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永乐大帝 >

第106节

永乐大帝-第106节

小说: 永乐大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子澄。他说黄太卿正在苏州,与知府姚善一起募兵,齐尚书也在浙江招兵,他们都有消息传回来,相信不久就会来南京勤王。还有,铁铉也准备南下勤王。
  朱允炆叹息连声,只怕是远水不解近渴呀,南京早已危在旦夕了。
  从不出头露面的监察御史尹昌隆倒还每天上朝。他突然出班奏道:“皇上,现在已兵临城下,大势已去,如果无谓地抵抗,怕也无益,如果识时务,也许还能保住性命。他竟然劝皇上交出御玺,让位给燕王,天下也就太平了,会立即结束动荡,这是造福于天下的事,他还“恭请圣裁”。说罢,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份折子交太监递上去。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柳如烟第一个站出来斥责,尹昌隆作为监察御史,在危难之时,惑乱人心,威逼皇上退位,这是不忠,请皇上立斩尹昌隆。
  程济的反应更为激烈,扑过去几乎要与尹昌隆拼命,人们好歹拉开。接下来有很多大臣响应,大殿里一片吵嚷声,尽管有人拉着,尹昌隆还是挨了不少拳脚。
  朱允炆的气愤可想而知,他将那折子往案上重重地一摔,说:“尹昌隆胆敢这样欺君!朱棣给了你什么好处了?莫非急等着封侯拜相吗?来人啊!”
  殿上武士应声而到,环列阶下。
  朱允炆说:“朕先留你人头,将尹昌隆打入大牢,等朕击退了燕逆再与你算账。”
  尹昌隆并不畏惧,他仰天叹道,现在议和退位,还有体面可言,一旦城破,那就死无葬身之地了。他被武士推了出去。
  程济随后奏报,皇上此前派他到金川门探听虚实,他见了谷王,说他并没有开门献城的打算,他说是有人造谣。金川门铜帮铁底,让皇上放心。
  人们面面相觑,朱允炆总算舒了口气,又自我解嘲地说:“朕待谷王不薄,朕知道他必不负朕嘛。”
  这几天,朱允炆整天呆在正心殿里,茶饭无心,常常仰头望着大匾后头的铁箱子发呆,有好几次,都差点叫人取下来打开了,但总觉得还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夜幕徐徐从天边撒落下来,又是一个不安之夜。正心殿里烛光飘飘忽忽的,殿外风吹树响,大殿内外笼罩于白果树巨大阴影中,皇宫显得阴森森的,像一座空旷的坟墓。
  朱允炆一直在发抖,方行子该交班出宫了,朱允炆却拉着方行子的手不放。他说:“你别走,行吗?你扔下朕一个人,朕就更害怕了。”
  方行子只得安慰他说:“我不走。不要紧的,皇上不要太着急,他们攻了两天了,不是还没攻进来吗?等勤王军一到,里外夹击,就有转机了。”她这话,连她自己都不信。
  朱允炆冷笑,还有人来勤王吗?他早已绝望了。
  方行子说,别人指不上,陛下还不相信齐尚书和黄太卿吗?他们正在苏州、浙江招兵,他们对皇上的忠诚还用怀疑吗?
  朱允炆不语,又仰起头看巨匾后的铁箱子。方行子也在看那铁箱子。
  朱允炆喃喃地说:“日暮途穷了,也许到了开铁箱子的时候了……”
  宁福来了,他像个幽灵,悄然上殿,他说:“皇上,娘娘带妃嫔们都来了,在殿外候着呢。”
  朱允炆向外一望,见月光下,站了一院子人,有妃嫔,也有皇子,还有宫女。
  朱允炆一步步走出去。
  朱允炆一出现,由马皇后带头,呼啦啦全跪下了,人群里一片抽泣声。
  朱允炆不由得悲从中来,仰天长叹一声:“是朕无能,无能啊,太祖高皇帝传位给朕才四年,朕知道他对朕的期待,朕保不住社稷江山,朕连你们也保不住啊,朕愧对天地,愧对祖宗,愧对苍生,也愧对你们。”说着已泣不成声。
  马皇后虽悲痛难忍地哭着,却一再劝慰皇上,不要过度自责,有此一劫,也许是天意,但大义终会战胜邪恶,太祖在天之灵能不保佑吗?
  这些不痛不痒的话早已不能安慰朱允炆了,他说:“城破只是旦夕的事了,覆巢之下无完卵,朕无颜苟活,更不能当朱棣的阶下囚受辱,朕已想好了,一旦他们攻入宫中,朕与你们一起自裁,朕对不起你们了。”
  人群里的啜泣变成了号哭。朱允炆走过去,扶起两个不到七岁的小皇子和公主,在人群里寻觅着。他问:“宫斗呢?怎么不见宫斗?”
