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

第79节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79节

小说: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初期即整治沭水,后来又大力支持治汴工程和两浙水利工程。而其在水利
科学方面的最突出贡献,是他于1072 年视察汴河工程时,发明了分段筑
堰,逐段测量的方法。用这个方法,他测得汴河从汴京上善门起,经过840
里,至泗州(今江苏泗洪东南)淮河口,水位高低相差194。86 尺。这一测量
方法,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相当先进的。

5.医药学成就
沈括一生对医药学非常重视,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对药物学,他
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根据实物,对药物名称所存在
的一物多名或多物一名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证同辨异的工作,校正了许
多前人认识上的错误。在药物的采收和使用方面,他也纠正了前人的不少
谬误。他十分注意对验方的收集和整理,并以“必目睹其验”,“闻不予
焉”的审慎态度,编著了《良方》一书。在《良方》中所记述的“秋石方”,
是现知最早的关于提取荷尔蒙的记载,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除了沈括通过自己的研究所取得的科学成就外,他在《笔谈》中还记
述了当时一系列重大的科学成就。如毕■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喻皓的《木
经》,信州(今江西上饶)的湿法炼铜法——胆铜法,延州的用石油烟制墨,
水工高超的巧合龙门的三节压埽法,青堂羌族人民的冷锻铁甲法等等,都
是这些创造发明的唯一或难得记载,成为人们了解当时科学发明的极其珍
贵的历史资料。可以说,如果没有沈括的记述,不少发明将被历史所湮没,
而不为后人知晓。这些记录,不能不说是沈括的一大贡献。

沈括在思想上受到孟子“仁政”思想的深刻影响。因此,他与王安石
旨在兴利除弊、富国强兵的变法主张,在思想上有着强烈的共鸣和广泛的
一致。这也正是他积极支持和参与王安石变法的思想基础。在沈括的官宦
生涯中,他的所作所为始终贯彻着这一思想,并为此奋斗了一生。例如,
在初入宦途时,他即同情百姓的疾苦,革除不合理的弊政;他在察访两浙
时,曾立两浙敛散法,募饥民兴修常、润等州水利;在任职三司时,他曾
上书奏请免征两浙下户免役钱,以及改革盐钞弊政等等。这些,都反映了
他忧国忧民,关注富国强兵的鲜明思想特征。


为了兴利除弊,富国强兵,沈括不论是任地方官吏,或是任中央政府
官员,或是外交出使,或是任边疆统帅,他都是克尽职守,兢兢业业,任
劳任怨,表现了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因此,他一生政绩斐然,所在之
处,都得到人们的好评和赞赏。

沈括一贯支持王安石变法,虽然王安石曾对他一度产生误会,并罢过
他的官,但他从未抱怨,对王安石始终抱着崇敬的心情。即使王安石变法
失败,被罢官后,他对王安石也仍然是敬重的,体现了他为人忠厚、宽容
的品质。

沈活一生好学,从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到,他博览群书,广泛地吸取了
前人的知识。除书本知识外,他还非常注意向同时代的各类人士求学。例
如,据林灵素的《苏沈内翰良方序》中记载,沈括在学医过程中,“凡所
至之处,莫不探究,或医师,或里巷,或小人,以至士大夫之家,山林隐
者,无不访求”。在广泛吸取前人知识的基础上,他又勇于探讨新的问题,
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因此,他能把自己造就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学者,在
学术上取得辉煌的成就。除自然科学方面的贡献外,他在社会科学和人文
科学方面也都有重大的成就,其成就涉及到社会、经济、历史、外交、军
事、考古、音律、绘画、书法、诗词等等学术领域,堪称当时百科全书式
的学者。这些学术成就,充分反映了沈括勤奋好学,而又锐意进取的治学
精神。当然,沈括所取得的科学和学术成就,是与他所具有的科学思想和
科学方法分不开的。在这方面,他也有过人之处。

