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贴吧精华帖欣赏 >

第27节

贴吧精华帖欣赏-第27节

小说: 贴吧精华帖欣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比而言,在滥杀无辜的问题上,晁盖是比较好的。在智取生辰纲时他就只取财物而没有杀人,不过是将他们用麻药麻翻而已。在江州劫法场李逵滥杀百姓时他急忙制止。这里我要顺便说说为什么晁盖不在108 将中。这是小说创作的需要。因为在《水浒传》故事的流传过程中,宋江被塑造成最初并不想与朝廷为敌不想上山落草这样一个艺术形象,那么梁山前期就必需有一个出色的领袖才行,于是就出现了晁盖。但是在宋江上山以后,第一把手的位置必需由宋江来坐,因为历史上有“宋江等三十六人”在山东河北一带如何如何活动的记载,没有晁盖。如果宋江马上就成为梁山领袖,不符合人物性格,于是晁盖就只好早早地牺牲了。 
  五、消除封建意识残余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水浒传》中的这些严重问题在宋、元、明代存在都不奇怪,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那些草莽人物的实际情况,也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说书人、听书人以及罗贯中、施耐庵等的审美情趣。遗憾的是我们20世纪后期21世纪初期的现代人还缺乏正确的认识。现在出版的《水浒传》的“前言”对它的上述严重缺陷缺乏必要的批评。 
  《水浒传》的思想内容中存在着许多落后观念,为什么长期以来没有指出?首先是因为过去很长时期我们常常以政治思维代替艺术思维。20世纪对《水浒传》思想内容的高度评价是从三四十年代的根据地开始的。八路军、新四军采取割据的形式以农村包围城市,反对当时的“皇帝”蒋介石。由于我们的军队是以农民为主的革命队伍,所以从感情上容易在政治上需要对农民运动给予很高的评价,将它说成是农民起义甚至农民革命,而对其破坏性估计不足,或是有意无意地回避。实际上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古代农民运动具有本质的不同。古代农民运动往往并不代表先进文化和新的生产力,它虽然能够一时打击落后腐败的朝廷,但是不能带来新观念、新的人际(生产)关系,所以没有新的进步。古代农民运动之所以总是以失败而告终,和《水浒传》中描写的滥杀无辜、不择手段、打家劫舍、极少数头领暴富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只会孤立自己。即使他们掌权了,在腐败方面完全不下于原来的封建统治者。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一个典型。 
  作者: 响·良牙 2004…12…13 15:42   回复此发言10 从生辰纲下落谈《水浒传》实际上代表任何时代先进生产力的都是那个时代掌握先进文化的知识分子。从中国文化史来看,四五千年前,在当今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无论是人口还是土地,华夏族都是少数,绝大部分都是“夷”。由于以炎帝和黄帝为代表的华夏族掌握先进文化,耕作技术、养蚕缫丝、注重礼仪、发明文字,所以不断壮大,“以夏变夷”,“夷”就慢慢都融合到“夏”中来。钱穆先生指出,夷夏的区别主要不是民族,而是文化,这是很精辟的。从商鞅到李斯到魏征到王安石到鲁迅和毛泽东、邓小平,无不例外。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干部队伍建设上除了“革命化、年轻化”以外还要“知识化”,把知识提高到革命的高度具有革命性意义!现在中央提出要建设先进文化,这是非常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的成功,正是用先进文化____马克思主义教育了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的结果。所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决不是简单的几条纪律,而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所代表的先进文化。 
