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斯坦福的银色子弹 作者:王文华 >

第3节

斯坦福的银色子弹 作者:王文华-第3节

小说: 斯坦福的银色子弹 作者:王文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不能。但在斯坦福,〃市场机制〃却是我们坚信不移的教条。在供需原则的指导下,任何东西、任何时间,都可以交易。

  甚至在上课时间,我们也不忘了做生意。嘿,不要怪我们,我们只是将所学身体力行、发扬光大。

  一般上课不专心,大概就是讲讲话、打瞌睡、看自己的书、传纸条或简讯。在斯坦福,不专心时也要达到学习效果,所以同学公然在课堂上卖东西。

  主导市场经济的供需原则很公平,但也很残酷。斯坦福虽是名校,但还是有老师是菜鸟。当老师讲得不好,他所阐述的供需原则立刻被运用在他自己身上。下面的同学小则打瞌睡,大则从后门闪人。闪人?太过分了吧!但你也不能完全怪他们,他们的逻辑是:我是学校的客户,我花了这么多钱来上这门课,老师表现得不好,我没有得到我应得的价值。我与其把时间浪费在这,倒不如去图书馆看书。我当然不敢闪人,但同意有些老师的确令人失望。毕业后我更发现,很多公司的主管也让人想从后门闪人。一般台湾公司,老板的思维是:我是老板,所以一切听我的。你若做得不开心,一定是你有问题!很少老板会想:员工是我的客户,他把人生投资在这里,他若做得不开心,我应该好好检讨自己!我老板做得不好,让员工没有得应得到的价值,我应该去死,而不是员工辞职。

  老板们,已经21世纪了!醒醒吧,你不是国王,你只是一个客户服务人员!  

第15节:一边上课一边竞标
   〃今天的《华尔街日报》有没有人要买?〃当老师讲得真的太无聊,又不鼓励同学发言时,当天的《华尔街日报》就成为热卖商品。〃一份《华尔街日报》,以'荷兰拍卖法'竞标!〃

  当竞标讯息的纸条传到各个同学面前时,大家开始鼓噪。一位同学在纸条上写了几个字回传:〃你懂不懂拍卖啊?你中有'一份'报纸,怎么用'荷兰拍卖法'?〃(〃荷兰拍卖法〃由卖方订卖的数量和底价,众多买方出买的标价和数量,买到的人统一付最低的成功标价。2004年Google的IPO,不用传统的华尔街承销商,而在网路上使用〃荷兰拍卖法〃竞标。这种方法适用于卖方的产品单一,但数量很多。)

  纸条传来传去,拍卖法终于确定。老师还在台上忘我地演讲,一个交易市场已经在台下形成。原价1元的《华尔街日报》,改以〃保留价格卖法〃竞标,时间5分钟。买方不知道卖方的保留价(卖方愿意接受的最低价),低于保留价的标不到,高出保留价的最高者得标。买方只有一次出价机会,必须凭自己的判断,在纸上写下愿意付的最高价,把纸条折好后传回给卖方。

  接下来的5分钟,宁静的教室内像嘈杂的纽约证交所一样紧张。曾经在纽约证交所经手上亿美金的同学,为了一份报纸也开始摩拳擦掌。因为得不得标,代表你待会儿会不会无聊。以多少钱得标,代表你的分析能力。这不只是在竞标报纸,也是在竞标自尊。  

第16节:斯坦福的秘密武器
   五分钟后,答案揭晓。原价1元的《华尔街日报》改以4块半卖出。没有得标的人嗤之以鼻,觉得得标者是破坏行情的冤大头。得标者其实另有如意算盘,他打算做〃市场区隔〃,把《华尔街日报》的〃投资理财版〃和〃行销媒体版〃分开来卖,再做一次竞标。

  市场与人情可以兼顾

  这当然是课堂上的黑市,好玩而已,学校可是会系统化教我们市场交易的原则。当需求超过供给时,你怎么办?热门的课,如《从优秀到卓越》作者吉姆。柯林斯教的〃创业——小型企业管理〃,大家挤破头,谁能去上?除了上课,MBA最关心的是和来学校征才的公司谈工作机会。热门的公司,如高盛投资银行或麦肯锡企管顾问公司,大家都想去谈,谁能挤入门槛?

