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恐怖电子书 > 莫扎特不唱摇篮曲 作者:森雅裕 >

第6节

莫扎特不唱摇篮曲 作者:森雅裕-第6节

小说: 莫扎特不唱摇篮曲 作者:森雅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连接都市与都市之间的道路,路况一般都很差,一年到头坐马车在这种路上奔驰,不短命才怪呢。
  彻尔尼依然喋喋不休,毫无歇止的迹象。

  一七九一年八月中旬。莫扎特为了庆祝波西米亚王的加冕大典,前往布拉格进行庆贺歌剧《狄托的仁慈》的首演。当时他已经向人表示他身体不适。
  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他有任何慢性病。在不久前的一七八九年,他还和李赫诺夫斯基王子一起巡回布拉格、柏林、德累斯顿、莱比锡、波茨坦等地,一七九○年到法兰克福时,身体也毫无异状。
  但当他写最后的歌剧《魔笛》时,却开始怀疑有人想要他的命。
  七月间,一个“穿着灰色服装”身分不明的人。前来找莫扎特写《安魂曲》。莫扎特相信那也会是他自己的安魂曲,他曾将对死亡的预感,写信告诉在多利艾斯特的朋友,同时也是《费加洛婚礼》的剧作家达·彭替,说:“如今我一所无惧。虽然没任何东西可证明,但我可以感觉到生命的丧钟己然敲响,我正一步步走上黄泉。人必须认命——认不可抗拒的天命。我正在为自己写挽歌……”
  从布拉格回来以后,莫扎特陪伴妻子康丝坦彩到普拉特公园溜马车。他泪流满面的对妻子说:“我心知肚明,我的大限不远,当然,因为有人要毒害我……”
  当年九月底才完成的《魔笛》,很快便在奥夫·狄亚·韦登剧院首演。莫扎特原本计划再接着写一部作品,但他神经衰弱得厉害,不得不放弃。
  他的身体极度不适,不但腰痛,而且全身倦怠。他说:“敌人逼我喝下多芳纳水,他们正在一分一秒的计算我的死期。”

  【注】:多芳纳水是由住在意大利西西里岛巴列模尔的妇女多芳尼亚制造的,并因此而得名。在毒杀盛行的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之间,这种毒药曾让欧洲上流社会人心惶惶。多芳纳水的主要成分是亚砒酸的水溶液,在缺乏化学知识的当时——老实说,今天的化学知识也没啥进展——被称为“恶魔之水”,大量产制。很多受天主教束缚无法离婚的妇女,便用这种东西毒害自己的丈夫。结果产生为数颇众的寡妇。