  1949年以后的很长时期中,我们对资本主义,对资产阶级,对资产阶级思想都怀有刻骨仇恨和高度警惕。尤其是50、60、70年代,动不动就大反特反“资本主义复辟”,大揪“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猛斗“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在农村“大割资本主义尾巴”。那年月连农民多养几只鸡都成了“搞资本主义”。但是从上到下对封建主义却没有这种强烈的所谓无产阶级感情,不大痛恨,因为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封建主义已经铲除了。实际上上层建筑的消失和与它相应的经济基础并不同步,上层建筑的生命力要比经济基础顽强得多,在西方为消除封建意识和封建制度的斗争进行了至少三百年。封建主义的残余大量地存在于我们身边和身上。我们在长官意志、地方保护主义、严格的等级制度以及形象工程等等方面都可以发现它的影子,有些讣告都要用括号注明“享受几项厅局级待遇”。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社会发展史来看,资本主义比封建主义进步了一大截,是斗争了几百年才得来的。实际上封建主义远远没有铲除,它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自己的头脑里。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最后告诫我们,有各式各样的“社会主义”,有的臀部就印着封建主义的徽记。马克思说过,专制制度的原则“总的说来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马恩全集》第1卷411 页) 因此我们在建设先进文化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封建意识、封建制度残余的警惕和清除,要充分看到它的危害性和这种斗争的长期性。 
  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结柢是人的竞争,是人的素质高低的竞争。而人的素质高低的形成有一个很长的过程,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民族文化心理是否健康,是否高尚,构成这种文化心理的思维方式是否正确和先进。中国曾经落后于世界几百年。可以说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人,从孙中山、鲁迅、毛泽东到邓小平,一直到咱们今天在座的诸位,都在追赶世界。可是别人也在前进,那么我们只有比别人跑得更快才行,才能赶上,否则永远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毛泽东)。咱们要想跑得更快,就要大大提高咱们人的素质,培育健康的、先进的民族文化心理,掌握最先进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别人跑三步,咱们跑五步,再过几十年赶上它,从而彻底摆脱受欺侮的命运,使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永远成为历史。 
  六、《水浒传》仍然是一部伟大的艺术巨著 
  《水浒传》尽管有许多落后观念和不健康的因素,但它仍然是一部伟大的古典名著。关于《水浒传》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的伟大成就,有专门的报告,我这里只简单地说一下。 
  1 《水浒传》非常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价值观念和审美心理。 
  艺术创作可以用各种不同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魔幻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但“真实”是艺术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我们怎么知道宋、元到明朝初期人们究竟是怎么生活的?除了读宋史、元史、明史等当时的书籍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那个时期的小说和戏曲,而《水浒传》反映得最真实、最全面、最形象!许多在史书和其他典籍中对那个时代情形的记载在小说中可以得到生动的印证。连蔡庆、蔡福这样的见利忘义之徒都成梁山“好汉”了,反映了农民运动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真实面貌。一些我们现代人认为非常错误的东西,象前面讲到的打家劫舍、滥杀无辜、株连全家等等,当时许多人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好,反映了相当一些市民和农民的价值观和审美心理。文艺作品真实地反映社会面貌,看起来它似乎很简单,真正要做到却并不容易。我们可以回忆一下 20 世纪50__60年代的不少作品,尤其是农村题材的小说,为什么现在几乎没有人再读了,主要不是艺术水平低,而是因为不真实!没有反映出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们的真实心理。70年代末我读《李自成》,李自成几乎达到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水平了,他手下的一些将领出色得没有农民味了,我就担心,姚雪垠将来怎么写李自成的失败呢? 
