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

第22节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22节

小说: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当时能见到的医书中的脉学文献,将它们分门别类,使之条理化和系统
化。王叔和在该书《序》中称:“今撰集歧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诀,
合为十卷。。其王、阮、傅、戴、吴、葛、吕、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备。”
他对各个时代的脉学理论及各个流派的脉学观点兼收并取,广征博引,使
得《脉经》成为集东汉以前脉学理论之大成的脉学全书,使中国古代的脉
学成就第一次得到全面的、系统的总结和整理。

王叔和并不限于汇集整理前人的脉学文献,而是在总结前人脉学成就
的基础上,结合他自己长期的临床研究心得对脉学理论作了创造性的发
挥。他将脉象厘定为24 种,并完善了切脉独取寸口的理论,使脉学获得了
突破性的进展。

在《脉经》以前,脉象的名称不十分规范,对脉象以及相似脉象的辨
别也缺乏统一而系统的描述。切脉是以脉的指下感觉为根据,如果对各种
脉象没有规范而明晰的描述,则在实际的脉诊中也就很难对受诊者的脉象
作出准确判断。诚如王叔和所云:“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
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谓沉为伏,则方治永乖;以缓为迟,则危


殆立至。”误断脉象会导致疾病误诊、误治。因此,王叔和特别强调脉象
的辨识。《脉经》开宗明义地将《脉形指下秘诀》作为全书的第一篇。在
该篇中,他将脉象,即脉搏的指下感觉归纳为24 种,即浮脉、芤脉、洪脉、
滑脉、数脉、促脉、弦脉、紧脉、沉脉、伏脉、革脉、实脉、微脉、涩脉、
细脉、软脉、弱脉、虚脉、散脉、缓脉、迟脉、结脉、代脉、动脉。这24
种脉象的名称是根据该脉象的主要特征来定的。对于每一种脉象,王叔和
都作了具体而清楚的描述。他还指出了相似脉,即“浮与芤相类,弦与紧
相类,滑与数相类,革与实相类,沉与伏相类,微与涩相类,软与弱相类,
缓与迟相类”。这些相类似的脉象依据王叔和的描述都不难辨别。例如,
浮脉的脉象是“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即轻按即可触觉到明显的脉跳,
若重按则反而觉得脉跳无力。芤脉与浮脉有相似之处,其脉象是“浮大而
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即芤脉也是浮于指下,这一点与浮脉同;浮
脉除浮以外没有其他异常,而芤脉则不仅浮,而且脉体粗大,搏动无力,
并且脉体中央部分空软,两边则较硬实。根据以上描述,芤脉与浮脉便很
容易鉴别。在以上24 脉以外,王叔和还描述了“屋漏”、“雀啄”、“釜
中汤沸”等“怪脉”或“败脉”。在24 种具体脉象的基础上,王叔和又以
阴阳和虚实为辨脉的大纲。

在切脉方法方面,王叔和完善了切脉独取寸口的方法及其理论。切脉
方法在《内经》中使用的是“三部九候”的遍诊法,即以头、手、足为三
部,又各分天地人为九候。“三部九候”实际上即是以全身九个可触及的
脉搏跳动部位为脉诊点。其后,《难经》提出“独取寸口”的切脉法,也
将寸口脉分为“三部九候”。《难经·十八难》云:“三部者,寸关尺也;
九候者,浮中沉也。”但《难经》未将寸口脉的“三部九候”与脏腑联系
起来,因而从理论上还无法最终取代遍诊法。东汉后期的张仲景仍强调诊
脉要兼取人迎、气口、趺阳三部脉互参。《脉法赞》初步确立了寸口分部
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即“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
王叔和在《难经》和《脉法赞》中对寸口脉法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和完
善。他主张切脉专取两手寸口部的脉象,只有在两手无脉的危急情况时,
才切诊人迎、趺阳和太溪。从理论上陈述了切脉可以独取寸口的理由:寸
口是五脏六腑经脉营卫之气运行起止交会的部位,可反映五脏六腑的情
况,所以切脉可独取寸口。同时他还阐述了寸口脉分部与五脏六腑的对应
关系。由于王叔和从理论上最终解决了切脉独取寸口的可行性问题,使得
寸口脉法得以取代遍诊法而被普遍采用。