  答案是〃银色子弹〃,这是斯坦福的秘密武器!不论在选课或选择面谈机会,每个学生在开学时都得到同样的点数、和一颗银色子弹。你〃标〃这堂课所使用的点数越高,得到的可能性越大。如果你非要不可,可以丢出〃银色子弹〃。这就像扑克牌中的黑桃A,出牌后你就有上这堂课的优先权。但银色子弹一旦用掉,你也失去了再标其他热门课的筹码。

  杰克。麦当劳教授的〃投资管理〃是另一门供不应求的课,因为名额只有55人,而且大家都丢出银色子弹,所以没有人能保证挤进。麦当劳教授公平而聪明,他退还落选者的银色子弹,并让他们能透过看录像带来上课。看录像带的学生除了不能在现场参加讨论,权利义务完全一样,也要交作业,也会得学分。这令我相信冰冷的供需原则还是有人情的弹性,端看领导者有没有这样的体贴和聪明。  

第17节:道德只是饱嗝
   你真正要的是什么?

  不管用不用银色子弹,不管坐在教室内还是看录像带,市场供需原则的第一课都是:所有的选择,都有代价。我们要问自己:我到底多想要得到这个东西?

  这让我第一次为自己做选择,并且为我的选择付出代价。回想起来:我在台湾读书时,从小到大,很少需要选择,更少需要负责。从小学到大学,从预官到留学,都有名校,都有第一志愿。我只要遵循那条路,大概不会出错。

  所以到了斯坦福,我以同样的心态,跟别人抢第一志愿。我用去了银色子弹,争取到第一志愿公司的面谈机会。但坐定之后,才发现我根本不知道人家公司在做些什么。搞懂之后,才发现我不适合那样的工作。我走出面谈办公室,浪费了别人和自己的时间,和宝贵的银色子弹,才恍然大悟:在真实世界中,没有第一志愿,只有很多适合你的志愿。你必须一一去推敲,然后问自己:我到底多想得到这个志愿?愿竟付出多大的代价?如果你觉得所有的志愿都适合你,或都不适合你,那么你可能像当年的我一样,还没有诚实面对自己。市场供需原则固然有效,但也误导了我们。那些需求最高的商品,也许不适合你。它们都给你最高的年薪,但没办法给你你的心。

  道德只是饱嗝?

  后来我毕业了,发现真实世界并没有第一志愿。在柴米油盐的日子里,在工作、爱情、婚姻、家庭的选择中,供需原则依然适用,但〃第一志愿〃的分数越来越低。你费尽心力,娶到人人称羡的美女。婚后三个月,生活变成地狱。真实人生中没有〃最好〃的爱人,只有〃最适合〃的爱人。很少的时候,〃最好〃的就是〃最适合〃的。你如果坚持要〃最好〃的,最后得到的便是一段PR的感情。外界看起来光鲜亮丽,你们回到家后沉默不语。  

第18节:银色子弹给我们优先权
   在真实世界中,也不再有银色子弹给我们优先权。大家卷起袖子、各凭本事。学校讲的那套公平与道德,只是很多人暴饮暴食之间的一个饱嗝。我不再遇见像杰克。麦当劳那样通情达理的老师,四处都是要你押定离手的警示。

  最重要的,在真实世界中,选择的后果不只是一个学期,而是一辈子。选错一个工作,我们可能浪费了一辈子的潜力。爱错一个人,我们可能从此对爱失去信心。每做一个选择,就代表我们错过了另一个可能拥有、截然不同的人生。

  但选择还是要做,日子还是要活。当别人都一窝蜂地去抢购热门商品,站在一旁的我还是会迷惑。睡前关上了灯,我也会质疑躺在床上那个紧握双拳、害怕失去的人是不是真我?这是现实世界,我没有银色子弹了,只有赤手空拳,凭我的教育和工作经验,每天谈判妥协、giveandtake。感谢上帝和市场经济,这些交易让我真正懂得什么叫得到的欢乐,和失去的苦涩,以及最重要的,怎么样在失败之后,还敢再次竞标、继续选择。

  我拿出计算机,准备下一次竞标……  

第19节:今天早起
   好的企业、好的人,他们的好往往不在于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在于细心地、持续地做了很多件好的小事。好的企业、好的人,把〃Nice〃当做一种纪律,像运动一样,天天进行。

  我以子弹相许

  斯坦福有很多明星老师,《从优秀到卓越》的作者吉姆。柯林斯是其中之一。虽然只是讲师的头衔,他却在1992年打败所有教授,被学生选为最杰出教师。他教的〃创业——小型企业管理〃课程,纵使你用〃银色子弹〃相许,也未必挤得进去。

