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贴吧精华帖欣赏 >

第63节

贴吧精华帖欣赏-第63节

小说: 贴吧精华帖欣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施 耐 庵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水浒传》作者。生平事迹未可考定。传其生于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卒于明洪武三年(1370)。原名耳,后名子安,耐庵为其字。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又一说扬州。元至顺年间中进士。在钱塘为官二载。因与当权者不合,弃官还乡,闭门著述。又传,曾参加元末在苏州起义的张士诚军,并与其部将卞元亨友善。因生当元明之际,目睹朝政腐败,社会不平,遂作《水浒传》以抒胸中之愤。 
  2 施 耐 庵 
  我国第一部用白话文体撰写的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水浒传》作者、伟大的文学家施耐庵,本名彦端,字子安,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生于海陵县白驹场(今分属江苏兴化、大丰两市)、明洪武三年(1370)病逝于淮安,享年75岁。 
  据传说,施耐庵是个贫苦的弄船人的儿子,童年时期随父到苏州,13岁入苏州附近的浒墅关读书,19岁中秀才,28岁中举人。到当时的京城大都(今北京)会试,结果落第。因国子监司业刘本善的推荐,到山东郓城县任训导,得以遍搜梁山泊宋江英雄遗事,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元至顺年间,施耐庵中进士,后曾官钱塘二载,由于与当事权贵不合,愤然悬印辞官而去,隐居著《水浒》以自遣。 
  施耐庵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风云诡谲的时代。元朝统治者荒淫腐败,人民生灵涂炭,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的元帝国开始分崩离析。韩山童首先发难于中原,“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接着,刘福通、朱元璋响应于皖北,方国珍点火于福建,陈友谅起事于江西,真正到了狼烟四起的地步。施耐庵的同乡张士诚也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在苏北草堰率盐民举起义旗,次年占据了高邮,建国号曰周,自称诚王。以后他渡江南下,攻占了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到元至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定都平江(今苏州),称吴王。 
  为了自己的事业,无论是朱元璋还是张士诚,都曾礼贤下士,以笼络地主阶级中的知识分子。张士诚甚至以厚币招赍著名文士杨铁崖。许多抱着名种不同目的知识分子,纷纷投进了他们的怀抱。 
  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甚至认为,“适张氏据吴,东南之士,咸为之用。”施耐庵的朋友刘伯温投奔了朱元璋,作了朱的谋士,施耐庵的另一些朋友如鲁渊、刘亮则归张士诚麾下。 
  而施耐庵自己及其门人罗贯中,也曾应张士诚之聘,作了幕僚。然而,张士诚却不是一个图有大志的人,偏安一隅,元至正十七年(1357)降元之后,张氏集团的领导成员生活上日渐骄奢淫逸,张士诚的女婿潘元绍就娶了七个小老婆。张士诚不仅降元,而且反过来攻安丰,杀刘福通,本来对张士诚抱有热切希望的知识分子开始感到失望,觉得他成不了大器,于是相继离去。好友鲁渊、刘亮离开吴中时,施耐庵作《秋江送别》全曲相赠。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施耐庵也离开了张士诚,隐居于今张家港市河阳山永庆寺和江阴市祝塘镇大宅里一带,靠教书为生,并继续《水浒传》的创作。1367年,苏州城破,张士诚兵败,自缢于金陵。朱元璋在苏州一带大肆搜捕张士诚的余部,为避祸,施耐庵回到江北,定居于白驹。据传说,因写了“倡乱之书”的《水浒传》,施耐庵被关进刑部大牢年余,后染病,晚年流徙淮安一带活动。清道光二十四年,淮安有人还能确指施耐庵的书斋,以及隔壁罗贯中的寓所。 
