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中国佛教教理(佛协 >

第26节

中国佛教教理(佛协-第26节

小说: 中国佛教教理(佛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的“具缘起”说:“秘密




主,复次广大曼荼罗悉能救济无边有情界,故名大悲本质生。”佛陀瞿呬耶的疏
(北京版本续解前六十五函上、五九)里面解释说,“大悲本所生者,此曼陀罗
从大悲生,世尊得一切智智后,以大悲力,出生身等无尽庄严曼荼罗、故云从大
悲生,本所者,是生之根源,彼大悲者,是此曼荼罗生之所依;或从此曼荼罗出
生大悲,是则从曼荼罗门出生如来大悲功德等,令得一切智智故。”这就是说:
大悲胎藏曼荼罗是从佛的大悲愿力,为化益众生现种种身,为种种有情说种种
法,适应种种众生的根性欲望开示种种本誓的心,以此身口意三无尽庄严藏为对
境而图绘的形像,就叫大悲




胎藏生曼荼罗。

  这一解释,是从佛摄化众生的“向下门”说的,如果从众生“向上门”的进
取来解释,则是一切众生观见此曼荼罗,依之修行,能开悟自心的大悲菩提,所
以叫“大悲本所生”。因此大悲本所生曼荼罗,一方面是象征从佛的大悲功德所
发生的三无尽庄严藏的活动;一方面是在行者的心中体现出佛的大悲三无尽庄严
藏,所以叫曼荼罗。

  (二)胎藏界曼荼罗的组织。胎藏界曼荼罗是根据《大日经》而图绘的,
《大日经》的中心教义,就是“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三句。因
此胎藏界曼荼罗的组织也就是标志这三句的意旨,而绘出三重现图的曼荼罗。

  胎藏界曼荼罗的图位,说法极不一致,普通说有三种不同。1.经疏曼荼
罗,即《大日经》和疏中所说的图位。《大日经·具缘起》所说的属于“大曼荼
罗”,表示身无尽庄严藏;《转字轮品》所说的属于“法曼荼罗”,表语无尽庄
严藏;《秘密曼荼罗品》所说的属于“三昧耶曼荼罗”,表意无尽庄严藏,这三
种中,以《具缘起》所说的大曼荼罗为图位的基本依据。2.阿阇黎所传曼荼
罗,是善无畏三藏在他所著的两部仪轨,《摄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入莲花
胎藏海会悲生曼荼罗广大念诵仪轨方便会》(简称《摄大轨》)和《大毗卢遮那
经广大仪轨》(简称《广大轨




》)中所说的图位。3.现图曼荼罗,即现行流布的图画曼荼罗中的位次,如下
图示。


                          东

  ┌────────────────────┬──┐
  │                                        │    │
  │    ┌──┬────────┬──┐    │    │
  │    │    │  7   文殊院    │    │    │ 12 │
  │    ├──┼────────┼──┤    │    │
  │    │    │  6   释迦院    │    │    │    │
  │    │ 9  ├──┬─────┤    │ 8  │ 外 │
  │    │    │ 4  │2  遍知院 │ 5  │    │    │
  │    │ 地 │    ├─────┤ 金 │ 除 │ 金 │
  │    │    │ 观 │    1     │    │    │    │
  │    │ 藏 │    │   中台   │ 刚 │ 盖 │ 刚 │
北  │    │    │ 音 │  八叶院  │    │    │    │  南
  │    │ 院 │    │          │ 手 │ 障 │ 部 │
  │    │    │ 院 ├─────┤    │    │    │
  │    │    │    │3  持明院 │ 院 │ 院 │ 院 │
  │    │    ├──┴───┴─┤    │    │    │
  │    │    │10   虚空藏院   │    │    │    │
  │    ├──┼────────┼──┤    │    │
  │    │    │11   苏悉地院   │    │    │    │
  │    └──┴────────┴──┘    │    │
  │                                        │    │
  └────────────────────┴──┘
       13 四大护院;不绘一形像 故实际不止十二院

