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

第153节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153节

小说: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种现状,汪昂决心在“备”、“要”二字上下功夫,编撰一部以介绍药性、
主治为主的普及性的本草专书。他潜心研究历代本草,博采诸家学说,以
李时珍《本草纲目》和明代缪希雍《本草经疏》二书为主,删繁就简,由
博返约,取常用药 400 余种,约于康熙二十年( 1681)辑成《本草备要》
一书。十年后,他又增补60 余种,名为《增补本草备要》,于康熙三十三
年( 1694)刊行于世,但后世仍沿用旧名《本草备要》。全书共分8 卷,
卷首列“药性总义”一篇,概述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配伍、归经、
功用、禁忌及炮制大要。后将470 余种药物分为草部、木部、果部、谷菜
部、金石水土部、禽兽部、鳞介鱼虫部和人部,分类介绍。每药先辨其气、
味、形、色,次述其所入经络、功能及主治。以“十剂”宣、通、补、泻
冠于首,以土产、修治、畏恶附于后,并对不少药物注明毒性、服法、饮
食宜忌、采药时间、异名、功效及真伪鉴别等。另有附图400 余幅。此书
体裁新颖,颇具特色,选药精要,对临床最常用药物几乎赅括无遗,并且
文字明晰流畅,便于记诵。

汪氏论药,注意引录本草名著精要之说予以综括。在学术观点方面,
师古而不泥古,并能折衷前贤论述而多有创见。如书中既有18 反、19 畏
之内容,又据临床实践提出异议,而不拘执于前人“相反相畏”之说;其
于药性,虽列百家之言,然必参以己见,判断其曲直是非。此书虽为本草
专著,为了更切于临床参考,论药之时,必参之以论证,并将药性结合病
证或病因相互阐发,亦将中医之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学的理论与药物
学内容熔为一炉,以辨证论治的原则贯穿始终,使读者有规可循,遣药变
通有法,既明理义,又切合实用。因此,该书自刊行后流传甚广,刊本达
60 余种之多,其中最早为康熙三十三年(1694)刻本,另有1729 年日刻
本等。由于此书论述浅显,释理明畅易懂,对普及本草学知识影响很大,


也可以说是国内第一部普及性本草名著。

清代以前,历代医学家编撰的方书不少。在医方分类、方剂理论等方
面亦有所阐发,但于方解方面着力不多。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对制方
之理虽有论及,但所述医方只20 首。明代吴昆著《医方考》,其注解医方
虽较成氏有所增加,但多限于个人识见,其方义述理或不够详明,收方范
围亦欠广。汪昂认为,医者知有方,亦当知方之解。否则“执死方以治活
病,其不至于误世殃人者几希。。”。有鉴于此,他在撰写《本草备要》
的同时,又仿照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及吴昆《医方考》遗意,
广收博采,集录诸家之说,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著成《医方集解》一
书相辅而行,互资为用。此书共3 卷,选收方剂近700 首(包括正方与附
方),按功能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
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消导、收涩、杀虫、明目、
痈疡、经产计21 门。各门之首,均简要阐述其功能、适应证及主治病证的
病因病机。各方名之下,简注功效及方剂出处,次列主治病证、方药组成,
再次方义解释及附方加减等,并对各方所治病证的病源、脉候、脏腑、经
络以及治法,无不备录。书后尚附“救急良方”一章,记载了20 余种意外
或暴发危证的抢救方法,以备仓猝之需。书后附《勿药元诠》1 卷,以简
要、流畅之笔叙,晓示读者防病养生之大要。汪昂所辑诸方,多为临床所
常用的历代名方,大多属于药味精炼、药性平和,方效可靠者。其选方范
围,博取于历代医书;选方宗旨,以理法精当、实用有效为原则,大多属
名医创用之方,亦有出自名不见经传的医家效验之方,体现了其选方较为
客观、求实的态度。书中所载述的一些后世常用名方(如百合固金汤、金
锁固精丸等),由于原始文献已散佚不存,幸赖汪昂收载而得以传世。在
方剂分类上,汪氏参考“十剂”说,按功能分类并予以扩充,又揉合前贤
的见解,创立了将方剂学按病因和治法予以综合归纳的分类方法。这种方
剂分类法较为完善,便于临床应用,并使方剂学成为一门不依附于本草学
或病证学的独立学科。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同类方剂的有关内容,便于据病
选方;同时也避免了同一方剂的重复出现。这不仅在当时是一个创举,对
后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汪昂以后的方剂学专著(如吴仪洛《成方切
用》、张秉成《成方便读》等),大多沿袭此法进行分类,甚至目前出版
的《方剂学》教材,也基本沿用汪昂的医方分类法。在对待各方的方解方
面,汪氏汇古今数十位医家之学术精髓,上自《内经》、《伤寒杂病论》,
下迄金元四大家和明代、清初诸贤之论,均予选录,博览约取,附以己见,
阐发立方蕴旨。他释方着意于“辨证论方”,“虽名方解,而病源脉候、
脏腑经络、药性治法,罔不毕备”,释方与临床密切结合,从而使理、法、
方、药相应贯通,为后世方书之释方树立了规范。《医方集解》由于有以
上特点,问世之后,流传甚广,对后世影响很大,长期以来深受广大读者
的欢迎,成为中医门径书中之重要著作。刊本多达50 余种,现存最早为康


