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中国佛教教理(佛协 >

第12节

中国佛教教理(佛协-第12节

小说: 中国佛教教理(佛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夜,思惟观察了了分明,能于定中或睡梦中面见彼佛,因而称此法门为思惟一切
诸佛现前三昧。此经还说到,专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即得往生彼佛国土。到了
《阿弥陀经》,就特别提倡执持阿弥陀佛名号的念佛法,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
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
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就把念佛法
门和求生净土的思想结合起来,修习的方式和所预期的胜果都有了发展。最后,
《华严经·入法界品》(晋译本卷四十六)载功德云比丘为善财童子说普光明观
察正念诸佛三昧,列举了圆满普照念佛三昧门、得一切众生远离颠倒念佛三昧
门、
得一切力究竟念佛三昧门等二十一种念佛三昧门及其功德,更丰富了念佛法门的
内容。

  印度的念佛法门逐渐传入中国以后,一般以和净土思想相结合的持名求生极
乐世界的信仰最为流行。这大概由于受了龙树《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以念佛
法门为修菩萨行速至不退地的方便易行道说法的影响。明代智旭曾说过,执持名
号,念念即佛,不劳观想,不劳参究,当下圆明无欠无余,最为直捷(见《弥陀
要解》),可以代表这种信仰的看法。中国各宗派一向重视念佛法门。相传隋代
天台智顗撰《五方便念佛门》,说称名往生、观想灭罪、诸境唯心、心境俱离、
性起圆通五种念佛三昧。唐代贤首系澄观,倡说缘境、摄境唯心,心境俱泯、心
境无碍和重重无尽五种念佛门(见《华严疏》卷五十六)。宗密说称名、观像、
观想、实相四重念佛门(见《行愿品别行疏》卷四)。此外,属于净土宗系统的
怀感,说有相、无相二种金佛三昧,以念法身佛为无相念佛,念报、化身佛为有
相念佛。飞锡提倡通念三世佛法门,说念现在佛,心专注一境,念过去佛,了因
果相同,念未来佛,于一切众生起等同想,速成三昧。宋代禅师延寿则主张净、
禅合一,亦特赞扬持名念佛法门。天台系传灯主张以现前一心无法不具为本,即
本此不可思议之一念念佛,有念自佛,念他佛和自他俱念三种念法(见《生无生
论》《楞严圆通疏》卷五)。后明代智旭特弘其说,认为念自佛在观现前一念介
尔之心,横遍竖穷,百界千如种种性相自然具足,与三世佛平等无二,如此观察
功深力到,得豁破无明,顿入秘藏。念他佛者,以弥陀果德庄严为我所念之境,
或念其相好,或念法门,或念实相,总名念他佛。自他俱念者,所谓心、佛、众
生三无差别,知众生是诸佛心内之众生,诸佛是众生心内之诸佛,托彼果上依
正,
显自身之理智,此即我心性本具之功德不可思议,而诸佛果中之威力亦不可思
议,
是故感应道交,自他不隔,极果与圆因,称理而映发(见《灵峰宗论》卷七)。
清代华严学者彭际清著《华严念佛三昧论》,说念佛法门略有二种,一为普念,
一为专念。如《观佛相海》、《佛不思议境界》等经但明普念,《药师琉璃光如
来》、《阿閦佛》、《无量寿》等经特明专念,惟《华严经》明一多相入,主伴
交融,即自即他,亦专亦普,最为圆融。他标举五义以贯释全经,即一、念佛法
身,直指众生自性门;二、念佛功德,出生诸佛报化门;三、念佛名字,成就最
胜方便门;四、念毗卢遮那佛,顿入华严法界门;五、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圆
满普贤大愿门。最后结论,针对教、禅各系思想设问:“如上五门,为当从一门
入,还是五门并入?”他自作解答道:“上根利智了得自性弥陀,全显自心净
土,
举一法身,摄无不尽。”华严教旨,十住初心即同诸佛;然五位进修,不无趋
向,
未到妙觉,仍分阶次。直到菩萨十地,始终以大愿力不离念佛,于一念顷见多百
佛,多千佛乃至无量数佛,所住之地即随所见之佛而分差等。至一般行人,纵能
伏惑发悟,而未证无生,宁逃后有,不依佛力,功行难满,必待回向极乐,亲承
授记,净诸余习,成满愿王,这才是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其或粗窥向上,未尽疑
情,尤须专一持名、发愿,加以教观熏修,助发胜智,感应道交,功无虚弃,则
全凭一念统摄诸门。从历代各家的主张里,可以看出中国所传念佛法门,不论为
哪一宗派所采用,都是和持名求生净土的思想相结合的。这对印度原来的念佛法
门说来,也可算是适合中国情况的一种发展。