  莫扎特死前的四星期,晕眩、失神、呕吐的情形日渐严重。使他情绪极不稳定,整个人明显的衰弱下来。
  十一月十八日他还去指挥清唱剧《高唱我心的喜悦》,但两天后便已无法下床,手脚开始浮肿,连黄鸾的婉转啼声都让他痛苦掩耳。
  虽然手脚无力,呕吐不断,但他的意识非常清楚,也没有失去理性。不久,他的腹部开始肿胀,甚至无法翻身,小姨子苏菲·海贝尔还特别为他缝制了从前面穿的睡衣。
  当时考尼兹宰相的侍医,也就是维也纳的名医汤姆士·克罗赛,和他的好朋友,维也纳大学副教授玛蒂阿斯·艾德勒·范·撒勒巴,特别去造访莫扎特,进行会诊。他们在十二月三日替他肿胀的身体放血,但对病因却有不同的看法。
  第二天,病情继续恶化,莫扎特家人去找克罗赛医师,医师正在观赏歌剧,表示希望等到表演结束。当他往诊时,交代要以醋加冷水敷在莫扎特发烫的额头上。苏菲觉得不对劲,但仍按照医生的嘱咐护理,结果适得其反。
  莫扎特受到惊吓陷入昏迷,从此没有再醒来,于十二月五日零时五十分永离人世。
  有人说莫扎特的病是急性粟粒疹热,也有人说是脑膜炎、尿毒症。不过,他明显出现水银中毒后肾功能衰竭的症状,因此维也纳市民传出莫扎特是被毒死的谣言。
  莫扎特死后第二天,也就是十二月六日,他的遗体被送到史提芬大教堂做完最后的弥撒后,被运往距教堂大约一小时路程的圣马克斯公墓。
  为了替遗族省钱,斯威登男爵特别安排将莫扎特葬在共同墓,这是属于第三阶级的。
  由于维也纳市民并不太重视个人墓,所以这样做并不特别奇怪。
  不过,莫扎特的埋葬还是有些疑点。据说在前往圣马克斯公墓的途中,气候遽变,雪雨大作,使前往送葬的朋友全数在史图本图尔桥中途折返。
  “可是,根据维也纳天文台的纪录,当天的气候是‘稳定,略有雾’。您不觉得有点奇怪吗?”彻尔尼一面丢掉吃完的果芯,一面以挑拨的眼光瞪着我。
  “莫扎特从小被捧为神童,但长大以后却逐渐被人遗忘,处理他身后事的方式,其实也不能说完全不妥。”日光眩目,我眯起眼睛,抬头仰望太阳。
  圣马克斯公墓坐落于维也纳丘陵最下方的斜坡,可眺望多瑙河沿岸的绿地,视野很好。
  通过公墓的红砖大门,就是一段平缓的上坡道,车道一分为二,分叉处有个寒酸的基督钉十字架像。墓地本身单调纯朴,没什么绿地,设计配置也乏善可陈,围墙上挂满各种追悼品,让人看了鼻酸。
  在共同墓区内,地上插满了薄铁皮或木头制的十字架。不论是个人墓或共同墓,纪念碑或十字架上都毫无例外的刻着押韵的箴言。
  墓地外围有一道墙,大概有一个人高,墙边稀稀疏疏的种了一排灌木。除此之外,墓地似乎无人整理,杂草丛生。
  墓地腹地广阔,但我们并未刻意去找赛莲,因为她就坐在入口附近的休息处喝茶。
  “揭幕式怎么样了?”
  “正在那里举行。我原以为是什么了不起的纪念碑,结果只是个像路标般的碑子,害我兴致全失。”
  我们师徒面对她坐了下来。
  “您好,贝多芬先生。今天怎么有空来这里?”
  “来散步。”
  “到墓地散步?您的嗜好真与众不同。”
  “也顺便来听听你们的说法。”
  “我们的说法?”
  彻尔尼代替我回答:“我觉得应该把我们的想法告诉老师,就是关于莫扎特和菲理斯的死因。”
  赛莲双唇微启,直愣愣的盯着我,皱着眉头沉吟半响。
  茶店老板放下东西离开后,她将游移不定的眼光再度锁定我,边叹气边开口道:“该从何说起呢?”
  “就从莫扎特死后才出生的小女孩说起吧。”
  莫扎特葬礼当天,他的乐友菲理斯自杀身亡,据说是因为承受不了外界的裴短流长。
  说他妻子肚里怀的是莫扎特的种。
  菲理斯没有留下遗书,只留下一张乐谱。遗腹女赛莲日益成长,并且得知这份乐谱是父亲的遗物。莫扎特毒杀说流传日广,菲理斯自杀的动机也颇多疑窦,使赛莲怀疑他俩陆续死亡可能别有隐情。解开谜题的惟一线索,就是菲理斯死前完成的《摇篮曲》乐谱。她开始认为,或许这首曲子中隐藏着有关他们死因的秘密。
  赛莲会产生这种想法,主要是因为她母亲原本坚决不肯让这份乐谱流出市面,但半年前她弥留之际,却交代赛连:“如果法军占领维也纳,你就把那份乐谱拿去出版吧。”
  赛莲因为参加劳布克维兹亲王主办的音乐会而认识彻尔尼,两人成为好友,于是赛莲便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彻尔尼。彻尔尼对这件事提出相当不负责任的建议:先出版乐谱,然后观察和莫扎特及菲理斯有来往的大人有何反应。
  于是赛莲将乐谱拿给宫廷出身的乐谱行老板崔克·杜布林格,因为她认为如果乐谱隐藏有任何秘密的话,他一定会有所动作。
  “据我们推测,出版乐谱等于是在发出讯号给某个人,而那个人是除非维也纳被占领,固有体制崩溃,否则无法自由行动的人。”彻尔尼说。
  “《摇篮曲》的词是谁填的?”
  “佛烈德·威汉·歌塔。”
  “你们对他做过任何调查吗?”    
  “歌塔是莫扎特的朋友。莫扎特生前他住在维也纳。但莫扎特一死,他立刻出国,一七九七年,五十一岁的时候,死于故乡琉森。”

  【注】:琉森是苏黎世西南的一个高原小镇,位于横跨瑞士四个森林州的琉森湖边,以风景绝佳著称。另外,琉森居民反抗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主张民族独立的历史,经席勒之手写成戏剧《威廉·泰尔》,而传颂一时。