熙二十一年(1682)刻本。

在《医方集解》刊行之后,通过10 余年的实践,汪昂编撰了一部使读
者能在较短时期内学习并掌握临床常用方剂的著作《汤头歌诀》,遂于康
熙三十三年(1694)刊行问世。此书选常用方剂300 余首,编成流畅易读
的七言歌诀200 余首,并在每方之下附有简注,以补方歌因音韵限制或过
简之不足。汪氏此编的特点在于粗分门类(按功能分20 门,类似《集解》),
便于检索;且“歌不限方,方不限句;药味药引,俱令周明;。。并示古
人用药触类旁通之妙,便于取裁”。此书受到初学者的欢迎,流传甚广,
对后世方剂学之教与学有很大影响。刊本达30 余种之多。后人多有仿此体
例而编写方歌,或予续补,或改编,或增注,或作白话解,多不胜数。至
今学习中医者,尚多以此书作为入门读物。

汪昂的治学观点较为纯正、客观,他既重视阐扬《内经》等经典医籍
之蕴旨,对汉唐以降之方药著作及临床名著亦均所探究,还善于接受新的
科学知识。明末清初,西方医学随传教士渐入我国,汪昂对此采取比较开
明的态度。他认为西医虽不明气化之理,但对人体形态方面的论述较为确
凿;并认为前贤所说“脑为元神之府”、“灵机记忆在脑”之说亦颇可取。
他在《本草备要》辛夷条下说:“吾乡金正希先生尝语余曰:人之记性,
皆在脑中。。。昂思今人每记忆往事,必闭目上瞪而思索之,此即凝神于
脑之意也。“汪昂在学术思想上崇古而不泥古,乐于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即医不分中西,当择善而从,对后世之“中西汇通派”在学术上产生了一
定的影响。

此外,汪昂对养生学亦颇有研究。他所编撰之《勿药元诠》、《寿人
经》等养生学著作,简要介绍历代养生要言,并阐述导引、气功、摄养等
防病健身方法和对一些常见疾病的预防,以及饮食、起居等方面应注意的
问题。汪昂从壮年业医至耄耋之年,精勤不倦,矢志普及,著述不息,在
《本草备要》自序中可以明确地看到署有“休宁八十老人”字样。

“利物利人”、“有禅世道”是汪昂一生追求的目标。他立志以医济
世拯疾,为祖国医学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难能可贵的是,汪昂
为古代名医中自学成才的医药学家,谦虚好学,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他在《医方集解》凡例中说:“余不业岐黄,又学无师授,
寡见鲜闻,尤称固陋,安能尽洞古人立方之本意哉。”这种谦虚、求实的
态度,值得大家学习。汪昂的主要贡献,体现于他丰富的医学著述,除上
述多种外,另有《脉诀歌》等手著,总计近10 种之多。汪氏的学术影响及
其对后世学习医药方剂学所起的积极作用,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屈指可数
的重要人物。

文献


原始文献

[1](清)汪昂纂辑:素问灵枢类纂约注,紫文阁,1880。
[2](清)汪昂:本草备要,人民卫生出版社,1966。
[3](清)汪昂:医方集解,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4](清)汪昂:汤头歌诀,上海卫生出版社,1956。
研究文献