                          西


  中台第一重,八叶莲花表菩提心德。胎藏界以莲花表心,是八瓣肉团心,梵
语“汗栗驮”译云“肉团心”,即物所的心脏,通有情及非情,其状如莲花合而
未开,佛心则如开敷莲花。金刚界以月轮表心,是斦多心,梵语“斦多”译曰
“虑知”,限于有情。今此中台八叶院是使行者在自心中观八叶九尊之德,开发
自己本有的菩提心,所以表菩提心德,第二重表大悲德,第三重表摄化方便德,
《大疏》第三解释说:“从佛菩提自证之德现八叶中胎藏身,从金刚密印现第一
重金刚手等诸内眷属,从大悲万行现第二重摩诃萨埵诸大眷属,从普门方便现第
三重一切众生喜见随类之身




。若以轮王灌顶方之,则第三重如万国君长,第二重如朝廷百揆,第一重如宗枝
内弼,中台如垂拱之君,故花台常智为大曼荼罗王也。若自本垂迹,则从中台一
一门各流出第一重种种门,从第一重一一门各流出第二重种种门,从第二重一一
门各流出第三重种种门,若行因至果,则第三重之所引摄成就能通第二重,第二
重之所引摄成就能通第一重,第一重之所引摄成就能见中胎藏。”这三重曼荼罗
分作十三大院(实际止十二院)。中央的八叶院画八叶莲花,最中央的莲台上是
大日如来;八叶上面画四佛、四菩萨,表示大日如来的四智四行,总称八叶九
尊,为毗卢遮那全体,又为




胎藏界曼荼罗的根本总体。《大疏》第四说明四佛的意义是:“东方宝幢佛是菩
提心义,菩提心犹如大将幢旗,如来万行亦以一切智愿为幢旗。南方开敷花王佛
是大悲万行开敷义。北方天鼓雷音佛是如来涅槃说法智,不同二乘涅槃永寂,故
以天鼓为喻。西方无量寿佛,是如来方便智,以众生界无尽故,大悲方便亦无
尽,故名无量寿。”又卷二十说明花台四隅四菩萨的意义是:“东南普贤是菩提
心,若无此妙因,终不能至大果,故最初得名。西南文殊是大智慧,断无始无明
之根。虽有菩提心而无慧行,即不能成果,故次明之。西北弥勒是大悲,若慧而
无悲,则方便不具不得菩提




,故次说也。东北观音即是行愿成满,若未成果时观之,此则差次浅深,今以如
来平等慧观,从因至果但是如来一身一智行耳,是故八叶皆是大日如来一体
也。”

  围绕着前后左右的十二院是由总体所具的无量差别智所现。如上方的遍知
院,中央画三角形的“遍知印”,又名一切如来智印,象征大圆镜智一切遍知的
功德。中台北方的观音院以观自在为主尊,又称莲花部院,相当于妙观察智,表
示如来的大悲下化。南方的金刚手院以金刚萨埵为主尊,又称萨埵院,相当于成
所作智,表示大智上求。下方持明院画五大尊忿怒明王,是大日如来所现的教令
轮身,称为持明使者,所以叫持明院,又称五大院,相当于平等性智,表示净除
自他的烦恼入于平等实相,象征折伏摄受二德。

  以上是第一重受用身的曼荼罗。第二重上方的释迦院以变化身的释迦牟尼为
主尊,表示方便摄化德。上方第三重文殊院。这里面的文殊院,除盖障院,地藏
院,虚空藏院,苏悉地院等五院,是为了开发中台大日如来三无尽庄严藏的实相
而证悟向上的菩萨大眷属曼荼罗。文殊院居东方,表示开悟实相的般若妙慧。左
方第二重除盖障院以除盖障菩萨为主,从金刚手菩萨的大智慧门,除一切众生烦
恼、所知盖障,而悟入三无尽庄严藏的实相。右方第二重地藏院以地藏菩萨为
主,这是得了除盖障功德的结果,不但有耐怨害、安受苦、谛察法的三种忍,而
且从观音的大悲门争取到最




苦的恶道里面去,解救一切众生的苦难,譬如大地载负万物不以为劳,反能出生
万物,所以名为地藏。

  下方第二重虚空藏院在持明院之西,以虚空藏菩萨为主,这是得了地藏耐苦
功德的结果,譬如虚空无有障碍,又如虚空包含万德,满一切众生愿。下方第三
重苏悉地院,此院实际就是虚空藏院里面的第三列位次,经轨不另开一院,但因
上方有释迦、文殊二院,下方不能不别开一院,取得画面上的相称,所以用虚空
藏院的苏悉地羯罗菩萨为主,表示二利成就之德。最外一重外金刚部院,在外围
四方画着诸天、药叉、人、非人、七曜、十二宫、二十八宿等,表示随类应化凡
圣不二之理。此院包括极广,凡一切经典中所说的诸天神等,乃至世人所信奉的
外道五通仙围陀事火之类