  《水浒传》一书的创作,根据传说记载,张士诚入吴时,他已经写到四十五回;根据山东传说,从14世纪20年代就已经开始。据《顾丹午笔记》,明洪武初年,刘伯温说施耐庵其“著《水浒传》甫竣”,又说他的一生精力都耗尽于一部书上了,看来,《水浒》的写作,前后经历了四十年之久。终于在他贫病交加逝世前,基本完成了这部巨著。 
  施耐庵生前没有能出版发行这部小说。但在他写作过程中,小说的稿本就陆续以手抄本的形式流行了。《水浒传》的印刷本是在他死后180年才出版的。其时,兴化有个进士宗臣,被朝廷派到福建任“提学参议”,负责训练壮丁,抗御倭寇。这时,罗贯中的后人便以“乡谊”之名去见宗臣,请以家藏小说、经罗贯中修改过的《水浒传》付梓,让军民暇时看看,以激励士气。得到宗臣的许可后,才在福建坊间刻印出版。600年来,《水浒传》不但风行海内,而且流传世界。 
  施耐庵陵园在今兴化市新垛乡施家桥村,仿施氏故居(施氏宗祠)改建的施耐庵纪念馆在今天大丰市白驹镇花家垛上。这正应验《水浒传》120回中所说的:“楚人怜其忠义,葬在楚州南门外蓼儿洼内,建立祠堂,四时享祭”。 
  帖子相关图片: 
  作者: 218。198。167。* 2005…5…1 23:00   回复此发言3 施耐庵写《水浒传》施耐庵,原籍江苏兴化。他出身船家,家境贫寒。童年时随父至苏州。13岁时在苏州附近的浒墅关读书。二十九岁时中举人,30岁赴元大都会试,结果落第。经友人推荐,到山东郓城任训导。在山东他遍搜梁山泊附近有关宋江等人的英雄事迹,熟悉了山东的风土人情。施耐庵35岁考中进士,到钱塘任县尹。但只当了两年,便因与当道权贵不合,愤然悬印回到苏州。张士诚农民起义队伍占据苏州以后,施耐庵投笔从戎,为张士诚的幕僚,这使他熟悉了农民起义军的军营生活和许多起义军首领。后发现张士诚等首领日益骄逸,料日后必败,随后离开张士诚部,随居在常熟河阳山和江阴祝塘一带以教书为生,并潜心创作《水浒传》。张士诚失败,朱元璋在苏州搜捕有关人员,施耐庵只得为避祸而回到苏州,到现属大丰市的白驹镇定居,并继续《水浒传》的创作。 
  传说施耐庵写《水浒传》,有一段时间是在一座小楼上。他有一个习惯,当写作思路一时堵塞时,就情不自禁地“啧啧”有声。他家养了一条小狗,当它听到主人“啧啧”时,就以为是唤它吃食,连连跑上楼来。施耐庵一见,他咂嘴,狗上来;他跺脚,狗下去。时间一长,那块楼板竟被跺断,小狗也因找不到食物而饿死了。 
  《水浒传》书成后,民间广为传阅。朱元璋看到此书后很生气,很快施耐庵被捉,关进刑部天牢。后来在刘基的帮助下,托病就医被释放,由其弟子罗贯中接到淮安暂住养病,并继续整理《水浒传》。不久施耐庵去世,遗体安葬在淮安,后迁移到兴化白驹场施家桥。抗日战争时期,当地抗日民主政权将施耐庵墓整修交立碑保护至今。 
  作者: 218。198。167。* 2005…5…1 23:02   回复此发言4 施耐庵与《水浒》苏州城阊门外,怀胥桥北施家巷有一户施姓人家,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的后裔。这一支传到施耐庵的父亲已是十四世。元成宗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施家添了一个男丁。一位老秀才给婴儿起了个名字,叫彦端,意思是这孩子长大了,定是位行为端正的才子。这个襁褓中的彦端,就是后来写出千古名著《水浒》的施耐庵。 施耐庵7岁时,家里贫穷,无法上学。但他聪明好学,经常借书看,请邻居教,有时还到学府去旁听。就这样,他读了《大学》、《论语》、《诗》、《礼》等许多书。13岁时,已能在大庭广众之中,对答如流,下笔琳琅。 
  一次,邻居老人病故,约请在浒墅关教私塾的季秀才来写祭文。季秀才未能及时赶到,别人就提议让彦端试试。耐庵少年气盛,欲显其才,也不推让,走过来一挥而就。后来,季秀才看了这篇兼有稚气和才气的祭文,称赞不已。主动提出,带施耐庵到浒墅关去读书,并且不收学费。后来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施耐庵。 