[5]马仁智:汪昂对中医学普及的贡献,江苏中医杂志,1987,4,
第38 页。
[6]肖衍初:试论《医方集解》的学术特点及贡献,广西中医药,1984,6,第1 页。
[7]张志远主编:中国历代名医百家传,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8]李矢禾等:历代名医传略,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9]葛廉夫:古今名医言行录,春先堂,1931。
[10]中医研究院、北京图书馆编辑: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北京图书
馆出版,1961。

雷发达(样式雷)

孙剑

样式雷又名样子雷、样房雷,是清代巧匠雷氏世家的俗称。雷氏世
家先后7 代,其中9 人具有重要影响。建筑学。

雷氏世家祖居江西,为江右巨族,子孙散居江西、江苏等地。自明代
以来,雷氏作为营造工匠,世代传授其业。清康熙时雷发达与堂兄发宣被
召募赴北京,参加皇家园林建筑工程,即为雷氏北迁,形成“样式雷”一
门的开始。雷发达应当是“样式雷”世家的始祖。

雷发达,字明所。明代南康建昌(今江西永修)人。明万历四十七年
(1619)生;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卒于金陵(今南京)。

雷发达召募入京后,现在只知道:康熙中叶营建三大殿,发达以南匠
供役其间。具体情况不详。据北京图书馆善本部藏同治四年初,雷金玉玄
孙雷景修所立“雷金玉碑记”及有关资料证明,康熙时有关太和殿的修建
及重修工程,雷发达都不可能参加。以前有关雷发达太和殿上梁的传闻与
佳话,并不可靠。后来他一直到70 岁“解役”。但其活动还不清楚。

在“样式雷”世家的形成中雷发达长子雷金玉则具有重要地位。“样
式雷”在清代声名显世以雷金玉为肇始,雷氏世家族谱也以雷金玉为迁京
的祖先。

雷金玉,字良生。顺治十六年(1659)生;雍正七年(1729)卒。

雷金玉入仕以监生考授州同。康熙二十八年(1689)雷发达“解役”,
雷金玉继承父业,任营造所长班。后投充内务府包衣旗,供役圆明园楠木
作、样式房掌案。康熙年间,在海淀修建清代第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
——畅春园,由包衣工匠营造。雷金玉领楠木作工程。当正殿上梁时,康
熙帝亲临上梁典礼,雷金玉大显身手,使上梁得以顺利完成,受到康熙皇
帝召见,赐掌内务府总理钦工处,赏七品官,食七品俸。后来他参加雍正
朝圆明园的再建工程,任楠木作样式房掌案,带领样式房样子匠进行设计
(画样)、制模(烫样),圆满地完成了工程的设计施工,受到雍正皇帝
重视。他七十寿辰,雍正命太子书赐“古稀”二字匾。第二年去世,又蒙
皇恩赏赐盘费,奉旨归葬江苏。

雷金玉六娶,生子五人,当雷金玉归葬南国,其他四子随灵南归,出
生才三日的雷声■随母留居北京,成为“样式雷”世家的又一位传人。

雷声■,字藻亭。雍正七年(1729)生于北京;乾隆五十七年(1792)
卒。

雷声■幼,留居北京,由母张氏抚养,但不久样式房掌案被同僚攘夺。
后张氏抱声■到工部泣诉,才“恩准以声■嗣业”。雷声■承值内廷正值


乾隆中叶大兴土木之际,但各类记载对声■一生遭遇及事迹述及甚少。

雷声■长子家玮、次子家玺、幼子家瑞三人,重操先祖事业,并力合
作,才使样式雷世家再次繁昌。

雷家玮,字席珍。乾隆二十三年(1758)生于北京;道光二十五年(1845) 
卒。雷家玺,字国贤。乾隆二十九年(1764)生于北京;道光五年(1825)
元霄节猝死。雷家瑞,字征祥。乾隆三十五年(1770)生于北京;道光十
年(1830)卒。

乾隆南巡,沿途各省,修建行宫。雷家玮奉派查办外省各路行宫及堤
工等工程,以及淮内盐务、私开官地等事。事迹不详。乾隆五十七年(17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