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永乐大帝 >

第19节

永乐大帝-第19节

小说: 永乐大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到的除了鹅叫,没有别的杂音。
  他们此时已来到掩映在树林中的几十个烘炉前,铁匠们正在打造兵器,还有些士兵在挖地道。张玉亲自监工。
  张玉对朱棣禀报,一共砌了二十三个烘炉,日夜不停,两个月可打造两万人马的冷兵器,还要铸些火炮。
  朱棣勉励说:“张玉,别舍不得银子,让弟兄们多吃上几顿肉。”
  张玉说:“殿下放心吧,人合心马合套,只等燕王一声令下就杀向南京了。”
  朱棣耸然心惊地看了道衍、袁珙一眼,申饬道:“我说过要杀向南京了吗?”
  张玉说:“殿下早该登极坐大位了。”
  朱棣说:“你再胡说,我砍了你头。我是那种谋反篡逆之人吗?”他说自己从没生过二心,只不过防着别人欺到家门来,才不得不防范自卫。部下岂可陷他于不仁不义?
  张玉不得要领地看了道衍、袁珙一眼,不敢再出声了。
  朱棣在举事之前,即使对最亲信的人,也不能随意透露真实意图,不要说别人,他对徐王妃也是有保留的。
  道衍顺着朱棣说,皇上是好皇上,亲王是好亲王,坏事就坏在一些奸侫之臣,把好好的一潭水给搅浑了。
  张玉碰了钉子,沉默下来。他岂能相信朱棣的“自卫”说?但张玉并不怨怒,朱棣到舌边留半句还是对的,不到十拿九稳地步,不得不留一手,知道哪堵墙漏风?
  朱棣看见长史葛诚亲自带人捆扎兵器,就悄声吩咐张玉,派心腹监视葛诚的一言一行,随时向他禀报。
  张玉有几分惊愕:“他……跟了殿下多年了。”
  朱棣说:“按我说的做,但不要露马脚。”
  张玉说:“是,殿下。”
  朱棣与道衍、袁珙闭门密议很久了,朱棣说:“他们削藩是非削不可了。问题是何时动手。”
  道衍问消息确切不确切?
  朱棣说得极为具体。御前会议已定,连削藩诏书都在草拟了。若不然朱棣也不能这样急切地招兵买马、打造兵器。也许建文帝还没拿定主意,有人主张削藩先砍大树,拿燕王开刀,有人主张柿子拣软的捏,也有人主张怀柔,易地而封,一个不削。
  道衍很惊讶,殿下莫非在天子跟前有坐探吗?知道得这么详细?
  朱棣笑笑,他早说过了,打碎两个泥娃娃,和上水重新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呀。
  道衍问,那最后定了先拿哪个藩王开刀啊?
  朱棣说,周王首当其冲,这明显是给他朱棣看的。
  道衍叹了一口气说,现在看来,是反也削,不反也削,他又加重语气强调,反了也许不被削。
  朱棣说,皇上借口贪污渎职,把陈瑛罢官流放,这就是一个信号,肯定是葛诚告了密,知道陈瑛为燕王所用,而公开的罪名又不是这件事,掩人耳目罢了。
  袁珙打了个譬喻,现在是表面波平如镜,水底下可是激流汹涌啊。
  道衍再提醒朱棣不可操之过急,我们准备得还不够,他又提到了军队的不成比例。
  朱棣说,这是他抓紧准备的原因。幸亏他的对手优柔寡断,如果建文帝是朱棣这个秉性,说干就干,朱棣还真不好应付呢。
  第一部分
  足见危机之深觊觎其父的之位(1)     连“民女”都敢“谤讪朝政”,足见危机之深。户部新铸制钱尚未上市,已在阴谋中流通,于是吃里扒外的小太监活该与唾盂、尿壶为伍。儿子告发老子,名为效忠皇上,实为觊觎乃父的王位,是谓“公私兼顾”。
  朱允炆决定在皇宫内书房召见风姿绰约的景展翼,这是不同寻常的,初时监察御史景清寻找各种借口,一拖再拖,打心里不想让女儿进宫面圣。一来他不希望女儿抛头露面,二来他怕朱允炆见了美色会有选她进宫的意图。他很后悔,当初不该承认景展翼擅长水墨丹青,这都是那张群虎图惹的祸。
  但朱允炆一再催问,景清实在躲不过去了,只好安排女儿进宫召对,心里像揣了个小兔子一样,怦怦乱跳。
  是总管太监宁福接景展翼进宫的。那天是李谦在殿上承值,朱允炆明知李谦又在屏风后偷听,却故作不知。
  景展翼跪在地上朝上面的皇帝磕了头,口称“民女景展翼恭请皇上圣安”。
  朱允炆向上抬抬手,让她起来平身,朱允炆平和地说,景展翼是不能称民女的,她父亲是堂堂的当朝监察御史,权势赫赫,她怎么能称民女呢。
  景展翼见朱允炆目不转睛地看着她,有些不好意思,她有意无意地向墙上扫了一眼,发现她那张群虎图就挂在那里,心里又是忐忑又是激动。
  见她看画,朱允炆就问她,知道今天宣她进宫是为什么吗?
