训诲,如授记的印度上师龙树菩萨和八觔的知识传承里,都看得到源自“菩提道次第”的自我省思。“菩提道次第”结合小乘、大乘和金刚乘的所有基本修行,根源是释迦牟尼的教义,再由各个传承延续下来。研读时,应该加强自我修行,而不是强调宗派和传承。

  之前我曾提到藏传佛教“菩提道次第”的教义,直接或间接普及于所有宗派。玛尔巴在尼泊尔遇见阿底峡时,曾经向他请益过许多教义。密勒日巴的弟子冈波巴,更将阿底峡的“菩提道次第”,与密勒日巴的“大手印”结合。阿底峡到达西藏,往北走向“多林”的路途,他经过一座山,即后来有名的萨迦,萨迦派于几年后,在那里建立了重要地位。阿底峡在山间俯视,授记(预言)此处会出现萨迦寺院,以及萨迦派的创始者。阿底峡的传承,包括“菩提道次第”在内,日后都成为萨迦派教义的重要基础。

  有的时候,我们会听说格鲁派太过知识性了,其分析和思考会阻碍观想与灵修上路,我个人认为这是所知有限的人之愚见。达赖喇嘛一世、二世、三世、五世和十三世,都曾到藏传佛教所有宗派,特别是宁玛派,广泛学习他们的教法。所有达赖喇嘛都是“哲蚌寺上师”和“黄帽持有者”,但是,他们对每一个宗派都同样尊重,而且跟随感到兴趣的传承上师学习佛法,从不考虑是什么宗派。

  以宗派之分的顽固封闭心,来学习佛经或修行,如同将良药变成毒药。这种宗教优势的成见,只会让我们成为傻瓜。藏传佛教传承的相互关系非常密切,格鲁派有一支观想法,是由噶举派的创始者玛尔巴带入西藏的。我的修行之中,有百分之三十属于宁玛巴传承。我也曾向许多日本人、部派佛教学者和上师,跟他们教学相长、学习佛法知识。大部分西藏喇嘛都这么做。

  当我们了解心识之道的自性,就再也不会看到各种佛陀教义和修行法,有何冲突矛盾之处。佛陀并未针对困惑于什么是纯粹佛教?什么不是?什么是高层次修行?什么是低层次?而传授浩瀚教义。任何人只要对已证悟者的意思有基本了解,无论在哪个宗派或哪支传承,都能听到每位上师反映出来的佛法语言。

  我们知道旅行者在不同地方,会穿着不同衣服以适应各种气候变化。相同的,佛法各个传承的特性,也会按照发展时间和文化背景稍做调整。我们研究传承的来源时,会发现都是源自释迦牟尼而形成的完整体系。或许可以追溯到初转法轮(释迦牟尼第一次传法),这在小乘的修行重点是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自制和三种高层次修行法。也可能推及二轮法转,强调大乘中心思想。或推及以唯心教义为基础的三转法轮,又或和金刚乘攸关,秘密传授或结合数个传承的口传。

  修行者若吸收早期印度佛教上师如龙树菩萨、八觔、世亲(天亲)、法称等阐述的深广教义,就深切了解尊重每一支佛法传承的重要。我们应该尝试遵循“多位上师”的原则。这并非意味我们得混合所有修行法,使其庞杂无章,而是要开放所有教义,使上师的思想有效传递,以及支持任何我们可能学习之传承的知识,让它发扬光大。

  “菩提道次第”修行者的第二项先决条件,是要有吹毛求疵的头脑。教导缺少好奇心的弟子,就好像是用链子牵着猴子到处走一样,不可能进步。无论我们有多少信心,如果不能长久保持好问及严谨态度,我们的修行会一直停留在某种无益的状态下。若不培养正确心理,即使是进入无上瑜伽檀陀罗的四灌顶,对我们毫无价值可言。

  上师每项教诲之目的,都在平静弟子消极的心,并培养心识特质。我们若不好问,就无法在生活中,决定何时运用何种特定的教诲。持续以未开化的心境研修佛法,只会让神圣的生命成为魔鬼。读佛经若不能减少我们的贪欲、嗔恶、傲慢等,则要重新考虑开放让教义进入心中,以及进行把教义当做生命的修行之重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