  作者: 响·良牙 2004…12…13 15:42   回复此发言11 从生辰纲下落谈《水浒传》读小说不仅使我们得到审美享受,增长文学知识,而且可以了解不少古代的情况。《水浒传》有多方面的认识价值。比如说: 
  《水浒传》的许多故事都发生在林子里:野猪林、快活林、黄泥岗等。有好几处写到老虎的活动:景阳岗武松打虎,43回李逵接母连杀四虎,49回解珍解宝兄弟打伤了虎与毛太公的矛盾等。据动物学家研究,一只老虎的活动范围至少是40(或400 )平方公里的林子。老虎是大片林子里生物链的一个环节。这些都说明当时的山东、河北一带有许多茂密的林子,说明当时的环境比现在好得多。 
  44、45回写杨雄、石秀和潘巧云的故事,两次提到潘巧云是寡妇再嫁。其中一次是潘巧云的父亲对石秀说的。寡妇再嫁在唐朝的皇室中都很平常,有的还不止改嫁一次。可见至少到在北宋时寡妇再嫁还比较常见,不算丢人。它反映了封建礼教在宋代远远没有达到明清那么严酷的地步。中国的儒学从孔子、孟子到明清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孔孟时期最突出的“仁”越来越向“礼”倾斜,从董仲舒、朱熹到儒清,儒学发展为理学,直到礼教,人们所受的束缚越来越严格。 
  2 《水浒传》在结构故事、推进情节、特别是刻划人物方面,达到了当时世界上小说的最高水平。如果我们看看当时欧洲、日本的小说,一比就明白了。由于它故事性特别强,人物性格鲜明,因而受到历代人们的喜爱。尤其是鲁智深、林冲、杨志、武松这些英雄好汉,让人们感到温暖有靠。这个大家容易明白,而且以后别的专家还会专门讲,我不多说了。 
  3 从内容和精神的角度来看,它提供了一些我们民族比较缺乏的东西,从而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文化心理需求。 
  一是《水浒》创造了一种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中人们特别向往的人际关系和生活环境,比较平等,比较自由,生活比较优裕。用好汉们的话来说就是,大秤分金银,大碗吃酒肉,大家以兄弟相称。这是一种农民乌托邦。如果说陶渊明《桃花源记》的乌托邦纯粹是一种幻想的话,那么《水浒传》的梁山泊就是充满理想主义,带有相当的现实可能性了。因此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激励人们反抗暴政来获得较好的生活。 
  二是《水浒》塑造了一批能够帮助人们实现这个梦想的英雄好汉。尽管有许多人上山之前实际上人品不佳,甚至简直就是恶霸。但是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主要英雄人物和领导人,鲁智深、林冲、杨志、武松、宋江等都疾恶如仇,是匡扶正义的好汉,是正义的化身。这就使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和市民看到了希望。 
  三是从头至尾洋溢一种豪迈的情绪,敢做敢为,充溢着阳刚之气,这些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特别缺乏的。中国传统文化最早的典籍中其实并不缺乏刚性精神,被称为“群经之首”的《周易》,一开始就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上经。 乾一》),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卫灵公》)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滕文公下》)。孟子把人生最容易遇见的三大考验应该如何对待,用非常精彩的话概况出来了,洋溢着一种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是一种极其宝贵的刚性精神。但是自从董仲舒将儒学的重心由“仁”转向“礼”之后,这种刚性精神就越来越缺乏,到了清代,奴性泛滥成灾。因此人们需要这种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力量的鼓舞。 
  《水浒传》流传时间比较长的故事,情节比较生动合理,人物形象也鲜明。这些故事集中在前七十回,尤其是前四十一回。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观察,人们阅读文艺作品往往先入为主,对前半部分甚至前三分之一的印象常常能决定对全书的基本评价。《水浒传》中最令人同情、喜欢和尊敬那几位好汉鲁智深、林冲、武松、宋江、杨志、晁盖的主要故事大体上都在前四十一回。《水浒传》中间的三十回就要差一些,最后三十回就更差了,甚至征方腊一战就死了59员头领。至于120 本加进去的征王庆、田虎那就简直没法看了。因此人们对《水浒传》的良好印象主要是前七十回特别是前四十一回留下的。这是《水浒传》的精华所在。        
功夫    
  传奇英雄,盖世神勇,搏击江湖,驰骋沙场!   一部《水浒》,塑造了不少流传千古的英雄形象,也塑造了一个精彩眩目的〃功夫世界〃。相比〃金庸群侠〃的神化与虚幻,《水浒》可谓较为真实地展示了中国功夫(传统武术)的魅力,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