  马皇后说:“本来也要带他来的,他睡了,没醒。”
  朱允炆痴呆呆地说:“那就别叫醒他了,让孩子多睡一会吧,以后再睡了,就再也醒不了啦……”
  在场的人谁不懂这话的弦外之音啊?一阵辛酸袭人,院子里又掀起更凄惨的哭声。连方行子、宁福和太监们也跟着一起哭。
  第六部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2)     到了谷王开门献城的约定时间了,朱棣和李景隆并马来到城下,周围火把烧天,身后军阵整齐。
  金川门城楼上一声粗壮的、长长的号角声过后,朱棣军中回应了三声炮响,一堆火起,士兵往火上泼油,烈焰腾空。
  随即,金川门吊桥放下,城门洞开,朱棣一挥手,朱高煦所带的骑兵旋风般从朱棣身旁卷过,一时杀声震天,燕军从城门洞子里攻了进去。
  朱棣对李景隆说:“曹国公立了大功啊。我上一次从神策门出京,简直是穷寇一样,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又回来了。”
  站在一旁的袁珙说,莫逐燕,燕飞上帝畿,应验了。
  朱棣想起了道衍上徂徕山请他下山的往事,感慨系之,这一僧一道出力不小啊。朱棣拍拍袁珙的肩膀,感激地说,先生是送我上青云之的一阵好风呀。
  袁珙心里热烘烘的,
  李景隆恭维朱棣,如今殿下回来是惊天动地呀,堪称是鞭敲金镫响,人唱凯歌还啊。
  朱棣笑了,他说:“现在城里乱,稍等等,天亮以后,咱们一道进南京去。”他又忽然想起了为他而被杀的徐增寿,就告诉身边的李谦,进城后第一件事是去徐府吊祭,他不能冷了追随者的心。
  此时徐府正在办丧事,门前搭起了灵棚,灵棚里停放着徐增寿的棺材。旁边的吹鼓手们有气无力地奏着哀乐。徐家人男女老幼在戴孝守灵,给在淮北带兵的徐辉祖捎去信,徐辉祖鄙弃弟弟“为虎作伥”,不肯回来,丧礼便风光不起来,又因徐增寿不是善终,涉及未来谁执朝纲,看不准,人们都在观望,又是战时,门庭便格外冷落,没有几个来吊丧的。
  穿着孝衫的徐妙锦坐在灵棚后,觉得很没面子,她又恨二哥,又为他抱屈,坐在那里两眼发呆。
  管家来找她商量,魏国公在外不肯回来,兵荒马乱的,家里没人主事,二老爷又是被皇上亲手杀的,连一些老朋友都不敢来吊丧,他提议,别多停了,早早出殡吧。
  徐妙锦叹口气,这就是世态炎凉啊。她想等几天,三天之内燕军打不进来,就先把灵柩暂厝庙中。她怕姐姐埋怨她,二哥虽然大逆不道,毕竟是自己把他出首了,她有一种内疚感。
  管家说,小姐大义灭亲,还是对的呀。魏国公回来会夸奖她的。徐妙锦只能苦笑,她才是里外不够人呢,谁都有理由骂她。
  忽闻灵棚前哀乐大起,同时哭声顿时大起来。
  这是报丧的信号,有人来吊丧了。
  徐妙锦忙迎到前面,来吊丧的是个苗条瘦削的小姑娘,也穿了孝。她在灵前磕过头,起身时,徐妙锦大吃一惊:“是你?桂儿?你还活着?”
  桂儿苦笑着说:“一言难尽啊。”
  惊喜冲淡了徐妙锦的烦恼,过去她一直以为桂儿被害了,深觉对不起她,没想到她还活着。徐妙锦拉着她说:“走,到后面去,李谦说你留在大哥那里了,我根本不信,一定是这小子没安好心。没想到你果然活着。”
  桂儿一五一十地讲述完她的经历,徐妙锦心里想,想不到朱棣这么狠,对一个丫环都不放过,非杀人灭口不可。
  桂儿说:“若不是我碰上好人,我即使拣条命,也是个不会说话的哑巴。”
  徐妙锦说:“你是大难不死呀,也是我害了你。我若不派你给魏国公送信,也不至于让你吃这么大苦头。你回来了好,我得好好补偿你,你别当丫环了,我认你为干妹妹,将来给你找个好人家……”
  桂儿说:“我哪有这样的造化呀。谢谢小姐,我现在不能回徐府来,一来万一燕王打进城,我就没命了。二来我的恩人有难,我不能扔下他们不管。”
  徐妙锦说:“你口口声声说你的恩人,到底是谁呀?”