  景展翼说她不知道,还请皇上示下。
  朱允炆虽然板起了面孔,却一点也不可怕。他说景展翼讥讽朝政,谤讪皇族,有不可赦之大罪,问她知罪否?
  景展翼说自己整天闭门而坐,不问天下事,怎么会谤讪朝政呢?
  “你还嘴硬!你过来。”朱允炆先站起来,走到那张画前,景展翼只得跟过来,朱允炆指着群虎图问她,除了中间一只虎,四周共画了几只虎啊?
  景展翼故意打马虎眼说:“回皇上,民女还真没仔细数过,我现在来数数,行吗?”
  朱允炆望着娇憨的景展翼说:“你挺会装傻呀。”朱允炆告诉她不用数了,说她一共画了二十四只,为什么偏偏是二十四只?显然是在影射,因为太祖先后封了建文帝的二十四个叔叔为藩王。
  景展翼大惊,心里一阵打鼓,她心想,自己的讽喻皇上看明白了,这令她一则以喜,一则以忧。但她不能认账,皇上若翻脸,不但会杀她头,更会连累父亲。她故意用轻松的语气说:“唉哟,瞧皇上说的,我哪想那么多呀,真是这样,也是巧合而已!”
  朱允炆说:“你不敢承认,是不是?”皇上说她把这二十四只虎个个画得张牙舞爪,凶残暴戾,却把中间象征皇上的老虎画成一只恹恹病虎,是何居心?皇上说她是在暗示,外藩各王强势欺主,随时有夺位篡权的威胁,这不是离间皇家骨肉吗?该当何罪?
  李谦惊异地在屏风后听着,大气也不敢出。
  见朱允炆发怒,景展翼只得跪下,她说,民女就是吃了豹子胆,也断不敢影射皇上啊,皇上是多心了吧?
  朱允炆说,自他登极以来,朝野上下有那么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耸人听闻,一会说藩王要造反,一会说皇上要削藩,一会说先拿燕王开刀,一会又说扣燕王世子为人质,这是挑拨离间,唯恐天下不乱,朱允炆信誓旦旦地说,他不但不会削藩,还要加封呢,他不信任亲族,难道听外人胡言乱语吗?他还说,前几天听信了谗言,差点让李景隆削了周王封爵,现在醒悟过来,已连夜传谕,制止李景隆了。就说四叔燕王吧,劳苦功高,连太祖当年都说,有燕王这样的功臣,朕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朱允炆说,他怎么会忍心削燕王之藩呢!
  李谦当然想不到朱允炆说这番话是在做戏,是让他把不真实的消息传给朱棣,以稳住朱棣。
  景展翼有点发蒙了,她不明白朱允炆何以就一张画如此大作文章,又像真的发怒,又像逢场作戏,她一时看不透,她只得说:“皇上圣明,皇上所说的都是治国理天下的大事,民女也听不懂,既然民女这张画惹得圣上生这么大气,民女把画拿回去烧了,行吗?”
  “烧了就完事了吗?”朱允炆说,“回头把你父亲叫来,朕要问问他,你家也是书香门第了,怎样训导女儿的?”
  景展翼说:“皇上,要杀要剐冲我一个人来,画画的事与家父毫无关系。”
  这时,朱允炆冲屏风后叫了声:“小保子!”
  李谦应声而出:“皇上。”
  朱允炆说:“去,告诉他们,马上宣监察御史景清来见朕。”
  李谦答应着下去。朱允炆向另一个殿上太监暗示一个眼色,看着他跟踪李谦而去,这才嘘了口气,脸色也不那么严峻了。他对仍伏在地上的景展翼说:“起来吧,没事了。”
  景展翼起来,有点莫名其妙:“皇上不株连家父了?”