沈括很重视对事物的观察。在他宦游所经的地方,他都着意对当地的
自然环境和人情物理认真地考察,并作了详细的记录。并且,他又不是仅
仅停留在对事物表面了解的认识水平上,而是进而探索、研究事物表面现
象所蕴涵的深奥秘密。他在《长兴集》卷32 中曾这样说过,“耳目能受而
不能择,择之者,心也”,他认为“从耳目口体而役其心者,小人之道也”,
这可说是他认识论思想的真切写照,他一生为学也正是依此进行的。例如,
他从雁荡山和黄土地貌的特有现象中,推断出流水侵蚀的地貌成因说;从
太行山上的海生动物化石,提出了海陆变迁说;以及他对日月五星运行的
认识等,都是在此认识论的指导下得到的。

沈括又很重视科学的实验和验证。他关于凹、凸面镜的成象特点的认
识;关于声音共振的认识;关于指南针装置方式的认识;关于磁偏角的发
现;关于磁针有指南,也有指北的发现;关于月亮盈亏现象的认识等等,
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而他在《良方》中的记述,都经过他亲身的验证。
又如,为了驳斥海潮是“日出没所激而成”的错误认识,他曾“在海上候
之”,以“考其行节”;为了验证“虹能入溪涧饮水”的问题,他曾“扣
涧观之”,发现虹两头入水,并进而发现“背日则见虹,向日则无所睹”。
可以说,沈括的许多科学成就都是通过实验和验证获得的。

沈括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对于他所观
察到的一些事物的现象,经过探研后若无能窥知其产生的原因,他就只是
作了如实的记录,并注明不知之所以产生的道理。例如,他记述了磁针有
指南,也有指北的之后,便说,“理应有异,未深考耳”,“莫可原其理”;
他记述了透光镜,只说“意古人别自有术”。对于他自己的一些见解,他
也都是在记述事实之后,注明是自己的推测或猜测。尽管这些推测或猜测
现在看来有的并不正确,但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值得赞赏的。


文献
原始文献


'l'(宋)沈括:梦溪笔谈,胡道静校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2'(宋)沈括:长兴集,《四部丛刊》三编本,1929。

'3'(宋)沈括:苏沈良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影
印,1986。

'4'(宋)沈括:浑仪议、浮漏议、景表议,见《宋史·天文志》,中华
书局,1977。

'5'(元)脱脱等:宋史·沈括传,中华书局,1977。

研究文献

'6'张家驹:沈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7'杭州大学宋史研究室:沈括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毕■

韩琦
毕■籍贯、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 年)。
活字印刷术。

毕■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人。关于他的生平和籍贯,由
于史籍没有记载,已无从查考,只知道他没有做过官,是一个“布衣”。

毕■生活在雕板印刷全盛的宋代,为了弥补雕板印刷的缺点,他发明
了活字印刷术。他的方法虽然原始简单,但与现在盛行的铅字排印的基本
原理完全相同。

他用胶泥刻字,一个字,一个印(与现代铅印的铅字类似),用火烧,
使活字陶化变硬。先预备好一块铁板,铁板上面放着松香、蜡、纸灰等,
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密密地摆满字印,满一铁板为一板,拿
到火上去热,药就熔化,用一平板把字压平就可开始印刷。为提高效率,
用两块铁板,一板印刷,另一板又排字,这块板印完,第二块又准备好了,
这样互相交替着用,印得很快,每一个单字,都有好几个印,像“之”、
“也”等常用字,则刻得更多,以备一板内重复时用。至于没有预备的冷
僻生字,则临时写刻,用草火马上烧成。把字印按照韵目分类,安放在木
格子里。根据毕■的试验,只印三两本显不出便利,若印数百、数千部、
则极为神速。我们不知道毕■用泥活字印过什么书,他的泥活字也没有传
下来。现在所知第一部用泥活字印的书是《玉堂杂记》,是南宋文人周必
大仿照毕■遗法自印的。元代杨古也用泥活字印过朱子《小学》、《近思
录》等。清代安徽泾县一位教书先生瞿金生,也仿效毕■的方法,费了30
年心血,做成坚如牛角的泥活字10 万多个,印成《泥版试印初编》等五部
书,他的泥活字现在尚存。1850 年,外国人在中国也试制过泥活字,证明
可行。

和雕板印刷比,活字印刷工艺简单,使用方便,工效高,用材省,因
此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是印刷技术史上一项重要的成就。毕■的发明比德
国谷腾堡发明铅活字要早400 多年,但在中国,由于活字印刷一次性投资
大,一套活字常常需要刻20 万个活字,一般人购置不起,活字印刷效果比