  “他当时为什么离开维也纳?”
  “表面上是要回琉森师范学校当老师……实际上是因为他儿子捅出纰漏,在维也纳待不下去了。”
  “他儿子怎么了?”
  “听说他是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的助教,也是菲理斯的好朋友,音乐的造诣更不在话下。大学中有人谣传菲理斯的妻子怀了莫扎特的孩子。他听了以后非常生气,要求和对方决斗,结果……把对方杀了。虽然是正式的决斗,可是他杀死的人是贵族的子嗣,事情难以收拾,他只好溜之大吉。”
  “和侮辱好友的人决斗。这种人还真值得敬佩。他现在人在哪里?”
  赛莲摇头表示不知。
  “找不到。和他父亲回琉森以后,就断了消息。我曾经写信到琉森给他,也发信到地方政府、师范学校等处询问,得到的答案都是。故佛烈德·威汉·歌塔之子,艾伯特·歌塔,已不住在本地。反应非常冷淡。不知道为什么,我想打探消息的人物,不是不在人世,就是搬到远方,看样子只能向住在维也纳的人下工夫了。”
  “最大的目标,应该是萨利耶里吧。”
  赛莲和彻尔尼特意和萨利耶里的弟子舒伯特结交。舒伯特虽然对老师没有任何恶意,但对这件事很感兴趣。
  “因为他极度崇拜莫扎特,他甚至说莫扎特的音乐就是他生存的希望。”
  听了彻尔尼的话,我心中默默赞同舒伯特的观点。
  “不过那个长得像颗小蘑菇的年轻人。不是也非常崇拜你们眼前的这位音乐家吗?”
  “他对您是敬畏多于崇拜。您的音乐气势磅碑,比较强烈,和莫扎特风格迥异。”
  “我已经尽量写得悦耳动听了。”
  “作曲方面的争议,你们还是回去关起门来讨论吧,我的话还没说完呢。”
  “对了,有关乐谱的事。”

  当赛莲抗议为什么菲理斯的乐谱必须以莫扎特的名议出版时,其实反应已经出现了。
  那是海顿追悼会当天。彻尔尼其实和平常一样,九点左右就到了剧院,还去总管室和席卡奈达打了个招呼。
  然后他在舞台上独自练了两小时的琴,正想起身到外面喝个茶,结果发现外面大雨滂沱。于是他走向总管室,想在那儿讨杯茶喝,但进去以后,发现总管不在屋内。
  彻尔尼决定自己泡茶,于是在总管的桌上找火柴。
  这时,他看到窗外来了一辆马车,两个男人正把一样东西往上搬。彻尔尼瞥见那个用大外套包住的东西,因为布料不够,尾端露出一双脚,所以确定那是一个人。
  接下来又有一个人,因为没有用布包起来,所以彻尔尼一眼就看出是席卡奈达——他全身瘫软,生死不明。
  等马车启行后,彻尔尼便冲出剧院,徒步追赶。有好几次,他几乎跟丢了马车,但因雷声不断,拉车的马匹受到惊吓,前进的速度不快,所以他总算跟着马车到达了目的地——崔克乐谱行。
  两个人从马车下来,把包着外套的“行李”搬进去以后,立刻就离开了。这次。彻尔尼没有跟去,一方面是因为他跟着马车在雨中跑了一段路。已经筋疲力尽,但主要是他发现乐谱行二楼的窗户正漫出浓烟。
  彻尔尼见状,立刻从他藏身的屋檐下冲入乐谱行,在楼梯转角发现崔克倒在那里。
  店里到处洒着灯油,经人放火后,火势一发不可收拾。
  彻尔尼将崔克搬到门口,发现他已经一命呜呼,于是将尸体塞进门边的低音大提琴盒内。因为他想把尸体运回犯罪的现场。
  “为什么做这么麻烦的事?”我问。
  “光天化日之下。我总不能抬着尸体在马路上散步吧,而且尸体很重,用低音大提琴的盒子比较好搬,因为下面有轮子。”
  “不是,我是说你为什么要把尸体运回维也纳河畔剧院?”
  “犯人想要假装崔克是被烧死的。如果让他的诡计得逞,我们的计划就会泡汤。崔克的死,一定和十八年前莫扎特、菲理斯的死有关,所以我要破坏犯人的企图。我故意把尸体运到剧院的贵宾席,让大家注意到这件事。等我大功告成,时间己经是中午过后。”
  “等一下。崔克是被烧死的,对不对?难道不是店里失火把他烧死的吗?”
  “不是。他是在剧院被烧死以后,才被搬到店里去的。”
  “可是维也纳河畔剧院并没有发生火灾呀。崔克为什么跑到剧院去也是个问题。”
  “您说得没错。犯人就是怕人家知道崔克来剧院的目的,以及为什么会在没有失火的剧院被烧死,所以才大费周章,把崔克搬到离剧院有一段距离的乐谱行。”
  我拍了一下桌子,问:“那你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