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

第2节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2节

小说: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个独立的阶层。他们试图跻身于“士”的行列,
力争参与政治,改变自身低下的社会地位,因而成为社会上一股活动的政
治势力。墨子就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并成为这股社会力量的
政治代表和领袖。

墨子本身就是一个工匠,生活在社会的下层,因此他了解人民大众的
疾苦和要求。他从亲身的经历中,深切地体验到统治者的奢靡浪费、以强
凌弱以及兼并战争带给人民大众的苦难。他立志要改变这种不平的社会状
态,盼望建立一个政治贤明,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尚同”社会。
为此,他把自己创立的墨家学派不但建设成为一个宣扬自己学说的学术派
别,而且建设成为一个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奋斗的政治组织。

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扬自己


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地反对兼并战争。

春秋战国之际,私人讲学的风气非常盛行。孔子兴学在前,墨子讲学
在后。他以“遍从人而说之”为宗旨,随时随地无条件设教,以宣扬自己
的学说和主张。

墨子对于教学,首重德行,其次为言谈,再次为道术。他特别重视义,
并以义为道德和行为的标准。他认为,“万事莫贵于义”,“义,天下之
良宝也”。因此,他教学时坚持“有道相教”,“隐匿良道,不以相教”
的原则,即首先要学生学义守义,在此基础上再学习其他的知识。

在教学方法上,墨子很重视因人施教,因才施教。他认为社会是有分
工的,各人的资质也有不同,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力所能及
的事。教学也一样,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各人的特长,而分别进行,使
学生发展个性,各有专长,并在此基础上分工合作,共同谋求天下之大利。
他说,这好比筑墙一样,能筑的筑,能运土的运土,能掀土的掀土,这样
才能把墙筑成。为义谋利也是这样,能运用哲学的运用哲学,能运用文字
的运用文字,能运用科学技术的运用科学技术,各人都“量其力所至而从
事”,如此方能达到天下之大义。

墨子在教学中特别注意教导学生要学用结合。他反对孔子“君子述而
不作”的主张,坚持传述与创作并重。他认为,如果大家都述而不作,就
不能有所创造,人类社会也就不会有文明进步。他指出,如果按照孔子和
儒家的君子只述,小人方作的主张来看问题,那么古时发明弓、甲、车、
船的人就都成了小人,而现在根据这些发明制做弓、甲、车、船的人反而
都是君子。凡有所述,必是有人作出的,则其所述,岂不都是小人之道。
可见孔儒的主张是荒谬的。因此,他极力主张和提倡“今之善者则作之,
欲善之益多也”。他要求学生述作并重,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反对那种
只说不做,只讲空话的学风和作风,指出“口言而身不行”,即为“荡口”。

由于墨子的主张代表了下层百姓的利益,其教学思想和方法也深受学
生的欢迎,因此从其学者很多,墨家也因此成为当时与儒家并称的显学。
正如《吕氏春秋·当染篇》所说:“此二士(指孔子和墨子)者,无爵位以
显人,无赏禄以利人。举天下之显荣者,必称此二士也。皆死久矣,徒属
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也正因为墨子教学的成功,使其弟子都成
了他的政治主张的忠实信徒和执行者,墨家也因此成为一个纪律严明的团
体。

墨子的政治主张是兴利除害,建立一个平等、安定、人人安居乐业的
“尚同”社会。在《墨子》一书中,他一再强调要“兴天下之利,除天下
之害”,并以此作为他自己及其弟子立身处世的准则。他认为儒家所主张
的礼乐烦琐扰民,厚葬伤财贫民,三年守丧伤生害事,都是有害而无利的,
为此他提出了非乐、薄葬、短丧的主张。对于诸侯间的攻伐和兼并战争,
以及所造成的生产荒废、生灵涂炭的惨况,他更是深恶痛绝,视之为天下
大害,为此他提出了非攻、兼爱的主张。他还反对宿命论,提出“官无常
官,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尚同上”)的主张。他期望
通过兴利除害,任贤使能,兼爱互利,实现国安民富,平等友爱的大同理
想。他终身为此目标而顽强奋斗,甚至甘冒危险,不惜献身。