雕板印刷稍差,容易出错,加之其它的社会、技术条件,活字印刷在中国
远不如西方普遍,但毕■的首创之功是不可磨灭的。

文献
原始文献


'1'(宋)沈括著,胡道静校注:梦溪笔谈·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研究文献

'2'张秀民:张秀民印刷史论文集,印刷工业出版社,1988。
'3'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钱乙

陶广正
钱乙字仲阳。郓州(今山东东平)人。约北宋明道无年(1032 年)生;
政和三年(1ll3 年)卒。中医学。

钱乙祖籍浙江钱塘,其曾祖■随吴越王北上,遂定居于郓州。其父颢(一
作颖)精于针灸之术,为人放达,喜欢豪饮交游。钱乙3 岁时,其父弃家出
走,东游海上,隐姓埋名而不复返。在此之前,其母早已去世,钱乙成了
孤儿。他的姑母吕氏十分怜悯他,收为养子。姑父吕君以医疗为职业,品
德高尚,给钱乙很好的教育。钱乙自幼跟随姑父读书学医。凡《内经》、
《难经》以下的医书无所不读,尤其对《本草》诸书的研究更为深刻。经
过10 多年的学习和实践,刚刚成年的钱乙医术已经比较高明,于是在家乡
悬壶行医。他医疗技术全面,尤以儿科见长,成为山东著名的儿科医生。

及姑母吕氏年老病笃,临终时告之以家世,钱乙悲恸非常,请求到东
海寻父。他不避艰险,渡海五六次,终于打听到父亲的下落,又过了好几
年才迎得父亲归乡。这时钱乙已经30 多岁。他的孝义行为使乡里父老友人
十分感佩,很多人为之落泪,并赋诗歌颂钱乙的孝行。7 年以后,其父寿
终,钱乙葬之以礼。他对待姑父,就像侍奉父亲一样。姑父无子,钱乙以
孝子礼服其丧。钱乙的医疗技术和道德品行更加驰名了。元丰年间(1078—1085)长公主女儿患病,众御医束手无策,召钱乙为之诊视,收到了良好
的效果,于是奏请神宗皇帝授翰林医学,赐绯。第二年皇子病■■,国医
不能疗,长公主推荐说“钱乙起草野而有异能”,于是召钱乙为皇子诊治。
钱乙投黄土汤,皇子的病很快就好了。神宗皇帝问道:黄土怎么就能治愈
皇子的疾病呢?钱乙回答说: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且众多医
家为皇子治病,即将治愈,而我刚好赶上收功就是了。神宗十分满意钱乙
的回答,于是提拔他为太医丞,赐紫衣和金鱼绶带。得到皇帝的赏识,钱
乙的名声为之大振,不论官宦人家还是庶民百姓,都争相延请钱乙为他们
治疗疾病,挽救了许许多多的内科、妇科和儿科危重病人。钱乙医学功底
丰厚,精通医学理论,即便是医界耆宿与他辩论也没人能难倒他。后因病
去职。及哲宗即位,重新征用复职。但过了几年,他再次称疾辞归,史书
记载说,由于钱乙自幼失去了父母的抚养,致使身体羸弱,周身疼痛,虽
经自身治疗,仍是未能根治,所以钱乙嗟叹地说:“我所患的病正是《内
经》所说的周痹呀,周痹入脏者死,难道我的寿命快完结了吗?”经过一


番思考之后又说:“我能将病由脏腑移到四肢。”于是自己配制药饵,早
晚服之。大约一月时间,左手足忽然拘挛,他高兴地说:“我成功了!”
又指引家人为他采多年茯苓服之。虽然左手足偏废,但其余皆坚悍,就像
没病的一样。此后退居里舍,孜孜不倦地读书,仍坐在榻上为人治病。病
者日聚于门,或扶携,或襁负,经常有百里之外来求诊的病人,钱乙都细
心诊治,疗效非常显著。晚年,周痹之疾逐渐增剧,而他嗜酒喜寒食的习
惯又不肯稍改,自知已无法挽救,于是召亲戚诀别,换上寿衣,等待气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