在厘定24 种脉象和确定诊脉方法的基础上,王叔和对各部各种脉象的
诊断学意义,即各种脉象所反映的病理或生理情况,以及各脏腑的正常和
病态脉象都作了详细而具体的论述;还指出了男女老幼胖瘦等各类型人脉
象的体质差异和脉象的四时乃至在一日中的变化规律。王叔和非常重视脉
象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意义,但是,他并不认为脉诊是万能的。他在《脉
经·序》中称:“和鹊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意指在
疾病诊断中应将脉象与症状和其他体征结合起来综合判断,而不能只凭脉
象作结论。因此,《脉经》在论述疾病诊断及其预后的判断时,往往是脉
证合参,而且还强调要注意脉象与证候是否相适应的问题。如《脉经·辨
三部九候脉证》云:“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死;形瘦脉大,胸中多
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脉证并重,合参诊病是《脉经》


一书的特点之一。

王叔和在总结和吸收前人脉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他自己的实践经验
和亲身体会,建立起内容丰富、概念明晰、系统规范的脉学体系,在中国
古代脉学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脉经》一书成为后世脉
学的范本。唐代的皇家医学校“太医署”和宋代的皇家医学校“太医局”
都把《脉经》作为脉学教科书。寸口脉法理论自魏晋时期推广应用后一直
作为规范而沿用至今;24 脉象也成为后世辨脉的标准,明代李时珍在此基
础上补充长、短、牢3 脉成为27 脉,李中梓又增加疾脉而遂有28 脉之称,
当今中医脉学仍然沿用这些脉名。其他如脉象主病、病证脉象、脉象的性
质和四时差异、脉证合参等理论也多为后世医家所遵循。《脉经》不仅在
中国医学史上有深远的影响,而且也流传到了国外。公元808 年日本医家
编辑的《大同类聚方》 100 卷,其脉学内容即取自王叔和的《脉经》,与
此同时,在日本医学教育中,一直以该书为教材。公元10 世纪,阿拉伯著
名医家A.A.阿维森纳(Avicenna,公元980—1037 年)所著《医典》也引
用了不少《脉经》中关于脉象的资料。公元13 世纪末至14 世纪初,波斯
国(伊朗)学者兼医生R.A.哈姆达尼(al…Hamdāni,1247—1318)主编的一
部波斯文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伊儿汗的中国医学宝藏》中收载有脉学内
容,并特别提到王叔和的名字。中医脉法在世界的广泛传播,与王叔和的
功绩是分不开的。

王叔和撰著的医书有《脉经》和《论病》各10 卷。《论病》在南北朝
时期尚在流传,至隋代亡佚,今已无法知其详情。《脉经》在脉学方面的
成就已于前述,但《脉经》并不只是单纯的脉学专著,而是以脉学为主体
并含有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医书,因而其成就
也是多方面的。例如,在生理学方面,《脉经》提出了五脏在各个季节(春、
夏、季夏、秋、冬)、各日期(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以及各时辰
中的废、王、相、囚、死的关系,发展和完善了《黄帝内经》中五脏主时
的时间生理学理论。在病理学方面,《脉经》卷六集中地叙述了五脏六腑
十二经脉的各种病证,系统地总结归纳了《黄帝内经》、《难经》等著作
中的脏腑经脉病证理论。在诊断学方面,《脉经》卷五选录了《扁鹊华佗
察声色要诀》中有关通过望诊和闻诊判断死证的内容。在治疗学方面,《脉
经》总结出春宜吐不宜下,夏宜汗不宜下,秋宜下不宜吐,冬宜温的四时
治则,并根据《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叙述了许多病证的治法及其针灸
取穴和药物处方。此外,《脉经》还具有中医文献学上的价值。王叔和在
引用前人的文献时,或者以标题的形式,或者以文后加注的形式注明所引
文献的出处,为后世树立了正确引用古籍的典范。在《脉经》的全部内容
中,有三分之一以上为张仲景遗论,载录了《伤寒杂病论》的大部分(全部?)
内容,因此,《脉经》可视为《伤寒杂病论》最早的一种传本。通过它不
仅可以窥测《伤寒杂病论》原著的篇目情况和原始内容,而且还可为校勘
研究今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提供可靠的佐证。