(游 侠)


【五会念佛】

  五会念佛是净土宗念佛的一种方法。其法主要在于念佛音声的缓急,以此表
达念佛的心情安静和急切的意义。第一会是“平声缓念”,即平声静意地念“南
无阿弥陀佛”六字佛号。第二会是“平上声缓念”,就是念佛号时声音略高一
些。
第三会是“非缓非急念”,前两会都是缓念,此言非缓,就是不再太慢,稍快一
些,故言非缓;但也不要太快,这叫“非缓非急念”。第四会“渐急念”就是逐
渐快念,并带有急切之感。第五会“四字转急念”,前四会都是念“南无阿弥陀
佛”六字,此第五会只念“阿弥陀佛”四字,并且要更快、更急的念。这叫“四
字转急念”。这种“转急念”是要表达出急切求佛救脱,急切求佛接引的心情,
从而达到意志纯诚,一心不乱的念佛境地。五会念佛的方法,是唐代净土宗法照
禅师根据《无量寿经》而建立的。该经说:“清风时岁,出五音声,微妙宫商,
自然相和,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这就是五会念佛的出处。法照并有偈赞云:第
一会时除乱意,第二高声遍有缘,第三响扬能哀雅,第四和鸣真可怜,第五震动
天魔散,能令念者入深禅。

(刘 峰)


【四悉檀】

  四悉檀,是佛说法的四种范畴,也是佛度生的四种方法:一、世界悉檀,
二、
各各为人悉檀,三、对治悉檀,四、第一义悉檀。

  悉檀,古释为“宗”,即对法或对教辩明宗要;有时也解作“成”,即所说
义理无有乖反;有时也解作“理”,即诸法的理趣(见隋慧远《大乘义章》卷二
“四悉檀义”)。嗣后天台宗依陈慧思所说,以悉檀二字为楚汉总称,“悉”的
意义是“遍”,檀的义译是“施”,四悉檀是“佛以四法遍施众生”(见《法华
经玄义》卷一下等)。

  四悉檀义出于龙树《大智度论》卷一。它的大意是:

  一、世界悉檀,“有法从因缘和合故有,无别性。譬如车,辕轴辐辋等和合
故有车,无别车;人亦如是,五众和合故有,无别人。”又“譬如乳,色香味触
因缘有,故有是乳。若乳实无,乳因缘亦应无;令乳因缘实有故,乳亦应有。非
如一人第二头,第三手,无因缘而有假名”。

  二、各各为人悉檀,“观人心行而为说法,于一事中或听或不听。如经中所
说,‘杂报业故,杂生世间得杂触杂受’;更有《破群邪经》中说,‘无人得
触,
无人得受’”。前者不信罪福,堕断灭见;欲拔彼断见,是故说“杂生世间得杂
触杂受”。后者计有我有神,堕计常中,是故不说有受者触者。

  三、对治悉檀,“有法对治则有,实性则无。譬如重、热、腻、酢、醎、药
草、饮食等,于风病中名为药,于余病非药”。“佛法中治心病亦如是。不净观
思惟于贪欲病中名为善对治法,于瞋恚病中不名为善,非对治法。所以者何?观
身过失名不净观,若瞋恚人观过失者,则增益瞋恚火故。”

  四、第一义悉檀,“一切法性、一切论议语言、一切是法非法,一一可分别
破散;诸佛、辟支佛、阿罗汉所行真实法,不可破,不可散”。“过一切语言
道,
心行处灭,遍无所依,不示诸法,诸法实相无初无中无后,不尽不坏,是名第一
义悉檀。如摩诃衍义偈中说:语言尽竟,心行亦讫,不生不灭,法如涅槃。说诸
行处,名世界法;说不行处,名第一义。一切实,一切非实,及一切实亦非实,
一切非实非不实,是名诸法之实相。”