  施耐庵在浒墅关读书,十分刻苦,他不仅熟读诸子百家,而且各种书都去浏览。当时刊行的《大宋宣和遗事》,讲晁盖智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杨志卖刀”等故事,引起了施耐庵的兴趣,他常常在课余阅读。还同小伙伴们一起舞刀弄棒,练习武艺。那时,苏州城里经常说唱些如《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同乐院燕青搏鱼》、《李逵负荆》等话本和杂剧,施耐庵有时也去消遣,对这些“仗义英雄”、“擎天好汉”流露出敬佩之情。 
  弃官专著书元文宗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春,年已36岁的施耐庵,上京应试。天从人愿,秋闱一举告捷,耐庵得中辛未榜进士。发榜后,他在拜谢师友中结识了同榜得中的浙江青田人刘基(伯温),两人常在一起高谈阔论,十分投契。不久,朝廷派施耐庵到钱塘担任县尹。但是,只当了两年,由于不愿昧心事权贵,便愤然辞官而去。 
  施耐庵从钱塘弃官回来,在苏州城东南隅的施家桥开学授徒。四乡八邻,纷纷慕名前来投师。一天,一位商人领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前来拜谒施耐庵。这个商人姓罗,是山西太原人,经常往来于苏杭做生意,久闻施耐庵大名,这次专程把儿子罗贯中带来投师求学。施耐庵见贯中生得眉清目秀,谈吐温雅,心中十分喜爱。 
  冬去春来,施耐庵痛感自己有志救民,无处展才。有一天,他路过书铺,看到不少手抄元人话本,其中有一本名叫《张叔夜擒贼》,是讲梁山泊宋江等一百零八人故事的。他不惜高价买了回来。打算以此为线索,把其他有关梁山泊故事的话本内容加以糅和,写出一部《江湖豪客传》。 
  这时,施耐庵的父亲和元配夫人季氏相继病逝了,续娶的夫人姓申。申家比较富裕,也是个文墨世家,很支持施耐庵写书,特地花了一笔钱,请画家按照宋末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临摹成了三十六张人物画像,让施耐庵挂在家里,用以参考。有了岳家支持,施耐庵不再开学授徒,只留下了得意门生罗贯中,帮助自己整理书稿。 
  后来,施耐庵出外游学,并到江阴祝堂大户徐麒家坐馆。刘伯温做了朱元璋军师后,打听到施耐庵隐居在祝堂,连忙向朱元璋推荐。朱元璋特派刘伯温前来召请。施耐庵只得避开,又回到苏州阊门外施家巷家中。这是朱元璋第一次派人去找施耐庵。 
  为了避过战乱,完成自己写书的夙愿,施耐庵想到了先后做过松江同知和嘉兴同知的好友顾逖,这时顾逖已辞官回到兴化家中。兴化因地方偏僻,四周环水,交通不便,一向有“自古昭阳(兴化的别名)好避兵”之说。于是,施耐庵给顾逖去了封信,信里还附去一首诗:“年荒世乱走天涯,寻得阳山好住家;愿辟草莱多种树,莫叫李子结如瓜。” 
  顾逖接到施耐庵的来信,赶快给施耐庵回了信,并答诗一首:“君自江南来问津,相逢一笑旧同寅。此间不是桃源境,何处桃源好避秦!” 
  施耐庵接信后,带着妻子申氏、二弟彦才和学生罗贯中,搭了民船,冒着烽烟,悄悄渡江北上,直奔兴化而来。 
  作者: 218。198。167。* 2005…5…1 23:03   回复此发言5 施耐庵与《水浒》赋联表心迹施耐庵觉得自己年逾古稀,要抓紧时间把书写完,于是又请顾逖帮忙,在兴化以东,靠近黄海边的白驹场买了房屋和田产,迁到白驹镇上定居。还在大门上写了一副对联:“吴兴绵世泽,楚水封明烟”,表明自己从苏州迁来隐居此地,从事著书的心迹。 
  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常遇春攻破了平江。朱元璋再次派人寻找施耐庵,打听到他已避居兴化白驹场的消息,非常高兴,让刘伯温带着御笔旨意专程登门恭请。这天,当刘伯温来到施耐庵的书斋时,忽听里面发出一阵阵激烈的撕打声和吆喝声,推门进去一看,只见施耐庵精神抖擞,抡起拳头,正和案头上一只栩栩如生的纸老虎拼打,不禁哈哈大笑。施耐庵忙上前拜揖,刘伯温一边答礼,一边笑着说:“我这是二次奉旨前来恭请师兄。” 
  施耐庵知刘伯温的来意,忙命家人摆上酒席来,殷勤劝刘伯温吃酒,自己也喝得很猛,一连干了几大杯,然后装着酒醉,伏案睡了。刘伯温近前一看,桌上放着他还未写完的“景阳岗武松打虎”这一回书稿。他明白施耐庵是不愿为官的,就未再多加劝说,回去复旨了。 
  施耐庵唯恐朱元璋再来征召,便到白驹场西边18里自己的庄田上,按苏州阊门外故居的格局,建了房院,迁来此地。并沿用故居的地名,东面叫枫桥,西面叫柳桥,北面叫板桥,总称苏家桥,亦称施家村。当时,村西有一芦苇荡,占地十余亩,荡中芦苇繁茂,水鸟甚多,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