  朱允炆带笑地说,她是个聪明绝顶的人,她父亲刚正不阿,为官清廉,朱允炆怎么忍心治罪呢?更何况,景展翼虽讽谏于皇上,也是一片良苦用心啊。
  景展翼大惑不解地问:“那方才……”
  朱允炆说:“吓着了是吧?朕那一番话,不是给你听的,而是给别人听的,你不必问了,也不必同别人说起,朕还是应该谢谢你给朕画的这幅群虎图。”
  景展翼还不放心:“那皇上召家父上殿……”
  朱允炆笑着说:“朕随时可以召臣子上殿议事呀。”
  景展翼这才放心地嘘了口气。
  第一部分
  足见危机之深觊觎其父的之位(2)     望着景展翼的背影消失在长廊尽头,朱允炆才转过身来。总管太监宁福过来悄声奏报皇上,已经让人监视小保子了,他说这几天,李谦就抓耳挠腮的,总想告假出宫去,宁福看得严,拉屎撒尿都有人看着,他才没得逞。
  朱允炆告诉宁福,这回给他机会,放他出去。
  宁福大为惊讶,皇上不是疑心他和北边勾结、吃里扒外吗?这不是……
  朱允炆只让宁福按他说的做,别的他就不用管了,随后说出了他的全盘计划。
  宁福这才明白皇上是在“钓鱼”,他答应了,他一边摇头,一边骂这小保子没良心。当年是宁福把他们哥俩带到宫里来的,本来想收他为养子的,因为他挺乖,叫太祖皇上相中了,这才净了身,他怎么能忘恩负义呢!燕王能给他什么好处呢?
  朱允炆没有出声。
  宁福突然一拍脑门说:“哎呀,对了,他的亲哥哥改了名叫张玉,是燕王手下的爱将,难怪小保子吃里扒外。”
  其实朱允炆早访听明白了。
  李谦溜出宫去,干了一桩他自以为漂亮的勾当,却万万想不到,一切都在人家手心里呢。
  他托付的那个人已被秘密地监视着。
  这天下午,南岸长江边,有一个背着蓝布包裹和雨伞,一副老客模样的人在江边搭上一条渡船,他给了船家一贯钱。落座后,他问船家几时开船?他说有急事。
  船家看了一眼早已坐在船上的总管太监宁福说说:“他才是船东,他说了算。”
  宁福客气地对他笑道,既然客官事急,就不等客了,马上开船,不过还得再加一贯钱。
  这不算苛刻,搭船人很痛快地说:“好说,我只求快,钱不在乎。”于是又从包袱里摸出一贯钱来递上。
  宁福注意地审视着那贯钱。老客以为他怕是假钱,就说,不用看,这都是户部刚铸出来的制钱,假不了。
  宁福故意说:“上当上怕了。”他撂下钱串,对船老大说:“艄公,开船。”船老大拉长声吆喝着:“开船不等客喽……”他摇动大橹,渡船向茫茫对岸驶去。
  宁福的渡船很明显地偏离了航线,顺湍急的江流向下漂,搭船老客发现了,急得连声叫“船偏了”,为时已晚,渡船很快斜到下游一片密不透风的芦苇丛中,卡在那里不动了。
  搭船人有些紧张,站起来茫然若失又有几分恐惧地问:“怎么了?怎么偏到这儿来了?”
  摇橹的艄公说风大浪急,漂过来的,好在偏离不远。
  搭船人有些气恼:“这不是躭误我赶路吗?”
  宁福说:“稍安勿躁,磨刀不误砍柴工,等咱们谈好了,我用快马送你北上,误不了事。”
  那人更为紧张了:“谈?谈什么?”
  宁福把玩着手上的两贯钱说,他只想知道一下,这钱,老客是从哪弄来的?
  搭船人理直气壮:一不偷二不抢,爱从哪来从哪来,你管得着吗?
  宁福慢悠悠地说:“我相信老客没偷没抢,可你能保证给你钱的人没偷没抢吗?”
  搭船人愣了一下,心里没底,说:“那,我就不知道了。”
  宁福不再兜圈子,明白地告诉他,托他往北平捎信的人犯了事,是钦犯,他这钱也是从宫中府库盗的,老客方才说对了,这是户部刚铸出来的钱,还没上市流通呢。
  搭船人的脸变色了:“我、我哪知道啊?我只是受人之托,捎封信而已。”
  宁福又问信是捎给谁的?
  那人说是北平一个做生意朋友的。
  宁福一句话揭了老底,燕王也做生意?那一定是大本钱的大生意了。
  那人的汗立刻下来了,他结结巴巴地问:“大人是、是什么人,要、要把我怎么样啊?”
  宁福说,这事与他无关。他也是受人之托,又说,知道他和宫中太监李谦是同乡,他是给李谦跑腿办事。
  那人承认是这么回事。但他连忙摘清自己,请大人高抬贵手,说自己真的什么也不知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