王叔和性情沉静,不尚浮华,治学严谨,不务虚谈;博采众长而不掠
美,勤求古训而不拘泥;躬身实践,体察入微。他在医学上所取得的成就
与他的精神品格不无关系。

文献


原始文献

'1'(晋)王叔和:脉经,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元)广勤书堂刊本,1956。

研究文献

'2'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子部·金匮要略论注,中华书局,1980,
第643—647 页。
'3'朱鸿铭等:王叔和籍贯考察,中华医史杂志,15(1985),4,第205
页。
'4'孟庆云:王叔和对祖国医学的贡献,黑龙江中医药,1984,4,第
49—51 页。
蒲元

周卫荣
蒲元三国时蜀汉人。籍贯、生卒年不详。冶金术。


蒲元是三国时期的一位杰出的造刀技术能手,他曾在斜谷(今陕西眉县)
为诸葛亮造刀三千口'1'。我国自汉代发明百炼钢工艺后,至三国,百炼钢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用于制作优质兵器。当时,魏、蜀、吴三国都
用它锻制刀剑,陶弘景《刀剑录》载蜀造“七十二炼”刀五万口'2'相传即
为蒲元所为。蒲元出众的制刀技术,不仅在于他对百炼钢技术的掌握和使
用,还在于他对淬火剂的识别和淬火技术的掌握。据《北堂书钞》引《蒲
元别传》说,蒲元是位心灵手巧之人,在冶铸器物方面常有独特的方法。
有一次造刀,当刀到“白亮”的程度时,说:“汉水钝弱,不任淬用;蜀
汉爽烈,是谓大金之元精。”于是派人去成都取江水,当水取回来后,蒲
元用刀一试,即说,有涪水掺杂,不能使用。取水者抵赖说,未掺。蒲元
当即用刀在水中划了两划说,掺了八升涪水,岂说未掺。取水者这才叩头
认罪,原来他行至涪津渡时,不慎摔倒,把水泼了,惊恐之下就地加了八
升涪水。通过这件事,人人心悦诚服。当刀造好后,用装满铁珠的竹筒相
试,轻轻一刀就截为两段,宛如割草一般,顿时传为神刀。“淬”是中国
古代对于钢铁最重要的热处理方法,对钢的质量有很大影响。根据上述记
载,蒲元对淬火工艺有极其丰富的经验,已经认识到不同水质对淬火后钢
质量的影响的规律,因而对水的选择特别讲究。正因为如此,所以他造的
刀削铁如泥,被称为神刀。由此可见,中国自战国发明淬火工艺后,经两
汉到三国,这一技术已非常成熟。

关于蒲元造刀,类似的记载还见于《艺文类聚》'3'、《太平御览》'4' 
等。

文献

'1'(隋)虞世南:北堂书钞·卷一百二十三,影宋刊本,1888。
'2'(梁)陶弘景:刀剑录,《说郛三种》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卷六十,中华书局,1965。
'4'(宋)李■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

赵爽

郭书春
赵爽又名婴,字君卿。三国时吴国人,一说魏晋人,或汉人。籍


贯、生卒年不详。数学、天文学。

赵爽自称负薪余日,研究《周髀》,遂为之作注,可见是一个未脱离体力
劳动的天算学家。一般认为,《周髀算经》成书于公元前100 年前后,是
一部引用分数运算及勾股定理等数学方法阐述盖天说的天文学著作。而大
约同时成书的《九章算术》则明确提出了勾股定理以及某些解勾股形问题。
赵爽《周髀算经注》逐段解释《周髀》经文。而最为精彩的是附录于首章
的勾股圆方图,短短500 余字,概括了《周髀算经》、《九章算术》以来
中国人关于勾股算术的成就,其中包含了勾股定理(这里以a,b,c 分别代
表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弦三边之长)a2+b2=C2 及其变形b2=c2…a2=(ca)(c+a),a2=c2…b2=(c…b)(c+b),c2=2ab+(b…a)2;有通过开带从平

1

方a2 +(b…a)a= 
2 
2 2 求勾,开平方a= 

'c …(b…a) ' a 


c2 …(c2 …a2)求勾,开
a 

2 
22a的方法以及c = (a

带从平方(c …a) + 2a(c …a) = c …a 求勾弦差c …;c …) 
b2 b2 (c+a) 2+b 2 (c+a) 2…b 2 

+a ,c+a= 
c…1 
,c…a = 
c +a 
,c= 
2(c+a) 
,a = 
2(c +a) 
等公
b c…b,c+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