  论中并阐释了第一义悉檀与其余三悉檀的相互关系:一、诸余论议、诸余悉
檀都可以破,第一义悉檀则离一切过失,不可变易,不可胜。因此,其余三悉檀
中所不能通的,第一义悉檀中都能通。二、不仅第一义悉檀是真实,四悉檀各各
有实。如如法性实际,世界悉檀故无,第一义悉檀故有;人等亦如是,世界悉檀
故有,第一义悉檀故无。三、四悉檀总摄一切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皆是
实,
无相违背。佛法中实有,以世界悉檀故实有,以各各为人悉檀故实有,以对治悉
檀故实有,以第一义悉檀故实有。

  中土佛教中广用四悉檀义阐释经义和观法的,莫过于天台宗。如隋代智顗
《法华经玄义》卷一下,《维摩经玄疏》卷一,并曾对四悉檀作系统的论述,举
其要点如下:

  一、世界悉檀是在于随顺众生所欲乐闻,分别为说众生五阴、十二入、十八
界等各各不同的正因缘法,令得世间正见。因此,世界悉檀重在随众生乐欲。至
于各各为人悉檀,是重在生善,对治悉檀是重在破恶,第一义悉檀是重在悟理。

  二、第一义悉檀有两种,(一)不可说,是内证的一面,即是诸佛、辟支
佛、
罗汉所得真实法;(二)可说,是教法的一面,一切实、一切不实、一切亦实亦
不实、一切非实非不实四句,次第以对有、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四门,都令
入实。

  三、一悉檀通有四悉檀义。例如阴、入、界隔别,原是世界悉檀;但因缘和
合故有人,即是为人悉檀;正世界破邪世界,即是对治悉檀,闻正世界得悟入,
即是第一义悉檀。其余三悉檀也同样具有四悉檀义。又四悉檀不同,通是世界悉
檀;四悉檀遍化众生,又通是各各为人悉檀;四悉檀皆破邪,又通是对治悉檀;
随闻一种皆能悟道,又通是第一义悉檀。

  四、四悉檀是尤树所说,与《禅经》中佛所说四随义相符合。四随是:
(一)
随乐欲,(二)随便宜,(三)随对治,(四)随第一义。随乐欲举修因之相,
从因得名;世界悉檀明得果之相,从果立称。随便宜是随行人所宜之法;各各为
人悉檀是化主鉴机,照其可否。其余两种,名义相同。

  五、四悉檀可对四谛,(一)直对一番四谛:约苦集谛明世界悉檀,约道谛
能治明为人悉檀,约道谛所治明对治悉檀,约灭谛明第一义悉檀。(二)广对生
灭(藏教)、无生(通教)、无量(别教)、无作(圆教)四种四谛,一一四谛
都可对以四种悉檀。(三)总对四种四谛:生灭四谛对世界悉檀,无生四谛对为
人悉檀,无量四谛对对治悉檀,无作四谛对第一义悉檀。

  六、用四悉檀起观。如从假入空观时,先观正因缘法,殷勤乐欲;并用为人
悉檀,令发善根;巧用对治悉檀,令断结使;由此研修,观慧分明,见第一义。
如从空入假观、中道第一义观以及一心三观,也都同样要巧用四种悉檀。

  七、用四悉檀起教。(一)起四教、十二部经和顿渐经教:佛于生生不可
说,
用四悉檀赴小乘根性人说三藏教;于生不生不可说,用四悉檀赴三乘根性人说通
教;于不生生不可说,用四悉檀赴别教根缘说别教;于不生不生不可说,用四悉
檀赴圆机说圆教。又用四悉檀起三藏教十二部经、通教十二部经、别教十二部
经、
圆教十二部经,用四悉檀起华严教、三藏教、方等教、般若教、法华教。(二)
起大小乘论,例如天亲用别圆两番四悉檀造《十地论》通《华严经》等。又五通
神仙种种诸论、释天善论、大梵出欲论,也都是用初番悉檀所作的方便利益。

  八、用四悉檀起圣默然。四种四谛都是三乘圣人所证法,非是凡夫所能知
见,
由不能见而称其不可说,由不可说而名为圣默然。如《华严经》中约无量、无作
两番四谛,以及不生生、不生不生法,明不可说、不可说,名为圣默然;等等。
圣默然即是不可说相,天台一家明义,有六种不可说相:(一)世间禅定二禅以
上无觉无观不可说相,(二)外人见心所明绝言之理不可说相,(三)三藏教不
可说相,(四)通教不可说相,(五)别教不可说相,(六)圆教不可说相。不
可说虽同,解其义趣,实不相混。圣默然正为自乐,傍亦益他,都是由四悉檀而
起,利益一切众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