、都可列入。《大疏》第六说:“凡此等诸尊若余经中具说形相者,亦可依彼画
入曼荼罗中,……其山海河池、林树谷药、城邑道路等神,各以本名为标帜相,
山神坐山、河神在河、其树药等或手执持,或依其上,当以类推之,华严经中有
足行神、身众神……亦可依次列之……当知毗卢遮那普门身中杂类鬼神傍生等,
图中无别名相者,多在其中,所摄极广也。”

  (三)胎藏界曼荼罗的部族。胎藏界曼荼罗十二院,总数四百十四尊,从它
的部族分类来说,有三个部类——佛部、莲花部、金刚部。这三个部类表示胎藏
界为本觉下转的化他门,所以就大日如来的大定、大悲、大智三德而分三部。佛
部是佛果上理智具足之尊,即中台八叶院及上下诸院,属大定德。莲花部是如来
大悲三昧,能滋荣万善,故比作莲花,即右方观音院、地藏院等,属大悲德。金
刚部是佛的智慧力用,能摧破惑业苦三障,故比作金刚,即左方金刚手院,除盖
障院等,属大智德。这三德在表现上虽然有三部,实际是互具不离的。如《大
疏》第五说:“大凡此第一




重上方(遍知院)是佛身众德庄严;下方(持明院)是佛持明使者,皆名如来部
门,右方(观音院)是如来大悲三昧,能滋荣万善,故名莲花部,左方(金刚手
院)是如来大慧力用,能摧破三障,故名金刚部也。”佛陀瞿呬耶的《大日经广
释》说:“佛部从大圆镜智和平等性智发生是大定德,莲花部从妙观察智发生是
大悲德,金刚部从成所作智发生是大智德。”如果配四种法身,则中台八叶名自
性身,三部眷属是自受用身,第二重的诸大心众生是他受用身,第三重的释迦佛
等是变化身,九界眷属为等流身。

  四、两部互具不二

  为了表示色心二法、理智二门,所以分为金胎两部。胎藏以莲花为体,即表
众生八叶肉团心,在此处建立坛场,故曰胎藏界。金刚界以五股金刚杵为体,五
股金刚杵表五智,即大日如来的三昧耶形,在五股金刚杵上建立坛场,故曰金刚
界。

  胎藏界从众生烦恼欲处起,金刚界从佛果智上起。因此,胎藏为生界本有,
属理,故诸尊住在莲花内的月轮中。莲花表理,月轮表智,智住理内,表示不
二。金刚界为佛界修生,属智,故诸尊住在月轮内莲花中。理住智内,也是不
二。因此金胎两部是色心理智互具不二的,为了说明的便利,所以分成两部。
  (持 松)



  即身成佛

 一、即身成佛的语义

  即身成佛的简单解释是:不须改变现在的肉体,能够成为正知正觉的佛。
“成佛”是学佛的人所期望的唯一目的,无论是学显教或者密教,都希望从生死
的凡夫转入到佛果的圣位,不过因为显教和密教在开始发心和修行过程中所使用
的手段和方法不同,因此达到这一目的的时间就有迟速不同,而肉体和精神的关
系也有“即”、“离”之分。即身成佛就为了说明这一——迟、速、即、离——
理由。密教的即身成佛、和显教成佛的理论,大约有下面的几个差别:

  (一)“即身”和“隔世”的差别。显教如华严宗说:极疾三生得果,一见
闻生,二解行生,三证果生,可算最快的了,但总要隔世成佛。又如依弥陀愿
力,往生西方,也是隔世。密教则即以父母所生的肉体成就大觉佛果,如说:即
日、即时和隔日、隔时是不同的。

  (二)即身和“历劫”的差别。佛教最普通的教义,说成佛要经历四十二
位,或五十二位的阶段,从初发心直到成佛,又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的悠长时
间。因为显教有“过患”、“功德”二际的说法,过患是无始旷劫的积习,不可
顿除,必须借远劫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