关于墨子政治活动的业绩,最著名的是止楚攻宋。当时,著名匠师公
输般(鲁班)为楚王制造了云梯,将发兵去攻打宋国(都城商丘,在今河南商


丘南,拥有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间地)。墨子得悉这个消息后,
立即一面派遣禽滑厘率领三百名弟子,带着自己设计和制造的守城器械去
宋国协助守城;一面亲自从鲁国出发,赶往楚国(今陕西商南东南、安徽含
山西北、河南南阳以南、洞庭湖以北一带)。一到达楚国的都城郢城(今湖
北江陵附近),墨子便冒着被杀的危险,用辩理和科技知识,使楚王和公输
般折服,放弃了攻宋的计划,从而消弭了一场攻杀战争。除止楚攻宋外,
墨子还曾劝止鲁阳文君攻伐郑国(都城在今河南新郑),劝止齐(今山东北
部,都城在今淄博东北的临淄)王攻伐鲁国。

墨子所做的这些事,完全是为了实践自己的主张,是一种为理想而奋
斗的献身精神。他一生的活动都坚持这样做,不求名,不求利,自甘清苦,
唯求理想之实现。不但他自己是这样身体力行,他所教导出来的弟子也都
继承和恪守这种精神。因此,连墨家的反对派也不能不对此叹服和赞赏。
《庄子·天下篇》中说:“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
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
“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
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孟子·尽心篇》也说,墨子
及其弟子“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墨子一生的活动、事迹、思想和科技成就,集中体现在《墨子》一书
中。原书15 卷71 篇,现存15 卷53 篇,有18 篇早已散佚。关于《墨子》
一书的作者问题,现尚存有争议。有认为是战国后期的墨家后学所作;有
认为墨子自著;有认为部分墨子自著,大部为墨子的及门弟子记述的师说
等。我们认为上列的第三种见解近是。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只有墨子和墨家对于科学技术最为重
视。墨子本身不但是一位手艺高明的匠师,而且他还深入到科学领域之中,
做了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工作,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就。同时,
墨子重视科学技术并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把科学技术与自己的政治主张
紧密地联系起来,用科技知识来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学说,并以之作为兴利
除害的有力武器,为自己的政治主张服务。他之所以能够止楚攻宋,除了
他杰出的雄辩才能外,更主要的是由于他掌握着当时最先进的守城器械。
在楚王依仗公输般的攻城器械,坚持要攻打宋国时,墨子便当着楚王的面
与公输般演示了攻防器械和战术,经过九次交锋,公输般的攻城器械和战
术都被墨子一一挫败,公输般的攻城器械用完了,而墨子的守城器械却还
绰绰有余,这才迫使楚王放弃攻宋的计划。如果墨子不掌握科学技术,那
么不管他如何擅长说理和论辩,也是无法阻止楚王攻宋的。这一事例,反
映了墨子善于运用科学技术来为自己的政治主张服务。公输般为当时的名
匠,但他在墨子面前相形见绌,这也反映了墨子科技造诣之高深。

墨子在科学技术领域中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者有:

1.宇宙论方面
墨子认为,宇宙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个体或局部都是由这个统一的整
体分出来的,都是这个统一整体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也就是整体包含
着个体,整体又是由个体所构成,整体与个体之间有着必然的有机联系。
从这一连续的宇宙观出发,墨子进而建立了关于时空的理论。他把时间定
名为“久”,把空间定名为“宇”,并给出了“久”和“宇”的定义,即