  桂儿说:“我不能说,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呀。”
  徐妙锦说:“你别弄得神乎其神的,到底怎么回事?你连我都信不过吗?”
  桂儿还是不肯说,小姐的心是里外透亮的,她还不知道吗?实在是……
  徐妙锦说:“那我不问了,你有要我帮忙的吗?”
  桂儿他们在玄武湖那里租了一处破烂民宅藏身,手头缺银子,已经两顿没吃饭了。实在想不出办法,桂儿决定来闯魏国公府,她听说徐妙锦回来了,并且在为二哥治丧,凭她的善良和仗义,桂儿相信她不会让自己空手而归。
  “你怎么不早说!”徐妙锦说,“你来吊唁不过是个幌子,是吧?”
  桂儿觉得承认了不仗义,便不出声了。
  徐妙锦便走到门口叫人,一个小厮过来问:“姑奶奶有吩咐吗?”
  徐妙锦吩咐他告诉管家,从账房上开一百两银票来,要通兑通付的,急用。
  小厮答应一声走了。
  桂儿说,太多了,不用一百两,有五两就够了。
  徐妙锦说:“傻丫头,钱多了还怕咬手吗?”
  桂儿受了感动,她嗫嚅地说:“小姐成全了她,你想不到她有多难,朝廷在缉拿她,她全家都被抄斩了,燕王又想把她弄进宫,天下这么大,没她站脚的地方,她是有家难奔、有国难投,她不得不隐姓埋名啊。”
  徐妙锦说:“你这个恩人是个女子?”
  桂儿说:“瞧小姐说的,我还能跟个男人在一起吗?”
  徐妙锦恍然大悟地说:“我知道她是谁了,景清的女儿景展翼对不对?”
  桂儿说:“小姐真是玻璃脑子水晶心,真灵透,一猜就中。猜着了也别说出去呀。”
  徐妙锦让她请景展翼上徐府这来,不管世道怎么变,徐家的旗杆不会倒的,这里水深,藏得住。
  这倒是。不过桂儿说,怕她不会来。她本来可以去方家的,可她不知听谁说的,方孝孺出卖了他父亲,才弄得龙颜大怒,又杀了她全家。所以她谁也信不着。她本来和柳如烟是定了亲的,到现在她都没去找他。
  徐妙锦说:“看来景小姐是个很有个性的人。那就不勉强了,什么时候过不去河了,我这总是个渡口。”
  桂儿说:“我替景小姐谢谢小姐。”
  徐妙锦说:“来不来胳膊肘向外拐了,我的人成了别人的人了。”
  桂儿不好意思地笑了。
  第六部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3)     皇宫里已如汤浇蚁穴一样混乱不堪。太监、宫女们来往奔跑,搬东西、打行李,大呼小叫,都在准备逃难,上下不相统属,谁也制止不了谁了。
  宫斗背着弓箭,手执利剑,依偎在马皇后身旁,马皇后手里提着个黄绫子包袱,她在等方行子,已派管事太监去请了。
  宫斗望着眼前乱糟糟的这一切,他问:“娘,反贼攻进来了吗?我们快跑吧?我会武功,我护着娘。”
  马皇后强作镇定地说:“别害怕,咱还有江南半壁河山呢。”
  宫斗说:“那时我长大了,我也上阵。”
  马皇后搂住儿子很伤感地说:“好儿子,一旦宫城陷落了,娘就……娘一时不能陪你,你得听话,你不要惦记娘,记住了吗?”
  宫斗愣愣地望着马皇后。
  这时方行子脚步匆匆地赶来:“娘娘叫我?”
  马皇后未曾说话,已泪水长流。她说:“大厦将倾,最怕见到的这一天到底来了。皇上那里怎么样?”
  方行子说:“没事的,正在与大臣商议退兵之策。”
  马皇后凄然苦笑道:“还有用吗?我听说,有几十万兵马在各个城门轮番攻城,我看,南京陷落只是几天内的事了。”
  她把手上的包袱递给方行子说:“这是御玺,那块青玉刻的十六字皇帝御玺,你帮皇室带在身上吧。”她知道,印上最后面的四个字是“宇宙永昌”,既然是永昌,怎么到了今天这个地步?
  方行子安慰她说:“没到最不可收拾那一步,娘娘不必过度忧心。”
  马皇后说:“方行子,你是个有情有义的好姑娘,你告诉我,城破之后你想怎么办?”
  方行子说:“别人能跑,我不能,我是御前侍卫,皇上到哪,我得跟到哪。”
  马皇后说:“谢谢你,那就拜托了,我把皇上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