  柯林斯受欢迎,一方面是因为他教的创业主题。斯坦福在硅谷,同学都有创业梦。具校友身分,既在惠普、麦肯锡等一流企业待过,又有创办软体公司经验的柯林斯,自然是同学的偶像。

  但柯林斯被喜爱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用他的生活,来实践他教的企管理念。白纸黑字的案例不足以诠释企业问题,柯林斯的生命,才是最真实的案例。

  第一堂课走进来,柯林斯像一家刚创业的公司般充满朝气。他36岁,身材和声音像学生一样年轻。〃我最大的兴趣是攀岩。〃他说,〃你们想不想跟我去?〃

  的确,上他的课像在攀岩。他根据案例,不断丢出艰难的问题,让你攀爬、脑袋开花。他带讨论像指挥乐团,他站在台上,台下七嘴八舌,但我们听起来却理路清晰。乱军中谁该发言、谁发过言、内容是什么,是不是甜言蜜语,他都记得一清二楚。我永远忘不了1994年4月28日,当天的主题是开发中国家的小型企业,我举手发言,谈起亚洲各国对〃伟人铜像〃的崇拜。柯林斯在课堂上赞美我,下课后甚至费心地写了一张纸条,放在我的信箱:〃ToWen…huaWang,很好的贡献。清楚地指出铜像的意义。干得好!〃  

第20节:Nice的纪律
   我不是杰出学生,而且名字难记。但他记得了我,并且超乎本份地给我鼓励。他只给了我一张纸,不是什么大事。但这张纸背后所代表的细心,让我终身难忘。好的企业、好的人,他们的好往往不在于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在于细心地、持续地做了很多件好的小事。好的企业、好的人,把〃Nice〃当做一种纪律,像运动一样,天天运行。

  柯林斯教学和人生的中心理念,正是〃纪律〃。《从优秀到卓越》第六章谈到,媒体和大众喜欢强调企业或领导人的〃愿景〃、〃才能〃、〃勇气〃、〃魄力〃,因为这些字眼sexy,容易下标题、照片很绚丽,满足了大众喜欢明星的本性。然而企业或个人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其实是〃纪律〃。这里的〃纪律〃,不是指军队中一板一眼、僵硬官僚的制度。而是指一种持续不变、日积月累的模式和精神。

  大家都要明星,没有人在乎恒心。大家都在寻找下一个革命性产品,却不知在细微的小事中就有上帝。〃纪律观念〃主张只要每天固定地把平凡的事做好一点点,长久累积,卓越的人或公司就会诞生。《从优秀到卓越》书中选出的顶尖企业,表面上都没什么了不起。〃Walgreens〃是连锁药局,〃金柏利克拉克〃卖的是可丽舒面纸。卓越企业中没有网络公司,没有所谓的〃新经济〃。  

第21节:不卖理论卖人生
   柯林斯的书强调纪律,他的教学也一样。第一堂课一开始,他教我们怎样用财务比率(如〃流动比率〃等)和估价法(如〃现金流量贴现〃等),来分析小公司的体质。他规定以后任何〃open〃案例的同学,一定先分析公司的数字!干嘛这么ㄍ一ㄥ啊?因为柯林斯自己也是MBA,知道MBA最会Bullshit,靠一些管理术语招摇撞骗。所以他要我们依赖客观数据,学会用计算机。

  〃纪律〃的课人人会教,但很少人能用自己的人生来实践。柯林斯写书就展现他在课堂上宣扬的纪律。很多企管书天马行空,是知识分子的八卦杂志。柯林斯花六年时间作研究,六年!和另一位斯坦福教授合写出畅销书《基业长青》。变成畅销作家后,他没有乘胜追击。他请了21位研究员,又花了5年时间,分析了1435家曾经名列〃Fortune杂志500大企业〃的公司30年的数据,写出《从优秀到卓越》。《从优秀到卓越》如今卖出200万本,是史上最畅销的企管书。但里面没有半句Fancy的术语或石破天惊的理论,只有一条一条,经过时间和数据证明的monSense。

  写《从优秀到卓越》的那五年,柯林斯离开了视他为明星的斯坦福。他没有去适合他身分地位的纽约或洛杉矶,反而搬到鸟不生蛋的科罗拉多州。Why?因为〃我最大的兴趣是攀岩〃,而科罗拉多有很多山。他每天算企业的利润率,算累了就去爬岩壁。对生命有纪律,另一种表现方式就是:全然忽视浮而不实的名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