“久”为包括古今旦暮的一切时间,“宇”为包括东西中南北的一切空间,
时间和空间都是连续不间断的。在给出了时空的定义之后,墨子又进一步
论述了时空有限还是无限的问题。他认为,时空既是有穷的,又是无穷的。
对于整体来说,时空是无穷的,而对于部分来说,时空则是有穷的。他还
指出,连续的时空是由时空元所组成。他把时空元定义为“始”和“端”,
“始”是时间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单位,“端”是空间中不可再分割的最
小单位。这样就形成了时空是连续无穷的,这连续无穷的时空又是由最小
的单元所构成,在无穷中包含着有穷,在连续中包含着不连续的时空理论。

在时空理论的基础上,墨子建立了自己的运动论。他把时间、空间和
物体运动统一起来,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在连续的统一的宇宙中,物体
的运动表现为在时间中的先后差异和在空间中的位置迁移。没有时间先后
和位置远近的变化,也就无所谓运动,离开时空的单纯运动是不存在的。

对于物质的本原和属性问题,墨子也有精辟的阐述。在先秦诸子中,
老子最早提出了物质的本原是“有生于无”(《老子》第1 章),“天下万
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40 章)。墨子则首先起来反对老子的这
一思想,提出了万物始于“有”的主张。他指出,“无”有二种,一种是
过去有过而现在没有了,如某种灭绝的飞禽,这不能因其已不存在而否定
其曾为“有”;一种是过去就从来没有过的事物,如天塌陷的事,这是本
来就不存在的“无”。本来就不存在的“无”不会生“有”,本来存在后
来不存在的更不是“有”生于“无”。由此可见,“有”是客观存在的。
接着,墨子进而阐发了关于物质属性的问题。他认为,如果没有石头,就
不会知道石头的坚硬和颜色,没有日和火,就不会知道热。也就是说,属
性不会离开物质客体而存在,属性是物质客体的客观反映。人之所以能够
感知物质的属性,是由于有物质客体的客观存在。

2.数学方面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理性高度对待数学问题的科学家,他给出
了一系列数学概念的命题和定义,这些命题和定义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
严密性。

墨子所给出的数学概念主要有:

关于“倍”的定义。墨子说:“倍,为二也。”(《墨经上》)亦即原
数加一次,或原数乘以二称为“倍”。如二尺为一尺的“倍”。关于“平”
的定义。墨子说:“平,同高也。”(《墨经上》)也就是同样的高度称为
“平”。这与欧几里得几何学定理“平行线间的公垂线相等”意思相同。

关于“同长”的定义。墨子说:“同长,以正相尽也。”(《墨经上》)
也就是说两个物体的长度相互比较,正好一一对应,完全相等,称为“同
长”。

关于“中”的定义。墨子说:“中,同长也。”(《墨经上》)这里的
“中”指物体的对称中心,也就是物体的中心为与物体表面距离都相等的
点。

关于“圜”的定义。墨子说:“圜,一中同长也。”(《墨经上》)这
里的“圜”即为圆,墨子指出圆可用圆规画出,也可用圆规进行检验。圆
规在墨子之前早已得到广泛地应用,但给予圆以精确的定义,则是墨子的
贡献。墨子关于圆的定义与欧几里得几何学中圆的定义完全一致。


关于正方形的定义。墨子说,四个角都为直角,四条边长度相等的四
边形即为正方形,正方形可用直角曲尺“矩”来画图和检验。
这与欧几里得几何学中的正方形定义也是一致的。

关于直线的定义。墨子说,三点共线即为直线。三点共线为直线的定
义,在后世测量物体的高度和距离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晋代数学家刘徽
在测量学专著《海岛算经》中,就是应用三点共线来测高和测远的。汉以
后弩机上的瞄准器“望山”也是据此发明的。

墨子把点、线、面、体分别称为“端”、“尺”、“区”、“体”,
并给出了它们各自的定义。他还指出,“端”是不占有空间的,是物体不
可再分的最小单位,与古希腊的原子论相类似。

此外,墨子还对十进位值制进行了论述。中国早在商代就已经比较普
遍地应用了十进制记数法,墨子则是对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